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棉花萎蔫综合症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了棉花新病害“棉花萎蔫综合症”的研究进展。田间观察、调查、检测结果表明:“棉花萎蔫综合症”病株于棉花花铃期至吐絮期都可以发病。棉株一旦出现萎蔫症状,基本上不会再恢复正常。病株主要特征特性为:全株无病斑,叶片略微萎蔫并褪色,病株铃虚软,发育迟滞吐絮慢,病铃僵瓣糟絮瘪子。病株发病初期叶绿素含量有所降低;病株在株高和果枝出生方面受到一定影响;发生早的病株幼蕾大量脱落;病株率越高产量越低,纤维品质也差;病棉子丧失发芽能力。转基因材料有部分发病,而其亲本几乎不发病;非转基因老品种没看到发病。种植发病株种子不会加重和提早其后代的发病。山西省和外省品种(系)都有发病,部分发病品种(系)还通过了区试新品种审定。发病情况和气象资料拟合分析表明,7—8月降雨次数较少和降雨量较少的气候年型发病较重;发病情况和田间小气候观测资料拟合分析表明,田间地膜下土面≥40℃的高温天数多时发生较重。还比较了该病和棉花其他病害的异同。其病株样本分离不到真菌性病原物。最后提出了棉花萎蔫综合症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研究方向和期望。  相似文献   

2.
缩节胺对棉花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DPC(缩节胺)对新陆早36号、993和新陆中26号棉花品种的生长发育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DPC可以促使叶绿素合成,增加叶绿素含量和光全效能强;可以有效地降低果枝始节、始节高和株高,增加有效果台数、单株成铃和铃重,减少脱落;打顶后喷施缩节胺,可以塑造棉花理想株型,对倒二枝果枝长度影响最大,其次是倒三枝,最小是倒一枝。  相似文献   

3.
棉花在有效蕾终止期之前适时打顶心是生产上常用的栽培措施。打顶增产的关键技术是适时去掉顶端优势。若打顶过早,上部果枝生长过长,封行过度,冠层截光量大,群体底层透光率低[1],造成蕾铃脱落率高、烂铃,打顶反而减产;若打顶过迟,上部果枝已成空枝,打顶失效。打顶时机受棉花中后期自身生育规律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指标适时打顶,才能提高打顶的成功率[2]。本试验探讨适时打顶时棉株长势长相的主要标志,旨在为棉花打顶增产提供关键适用技术。  相似文献   

4.
种植密度对棉花生育动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为冀中南棉区棉花高产栽培群体调控和品种审定设置合理的品比试验提供理论依据。以衡棉4号、冀棉958和快育66为供试材料,于2012-2013年在冀中南棉区(河北深州)设置密度试验(37500,52500,67500株/hm2),研究种植密度对陆地棉株高、果枝数、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增高、果枝数减少;产量构成因子单铃重和衣分降低,不同时期单株蕾花铃数也降低。群体产量随密度增加而提高,52500~67500株/hm2是冀中南地区棉花适宜种植的密度范围,可作为高产栽培群体调控和区域品比试验安排的参考密度。密度对棉铃纤维品质存在一定影响,随密度的增加,棉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呈增加的趋势,马克隆值呈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棉花萎蔫综合症田间消长规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棉花萎蔫综合症是山西省棉区近年棉花产生的新病害,迄今只有粗浅的调查报告和病原菌分离报告,对其发生消长及其影响因素缺乏基本了解。为了提出棉花萎蔫综合症的综合治理方略和措施,采用相邻对比种植方法,观察同一品系或材料前一年发病株种子与正常株种子当年发病轻重和早晚。结果显示,发病株种子后代并不比其同源正常种子发病时间早和发病株率高,表明该病害不是通过发病株的种子遗传发病的;通过相邻对比种植转基因品种及其非转基因亲本品种,再种植大量其他非转基因材料观察,结果显示转基因品种发病较多,而其亲本品种发病极少,某些品种的差异达到极显著,非转基因材料均未看到发病。表明该病害发生可能与棉花转基因材料有关;通过对棉花萎蔫综合症的发生观察资料与当地气象观测资料拟合分析,结果显示该病害发生可能与降雨量较小、大气相对湿度较低、蒸发量较大有关;同时通过与试验田间小气候观测资料比对分析,可能还与棉田塑膜下地面≥40℃的天数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6.
试验采用五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建立了以皮棉产量、子棉产量、单株成铃及单株产量的目标函数,考虑种植密度、追氮量、果枝数、模拟被害蕾和被害幼铃五决策变量的数学模型。模型信息表明:低密度或高果枝数条件下棉花补偿能力衰减;受害铃达3个·株-1以上时,增加追氮量(大于180kg·hm-2)将会伤失棉花群体的补偿能力;被害蕾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有增产作用;被害幼铃的多寡对产量的影响较大。模拟计算表明:百株允许被害蕾608~642个和允许被害幼铃196~214个,采取6.69~6.795万株·hm-2的密度、留果枝数14.7~15.02个·株-1和追氮量154.5~166.5kg·hm-2的农艺措施,可望获得皮棉1350kg·hm-2以上。最后提供了不同农艺措施下棉花的损害函数。  相似文献   

