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同施肥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和生长发育影响,探讨玉米最佳机械化施肥模式,为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依据。连续2年在河南不同生态区进行多点试验,以‘郑单958’为材料,设置4种施肥模式,比较不同施肥模式下夏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等。结果显示,与对照传统模式比,机械2次施肥的产量和氮肥效率均增加8.8%,穗粒数增加5.9%,千粒重增加1.2%,最终干物质增加9.8%,果穗性状也有一定幅度提高;与经验模式比,机械2次施肥的产量、干物质、果穗性状、氮肥效率等指标与之接近。由此得出,机械2次施肥是较理想的玉米机械化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灌水量对玉米生产的影响,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以本地区多年来参考作物平均需水量(ET0)为基础,于2020,2021年在旱棚条件下设置T1(60%ET0)、T2(80%ET0)、T3(100%ET0)、T4(120%ET0)、T5(140%ET0)、T6(160%ET0)、T7(180%ET0)、T8(200%ET0)共计8种灌水处理,分析了灌水对玉米产量及构成、植株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水,玉米产量及构成、穗长、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自由水含量、株高、穗位、穗高系数、光合势及结实率表现为增加趋势,其中产量和穗粒数随着灌水的增加显著增加,而叶片和穗轴中物质分配比例表现为下降趋势。高水处理(T5~T8)下VT与R6期玉米叶片的叶绿素、水势变化率较小,处理间株高、穗位高无显著差异,穗高系数稳定。与T3相比,灌水量减少20%和40%可引起产量显著下降,而增加同比例灌水,玉米产量变化低于减少灌水后的产量降低值,该条件下的结实率变化与产量变化一致,而供水效率随着灌水的增加而降低,灌水量超过T6处理的供水效率下降超过20%。相关分析表明,玉米产量与叶片叶绿素含量、开花期水势及含水量...  相似文献   

3.
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夏玉米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为黄淮海北部地区土壤结构改善和籽粒产量提高提出有利的科学依据。试验设夏玉米前茬深松、翻耕、隔年深松和传统耕作旋耕4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深松、隔年深松、翻耕能够显著降低10 cm以下土层的土壤紧实度;提高各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尤其以20~40 cm土层表现最为明显;增加20~6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有利于维持夏玉米灌浆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的积累量增加7.79%~18.09%;提高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每公顷产量提高4.1%~9.3%。各处理间以深松和隔年深松处理表现最好,且两处理无显著差异。本试验条件下,隔年深松是兼顾高产节能高效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限水灌溉条件下较优的灌溉集成模式,明确其高产的植株生长特点,2015-2016年在河北藁城采用密度×灌溉施肥方式×收获期三因子裂区试验,研究了2个密度条件下微喷灌和管灌2种集成节水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喷灌节水技术模式明显优于管灌模式,该模式少量多次的灌水施肥使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较高,产量较管灌2年平均高3.4%~6.5%,并且收获期越晚玉米微喷灌模式的增产效应越明显;该模式较高的产量主要来自花后的光合物质积累量,而其生育后期茎叶物质运转率明显低于管灌。微喷灌模式少量多次灌溉施肥使玉米植株生长较快,随生育进程其展开叶位与管灌模式差距变大,导致其总叶片数较管灌多一片,株高、穗位高较管灌分别高13.6,14.8 cm;抽雄和吐丝的日期均提前1~2 d,籽粒灌浆期得到延长。微喷灌模式少量多次的施肥灌溉,明显增加了茎秆的强度和抗倒伏指数。因此得出微喷灌模式明显优于管灌模式。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类型土壤调理剂对滨海盐碱地夏玉米田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土层土壤盐分含量、玉米根系形态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为滨海盐碱地区夏玉米田适宜土壤调理剂的选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2—2023年夏玉米季在山东省滨州市滨海盐碱型农田进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不施土壤调理剂为对照(CK),设置3种不同类型的土壤调理剂,分别为硅钙钾镁型调理剂(T1)、硅钙钾镁沸石型调理剂(T2)和硅钙钾镁聚丙烯酰胺(PAM)型调理剂(T3)。