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凯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9):53-59
为了深入研究农业科技进步对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揭示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理,探讨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及其产生原因。作者基于C-D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建立固定效应变参数面板数据分析模型,并依此对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详细地测算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反映出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呈现区域不均衡状态;1978—2012 年间全国13 个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在17.28%~33.82%之间,全国粮食主产区平均水平为26.22%;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资本存量的科技含量水平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影响较大;农业科技进步在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仍然较小,中国农业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产出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张杨  崔海洋 《中国农学通报》2020,36(26):153-158
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度。为了测度贵州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运用贵州省9个地区2010—2017年的相关数据,使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测度并分解了贵州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检验了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贵州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而不是技术效率;贵州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省内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对贵州省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农业机械的投入、播种面积的增加仍对贵州省农业经济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劳动力的投入与化肥施用量的提升却没有起到上述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西方国家在工业命革后,北石能源投入不断增长,农场规模逐渐扩大,生产结构也日趋专业化。农业生产由自给性转为商品性,土地生产率明显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大幅度增长。但是,石油农业也带来一系列弊端;农业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差,物质再循环难以  相似文献   

4.
粮食生产除了受到劳动力、土地和水等基本生产要素影响之外,还会受到一些偶发因素的影响,诸如极端气候、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污染、战争与疾病等异常情况。虽然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这些异常情况引发饥荒和社会大动乱的可能性较低,但是对于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需求持续增长,粮食生产将面临巨大压力,中国的粮食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因此,中国应通过增加投入,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并以建设家庭农场为契机,提高农业和农民抵御异常情况的能力,同时在异常情况发生后,加强粮食流通工作,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的恢复,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粮食问题事关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松辽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承担着国家粮食生产的重任。本文运用松辽流域1986-2008年的粮食生产数据,采用非参数M alnquist指数方法,分析转型期的松辽流域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结果表明,松辽流域粮食生产资源投入要素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技术效率变化率偏低,规模效率是制约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率;规范土地转租行为,同时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提高粮食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房丽萍  孟军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7):156-160
施肥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施用化肥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是投入其他生产要素所不能替代的,掌握化肥的增产效应从指导农业生产及确定科学有效的施肥方案方面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分析了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选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业从业人员为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采用主成分回归C-D生产函数模型,计算了化肥投入对粮食增产的弹性及贡献率。结果表明:化肥施用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1978—2010年间化肥投入对粮食产量增长的弹性值为0.18,贡献率达20.79%,化肥对粮食增产的弹性和贡献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略有下降,单位质量化肥投入带来的实际粮食产量增加量有所减少,但化肥投入仍是影响粮食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基于DEA模型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生产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主体,对其生产效率进行量化评价,有利于帮助人们分析企业、行业间的差距,充分挖掘企业潜力。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中国40家以种植类农产品为原料,从事深加工龙头企业2011年生产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生产率较高,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从种植业子类角度看,企业综合效率差异性显著,经济作物类和酒油类企业综合效率较高,果蔬、粮食类等初级加工企业综合效率较低,良种类企业最低;龙头企业资产、劳动力、成本和土地4项投入要素均存在冗余,资产冗余度最高。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实施品牌战略、发挥规模效益是龙头企业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粮食种植面积不断被挤占,依靠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成为稳定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针对现状,汉源县总结出一套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优良品种是粮食增产的基础,而正确的育种方向对选育优良品种至关重要。根据河南省情和粮食生产实际,利用粮食生产统计数据,对河南省粮食生产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粮食总产增长主要是依赖粮食单产的增长,而且主要是由小麦、玉米产量的增长实现的。气象灾害频繁,抗灾能力不强;化肥投入过量,物质转化效率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耕地质量和分布不平衡,中低产田具有增产潜力。作物育种过程中重视产量性状,忽视相关性状;种质资源狭窄,导致主导品种单一。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种粮人数减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产性、高效性、适应性、抗逆性、专用性和安全性的作物育种方向。通过育种方向的调整,提高粮食作物育种水平,培育优良品种,实现粮食生产的土地集约利用、物质集约节本、劳动集约替代、环境集约减损、技术集约高效,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在共和国改革开放号角吹响之际 国外工厂化农业及其温室技术开始涌入敞开的国门。北京海淀区四季青乡率先引进了日本的智能化温室 紧接着 中国农科院又引进了罗马尼亚的温室。从此 一场绿色农业科技革命在中国大地上兴起。 工厂化农业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农林作物生产完全摆脱了传统农业受土壤 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可以使农林作物产量和生产产值成倍 甚至几倍几十倍地增长。它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资源,水资源利用率 获得最佳的投入和  相似文献   

11.
中国粮食增产潜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九年增产。中国粮食2007年以来连续6年总产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本文通过对我国粮食增产潜力的理论及实际分析可以看出,影响粮食增长潜力的因素很多,预测到我国粮食增产有较大潜力,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等提高粮食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12.
