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各层次优势种热值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探讨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层次优势植物热值一般规律,可为该群落能量特征和生态效率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2002年用PARR 1281型氧弹热值仪测定了该群落不同层次21种优势植物不同器官(部位)热值. 结果表明, 季风常绿阔叶林各优势种的平均干重热值在15.92~19.66 kJ/g间,乔木1层干重热值以厚壳桂最高, 乌榄最低; 乔木2层华润楠最高, 云南银柴最低; 层间藤本植物白背瓜馥木和杖枝省藤分别为19.73和18.19 kJ/g; 灌木层干重热值最高仍为厚壳桂, 最低为云南银柴; 草本层植物干重热值在15.92~17.52 kJ/g之间. 各层优势种平均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都表现为: 层间藤本>乔木1层>乔木2层>灌木层>草本层. 植物器官去灰分热值存在差异, 乔木1层中锥栗、荷木树皮及厚壳桂、乌榄树叶最高, 乔木2层中云南银柴根最高, 层间植物叶>干>根, 草本植物是地上部分>地下部分; 同种植物(厚壳桂或云南银柴)在不同层次中的去灰分热值没有明显差别, 器官生长的年龄(或直径)对去灰分热值有影响, 随年龄增大, 去灰分热值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2.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叶热值季节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福建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中隶属不同层次的优势植物叶片为材料,测定其干重热值、灰分含量、去灰分热值,分析探讨热值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在乔、灌、草层的分配情况。实验结果发现:(1)12种优势植物叶去灰分热值(年均值21.03 k J·g~(-1))显著高于世界陆生植物(年均值17.77 k J·g~(-1)),与中亚热带其他常绿阔叶林相比,介于纬度较高的浙江与纬度较低的广东之间,从大范围空间尺度看,遵循纬度升高热值递减的规律;(2)12种优势植物叶干重热值、灰分含量、去灰分热值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3)不同层次植物叶干重热值、去灰分热值均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且层次间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灰分含量在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分配呈多元格局。(4)比较分析表明,富含芳香油类物质的樟科植物叶灰分含量和去灰分热值极显著高于壳斗科,干重热值也高于壳斗科,但差异不显著。本研究尝试以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热值特征和变化规律,为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我国西南干热河谷地区特殊生境下稀树灌丛的热值和养分特征,探讨该地区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热值和养分的差异,以云南省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丛8种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观测其热值、灰分及养分特征。结果表明:元江干热河谷8种优势植物叶的去灰分热值平均值为20.21 k J·g-1,其大小顺序为细基丸>白皮乌口树>心叶木>厚皮树>虾子花>马松子>扭黄茅>锈色蛛毛苣苔。不同生活型中,去灰分热值为乔木(21.23 k J·g-1)>灌木(20.56 k J·g-1)>草本(18.84 k J·g-1),灰分含量为草本(40.30%)>乔木(7.74%)>灌木(6.97%)。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热值与全C、全N、全P、全K和全S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Ca和灰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3种生活型植物的热值与养分密切相关。元江干热河谷植物生长高效的叶片,能够有效利用充足的光照、有限的养分,积累较高的热值,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植物种类十分丰富,计有维管束植物64科114属198种(含变种),其中蕨类植物7科8属19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55科104属177种.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具有较高的热带成分比例.不同群落类型其物种多样性不同,4种常绿阔叶林群落类型中以栲树林物种多样性最高,甜槠-木荷林物种多样性最低.在群落垂直结构中,除钩栗林外,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依次降低.乔木层与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而乔木层、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大于草本层.  相似文献   

5.
哀牢山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热值与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云南省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6种优势植物各器官的热值、养分和灰分。结果表明:6种植物各器官的干质量热值和灰分因种而异,且同种植物不同器官之间热值存在明显差异。6种植物各器官的干质量热值变化范围是:叶19.01 ~ 23.41 kJ·g-1,枝19.22 ~ 21.47 kJ·g-1,皮18.22 ~ 21.24 kJ·g-1,干19.32 ~ 21.27 kJ·g-1,根18.89 ~ 20.90 kJ·g-1;6种植物平均干质量热值大小顺序为木果柯Lithocarpus xylocarpus>南洋木荷Schima noronhae>黄心树Machilus bombycina>景东冬青Ilex gintungensis>蒙自连蕊茶Camellia forrestii>变色锥Castanopsis rufescens,去灰分热值大小顺序为木果柯>黄心树>南洋木荷>景东冬青>变色锥>蒙自连蕊茶,都和植物的优势度顺序没有关系。表4参22  相似文献   

