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于1982 ̄1994年对37个杂交水稻组合和杂交制种亲本品种的观察结果表明:杂交水稻植株外观形态特征双零叶、葫芦叶和伸长叶枕距是判断杂交水稻最后3片叶的依据。在最后3片叶生长期间,4个伸长节间的杂交组合和杂交制种母本品种,出现双零叶、2片葫芦叶和3个伸长叶枕距;5个伸长节间的杂交组合和制种父本品种,出现3片葫芦叶和4个伸长叶枕距;6个伸长节间的杂交组合和制种父本品种,伴随最后4片叶生长出现4片  相似文献   

2.
水稻高产栽培是在选用优良品种的基础上,在水稻生长的每一环节运用适宜的操作管理技术,最大化地发挥水稻自身的生产潜力,达到水稻高产、稳产。文章根据沿黄麦茬稻生产的现状,阐述了水稻生长每一环节关键的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3.
稻瘟病在水稻生长的整个期间都会发生,按其危害水稻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稻劲瘟和谷粒瘟。  相似文献   

4.
1996年我们对水稻盘育秧抛秧和湿润育苗起插秧的两种栽培方式的叶龄、发育进程和分蘖成穗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抛秧水稻比起插秧在本田里主茎出叶速度快0.5-1个叶;抛秧分蘖成穗集中在4/0-7/0节位上,起插秧集中在5/0-8/0节位上,随着分蘖位次的升高,每穗实粒数依次减少。  相似文献   

5.
将不同用量的木质素磺酸络合稀土施入装30 kg砂壤土的盆钵中,研究稀土元素对水稻作物生长形态、光合生理、养分吸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施用稀土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稀土用量为每盆3.0 g的处理平均每盆水稻最高茎蘖数达到59.8个,比对照增加16.1%,但分蘖发生延缓,分蘖成穗率降低。水稻基部第1伸长节间长度受所施用稀土的影响程度最大,较少量(每盆0.5 g)施用稀土对水稻各伸长节间长度略有增加的作用,较大用量(每盆3.0 g)则使各处理伸长节间均有所缩短。稀土用量分别为1.0、2.0和3.0 g.盆-1的处理,水稻作物的根冠比分别比对照提高4.8%、10.0%和21.2%。施用稀土能提高水稻剑叶与倒2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片的光合速率。适量施用稀土有利于秸秆中氮、磷元素向籽粒的转移和籽粒中钾元素在作物生长后期向秸秆的返流。过多施用稀土则导致水稻作物的贪青迟熟。在该试验条件下,每盆施用0.5~1.0 g稀土可使水稻作物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以及最终的经济产量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水稻不同类型品种根系生长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水稻在水培和江苏不同生态条件下根系的生长过程。节间数不同的水稻品种,一次根发生结束的生育时期不同。4个节间的在抽穗—乳熟期,5个节间的在孕穗—抽穗期,6个节间的在剑叶—孕穗期,7个节间的在倒2叶—剑叶期。上层根的发生,一般始于拔节前一个叶龄期,拔节后的3—4个叶龄期结束。  相似文献   

7.
儋州水稻株型与产量及冠层光分布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南儋州地区水稻蜡熟期田间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水稻的株型与产量及群体冠层光照强度分布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植株形态指标倒3叶、倒3节间、倒4节间、倒5节间长及株高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透射率与倒5节间长呈显著正相关,与倒1叶长呈显著负相关,与倒2叶、倒3叶、倒1节间、倒2节间、倒3节间、倒4节间长相关关系不显著;截光率与倒l叶长呈显著正相关,与倒3节间、倒4节间、倒5节间长呈显著负相关,与倒2叶、倒3叶、倒1节间、倒2节间长相关关系不显著;此外,株高与透射率呈显著正相关,与截光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在3个不同土壤水分含量下,以中浙优1号、甬优9号、中旱221以及中旱3号4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定量描述了水稻叶龄、叶长、叶宽、节间长度、节间粗和株高随生育进程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构建了基于生长过程的水稻形态指标变化动态模拟模型,并利用水稻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结果显示,水稻叶龄、前半段节位最大叶长、后半段节位最大叶长、最大叶宽、节间长度、节间粗和株高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553、5.694 cm、6.136 cm、0.301 cm、2.353 cm、0.328 mm、8.489 cm。表明所构建的模型对水稻植株形态指标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9.
作者以同期播种,叶龄不同,插秧期不同的四种类型秧苗的叶片生长速度和分蘖成穗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叶龄3.0叶龄插秧的水稻,分蘖成穗节位低,分蘖出现多。成穗数多。水稻单株分蘖力为2.0叶龄〉3.0叶龄〉4.0叶龄〉5.0叶龄。乳苗插秧显示出分蘖成穗优势,这种方法与中苗,大苗插秧可分期进行,可缓解人力的紧张。  相似文献   

