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基于农户访谈与问卷调查、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吉林西部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农户类型、土地经营规模、年龄结构和文化水平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农户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存在差异:纯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农业兼业户和非农业兼业户往往选择玉米—向日葵、玉米—蔬菜、林地等经济效益高的种植方式;非农户土地利用方式以种植玉米和出租为主。  相似文献   

2.
基于参与式农村评估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新平县元江干热河谷地区4类农户的生计多样化、生计策略和农地利用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农户由纯农型向非农型转化,农业生计多样化指数逐渐下降,非农化多样化指数逐渐增加。就生计活动而言,纯农户全部从事农业生计活动,非农户除少量种植外,基本上从事非农生计活动。农兼户和兼农户兼事两种生计活动,但农兼户以农业生计活动为主,兼农户以非农生计活动为主;2就作物种植而言,纯农户和农兼户往往选择投入较多、生长周期较短和经济收益较高的作物,而兼农户往往选择投入较少、管理较简单和生长周期较长的作物;3为了应对当前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纯农户主要采取改变种植结构、维持和扩大种植规模、增加种植投入和转入土地等措施来促进种植业的发展;农兼户通过改变种植结构、缩小种植规模、维持种植投入、转入和收回已出租土地以及从事非农生计来克服面临的困境;兼农户则通过改变种植结构、缩小种植规模、减少生产投入、大量出租土地和从事非农活动来规避生计风险。  相似文献   

3.
基于参与式农村评估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新平县元江干热河谷地区4类农户的生计多样化、生计策略和农地利用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农户由纯农型向非农型转化,农业生计多样化指数逐渐下降,非农化多样化指数逐渐增加.就生计活动而言,纯农户全部从事农业生计活动,非农户除少量种植外,基本上从事非农生计活动.农兼户和兼农户兼事两种生计活动,但农兼户以农业生计活动为主,兼农户以非农生计活动为主;②就作物种植而言,纯农户和农兼户往往选择投入较多、生长周期较短和经济收益较高的作物,而兼农户往往选择投入较少、管理较简单和生长周期较长的作物;③为了应对当前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纯农户主要采取改变种植结构、维持和扩大种植规模、增加种植投入和转入土地等措施来促进种植业的发展;农兼户通过改变种植结构、缩小种植规模、维持种植投入、转入和收回已出租土地以及从事非农生计来克服面临的困境;兼农户则通过改变种植结构、缩小种植规模、减少生产投入、大量出租土地和从事非农活动来规避生计风险.  相似文献   

4.
《安徽农业科学》2019,(9):270-272
不同城郊带农户呈现差异化的生计特点和土地利用特点,并存在某种相互影响关系。从农户层面和区域理念出发,建立农户生计多样化与土地利用理论框架,以河北省19个村庄416户农户调研问卷为基础,分析不同城郊带农户生计多样化与土地利用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郊区农户偏好粮食作物种植活动和兼业型生计策略,农地利用强度较低,农地转出可能性高;近郊农户的农地利用强度因农地经营规模的不同而不同,选择经济作物和多样化农业生计策略可能性较大,转入农地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远郊农户多采取滞留农业或脱离农业生计策略,农地利用情况因生计策略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5.
基于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利用科左后旗农牧户的调研数据,研究农牧交错区农牧户生计策略与土地利用状况。结果表明:1)农业依旧是当地最主要的生计来源,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状况与区域自然环境有密切联系,水土条件差、蒙族聚集的区域,农户生计以种养结合为主,土地利用的投入集约度偏低;而土壤条件好,降雨充沛的区域,农户生计以种植为主,土地利用投入集约度明显较高。2)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农户家庭生计策略选择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趋同,表现为农户的土地投入集约度随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的升高有明显变大的趋势。3)农户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开垦行为,这种行为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表现的更加显著。基于以上分析,以减少农户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提高生计水平为目标,采取分区、分对象的手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不同兼业水平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明艳  陈利根  马贤磊 《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0):185-188,191
分析了不同兼业水平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特征和规律,并利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对2005年江西省农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兼业水平对农户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兼业水平的提高,土地经营规模呈下降趋势;兼业水平高的农户往往投入较多的雇工或使用机械,兼业水平低的农户则倾向租入土地;一定水平的兼业化有助于农户优化家庭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但兼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则会降低土地利用效率,而兼业化对土地资源的长期生产能力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在郊区或城区从事非农兼业活动越来越普遍。根据兼业程度的不同,将传统农户划分为纯农户、一兼农户、二兼农户和非农户,对江苏省内3个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市县进行调研,研究农户兼业是否对土地利用行为有显著影响,以及此现象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区间的差异。调研结果表明:农户兼业在江苏省普遍存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兼业水平越高;江苏省农户兼业对土地利用行为有显著性影响;农户兼业的选择对于其在土地上的资金投入、劳动投入、肥料投入、以及土地经营规模等方面有显著性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农户兼业结构的优化、对土地利用行为的积极导向和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8.
