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晋南旱地小麦区试品系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晋南旱地小麦育种发展趋势,对2006—2015年晋南旱地小麦区试参试的121份品系进行农艺性状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产量变异系数最大(29.74%)。产量三因素变异系数顺序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产量与有效穗数(0.869**)、株高(0.878**)、穗粒数(0.775**)、有效分蘖率(0.735*)、千粒重(0.593**)、穗长(0.519**)和最高总茎数(0.371**)极显著正相关,与基本苗(0.191*)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0.291**)极显著负相关。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有效分蘖率和生育期对单位面积产量的直接贡献较大,依次为有效穗(0.591)穗粒数(0.373)千粒重(0.266)株高(0.093)有效分蘖率(|-0.069|)生育期(0.059),它们决定了单位面积产量97.65%的变异。2006—2015年山西省南部旱地小麦品种产量的提高是在保证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穗粒数和提高千粒重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凤大麦7号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帆 《中国种业》2017,(10):47-49
通过对凤大麦7号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凤大麦7号产量构成因素中,与产量相关程度大小顺序为:有效穗数最高茎蘖数基本苗千粒重穗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依次为: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基本苗最高茎蘖数千粒重。根据分析结果,结合云南省生态环境及当前的种植条件,凤大麦7号高产栽培策略应以提高有效穗数为主导,有效穗数的提高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基本苗,合理控制最高茎蘖数等措施来实现,对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不能一味追高,应注意协调好群体与个体的发展,从而达到增加产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以30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3个重复,对13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分析参试品种的农艺指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表现为千粒重>穗长>穗粒重>苗叶宽>有效分蘖数>株高>苗叶长>生物学产量>小穗粒数>不育小穗数>每穗小穗数>分蘖数>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穗长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在通径分析中,直接通径系数的变化规律为穗粒重>穗粒数>千粒重>苗叶宽>不育小穗数>有效分蘖数>株高>每穗小穗数>生物学产量>分蘖数>苗叶长>穗长>小穗粒数。因此,高产选育应充分考虑千粒重和穗粒重高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4.
王岩 《小麦研究》1996,17(3):17-19,16
本文介绍了1994年1995年两年的研究结果;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数,千粒重和穗粒重,而粒数又受有效小穗数的多少和每小穗粒数所制的,其中穗数多少,又与有效分蘖存在密切关系。有效分蘖数与有效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粒数与千粒重呈负相关,穗数与粒数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北项研究在小麦育种中合理地协调产量三要素的关系,选育高产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保大麦14号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性和通径分析,旨在为保大麦14号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主要农艺性状中,与产量相关程度依次为:有效穗数(0.7536)、穗实粒数(0.5539)、茎蘖总数(0.4321)、株高(0.0639)、千粒重(-0.1239)、基本苗(-0.2581);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依次是:有效穗数(0.6782)、茎蘖总数(0.2416)、千粒重(0.1184)、穗实粒数(0.0165)、株高(-0.1316)、基本苗(-0.3606)。提出了保大麦14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施足底肥、早灌出苗水,保证适宜基本苗;及时灌分蘖水、抽穗杨花水,早施、重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提高有效穗,提高结实率增加穗实粒数;适时灌灌浆水,保证适当的千粒重。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探究饲料大麦凤03-39的高产潜力和途径,通过设置2年多点试验,对凤03-39基本苗、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株高、产量等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凤03-39产量相关性最大的2个因子是有效穗数和最高茎蘖数,相关系数分别为r3y=0.790、r2y=0.659,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通径系数(直接作用)分别为:P3y=1.234、P4y=0.674。因此,凤03-39的推广应用以及高产创建时要做到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确保苗齐苗壮;及时灌溉,适时、适量施入基肥和分蘖肥,保证分蘖力,增加有效穗数,进而提高成穗率。此外,还应注意避免个体(穗实粒数)对群体(有效穗数)的限制,为实现高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魏孔梅  杨继忠  俞华林  师学豪 《种子》2022,(3):104-106,110
