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贵州省冬作马铃薯防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马铃薯福克76为试验材料,进行马铃薯不同防寒方式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覆盖黑膜处理在出苗速率、植株生产势、产量及其他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方式;采用覆盖黑膜和稻草包芯两种处理方式较常规栽培对照分别增产13.2%和4.5%;采用拱白膜处理方式马铃薯产量降低2.5%.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年份和栽培区域进行稻草覆盖包芯栽培示范,结果表明:马铃薯稻草覆盖包芯栽培丰产性好、产量高、经济效益明显。分析了马铃薯稻草覆盖包芯栽培增产的主要原因,并总结了马铃薯稻草覆盖包芯栽培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进行马铃薯多种覆盖物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可促进马铃薯早出苗,提高出苗率;稻草包芯处理比无覆盖物处理增收10%;覆盖地膜处理比稻草包芯处理增产增收显著,覆盖白色地膜和黑色地膜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覆盖地膜并稻草包芯处理未显现叠加增产效应,而且成本增加、效益降低.  相似文献   

4.
开展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稻草包心栽培和当地栽培3种不同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和稻草包芯栽培在延迟出苗期的情况下,产量均比当地栽培的大幅提高,且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和稻草包芯栽培经济效益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是近年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的一项新的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几种不同栽培方式的对比试验示范,探讨其最佳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免耕稻草覆盖、免耕稻草覆盖+地膜覆盖和翻耕稻草覆盖栽培模式,均较当地常规翻耕盖土栽培模式增产增效极显著,其增幅依次为155.0%、79.1%和43.4%;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模式经济效益可观,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市场行情看好,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广州地区冬种马铃薯覆盖栽培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广州地区冬种马铃薯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和稻草覆盖栽培均有利于马铃薯的出苗生长、提高薯块产量,其中地膜覆盖栽培比露地栽培增产35.77%、稻草覆盖栽培比露地栽培增产17.18%;此外,地膜覆盖栽培的单株薯重和商品薯率亦较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在太湖县推广应用价值,改变传统的马铃薯种植方式,特开展了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稻草覆盖和免耕稻草加地膜覆盖两者之间差别不大,但两者均比翻耕栽培省工、省力、增产、增收,同时稻草还田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培肥地力,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可在太湖县单季稻茬口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在冬闲稻田里以中薯3号为试验材料,进行了稻草覆盖、摆播稻草 地膜覆盖、沟播稻草 地膜覆盖、地膜覆盖、敞土等不同覆盖方式栽培马铃薯的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冬闲稻田地膜覆盖栽培的马铃薯出苗最早,地膜覆盖和沟播稻草 地膜覆盖栽培的马铃薯出苗率最高;敞土栽培的马铃薯植株的株高显著低于覆盖栽培;摆播或沟播稻草 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薯率最高,稻草覆盖栽培和地膜覆盖栽培次之,产量和商品薯率显著高于敞土栽培;摆播或沟播稻草 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的效益最高,地膜覆盖和稻草覆盖栽培马铃薯的效益次之,敞土栽培马铃薯的效益最低。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不同栽培方式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晚熟品种宁薯12号为试验材料,进行了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平种垄植常规栽培、双行平种垄植、秸秆覆盖栽培4种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以双行平种垄植栽培效果最好,较平种垄植常规栽培(CK)增产26.0%;其次为地膜覆盖栽培,增产10.8%;秸秆覆盖栽培效果不明显,仅增产6.9%。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免耕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脱毒三级马铃薯大西洋1号为材料,进行马铃薯免耕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5种栽培方式中,以免耕沟土铺底加6750kg/hm2稻草覆盖种植行的方式最好,马铃薯产量达22245.6kg/hm2,比对照常规翻耕栽培增产6547.2kg/hm2,增产41.7%,每公顷增收3306.7元。因此,免耕沟土铺底加6750kg/hm2稻草覆盖种植行这种栽培方式可以在冬种马铃薯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求提高黄芩产量和品质的栽培新途径。[方法]试验地共设地面覆盖物碎稻草厚度1和3cm、整稻草1和3cm、整玉米秸1和3cm、裸地(对照)7个处理,研究地面覆盖物种类和厚度对黄岑产量及黄岑苷含量的影响。[结果]经地面覆盖整稻草1cm、碎稻草1和3cm和整玉米秸1cm处理的黄岑比对照增产极显著,增幅为82%-106.6%;覆盖整玉米秸3cm处理的黄岑比对照增产显著,增幅为49.90%;黄岑苷含量以覆盖碎稻草1和3cm、整玉米秸3cm处理的最高,比对照增加11.18%~17.79%,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单位面积黄岑苷产量以覆盖整玉米秸1cm、碎稻草1和3cm处理的最高,比对照增加98.86%~127.49%。[结论]综合而言,覆盖材料以碎稻草最好,覆盖厚度以1c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2.
