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4.
5.
进水流道设计对泵组运行稳定至关重要,通过流道模型试验,分析观察流道中漩涡的形成。设计和验证流道的形状、尺寸。实践表明,进水流道模型试验对消除有害漩涡,优化水流流态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泵站的高效率运行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6.
7.
双向泵站进水流道优化水力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三维紊流数学模型对双向运行泵站的进水流道主要参数,根据目标函数进行优化水力设计,确定最佳参数值;同时进行模型试验,将优化参数与水泵装置的外特性进行对比,得出水泵进口(进水流道出口)流速不均匀度及水泵入口角与装置效率之间的关系。针对具体泵站推荐了主要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装置效率有明显改善,为类似泵站设计中进水流道参数选择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完成轴流泵站进水流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的研制,将轴流泵站进水流道原人工设计过程进行数解,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提出用“控制断面”设计进水流道内流速沿程变化曲线(V~L曲线)的方法,并利用AutoCAD作为图形支撑软件,使进水流道的设计与绘图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10.
泵站进水流道三维流动及水力损失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将进水流道从水泵装置中分解出来单独进行数值计算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大型泵站进水流道三维流场及水力损失数值计算的区域、边界条件及网格剖分等有关问题,给出了肘形、钟形和簸箕形等3种形式进水流道三维流场和水力损失数值计算的实例,并与流道模型试验的流场观察及水力损失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进水流道三维流动数值计算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进水流道的水力损失,便于对其进行模型试验验证.应用本方法可以较为方便地对进水流道的水力性能进行考核和评价,从而为进水流道优化水力设计所需的多方案比较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进水流道出口流态是影响立式轴流泵装置运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立式轴流泵装置整体物理模型,采用在肘形进水流道出口段壁面布置丝状红线和压力脉动传感器,研究分析了不同转速时立式轴流泵装置肘形进水流道出口段的流态及压力脉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流量小于0.7Qbep时肘形进水流道出口段内壁面的丝线偏移方向与叶轮旋转方向相同,各测点的脉动幅值均随转速的增加而增加;当流量大于0.7Qbep时肘形进水流道出口段内壁面的丝线偏移方向与泵轴方向相同,各测点的脉动幅值随转速的增加而减小。相同转速时,各测点的脉动幅值随流量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在最优工况时脉动幅值最小。不同转速下,流道出口各测点的脉动主频均为4倍转频,最优工况时各测点的脉动次主频均为1倍转频。随转速增加,肘形进水流道出口段各测点主频幅值的增幅存在差异性,小流量工况时各测点的脉动主频幅值增幅小于最优工况和大流量工况。 相似文献
12.
13.
司马泵站出水流道改造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司马三期泵站因出水池运行水位过位,使出水流道不能形成有效虹吸,造成装置效率低下,机组振动及噪音严重等具体问题,提出延长出水流道,降低出口高程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难题。 相似文献
14.
15.
16.
通过对水泵性能差异引起的水泵出水量的变化分析,提出了调节级间流量差的小机组流量的确定方法,解决了多级提水泵站空流段的级间流量配合问题。 相似文献
17.
根据泵站要求设计了一种新型结构的肘型进水流道,按欧拉相似准则进行模型试验,试验装置采用开敞式进水前池,流道进口不带泵,采用在试验管道上增设循环泵提供所需流量。分别进行了水力损失、流动轨迹和水面漩涡试验,最大流量工况点模型试验的水力损失为0.059mm。经相似换算,得到实型流道的水力损失为0.059 m,损失较小。流动轨迹的模型试验显示流态曲线光滑,没有突变、脱流、涡带等局部损失等现象发生。最低运行水位、最大流量工况下对进水池水面漩涡试验,显示出现了2型水面漩涡,不会对循环水泵产生不良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肘型进水流道综合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