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经济迅速全球化,对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及贸易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为应对加入WTO产生的影响,我国对大豆产业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以2001年为时间界点,整理、归纳了我国加入WTO前后与大豆生产相关的年度数据(1991—2019年),对我国加入WTO后大豆产业、贸易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同时对我国加入WTO前后采取的大豆产业政策进行分析,并针对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不足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大豆产业的再度崛起提供理论性参考。  相似文献   

2.
加入WTO后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展望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国际、国内大豆市场供求概况及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的现状,比较了黑龙江省大豆与进口大豆的质量和价值,分析了加入WTO对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大豆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低价进口大豆冲击中国大豆市场,大豆产业竞争力减弱,中国逐渐从世界最大生产国转变为世界最大进口国。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使中国大豆产业面临新的挑战,提升大豆产品质量和自给水平成为新时代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为应对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推进中国大豆产业健康发展,农业农村部决定自2019年起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以扩大种植面积、提升单产水平、改善产品品质为目标,努力提升中国大豆供给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结合大豆振兴计划重点实施路径,对当前中国大豆市场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大豆市场走势进行了预判。  相似文献   

4.
最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中心有关专家在此间指出,我国应将支持大豆产业发展作为应对WTO挑战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应把大豆产业培育成优势支柱产业,改变大豆世界第一进口国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黄胜忠 《农业与技术》2003,23(6):1-4,17
本文描述了我国大豆的生产和贸易现状,分析了入世后大豆及其相关产品的关税减让与配额管理;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我国大豆产业的贸易选择:大豆主要依靠进口还是自产:关税减让条件下进口大豆还是豆油;WTO规则下政府调控手段选择。  相似文献   

6.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拓展大豆产业生存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中国农业在加入WTO后将受到进口农产品冲击的忧虑,在加入WTO后的5年得以印证。不过与最初预想的不同,冲击中国大豆产业的并不是国外农产品的质优价廉,而是美国对豆农的巨额补贴及国际粮商在全面控制中国农产品加工、贸易环节后,向中国倾销农产品。中国的大豆产业已经成为中  相似文献   

7.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大豆生产日趋下滑,国民对大豆植物蛋白质、豆油和豆粕饲料的供应逐渐依赖于外国。要改变这种状况,除调整大豆进口政策外,可以用花生代替大豆作为油料供应的原料,通过推广花生机械化生产技术,促进花生产业发展,保障我国粮油安全。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大豆的发源地,而黑龙江省又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大豆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大豆的需求量大量增加,国内生产的大豆远远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因而我国从国外大量进口大豆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对我国的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冲击非常大,尤其是大豆产业。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产品的对外开放,大豆产业将面临着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在1950年以前曾是世界大豆最大生产国,但自1960年起被美国取代,1974年和1998年分别被巴西和阿根廷赶超;1995年以来,大豆总产量一直停滞不前。大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由1961年的23.3%猛降至2002年的9.39%;大豆出口的地位也不断下降:1987年出口量达171多万吨,2000年降为21万吨。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猛增,2002年进口达1132万吨,接近我国的生产量,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我国大豆种植业向何处去?大豆产业如何面对国际市场?专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美国大豆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总结出美国大豆产业的政府补贴、生产成本、大豆国际定价权等方面对提升美国大豆产业竞争力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给我国提升大豆产业竞争力带来了启示,对研究提升我国大豆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垦区作为我国大豆主产区,面对国外转基因大豆的冲击,如何开启垦区大豆产业发展的新未来,成为热点讨论的问题.基于对垦区大豆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生产潜力、净利润方面的优势和交通区位条件、加工能力、抗风险能力方面的劣势分析,进一步挖掘存在的适逢国家收储计划和市场需求增加的机遇及面临的受国际大豆的冲击以及国内大豆市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垦区大豆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豆产业在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黑龙江垦区大豆产业综合优势的比较分析,明确黑龙江垦区大豆产业的竞争力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大豆的主产区,近几年大豆种植面积逐年下滑。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培育专用大豆品种,研究和推广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调整大豆加工产业结构,建立动态大豆补贴政策等建议,以期为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确定黑龙江垦区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并对其进行量化评价研究。结果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垦区资源减量投入、资源环境安全和生态保护政策是主要影响因子。因此,强化政府行政和执法力度,全面贯彻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积极促进环境科技环保产业的建设,加大科技的投入;加强国内外引资和国际合作,建设生态垦区是促进黑龙江垦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安徽省大豆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该地区大豆生产具有总量大、品质优、贡献大、茬口优、潜力大等诸多优势与特征。当前,在进口大豆冲击的不利环境下,我国必须保证国内食用大豆的完全自给并为面向全球市场的大豆食品加工业提供优质原料,安徽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生产调研,对安徽省大豆生产地位与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了当前该地区大豆生产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豆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结果]分析发现,该地区大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大豆生产比较效益较低,综合配套技术集成创新不足,大豆加工业对大豆生产牵动作用不强,大豆补贴不足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结论]为实现该地区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稳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机农艺农信融合,提升大豆生产技术,提高单产,还要继续深化大豆精深加工,进一步提高大豆产业效益和农民积极性。另外,还要从维护国家和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完善大豆产业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6.
季良  彭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146-19147,19151
面对以进口大豆为主体的我国大豆产业格局和国际粮商对国产大豆的严峻挑战,通过全国与新疆大豆主产区的对比分析,找出新疆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指出缺乏政策支持是导致新疆大豆产业长期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证实了新疆作为高油高产大豆产区优于东北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以国家和新疆政策为导向,以新疆现有耕地面积与作物结构及新疆大豆气候区划为依据,以国家大豆发展战略为先导,以国家粮食战略接替区计划、新疆棉花战略调减计划和新疆小麦发展战略规划为主线,提出在新疆9个区域发展形成46.67×10^4hm^2播种面积和132.2×10^4t总产的大豆生产规模,并进行就地加工转化,通过政策引导和企业带动实现国家大豆西部新支点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在总结垦区近年剑麻产业遭遇严重病虫灾害后重建经验成效的基础上,针对剑麻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深化剑麻产业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实施紧密型经营理念、争取和加大产业扶持、开展科技攻关及技术推广、配套集成技术应用、建立健全垦区剑麻产业服务体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效益等方面提出见解,以推动垦区剑麻产业恢复和高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我国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现状入手,阐述了我国东北地区大豆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种植面积不稳定、大豆效益略低、大豆及其制品标准化程度不高、加工链条短、管理相对粗放、重点主产区重迎茬严重、供求矛盾突出等。从而也看出我国大豆生产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政策导向作用;强化攻关研究,为东北大豆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整合科研力量,加强科技带头人培养;增加大豆优质育种的科技投入,为大豆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和物力支持等建议,有利于我国大豆未来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振兴我国东北地区的大豆产业。  相似文献   

19.
加入WTO对延边果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对延边果业的影响,剖析了延边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转变思想观念、调整产品结构与经营模式和开拓国际市场等入世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黑龙江省垦区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组织考察团赴甘肃和河北省考察。总结了甘肃和河北两省马铃薯产业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做法,并提出黑龙江省垦区马铃薯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