在湘南地区优质烟叶生产的土壤改良与培肥技术体系研究中,2006—2007年连续两年选用稻草还田方式,研究其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和提高烟叶产量、品质的作用,取得良好效果。稻草还田方法简单,资源丰富。整个烤烟生长期的土壤速效养分监测累计,碱解氮释放量,稻草翻压和覆盖分别比对照增加3.0%、1.3%;速效磷释放量分别增加11.1%、4.9%;速效钾释放量分别增加25.2%、5.7%。总的趋势以稻草翻压>稻草覆盖>CK,由此可知,稻草翻压效果优于稻草覆盖。烟叶产量结果统计,稻草还田对提高烟叶产量效果显著。其中,稻草翻压比对照平均增产12.0%,稻草覆盖比对照平均增产6.7%。且烟叶内在成分基本趋向合理,上、中等烟叶比例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3.
山旱地苹果园覆盖栽培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旱地苹果园不同覆盖措施的研究结果表明 ,覆草可使旱地苹果园土壤含水量平均提高 4 4.55% ;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 3 .0 % ,较地膜覆盖提高 0 .97% ;氮、磷、钾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 2 8.6%、2 5.0 %、56.5% ,并能显著增加树体内的营养物质和叶绿素含量 ,促进生长发育 ,提高产量 ,降低土壤容重。果园覆草的效应显著优于覆膜和清耕。  相似文献   

14.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以冬种马铃薯品种早大白为试验材料,进行冬马铃薯5种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其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耕作方式的出苗率最高;不同处理中以少耕覆盖稻草8cm的总产量和单株产量最高,商品薯率以免耕覆盖稻草8cm的最高。此外,不同耕作方式对马铃薯总糖、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较大,而对还原糖、淀粉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其中以传统栽培和免耕覆盖稻草(8cm)后盖普通地膜的总糖、蛋白质含量较高。因此,生产上采用少耕或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方式,可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少耕轮作和小麦秸秆覆盖方式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少耕轮作和留茬覆盖小麦间作玉米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的作用。一个轮作周期内,间作轮作中小麦籽粒产量较相应单作轮作提高43.98%~55.55%,玉米籽粒产量较相应单作轮作提高61.03%~69.98%,增产效果显著;间作轮作的耗水量及WUE较相应单作轮作分别增加42.07%~43.94%与11.54%~15.51%。与传统间作相比,少耕轮作留茬覆盖可显著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降低间作的耗水量,25cm高等量秸秆覆盖免耕处理较其他间作处理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54%~10.97%与4.13%~15.69%,耗水量降低1.54%~4.09%。所以25cm高等量秸秆覆盖免耕处理为本试区减少水分无效损耗、提高WUE的可行模式,是试区内较适宜采取的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不同盖草方法比较试验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采用沟土铺底抓土盖种盖草、抓土盖种盖草沟土铺面和抓土盖种条盖草沟土铺面免耕栽培马铃薯,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比常规翻耕栽培出苗齐,出苗快4~7d,成苗率提高2.1%~4.5%,分枝期提早7~9d,分枝多2个,生长势强,生长期延长6~9d,单株结薯多0.5~0.7个,单株薯重增加34.5%~48.8%,增产30.5%~47.1%,达极显著水平;3种盖草方法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以抓土盖种盖草沟土铺面产量最高,采用不同盖草方法对薯块大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东南部稻区有机水稻栽培的除草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与探索有机稻田的除草新方法,提高有机稻田的除草效果,采用水稻插秧前覆盖可降解膜、插秧后6个时期分别在行间覆盖稻草等措施消除和控制有机稻田的杂草数量,筛选有机稻田最佳的除草措施与时期。