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7年、2008年和2010年,广东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分别3次从来自迪拜、也门旅客携带的大蒜和荷兰进境的郁金香种球中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鳞球茎茎线虫(Ditylenchus dipsaci(K(u|¨)hn,1857)Filipjev,1936)。对上述线虫进行了形态观察、测量,并对后两者的28S-D2D3的序列进行了扩增、克隆、测序,与Ditylenchus dipsaci(FJ707360-363)的同源性达99%。其中从荷兰进境的郁金香种球中截获鳞球茎茎线虫为系统内首次从贸易产品中检出,国家质检总局向荷方进行了通报,并发布《关于荷兰郁金香种球传带鳞球茎茎线虫的警示通报》。  相似文献   

2.
从船舶蔬菜中截获鳞球茎茎线虫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何燕  张士才 《植物检疫》2003,17(3):186-187
20 0 2年 2月上旬 ,南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疫人员对来自韩国岱山的新加坡籍“杜瑞安 (CHEMGASDURIAN)”轮进行检疫 ,从该轮食品舱的菲律宾大蒜样品中分离出大量线虫 ,经鉴定并送南京农业大学林茂松教授复核 ,确认为鳞球茎茎线虫 (Ditylenchusdipsaci)。这是南通口岸首次截获该线虫。1 截获过程大蒜是国际航行船舶携带的常见蔬菜品种 ,且是多种检疫性线虫的寄主。检疫人员在对该船舶的食品舱进行检疫时 ,发现一袋约有5kg的大蒜 ,外观上无异常情况 ,但用手摸感觉干瘪 ,剥开外皮 ,可以看到大部分蒜瓣已萎缩腐烂 ,呈褐色 ,重点取样进行…  相似文献   

3.
进口大蒜口鳞球茎茎线虫的检疫处理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立平 《植物检疫》2001,15(3):160-161
鳞球茎茎线虫是世界性分布的危险性线虫。2000年11月2日,青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一批从西班牙经青岛港入境的种用大蒜中截获该线虫、并进行了形态鉴定和虫体测量。与已对该批大蒜进行了检疫处理。本文对鳞球茎茎线虫的传入风险和处理措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亟待加强进境种球花卉上鳞球茎茎线虫的检疫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浩  沈培银 《植物检疫》1998,12(5):305-306
1997年元月,南京动植物检疫局检疫邮自荷兰的一批种球花卉时,截获中国禁止进境的二类检疫危险性线虫——鳞球茎茎线虫(Ditylenchusdipsaci)在国际邮件中发现该线虫,在口岸检疫尚属首次。今后,随着我国从疫区引进种球类花卉不断增多,该线虫势...  相似文献   

5.
鳞球茎茎线虫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传统的线虫形态学鉴定存在经验性强和幼虫难以鉴定等不足.本文根据线虫ITS基因序列多态性,设计鳞球茎茎线虫(Ditylenchus dipsaci)特异的TaqMan探针,建立了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对茎线虫属的鉴定实验表明:只有鳞球茎茎线虫产生特异性荧光信号,同属的其他线虫均检测到荧光信号.整个检测过程只需30min到2h,能够满足口岸检验检疫快速通关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从来自日本的水仙种球中截获鳞球茎茎线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以桂  刘鹏  刘勇 《植物检疫》2003,17(4):233-234
鳞球茎茎线虫 (Ditylenchusdipsasi(K櫣hn)Filipjev)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中规定的二类危险性有害生物。 2 0 0 2年 1 2月 1 9~ 2 3日 ,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来自日本的一批水仙种球实施检验 ,截获了鳞球茎茎线虫。1 分离2 0 0 2年 1 2月 1 9日 ,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一批从日本进口的水仙种球实施线虫检疫 ,每个批号取种球样品 1 0头 ,使用改进的贝曼漏斗法[1] 室温下浸泡种球样品 ,48h后用表面皿接取线虫分离液 ,在解剖镜下发现大量线虫 ,大部分线虫呈挺直状 ,室温下(2 3℃± 5℃ )放置 2 4h线虫重新“…  相似文献   