以河南省滑县农户调研数据为粮食主产区代表样本,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选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从农户分化视角将农户分为纯农户、农业兼业户、非农兼业户和非农户4种类型,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意愿和行为。结果表明,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均显著正向影响耕地保护意愿,农户耕地保护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其耕地保护行为。多群组分析得出纯农户和农业兼业户的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对其耕地保护意愿的影响较大;农业兼业户和非农兼业户的知觉行为控制对其耕地保护意愿的影响较大;不同兼业化程度的农户耕地保护意愿对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均较大。样本区农户兼业化水平相对较高,纯农户仅占样本农户总数的1/5。最后,提出实行差异化的农户技能培训工程、建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积极推进耕地流转以及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宣传工作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江苏省233户实地调研数据,分组对比分析不同兼业类型农户资金投入、劳动投入、肥料投入、土地经营规模等变量各总体均值间的差异;模型估计农户兼业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发现农户兼业降低了土地利用强度、降低了土地生产率,但对资金和劳动投入产出率影响不大。建议加快推进农村体制改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二兼农户离农,大力发展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农村地区推进水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沙颍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访谈农户调研获得210份调查问卷,分析农户土地利用的投入行为和种植行为特征,并从农户家庭因素、农业经济因素、环境意识和政策认知因素中选取变量,分别构建农户土地利用的投入行为和种植行为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结果】农户土地利用的投入行为特征表现为农业生产劳动力人数减少、投入农业生产时间缩短、生产资金投入增加。农户学历、农作物总产量、农业收入、土地流转状况与其对土地的劳动力投入负相关;农业劳动时间和耕地质量与其对土地的劳动力投入正相关,耕地面积、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及其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与其对土地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均正相关。农户土地种植行为特征表现为种植规模有限、种植作物种类以粮食作物为主、土地利用强度大。户主年龄、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收入、粮食作物产量和价格对农户选择种植粮食作物有正影响;户主学历、农业劳动力数量、油料作物产量、农业是否污染水环境对农户选择种植油料作物有负影响;蔬果作物产量和价格对农户选择种植蔬果作物有正影响。【结论】在耕地面积和劳动力数量有限、农业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的现实条件下,农业经济因素对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影响最大,其次是农户家庭因素,环境意识因素影响较小,政策认知因素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针对黄河三角洲盐渍土区域开发程度低、种植结构单一,影响土地生产力的问题,通过优化盐碱地粮经饲作物种植结构,采取作物种植与盐碱地生物改良相结合、粮经饲多元化种植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粮经饲作物提质增效绿色种植模式研究,完善不同盐碱胁迫类型,不同地力条件下粮经饲作物种植制度,推广应用适宜不同盐渍化程度下用养结合、多元化高效种植模式,构建粮经饲多元化种植结构并合理布局,实现用地养地结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推动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供给侧改革下湖南耕地高效可持续利用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耕地高效可持续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目前,湖南耕地利用供给侧存在种植结构欠佳、要素投入不优、资源约束增大、产品出现卖难、种植效益收窄等5大主要问题。推进湖南耕地高效可持续利用,需要坚持"保供给、增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加快构建"四区"差异化发展的耕地利用空间格局、建立以稻为主粮经饲养融合发展的耕地生态高效利用结构、形成"六化齐升"的现代化耕地利用方式,尽快创新耕地利用管理制度和耕地流转制度、完善耕地生态高效利用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规模化经营耕地集约度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运用熵值法及计量估计模型,以马铃薯为例,分析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普通农户与种植大户的耕地集约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种植大户在耕地的投入水平、产出水平都显著高于普通农户,但在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水平上显著低于普通农户,总体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是后者的4.84倍。影响种植大户耕地集约度的生计因素主要有户主年龄(负相关)及家庭贷款金额(正相关)。影响普通农户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年收入(正相关)、家庭畜牧业收入(负相关)、家庭贷款金额(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李翠珍  孔祥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852-16855,16861
从农户对粮食生产能力和价值生产能力偏好的角度对农户进行群体分类,分析不同时期农户土地利用目标演化和农户群体类型演替之间的关系,选择北京大兴、海淀、曲周为典型案例区,对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①在位于城市郊区的大兴,产量和利润协调型农户占调研总数43.04%,接近50%的农户已转型为利润需求型;而受城市辐射影响较小的研究区域曲周四疃,农户类型依然是以产量和利润协调型为主;而城市近郊的海淀,农户类型则呈多元化,由于农地稳定性差而1/3多的农户对耕地的保障功能很看重。②从农户产量需求型→产量和利润需求型→利润协调型的转型中,在种植结构上表现为从以粮食作物为主到逐渐减少其种植面积,而相应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收入结构上表现为种植业收入会逐步增加。③不同类型农户生产函数估计结果显示,耕地经营规模对农户收益有很大限制作用,且产量和利润协调型农户、利润需求型农户偏好劳动集约高的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5.