结果表明:有机稻田插秧前覆盖可降解地膜对杂草防除效果最好,既达到高效防除本田杂草的目的,又可在不影响有机稻米品质的前提下,提高产量,增加收益。水稻分蘖前期(6月13—18日)和分蘖末期(7月3日)行间覆盖稻草可以有效防除稗草、菵草和野慈姑;秧苗移栽后或分蘖始期(6月8—10日)覆盖稻草可以提高萤蔺的防除效果。插秧前覆盖生物降解膜,缓苗至分蘖末期根据杂草种类分期在行间覆盖稻草,不仅对杂草有较好的防除效果,而且还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并且对稻米品质没有明显的影响。行间覆盖稻草还可以达到稻草还田,培肥地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定量分析全国范围内秸秆还田对3种粮食作物的产量效应,为秸秆还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搜集了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274篇(截至2019年12月31日),整理了1 930组秸秆还田处理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的农作物产量数据。运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主要分析过程包括计算效应值、异质性检验、meta亚组分析、发表偏倚性检验),明确了秸秆还田对3种粮食作物产量的综合效应,进而量化分析了试验区域、年均气温、年均降雨量、土壤质地、土壤酸碱性、作物种类、种植制度、耕作方式、施肥模式、还田年限及秸秆还田量对秸秆还田增产效应的影响。【结果】 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3种粮食作物产量,平均增产率约为8.06%(95%CI:7.52%—8.60%),分析结果不存在发表偏倚。东南地区秸秆还田增产率最高,达到9.37%(95%CI:8.11%—10.64%);年平均气温为5—10℃、年平均降雨量超过1 200 mm时,秸秆还田的增产效应较高;在黏土、壤土及砂土3种土壤质地中,秸秆还田的增产率分别为8.13%(95%CI:6.80%—9.49%)、9.04%(95%CI:8.06%—10.01%)、6.96%(95%CI:5.18%—8.77%);在弱酸性(pH<6.5)土壤中,秸秆还田的增产率较高。在小麦、玉米、水稻3种作物中,秸秆还田对玉米的增产率达到9.22%(95%CI:8.38%—10.05%);翻耕与免耕是最能发挥秸秆还田增产效应的耕作方式,增产率分别为11.05%(95%CI:10.05%—12.05%)、8.98%(95%CI:7.21%—10.79%)。不施肥时,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增产率达到25.66%(95%CI:22.04%—29.38%),增产率显著高于正常施肥时的8.08%(95%CI:7.50%—8.68%),但整体的产量水平较低。秸秆还田的增产率达到9.56%(95%CI:8.21%—10.93%),且还田年限超过20年时增产效应显著提高(增产率为15.42%,95%CI:11.05%—19.95%)。此外,最适宜的秸秆还田量为半量还田(增产率为9.09%,95%CI:7.41%—10.79%)。【结论】 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在不同的农业生产区以免耕或翻耕作业配合正常的施肥模式、适宜的秸秆还田量长期还田能够保持农作物的持续增产。  相似文献   

19.
不同覆盖物应用在花生上的抗旱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旱地花生进行了不同覆盖物的抗旱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地表覆盖可以提高花生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产量,不同处理的抗旱效果表现为:地膜覆盖>稻草覆盖>纸膜覆盖>不覆盖;稻草覆盖和纸膜覆盖可以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从抗旱效果、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以稻草覆盖处理旱地花生最佳。  相似文献   

20.
不同抗旱措施对旱作农田增产效益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降水量、地面径流量、作物需水量的综合分析 ,结合中长期天气趋势预报 ,在客观定量地评价年度内农田水分盈亏指标的基础上 ,实施旱作农业技术。 3年试验表明 ,在旱作玉米田喷施抗旱剂 ,比对照田增产 2 7%左右 ;冬盖多施肥并喷施抗旱剂 ,比对照田增产 2 8%左右 ;二元覆盖(地膜、秸秆 )兼喷施抗旱剂 ,比对照田增产 38%左右。谷子采取喷施抗旱剂技术 ,比对照田增产2 3%~ 38% ;冬盖多施肥并喷施抗旱剂 ,比对照田增产 2 7%~ 34 % ;秸秆覆盖并喷施抗旱剂 ,比对照田增产 30 %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