利用2017-2019年国家春小麦品种西北水地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数据资料,对银春10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基本苗、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中,有效穗数、千粒重和穗粒数对银春10号的产量影响最大.实现银春10号高产稳产,要在适当控制基本苗的基础上,通过水肥管理等调控措施,以提高成穗率增加有效...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新春6号为对照,对11个春小麦新品系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与对照相比,株高得到降低,成穗率、穗长、结实小穗数、主穗粒数、主穗粒重得到提高,不孕小穗数得到减少;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大小排序为:不育小穗数>总茎数>成穗率>主穗粒重>基本苗>主穗粒数>千粒重>收获穗数>穗长>株高>结实小穗数>生育期。新品系2002-59、LX-49、2005-15分别比对照新春6号增产5.47%、2.13%和1.07%,其增产因素是千粒重、主穗粒数、粒数和粒重比对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基本苗与早稻产量的关系,通过采用不同分蘖能力的水稻品种或组合(2个常规品种和2个杂交组合),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栽插基本苗(2苗/穴,3苗/穴,4苗/穴)对湖南双季早稻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对产量及其构成、干物质积累和茎蘖数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随栽插基本苗的增加,早稻产量、有效穂数、总干物质重呈增加趋势,每穗粒数、结实率、收获指数则呈下降趋势,千粒重变化不大。出叶速度随栽插基本苗的增加而略有减慢。从茎蘖动态来看,在最高分蘖期(移栽后28天)以前,各个处理的分蘖速度基本相同,处理间的最高苗数表现出较大差异,但是基本苗较少的处理,后期的死亡分蘖数相对较少,至成熟期,各处理间的有效穂数差异较小。综合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早稻的每穴基本苗多,有利于产量形成,较易获得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0.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法对12个小麦品种的6个相关因素与产量的关联度分析表明:小麦产量与其相关因素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亩穗数)最高分蘖)基本苗)有效分蘖率。与产量密切相关的因素是穗粒数、千粒重、亩穗数等。  相似文献   

11.
大麦种质资源成株期抗旱性鉴定及抗旱指标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干旱是影响大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鉴定大麦种质资源成株期抗旱性的基础上,筛选抗旱指标,可为培育抗旱品种提供依据。本研究在2016和2017年在大麦生长主要需水期平均降雨量不足40 mm的甘肃省武威市进行田间试验,以30份大麦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设置正常灌水和干旱胁迫处理,测定大麦株高、穗长、分蘖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采用抗旱性度量值(D)、综合抗旱系数(CDC)、加权抗旱系数(WDC)、相关分析、频次分析、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其进行抗旱性鉴定及抗旱指标的筛选。干旱胁迫对测定的各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频次分析表明,各指标对干旱胁迫反应的敏感程度依次为产量、株高、单株粒重、穗长、单株粒数、分蘖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穗长、分蘖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呈不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5个主成分可以代表大麦抗旱性86.39%的原始数据信息量。基于D值、CDC值和WDC值的大麦种质资源抗旱性排序基本一致。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各指标单项抗旱系数值与D值间的关联度依次为产量、单株粒重、单株粒数、穗长、株高、分蘖、穗粒数和千粒重,各指标DC值与WDC值间的关联大小依次为单株粒重、产量、单株粒数、分蘖、穗长、穗粒数、株高和千粒重。根据D值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大麦种质资源依据抗旱性从强到弱分为5个抗旱等级,其中1级5份、2级1份、3级11份、4级10份、5级3份。除分蘖和千粒重外,其余指标的隶属函数值、CDC值、D值和WDC值均随着抗旱级别的升高而增大。回归分析表明, 5个测定指标均与D值密切相关。干旱胁迫对大麦种质资源成株期各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确定了D值为适宜的抗旱鉴定指标。筛选出成株期抗旱性强的大麦种质资源甘啤7号、Z06-278-9、MERIT、NEVADA和西藏25,可为大麦抗旱育种、抗旱机制以及干旱调控缓解机制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穗长、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穗粒数、产量可作为大麦种质资源成株期简单、直观的抗旱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The effects of 1000-grain weight, its stability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ith other traits of 50 barley varieties were studied at 18–20 environments. Additional material was used to study genotypic correlations among trai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tability of 1000-grain weight were found among varieties. Two-row varieties were on average more stable than 6-row varieties. The 1000-grain weight was among the most stable and grain yield the most variable traits. This was discussed in connection with stem reserves translocation to the grain. Consistently high yielding varieties had around average stability of 1000-grain weight. Regression coefficient, b, for 1000-grain weigh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variance of log transformed data, both valid estimates for stability of 1000-grain weigh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1000-grain weight with grain yield was positive or non-significant, with number of grains per tiller mainly negative and with volume weight it was positive. In 6-row barley, 1000-grain weigh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rain yield, straw yield, total biological yield, and plant height, and negatively with number of tillers per m2 and number of grains per tiller.  相似文献   

13.