董晓霞  乌云花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121-2123,2137
通过对环北京地区140 km圈层以内(北京10个区县,河北25个县)50个村的490个农户进行随机调查分析,研究了该地区近年来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居民食品消费需求的变化,环北京地区农户种植业结构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选择种植蔬菜、水果和干果等高产值作物的农户越来越多。基于我国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基本国情和日益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地理区位因素对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农户富裕程度、劳动力机会成本和国家相关政策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影响我国农户种植业结构调整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河西古浪县沙漠绿洲边缘土地合理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媛艳 《农学学报》2011,1(9):41-48
通过对河西古浪县腾格里沙漠南缘新垦绿洲区农业生产、土地与水资源利用现状,区域种植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建设等内容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项目区农业用地资源有限,水资源短缺,农作物品种单一产业结构简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小,严重制约了区域生态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为了改善绿洲边缘生态环境和发展新垦人工绿洲农业生产,提高区域土地利用效率,推广节水型生态农业,增加区域经济收益,采用在项目区增加种植经济植物、节水型农作物品种的种植面积,发展优质牧草和地膜种植面积,扩大养殖业等试验研究的方法和措施,调整区域产业种植结构,改革现行农田耕作技术,改善绿洲边缘生态环境,提高区域土地利用效率和增强土壤肥力,达到明显的经济效益,为沙漠绿洲边缘发展生态农业和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石柱县")1 027户农户调研数据为依据,运用DEA模型测度了精准扶贫视角下不同属性农户类别的耕地利用效率,并以Tobit模型回归分析研究了扶贫视角下影响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高强度的瞄准性政策帮扶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并不高,且存在一般农户、贫困户、脱贫户的耕地利用效率依次降低和贫困村、非贫困村的耕地利用效率依次降低的两种趋势;从贫困视角的农户识别看,贫困户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的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土地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农业补贴、发展特色种植业和较强的村域经济发展速度对耕地利用效率的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而耕地规模对耕地利用效率呈负向影响,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农户仅接受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水平这一因素对扶贫视角下耕地利用效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生产规模、收入水平和兼业行为方面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初步探讨了不同类型农户对经济政策刺激的反应及其可能采取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退化(保护)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旨在使政府宏观目标与农户经济收益两者兼得的“双赢”政策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广西沿海地区北海、防城港、钦州3个沿海市8个临海县(区)的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情况,为广西沿海地区农业发展、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地考察、资料查询和座谈等形式,对1975~2010年广西沿海地区土地资源利用和各作物种植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在过去35年,广西沿海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呈波动式减少,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的种植面积不断上升.水稻的种植面积明显下降,占粮食作物的比重从93.12%下降到72.17%;玉米和红薯的种植面积明显增加;甘蔗和木薯的种植面积连续上升,并成为广西沿海地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花生、大豆和黄红麻等占经济作物种植比重越来越小.[结论]建议广西沿海地区提高单产、改变耕作方式以提高农作物总产,同时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以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20.
李争  杨俊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5):198-202
在城镇化建设大力推进的背景下,研究农户参与非农活动是否对耕地利用产生负面影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农户家庭分工的视角,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不同分工状态下农户耕地利用效率成本进行比较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院(1)被调查农户中有78.69%从事非农产业生产,其中有42.19%是家庭完全分工状态;(2)3种分工状态下的农户耕地利用成本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不完全分工状态下的农户耕地利用成本效率损失最高;(3)合理引导农户非农化,使之形成专业化分工,对耕地利用效率和农户家庭经济的改善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