6.
群落结构与植物多样性研究对于植被恢复和植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铜陵叶山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其内设置1.8 hm2(150 m×120 m)的大样地,对样地所在的植物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有33科、43属、52种植物。乔木层优势树种为麻栎,伴生树种有青冈栎等,落叶阔叶树林木株数、断面积占大样地林木株数和断面积的比例以及重要值之和均大于常绿阔叶树,该群落具备了北亚热带低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群落结构特征;乔木层林木直径(大于5 cm)分布呈偏左正态分布,表明该林分具有同龄林直径结构特点。灌木层优势植物种为溲疏,亚优势种有青冈栎等;草本层优势植物种为半岛鳞毛蕨。分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均匀度指数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生态优势度指数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灌木层有多种乔木层的幼苗和幼树,乔木层和灌木层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在文成县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内,通过实地踏查,选择有代表性的群落,设置了13个面积为400 m2的常绿阔叶林样地,并对样地内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进行群落学的样方调查。通过计算各个样地各层次植物的重要值,将铜铃山常绿阔叶林分为6种群落类型:栲树林、米槠林、甜槠林、木荷林、短尾柯林、短尾柯—木荷林。该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群落具有以下特点:结构复杂,分层明显,乔木层高度为815 m,灌木层高度为1.515 m,灌木层高度为1.52.5 m;乔木上层树冠冠幅较大,覆盖度高,灌木层密度不高,但物种丰富,草本层覆盖度高,但物种比较单一,蕨类和苔草属植物优势度明显;层间植物种类多样;显示出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选取缙云山三个典型自然演替植被群落为样本,研究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植物多样性,分析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演替群落中,植物多样性指数(S,H ,J)均存在显著差异.在 演替进程中,乔木层的植物多样性指数逐渐提高,在常绿阔叶林阶段为最高;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 和H ,也随演 替而逐渐提高,在针阔混交林阶段达到最高,当演替到常绿阔叶林,又有所下降,其J 则在常绿阔叶林阶段达到 最大.随演替进程,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植物多样性指数(S,H ,J)呈协同增加的规律,它们表现程度不同的正相 关关系.就相关系数比较来看,土壤微生物与乔木层的植物多样性关系最密切,相关系数分别达到极显著或显著 水平,与草本层也有较好相关性,而与灌木层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在三大类群微生物数量中,细菌与植物多 样性的相关程度最高,真菌也有较好相关性,放线菌与植物多样性的相关性不显著;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植物多样 性的相关程度依A→B层减弱.  相似文献   

9.
大屏障森林公园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中心点四分法对大屏障次生常绿阔叶林进行了调查,确定了在大屏障常绿阔叶林的最小取样点数,分析了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外貌以及群落的结构,结果表明,群落以小叶青冈Cyd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和黄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为优势种,群落终年常绿,板根现象不明显,但层间植物比较丰富,体现了一定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特征.群落的结构比较简单,可明显地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大屏障次生常绿阔叶林对于该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加强对其的保护,促进森林的进展演替。  相似文献   

10.
在文成县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内,通过实地踏查,选择有代表性的群落,设置了13个面积为400 m2的常绿阔叶林样地,并对样地内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进行群落学的样方调查。通过计算各个样地各层次植物的重要值,将铜铃山常绿阔叶林分为6种群落类型:栲树林、米槠林、甜槠林、木荷林、短尾柯林、短尾柯—木荷林。该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群落具有以下特点:结构复杂,分层明显,乔木层高度为8~15 m,灌木层高度为1.5~2.5 m;乔木上层树冠冠幅较大,覆盖度高,灌木层密度不高,但物种丰富,草本层覆盖度高,但物种比较单一,蕨类和苔草属植物优势度明显;层间植物种类多样;显示出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老龄杉木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应用典型样方调查法,对福建省南平市福建农林大学西芹教学林场的近60年生的老龄杉木人工林群落和30年生的杉木人工林群落的植物区系进行全面调查,并运用物种多样性测度方法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各物种多样性指标基本呈现出老龄林群落高于30年生林群落的趋势,说明老龄林群落具有较为丰富的物种和复杂的垂直层次结构;老龄林群落的各物种多样性指标表现为灌木层>藤本层>乔木层>草本层的格局,而30年生林群落则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藤本层>乔木层的格局;2个群落的各多样性指标基本呈现出随高度的增高而减小的趋势;2个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在水平空间分布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可能与群落内具有较高的环境异质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相邻格子法,对安溪云中山福建青冈天然林进行群落调查,分析了福建青冈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物种多样性、种群的生活型、物种的频度和年龄结构等群落特征。结果表明,该群落有明显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一定数量的层间植物。在调查样地内共有植物43科60属77种,其中乔木层有9科9属9种,灌木层有46种,草本层有54种,蕨类植物有3科3属4种;层间植物有4科5属5种。群落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是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只有丰富度指数是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群落中高位芽植物最多,其次是地上芽植物,而地面芽植物和蕨类植物总共占了11.00%,未发现有隐芽植物和1年生植物。群落在主林层上占有明显优势,在演替层和更新层的频度分别为0.67和0.17,说明福建青冈林分更新慢,种群进展较难。福建青冈种群年龄结构呈纺锤型,即中间级别的个体数量多,而幼树和老树级别的个体数量较少,认为是衰退种群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杉木成熟林林下植物生物量及其取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杉木成熟林林下植物种类生物量大小存在明显差异 .在灌木层中 ,丝栗栲、苦竹、乌药、乌饭、三龙爪等 1 0种灌木层植物 (约占总灌木层种类的 37% )占灌木层总生物量的 84.1 % ;在草本层中 ,狗脊和乌毛蕨 2种植物占草本层总生物量的 93.3% ,这说明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的生物量主要集中在少数植物种类中 .不同层次的林下植物生物量表现出灌木层 >草本层 >藤本植物 ,其中灌木层的生物量占林下植物总生物量的 77.0 4 % .林下灌木层和藤本植物中大部分植物的地上生物量显著大于地下生物量 ,而大部分草本植物种类的地下生物量大于或接近等于地上生物量 .杉木成熟林下灌木层生物量在水平空间上分布存在明显的波动性 ,1 0个样方(约 40 m2 )可作为林下灌木层生物量测定的最小取样面积  相似文献   