7.
使用0.1ppm 浓度的高纯度三十烷醇溶液,以喷雾处理棉株的生殖器官—蕾、幼铃观察到下列效应:加速棉花大蕾的开花速度; 减少蕾的脱落及幼铃的脱落率,棉铃的脱落率一般可降低20%左右;延缓不受精幼铃的脱落。分析测定的结果表明:卅烷醇处理导致脱落率降低的物质基础是光合—磷酸化促进;三磷酸腺苷(能量)的贮存;干物质积累的加强  相似文献   

8.
昌吉地区滴灌棉花早衰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昌吉地区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应用,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部分棉田早衰现象有加重趋势,导致棉花植株矮小,蕾、铃脱落严重,铃重减轻、纤维品质下降。据调查,早衰棉田的果枝比正常棉田少35%左右,总铃数比正常棉田少25%以上,减产幅度在20%-35%之间。现针对该区近年来棉花种植情况,探索棉花早衰原因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氮素对棉株上部果枝铃 ̄叶系统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鲁棉研28号为试验材料,不施氮肥为对照,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低氮(120 kg·hm-2)、中氮(240 kg·hm-2)、高氮(480 kg·hm-2)处理对棉株上部果枝"铃 ̄叶系统"的形态和生理生化效应。结果表明:1)中氮和高氮显著增加棉花上部果枝的长度、叶面积,高氮显著降低上部果枝近远端直径比;2)与对照相比,中氮上部果枝铃对位叶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上部果枝棉子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显著提高;3)中氮棉花果枝内外围铃重最大,结铃后期显著大于对照。氮肥提高棉花上部果枝的纤维品质,以中氮内外围棉铃的纤维品质最优。表明施适量氮肥能增强棉花上部果枝的"源 ̄库"协调性。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棉花病害主要是棉花枯萎、黄萎病.枯萎病在苗期和现蕾期前后常引起大量死苗,残存的病株结铃显著减少,铃重减轻,严重影响棉花生产和棉农收入;黄萎病病情发展比枯萎病缓慢,很少造成棉株立即枯死,但病株结铃少,脱落率高,纤维差,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1.
引进前苏联陆地棉种质资源主要农艺及经济性状鉴定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国内棉花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石家庄地区自然条件下,我们对引进前苏联的129份和国内的72份陆地棉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因子和纤维品质等性状进行了系统的同步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引进材料同国内材料相比,生育期相差不大,引进材料具有株高较矮、果枝节位较低,铃重较高,纤维较整齐,强度高,细度好的特点,而且,在果枝数、叶枝数、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子指、纤维整齐度、纤维伸长率等性状的变异潜力和变化幅度均大于国内种质资源。通过系统同步鉴定,筛选出早熟、矮秆、高衣分、高子指、长纤维、高强度和细度好等不同特性的优异材料44份,改善了我国棉花种质资源缺乏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短季棉与中熟棉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季棉(Gossypium hirsutum L.)与中熟棉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蕾期~盛花期,短季棉功能叶中SOD活性、叶绿素、全氮、钾含量和比叶重显著高于中熟品种,其中尤以浙506最高,使MDA积累延缓和减少,促进提高光合作用强变;细胞间隙CO2浓度显著低于中熟棉;短季棉光合作用强度的高峰提前在初花期,至盛花期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促进提早并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始絮后,功能叶中MDA含量显著高于中熟棉,并伴随有叶绿素、全氮、钾含量的下降,叶片生理功能衰退较快。  相似文献   