黄淮麦区4省小麦种质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婷  逯腊虎  杨斌  袁凯  张伟  史晓芳 《作物杂志》2019,35(6):20-171
为明确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差异和特点,提高其利用效率,以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5个主要农艺性状为指标,对来自黄淮麦区4省(河北、山东、河南和山西)的263个小麦品种(系)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除穗粒数外,4个省的小麦种质在其余各农艺性状上差异极显著。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5个农艺性状中穗粒数变异系数最大,小穗数变异系数最小;4省中,河北小麦株高、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小,穗粒数变异系数最大;河南小麦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小,千粒重变异系数最大;山东小麦穗长的变异系数最大;山西小麦株高、小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小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穗长与小穗数、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小穗数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育种实践中,可根据4省小麦种质农艺性状的变异特点筛选符合目标性状的亲本材料,同时加强种质基因库的更新。  相似文献   

14.
小麦收获指数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收获指数是指籽粒产量占地上部生物产量的百分率。研究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间与其产量的相互关系,采用相关性分析与回归方法,对影响收获指数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及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小麦HI具有较大的改良空间;HI与穗颈长、株高、穗长、小穗数、主茎生物产量有显著负相关,与单穗质量、产量呈正相关,与生物产量没有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 87.427%,表明 3 个主成分已覆盖所有性状的主要信息;通过回归分析,小麦HI与单穗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千粒质量有显著回归关系。结论: 通过对10份小麦材料农艺性状的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HI受单穗质量、生物产量、千粒重影响较为明显有显著回归关系,与单穗质量、产量和穗粒数有明显正效应,生物产量对其有负效应。小麦HI提高可通过选育生物产量不宜过大,而穗粒数较高、单穗重较大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5.
利用高密度SNP 遗传图谱定位小麦穗部性状基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小麦穗部性状之间相关性密切, 其中穗粒数和千粒重是重要的产量构成要素, 挖掘与穗部性状相关联的基因位点对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解释基因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RIL群体(山农01-35×藁城9411) 173个F8:9株系为材料, 利用90 k小麦SNP基因芯片、DArT芯片技术及传统的分子标记技术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 在5个环境下进行穗部相关性状QTL定位。检测到位于1B、4B、5B、6A染色体上7个控制千粒重的加性QTL, 解释表型变异率6.00%~36.30%, 加性效应均来自大粒母本山农01-35; 检测到8个控制穗长的加性QTL, 解释表型变异率14.34%~25.44%; 3个控制穗粒数的加性QTL; 5个控制可育小穗数的加性QTL; 3个控制不育小穗数的加性QTL, 贡献率为8.70%~37.70%; 4个控制总小穗数的加性QTL; 6个控制小穗密度的加性QTL。通过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检测到32个加性QTL, 解释表型变异率0.05%~1.05%。在4B染色体区段EX_C101685–RAC875_C27536检测到控制粒重、穗长、穗粒数、可育小穗数、不育小穗数、总小穗数的一因多效QTL,其贡献率为5.40%~37.70%, 该位点在多个环境中被检测到, 是稳定主效QTL。在6A染色体wPt-0959-TaGw2-CAPS区间上检测到控制粒重、总小穗数的QTL。研究结果为穗部性状的分子标记开发、基因精细定位和功能基因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杂交早稻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6个杂交稻三系不育系和10个杂交早稻父本品种,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了60个杂交早稻组合。