生态脆弱区耕地集约利用变化的能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秀红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6):252-256
为了进一步分析生态脆弱区农地集约利用变化对区域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综合研究方法定量表征农业投入、产出、产投比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以处于典型农牧交错区的宁夏盐池县为案例区,利用能值分析的计算方法探讨了研究区实施生态退耕后的2001-2008年耕地劳动力和农资投入、产出、产投比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种植面积的变化,单位面积劳动力投入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农资投入呈波动上升趋势;单位面积产出大幅度波动,而产投比呈波动下降趋势;产投比的波动方向受劳动力投入、农资投入和降水量的制约明显。研究结果显示,生态退耕后,单纯注重增加农资投入、扩大种植面积,而忽视高素质劳动力的投入以及因地制宜利用气候条件,可能是耕地产投比波动下降的原因;同时,研究区农资投入强度的增加,使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有效提高粮食产量,通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选择了以粮食作物耕地面积、播种面积、粮食单产、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劳动力、农村用电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受旱灾面积9项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播种面积始终是影响遂宁市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化肥施用和粮食单产是影响粮食产量减少的最主要因素;耕地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农村用电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力在下降;农业劳动力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始终很小。最后通过分析各影响因子,提出可供参考的关于提高粮食产量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变化特征及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鹿永华  庞英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8):178-183
本文基于非参数方法通过构建双产出模型,在对山东省小麦生产技术效率测度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其历时特征和小麦生产资源配置结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山东省小麦生产技术效率1996年以来先是大幅度下降而后缓慢上升,其主要制约因素是规模效率。研究所体现的政策含义是,政府部门在进一步加大对耕地保护的同时,适时进行制度创新,激励粮农通过技术进步和合理的投入,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转型期中国耕地资源的利用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粮农收益最大化双重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基于投入产出比的视角,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对民乐县主要农作物的经济效益、投入成本及单方水效益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由于劳动力成本投入较高、作物种植机械化水平低,民乐县主要农作物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化肥、种子、水费在作物成本投入中所占比重较大;比较大麦、小麦、马铃薯(克新)、玉米和油菜5种主要农作物,油菜的单方水效益最高,最能有效利用水资源,而大麦则是最耗水作物。通过运用Stata软件,将各项成本对作物单位产值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分析后表明,劳动力对大麦产值影响显著,即大麦为劳动密集型农作物;种子、化肥、机械投入对不同作物单位产值的影响程度差异性显著;水费投入对小麦、玉米和油菜的单位产值影响显著。因此,在水资源极为短缺的内陆干旱区,农户在未来种植中应参照农作物投入产出效率,从有效利用水资源,提高水效率和效益出发,选择经济效益与节水效率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16.
针对区域日益突出的人口与粮食矛盾问题,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红三角"经济圈耕地所受压力的变化。结果显示:2000—2010年耕地压力呈上升趋势,2003年和2008年出现2个明显峰值,韶关市、赣州市和郴州市3地变化略有差异。这是由于受农业内部调整、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以及气象灾害的影响而导致的粮食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复种指数和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区域耕地压力上升的另一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因此,为遏制其恶性发展,确保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1)控制人口增长;(2)实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提高粮食种植的收益和农户种粮积极性;(3)改善农田条件,减少自然灾害对耕地的破坏;(4)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增加复种指数,提高粮食单产;(5)开发后备耕地资源,增加耕地数量。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定影响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影响因子,在收集2000—2006年鲁西南地区农业生产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农田人为能量投入现状,并利用回归和逐步回归的方法研究了鲁西南地区人为能量投入对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结果表明:鲁西南地区农田人为能量投入中农膜的投入逐年增加,由2000年的14.6 kg/hm2增长到2006年的20.5 kg/hm2;化肥投入相对稳定(1200~1300 kg/hm2),但总量仍增加;农药的投入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04年达到最高(11.03 kg/hm2);排灌机械、农用车辆的投入呈增长趋势,而单位面积劳动力的投入不断下降,2006年与2000年相比约减少0.65人/hm2。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NPP存在着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历年均以东部(枣庄、济宁)高,平均NPP分别为616 g C/(m2?a)和588 g C/(m2?a),西部(菏泽)低,仅有448 g C/(m2?a);年际间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该地区农田NPP主要受人为能量投入的影响而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不大。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单位面积农膜使用量和农田灌溉比例在逐步回归模型中可以解释本区农田NPP方差的74.6%。因此,化肥、农膜、有效灌溉比等人为能量投入是影响该地区农田NPP提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作物生产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应斌  黄敏 《作物学报》2018,44(6):791-795
中国作物生产正处于由传统手工劳动为主的小规模生产向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程度高的适度规模化生产过渡的转型期。在此期间, 作物生产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单位耕地生产率与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同步提高。近年来, 中国作物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以及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转型期作物生产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涉及多熟制作物生育期缩短、大田生产用种量增加和杂种优势利用价值下降等方面。针对上述挑战, 笔者从发展密植高光效栽培、提高杂交作物种子质量以及加强育种与栽培协同攻关等方面展望了转型期作物生产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