7.
8.
2016年,天津口岸检疫人员从美国进境饲用苜蓿草中发现一种滑刃属线虫,通过形态学特征、形态测计值以及核糖体28S r RNA-D2/D3区与ITS区核酸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最终确定为我国检疫性有害生物菊花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ritzemabosi)。从进境饲用苜蓿草中截获该线虫为全国口岸首次。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观赏植物根际茎线虫的种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深圳市观赏植物线虫进行调查监测的过程中,采集了长势不良的观赏植物的根和根际土壤样品,用改良贝曼漏斗法分离到植物线虫.其中从万年青(A glaonema modestum)、国王椰子(Ravenea rivularis)和袖珍椰子(Collinia elegans)的根际分离到的2种茎属线虫,经形态鉴定确认分别为食菌茎线虫(Ditylenchus myceliophagus Goodey,1958)和短小茎线虫(Ditylenchus nanus Siddiqi,1963),并对其形态和测量数值进行了详细记述.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在国内危害马铃薯的首次报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是国际公认的检疫性线虫,也是严重危害马铃薯的重要病原之一。Kuhn首次观察并描述此线虫危害马铃薯块茎,引起马铃薯干腐病,但在该种线虫被正式描述以前,一直被认为是鳞球茎茎线虫(D.dipsaci)的一个株系或小种,直至1945年,Thorne才将其确定为独立种,即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此后,该线虫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报道发生,主要危害马铃薯,但在我国主要危害甘薯,未见该线虫危害马铃薯的直接报道。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美国苜蓿草携带的真菌有害生物种类并为评估其风险奠定基础,从广东和江苏口岸进境的美国苜蓿草中挑拣出茎杆上有明显褐色至黑色斑点的可疑病害样品635份,经分离培养,获得菌株1382株。经鉴定,共有真菌37属52种,其中鞭毛菌1种,接合菌1种,子囊菌3种,担子菌1种,半知菌46种。  相似文献   

12.
13.
危害马铃薯的茎线虫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全新  简恒 《植物保护》2010,36(3):117-120
本文对采自河北张家口市察北区、危害马铃薯的线虫(编号De-Chabei)进行了形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形态测量结果表明其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一致,采用通用引物rDNA1/rDNA2扩增rD-NA-ITS区的长度为1130bp,测序比对以及采用马铃薯茎线虫B型特异性引物DdL1/DdL2扩增得到485bp特异性片段,表明与B型或L型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一致;再次证明该型线虫在河北马铃薯主产区的分布和危害。  相似文献   

14.
<正>0 引言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又名甘薯茎线虫,属于侧尾腺纲垫刃目粒线虫科茎线虫属。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是国际公认的一种检疫性疾病,是马铃薯重要病害之一[1]。该线虫主要侵染植物地下部分,在没有高等寄生植物的情况下,依靠取食土壤中的真菌维持生存[2],寄主范围广[3]。近几年,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危害逐渐上升,可导致马铃薯减产20%~83%,严重时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核桃林下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根系分布情况以及核桃的侧根分布情况、灌水1个月后光响应曲线、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土壤水分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通过3次收割,紫花苜蓿一年产量为90.25 kg·hm-2,且随时间推移,每次收割产量呈下降趋势.从光响应来看,苜蓿最大净光合速率为12.3 μmol·m-2·s-1,光饱和点为950 μmol·m-2·s-1,核桃树遮阴对其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从核桃根系和苜蓿根系的分布情况来看,紫花苜蓿主要分布在土壤20 cm以上浅层,而核桃的侧根在20 cm土层中占到总侧根重量的4.8%,核桃根系与紫花苜蓿根系对水、肥发生一定的竞争,但竞争相对比较小.紫花苜蓿有效地利用了上层土壤水分,减少了裸地土壤的蒸发,使水分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  相似文献   

16.
紫花苜蓿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培养4~5d的紫花苜蓿无菌苗的下胚轴为材料,改良SH(SH大量元素+MS微量元素+MS铁盐+UM有机)+水解酪蛋白(CH)2000 mg/L为基本培养基,对紫花苜蓿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进行了研究。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培养基分别为2,4-D 1.0 mg/L+KT 0.5 mg/L+蔗糖30 g/L及2,4-D 0.05 mg/L+BA0.5 mg/L+蔗糖30 g/L,将获得的愈伤组织转入正交设计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得到了愈伤组织分化率相对较高的培养基配方:基本培养基+KT 0.4 mg/L+蔗糖20 g/L,其分化率为73.0%。获得的再生芽在生根培养基上(1/2MSO)培养约10d便能获得具有根和叶的再生植株。本试验结果为下一步将来自蓝藻的Na+/H+ an-tiporter基因转入苜蓿,获得转基因耐盐苜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