分析了在相同栽培环境条件下三系杂交早稻亲本及其所配置的杂交早稻组合的12个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12个农艺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大小顺序依次为千粒重>株高>穗长>穗实粒数>结实率>穗总粒数>生育期>理论产量>实际产量>有效穗>成穗率>最高苗;除穗长外,其余性状受父本的影响较大;理论产量与结实率、穗实粒数、株高、成穗率及有效穗呈正相关,可通过这几个性状对产量进行间接选择;穗实粒数是杂交早稻选择指数中最重要的选择性状。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江淮地区燕麦籽粒生产的影响因素,选取了13个皮燕麦种质和7个裸燕麦种质,对其12个主要农艺性状和籽粒产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2个农艺性状与皮燕麦籽粒产量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分蘖数>茎叶比>株高>茎粗>千粒重>穗长>旗叶宽>轮层数>小花数>穗鲜重>旗叶长>小穗数;对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的6个农艺性状和皮燕麦籽粒产量做通径分析,其直接效应依次为茎粗>分蘖数>茎叶比>穗长>株高>千粒重,株高和千粒重为负效应。农艺性状与裸燕麦籽粒产量相关性依次为小花数>旗叶长>小穗数>茎粗>穗长>分蘖数>穗鲜重>株高>轮层数>旗叶宽>茎叶比>千粒重;进行通径分析后,直接效应大小为穗鲜重>穗长>茎粗>小穗数>小花数>旗叶长>分蘖数,旗叶长和分蘖数为负效应。综合考虑,皮燕麦籽粒丰产的关键在于增加单株分蘖数;裸燕麦的生产过程中则要选择小穗性状优良、小花数适中的品种。  相似文献   

18.
35个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相关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对35个小麦品种产量、亩基本苗、最高茎蘖、亩有效穗、株高、穗粒数、千粒重7个农艺性状进行调查,为小麦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采用相关分析、多重比较分析、聚类分析,以探讨小麦品种产量影响因子。[结果]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亩有效穗和穗粒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5,0.439,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产量与亩基本苗的相关系数为0.368,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多重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亩基本苗、最高茎蘖、亩有效穗、株高、穗粒数、千粒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435.2742857,358.8485714,413.7485714,371.8142857,419.8914286,406.7571429,均达到了显著水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根据遗传距离为3可将35个小麦品种划分为7个类群,Ⅰ类为‘安农1202’、‘安农1207’、‘乐麦W11160’、‘SC1201’、‘烟农173’、‘太科081’、‘涡麦06040’、‘天润5126’、‘柳麦66’、‘济麦5319’;Ⅱ类为‘中麦155’、‘未来0591’、‘仲麦1号’、‘阜0608’、‘谷神麦9号’、‘益科麦6号’、‘隆安麦968’、‘濉1209’、‘绿雨13号’、‘郑麦110’、‘隆安麦968’;Ⅲ类为‘龙科1221’、‘龙麦109’、‘长河23’;Ⅳ类为‘荃麦504’、‘皖麦998’、‘鉴182’;Ⅴ类为‘安1202’、‘安1240’、‘远丰0735’、‘阜麦9375’、‘远育15’、‘宿11033’;Ⅵ类为‘新民8号’;Ⅶ类为‘济麦6852’。[结论]此次研究结果为亩基本苗、株高、穗粒数这三个性状均是制约产量的最大因素,同时也为高产小麦选育、优质小麦杂交、组培选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马卡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29份马卡小麦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结果表明,马卡小麦具有植株高大、分蘖力强和小穗数多等特点。偏相关分析表明,分蘖数与有效穗数,成穗率与有效穗数,千粒重与小穗数偏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单株产量与穗长偏相关显著,与有效穗数、穗粒重偏相关达极显著水平。蛋白质含量与穗长偏相关显著。主成分分析揭示了粒重、有效穗数、成穗率、株高和穗长对变异的贡献率达90.32%。基于因子得分与主成分贡献率的遗传距离在0.62水平上可将供试材料分为四类。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利用马卡小麦基因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有效评估新品种平麦189的环境适应性、抗逆性及稳产高产性,本研究将其种植于河南省8个不同地区,并对该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平麦189在亩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最高分蘖数、成穗率、株高、黑胚率等产量及相关性状方面均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和稳定性,同时,该品种的抗旱性和抗病性表现也较为突出。综合分析表明,平麦189在主要农艺性状方面具有较好的广适性和稳定性,其适合在河南省及其周边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