13.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品种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抗性的差异、不同生育期棉花抗虫性的变化及Bt毒蛋白季节性表达。结果显示,不同品种转Bt基因棉在不同发育阶段,其棉叶均有阻止棉铃虫取食的作用,表现了明显的抗性,但其抗性强弱存在明显差异。DP 99B抗性表现最好,Hanza154抗性相对较差,6 d平均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9.23%和75.91%。转基因棉不同品种对棉铃虫的抗性在时间上呈现动态变化,以植株发育阶段划分,表现为蕾期盛花期花铃期铃期。ELISA测定结果表明,Bt毒蛋白在转基因棉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差异显著,叶片中Bt毒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大于其它组织器官。随着棉花生长发育的推进,叶片(鲜重)中Bt毒蛋白含量则明显降低,表现为七叶期三叶期蕾期铃期花铃期。  相似文献   

14.
甘肃彩色棉花抗旱性农艺性状指标的筛选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抗旱性不同的白棉、棕棉和绿棉品种(品系)为试验材料, 通过水分亏缺控制试验,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 调查其主要农艺性状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干旱胁迫下, 各彩色棉花的籽棉产量、株高、叶片数、单株成铃数、有效果枝数、果节数、收获指数、茎粗、籽指和上半部分纤维长度均相应的降低; 抗旱指数与株高、果节数、单株成铃数、花铃期叶片数、有效果枝数、籽指、单铃重、收获指数、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 单株成铃数、单铃重和花铃期叶片数可作为不同色彩棉花简单、直观的抗旱性鉴定指标, 有效果枝数、株高、果节数、收获指数和籽指也可作为彩色棉花抗旱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5.
Bt (Bacillus thuringiensis) transgenic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including the introduced, indigenous Chinese non‐hybrid and hybrid cotton, is spreading very rapidly in China. Agronomic and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 as well as the optimum plant density for planting Bt cotton may vary with genotypes. With three types of commercial Bt cotton varieties, two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yield performance and leaf photosynthetic rate (Pn) during 2000 and 2001, and yield interaction between variety and plant density during 2001 and 2002 in Yellow River region in northern China. The first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indigenous Chinese Bt cotton significantly differed from the introduced Bt cotton (IBtC) in plant growth and yield components. As a result of manipulation of boll numbers, boll weight and lint percentag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int yield between Chinese non‐hybrid Bt cotton (CBtC) and the IBtC, but two Chinese hybrid Bt cotton (HBtC) varieties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lint yield than all other varieties in either 2000 or 2001. Hybrid cotton SCRC15 showed a one‐peak curvilinear change in diurnal course of Pn throughout the growing season, while non‐hybrid cotton 33B and SCRC16 exhibited severe mid‐day depression in Pn in squaring, flowering or boll‐setting stage. The second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main effect of plant population on lint yield was not significant, and yield difference among all treatments was derived from varietie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lant density and variety. The optimal plant densities in terms of lint yield for the introduced, indigenous CBtC and HBtC genotypes were 6.0, 4.5 and 3.0 plants m?2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6.
以陆地棉中棉所16为研究材料,采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方法及栽培技术对海南冬季棉花多年出现的"双重子房"棉铃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双重子房棉铃花蕾的形态由共同的苞叶、花萼、花冠、雄蕊、柱头、花柱及生长在大子房中的小子房所组成;小子房早在棉花开花前已经形成,并与大子房争夺营养物质,导致落铃、烂铃;"双重子房"棉铃的生长发...  相似文献   

17.
在田间自然发病的情况下,对两个陆地棉品种的感黄萎病棉株和健株进行生理活性和生长状况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病株各叶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光合效率、单叶叶面积与健株相比,都明显相应偏低,主茎节间长度也明显缩短。说明,感染黄萎病后的棉株,由于生理活性降低,导致生物量和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8.
棉株载铃量对其主要生育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 熟性不同 的3 个陆 地棉 品种 ,在 肥水 充 足的 生 长条 件下 ,研 究了 棉 株不 同载 铃 量对其主要 生育性状 的影响 。结果表 明, 棉株 载铃 量 对株 高、果枝 总长 、果 节总 数均 有 极强 的 影响 ,其影响强 度随载 铃量的增 加而增加 ,累积 影 响量 随棉 株 生长 发 育时 间的 延 长而 增大 ;但 棉株 载 铃量对主茎 节数、果 节平均长 度影响 不显 著。 由此 分析 了 蕾铃 脱 落和 棉株 旺 长之 间的 关 系,以 及 棉株在一定 地力条 件下适宜 的单株载 铃量。  相似文献   

19.
液体地膜覆盖对棉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液体地膜覆盖棉花根系伤流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和无机磷含量明显增加,根系活力增强;叶片光化学特性得以改善,光合效率提高;发育的棉铃中转化酶活性增强,加速了光合产物向棉铃中运输的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