14.
佳木斯城市绿地群落不同层次间种类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E)对佳木斯市9处典型绿地植物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1个样地共记录乔木25种、灌木36种、草本108种。多样性分析表明:物种丰富度指数(S)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而均匀度指数(J)又表现相反,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D)表现一致,均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同时对佳木斯市绿地系统构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云南金沙江流域退化林地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分析了云南金沙江流域退化林地的类型、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该区域退化林地类型丰富,但各类型结构简单,垂直分布不明显.物种多样性指数在乔、灌层按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的顺序递减,草本层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灌丛的顺序递减.退化程度大的类型,物种多样性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退化程度较小的类型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  相似文献   

16.
滨海沙地主要造林树种的热值和营养元素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滨海沙地3种造林树种的热值、灰分质量分数和营养元素质量分数及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造林树种的平均干质量热值和平均去灰分热值,湿地松Pinuselliottii(20.96kJ·g-1,21.41kJ·g-1)与厚荚相思Acaciacrassicarpa(20.97kJ·g-1,21.35kJ·g-1)接近,但均高于木麻黄Casuarinaequisetifolia(20.18kJ·g-1,20.69kJ·g-1)。具体数值因树种和器官不同而异。植物碳质量分数在器官间分布没有规律性,总体上,湿地松的平均碳质量分数(491.548g·kg-1)高于厚荚相思(471.773g,kg-1)和木麻黄(460.042g·kg-1)。氮、磷、钾、钙和镁等在3树种不同器官中的分布规律为叶最高,枝、皮和根次之,干最低。干质量热值与镁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O.05),与氮、磷、钾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O.01)。灰分质量分数与磷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O.01),与钾、钙、镁等质量分数显著正相关(P〈O.05)。氮、磷、钾、镁等质量分数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O.05)。袁4参】5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合肥市公园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现状,通过样方法对合肥市包河公园、银河公园、杏花公园和古逍遥津4个城市公园的园林陆生植物进行了植物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合肥市城市公园中共有园林植物70科140属152种,其中蔷薇科、禾本科、菊科等在合肥市公园应用较多;在属的地理分布类型上,合肥市园林植物以温带地理分布为主,温带性分布77属,占总属数的55%。(2)乔、灌、草植物种类比约为1: 0.67:1.22。乔木层中常绿和落叶比约为1:1.75,灌木层中常绿和落叶比约为1: 0.68,草本层中一、二年生草本与多年生草本比为1: 2.05;乔木层优势种依次为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 )、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女贞(Ligustrum lucidum)、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等,灌木层优势种为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和锦绣杜鹃(Rhododendron pulchrum ),草本层优势种为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3)合肥市园林植物中共发现外来植物22科39属40种,入侵植物13科26属27种,其中入侵菊科植物最多(7种),其次为禾本科(5种)。(4)合肥市公园物种丰富度表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分布规律。该研究可为合肥城市公园植物选择及群落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沿海沙地竹林细根分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沿海沙地竹林细根在分解过程中的干质量热值和能量现存量以及释放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竹林细根在分解过程中,其干质量热值大体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规律,分解到180 d时下降到最低点。分解时间对其干质量热值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花吊丝竹的干质量热值与月平均气温、月降雨量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P<0.05)。除绿竹外,沿海沙地竹林各竹种能量现存量1 a内波动较大,黄甜竹的年平均能量现存量最高,达2.67×103kJ.m-2;台湾桂竹最低,为1.63×103kJ.m-2;绿竹变化较为稳定,集中在1.72×103kJ.m-2左右。细根在分解过程中,能量是逐渐损失释放的,在分解300 d后能量损失率均在68%以上,高节竹能量损失率最大,达77.74%。总体上,各竹种细根分解能量平均损失率随分解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分解完毕时能量平均损失率达73.96%;各竹种在分解初期能量损失差异较大,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差异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9.
通过样方调查,对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秤架管理处辖区内海拔1 000 m2左右的马尾松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 000 m2的样地内共有维管束植物48科63属80种(变种),以泛热带成分为主,热带和温带成分也有一定的比例,表现出较明显的过渡性质;群落组成以马尾松为绝对优势种;群落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藤本层3层,层间植物稀少;按Raunkiaer标准,群落内种群频度为1%~20%的种类占优势,为总种数的45%,马尾松种群没有幼树、幼苗,呈衰退状态,常绿阔叶树,如黑柃、坛果山矾等幼树、幼苗多,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形,为增长型,表明群落正发生演替;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为灌木层〉藤本〉草本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