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将原生状态的盆栽树桩营造为有主题、有意境的盆艺作品,须历经艺术嬗变的过程。笔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从友人杨君的盆景园中发现一株盆裁黑松,颇具特色,遂与杨君联手将其制作成盆景。根据该树桩的形状势态和气质,经过一番筹划构思,拟出主题,然后进行创作。先将树桩裁剪后移入色调高雅,线条简洁的宜兴方形紫砂盆,然后据主题需要缀上一枚嶙峋苍古的灵壁石,石上端的平台安置一位正襟危坐,舒臂抚琴的老者石湾陶塑。然后在土坡上点苔缀草,使作品洋溢着盎然生机。最后在盆体的左侧捺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就喜欢上了盆景,而且特别钟情悬崖式盆景。由于植物习性之故,总是向上生长,除了一些生长在悬崖绝壁之上的松柏之外,通常情况下很难见到向下生长的植物,所以很长时间一直没有找到适合作悬崖式盆景的桩材。虽然每年春天都在花市里寻寻觅觅,但一直没有心仪的对象。直到1988年初春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一棵柞木树桩,才算如愿以偿,从此开始了长达24年的悬崖式柞木盆景的创作历程。  相似文献   

3.
1987年4月北京举办第一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本人创作的水旱盆景《鹅池留踪》入选参展,此盘景的主要造景材料为福建黄杨和风化石,盆长80厘米,卷高约65厘米。  相似文献   

4.
见过康日照先生《临渊垂钓》(见《中国花卉盆景》2003年第8、10期)榕树附石盆景的人,无不拍案叫绝。有人说,那不是树附石,而是石头上的浮雕,是幅画,是首诗……在作品中,石的险峻,榕根的附着力,树姿的优雅,意境的深远,表现得酣畅淋漓,大师不凡的功力,在游刃有余中达到了极致!但赏读之后,也有点不清楚之处,故而请教作者康先生。他是我的盆景指导教师,福建省林业厅向国家林业局推荐的花卉咨询专家。  相似文献   

5.
《前程似锦》的树材木桩是十年前获得的。它的天然优势是根兜粗壮健实,主根成“八”字形伸张,主干由粗渐细,而且呈S形弯曲。它的天然缺陷是截干以下的低位没有天然枝托。好在树桩坚实旺健,经八年人工蓄养,新生侧枝已长粗到直径2厘米左右,与树干接近比例要求。原来植于60厘米长方形中盆,经初步造型,略有气势。但与成功之作相比,还有相当差距。经过近两年的观察、学习,意识到还应当纠正比较凌乱的枝冠,考虑此桩是呈斜向曲于临水式势态,有如自然界的江河湖海岸畔,经常见到的有些树木、树干常向水面宽阔上空伸展,  相似文献   

6.
7.
8.
福建茶是制作盆景的上好树种。但它稍长粗点就直呆呆硬绑绑的,不随人意。我的这棵桩,原先就是这个样。对于有缺陷的桩,特别需要耐心。且要扬长避短,再加点想象力,就肯定有获得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9.
盆景《大江东去》(见右下图),近看是石,远看似浪,汹涌澎湃,气势奔腾。作者是“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盛定武先生。作品在第一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会上荣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10.
11.
12.
2007年9月,厦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林妙燕女士送展的榕树盆景《雄风浩然》,在“国际(中国·厦门)第六届园博会”上荣获银奖。它与同溢堂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国军先生获得金奖第一名的榕树盆景《一览众山小》一起载誉而归,成为美谈。  相似文献   

13.
现代根雕艺术的发展,已使传统的、模式化的创作技法和理念受到冲击和颠覆。并非是传统不足取和基因不良,而是现代人的生存理念、全方位、高密度的信息量巳使“传统”难承其重。于是每位现代根雕艺术家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使传统的艺术形式,承载和表现我们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存理念?如何以创新的形式和技法表现现代人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4.
盆盎咫尺,展现的是一幅山花烂漫的彩图,那满树的鲜花,似锦,似缎;那风尘仆仆赶考的士子,有情,有意。他能考上么?他一定能考上!满树的山花,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而主旨,更点得明白:前程似锦。是赶考的士子前程似锦么,还是这盆杜鹃盆景的制作技艺前程似锦?是我们的盆景事业前程似锦么,还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发展前程似锦?作品似乎还有深意,端坐在盆盎前,无不让观赏者浮想翩翩。这件作品,是用绿化用的小苗培育而成(就市场上去买,也才十多元钱)。六年的悉心照料和养护,经剪  相似文献   

15.
一、榕树桩材的由来我非常酷爱盆景艺术,工作之余,节似休闲,都在学习栽培和创作盆景。1992年我出差到广州,在河山盆景有限公司发现一盆大榕树桩景,盆长1.2米,树高也有1米多,虽然根盘不好,很少枝托,但树干左倾较为柔顺,很有动势,特别是左边一枝可做成大飘枝,整体来说是可塑之材,对我很有吸引力。在这一年里我几次去广州,都要去看一次,真想买下。但价格很高,可望而不可及。1993年春,在亲朋的支持下,我终于买回了这盆榕桩。当时我的亲人、同事都觉得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6.
有一次,我在闽南的山里水乡“下河村”漫步,见到南山麓下溪流畔一位十三四岁的村童,坐在一头壮健的黑色水牛背上,手中翻动着书,我上前问道:“小朋友,你在看什么书?”岂料这位山巴稚童,竟然回答道:“赏读鲁迅先生的名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相似文献   

17.
从事盆景制作多年,总是忙于树木盆景造型,对水旱盆景研究制作甚少。还是几年前的一天到花博会上参观,看到了一批金钱松盆栽苗。它那挺直秀丽的树势、翠绿柔软的树叶吸引了我,于是心中一动,便买了十几棵回来尝试制作一盆丛林式水旱盆景。  相似文献   

18.
由鲍世骐制作的刺柏盆景《叠翠》,挺直的主干舍利与水线交替相生,对比鲜明,极富自然风韵。作者在创作时刻意留下疏密多变的多根舍利枝,方向一致斜上,森森如剑,寓意着曾与自然搏击那瞬间即景。丰满的活水线畅扬流动,涌动着生命的力与美。根盘稳健,根爪裸露,使挺直的树干更显得伟岸如汉。整枝以平片式布局,长短疏密有致,枝片遒劲而犀利,与主干气势贯穿一致。  相似文献   

19.
我在部队时萌生了培植盆景的喜好,转业后我利用工作之余在庭院培植了近百盆、60多个树种的盆景。借助网上和《中国花卉盆景》等刊物上未曾谋面的老师的指导,特别是受本地扬派盆景的影响,逐步创作出以扬派盆景风格为主要特征的庭院习作。  相似文献   

20.
笔者早年从事过舞台美术设计,后专事体育事业30余年。不论是舞台上的演员表演,还是运动场上的体育比赛,无不伴随着“欲前而先后”、“欲伸而先缩”的相反动作,由此而产生身段美、动势美、力量美等等,这也体现了《老子》所谓“反者道之动”的规律。所谓“反”,就是一种“逆”的强烈表现.是和势与力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