10.
依叶龄施氮模式对优质水稻群体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基蘖肥与秆穗肥施氮比例与穗肥施氮叶龄设置 1 5种施氮模式 ,研究其对优质水稻群体生育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稻叶龄及其动态无显著差异 ,但群体茎蘖消长、干物质积累以及茎生叶和节间配置均有不同的特点。在施氮 2 2 5 kg· hm- 2和大苗栽培条件下 ,采用穗重法并辅以倒 4、1叶 2次穗肥施氮 ,可优化优质水稻群体茎、叶、蘖及节间等生长动态 ,促进群体的产量形成 ,且有利于水稻的高产与优质较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茎生叶和水稻生产相互关系。[方法]2014、2015年对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江心沙分公司水稻进行调查,分析水稻最长叶与植株性状、穗部性状、叶片总长度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叶长序对水稻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倒2叶最长时穗下节和穗长较长、穗部性状较好;叶长序为213(45)时单穗重最高。[结论]生产上可通过相关措施促进倒2叶生长,构建合理的茎生叶叶长序来实现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12.
<正>稻瘟病在水稻生长的整个期间都会发生,按其危害水稻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稻劲瘟和谷粒瘟。1稻瘟病症状稻瘟病病苗基部呈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  相似文献   

13.
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和用量范围内,53%苯·苄可湿性粉剂对水稻安全,对水稻田中的稗草、千金子、节节菜、陌上菜、矮慈姑、异型莎草、酸模叶蓼均有较好的防效,可在移栽水稻田中推广使用,以水稻移栽后5~7 d,每667m2用30~40g拌土撒施处理为好.  相似文献   

14.
水稻叶片生长动态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同一区域内,对某一水稻亲本材料进行多点观察,应用皮尔生长曲线对叶片生长动态进行拟合,建立水稻展开叶生长模型。依据模型计算出水稻父(母)本的生长日数、两生育时期的期距,以此预测水稻花期,确定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主茎叶龄计算稻麦理论分蘖数的公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稻、麦作物上,由于第n节叶原基和第n-3节分蘖的第1叶原基大体上同期分化,因而第n叶和第n-3节分蘖的第1叶可保持同伸。这种相关生长特征被称为“叶、蘖同伸规则。在叶、蘖同伸规则充分实现时,每一稻(麦)株应有的分蘖数目,我们称为理论分蘖数。理论分蘖数的多少,显然和n对应,并可用一定的数学公式作出准确表达。  相似文献   

16.
寒地超级稻松粳9号主茎出叶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水稻主茎叶片生长与温度的关系发现,寒地超级稻松粳9号水稻主茎叶片不同叶位的出叶速度不同,基本上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主茎叶片的生长与温度关系紧密,除剑叶出叶积温有所下降外,主茎叶片出叶所需积温与叶位呈显著正相关(y=19.1036x-60.0214,r=0.8240^*)。  相似文献   

17.
为控旺促壮、缩短基部节间、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改善植株性状、优化群体结构,最终实现增产增收,研究了稻业丰不同使用时期对水稻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拔节前1叶龄期喷施适量稻业丰效果最佳,可明显缩短增粗基部节间、矮化植株高度、增强控旺抗倒能力、提高结实率、增加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从而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18.
<正>玉米从出苗到拔节这一阶段为苗期。苗期玉米主要进行根茎叶的分化和生长。这期间,植株的节根层、茎节及叶全部分化完成,形成了胚根系,长出的节根层数约达总节根层数的50%,展开叶约占品种总叶数的30%。因此,从生长器官的属性来说,苗期是营养生长阶段。玉米苗期根系发育比较快,茎叶生长比较缓慢。此期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12%井冈霉素·戊唑醇悬浮剂对水稻稻瘟病(叶瘟和穗颈瘟)的防治效果、使用技术及其对水稻的安全性,每667 m2施用85、100、115 mL等3个不同浓度(制剂量)处理进行水稻稻瘟病防治效果比较试验,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12%井冈霉素.戊唑醇悬浮剂对水稻生长安全,有较好的增产效果,防治水稻稻瘟病效果优良,其中每667 m2施用115 mL药剂处理对水稻叶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7.90%和75.84%,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7.27%和76.40%,值得在生产上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水稻生长需要多种必需养分.根据最小养分律和不可替代律学说,缺少每一种营养元素都会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相应地在水稻长相上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