研究不同类型土壤调理剂对0~40 cm土层土壤盐分含量、玉米根系形态、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及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与CK相比,玉米拔节期(V6) T1、T3处理20~30 cm土层土壤总盐含量和Na+含量分别降低6.88%和23.00%、28.82%和17.44%,土壤HCO3含量分别升高10.97%、5.66%;吐丝期(R1) T2处理10~40 cm土层土壤总盐含量、Na+含量分别平均降低9.07%、14.11%,土壤HCO3含量平均升高21.35%。土壤总盐含量降低有利于根系和地上部生长。与CK相比,吐丝期T1、T2和T3处理0~40 cm土层玉米单株平均根系长度分别提高17.56%、74.83%和33.53%;T2和T3处理单株平均根系表面积分别提高33.35%和27.44%,单株平均根系干重分别提高14.58%和11.93%。与CK相比,T1、T2和T3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的叶面积指数,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氮素积累量,最终提高了夏玉米产量。2022年T1、T2和T3处理籽粒产量分别提高3.81%、8.22%和4.72%;2023年分别提高8.08%、18.88%和15.95%。综合分析可知,本试验条件下硅钙钾镁沸石型调理剂可有效降低玉米吐丝期土壤盐分含量,减轻盐分胁迫,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和对氮素的吸收,增加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籽粒产量,是滨海盐碱地降低盐碱胁迫促进夏玉米生长的最佳土壤调理剂类型。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不同种植行向玉米对遮荫的反应,设置东西行向和南北行向2种种植方式对郑单958在12展叶(大喇叭口)-抽雄期前遮荫的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向下玉米对遮荫反应趋势一致,玉米的穗长、穗粗和行粒数降低,但东西行向处理秃尖长度高于南北行向;玉米遮荫期间发育的叶片比叶面积提高,抽雄吐丝时间延迟,灌浆速率下降,最终导致千粒质量下降,产量降低,但不同行向玉米以南北行向较东西行向对光照反应较为敏感,自然光照下南北行向产量高于东西行向,但遮荫后却显著低于东西行向,这主要源于遮荫后玉米正值发育阶段的叶片叶面积下降,比叶面积提高,用于籽粒产量提高的光合产物减少而影响了产量增加,因此,采用东西行向种植可减少由于光照强度降低造成玉米的大幅度减产,但在光照条件较好的地区采用南北行向种植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7.
不同底墒处理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不同底墒处理下夏玉米生长发育与产量特性,探讨不同品种的抗旱性。以8 个河南省主栽夏玉米品种为材料,比较池栽条件下底墒对玉米株高、干物质、根系及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半量底墒处理条件下,‘郑单958’和‘洛玉8 号’的产量及植株生物学性状指标减小幅度较小,‘蠡玉16’、‘中科4 号’和‘伟科702’的减幅较大,而‘浚单20’、‘先玉335’和‘隆平206’的减幅处于中间水平。‘郑单958’和‘洛玉8号’抗旱性较强,‘蠡玉16’、‘中科4号’和‘伟科702’抗旱性较弱,而‘浚单20’、‘先玉335’ ‘隆平206’等品种抗旱性中等。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不同耕作方式保水剂在豫东旱地夏玉米上应用效果,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处理提高了夏玉米的出苗率、根条数、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夏玉米生育前期沟播覆盖保水剂效果最好,沟播保水剂次之;后期沟播覆盖保水剂最好,覆盖保水剂次之;不同处理使夏玉米产量比对照提高9.59%~54.6%,沟播覆盖保水剂最好,增产54.6%,覆盖保水剂次之,增产51.03%。表明沟播覆盖保水剂改善了夏玉米出苗和根系状况,提高了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分次施肥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海波 《耕作与栽培》2003,(5):39-39,45
研究了分次施肥对玉米的株高、秃顶长度、果穗长度、果穗重量和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分次施肥对玉米的秃顶长度、果穗长度、果穗重量以及产量均有影响。玉米品种间差异影响大于分次施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土壤耕作方式对夏玉米抗茎倒伏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河北省高产夏玉米倒伏问题,选用不同抗倒性品种XY335、XD20和JD28,设置旋耕直播、免耕直播、旋耕直播+培土和免耕直播+培土4个处理,并分析了不同耕作措施下玉米茎秆形态特征、机械强度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旋耕处理能明显降低株高、穗位、重心和基部节间长粗比,显著增强茎秆抗拉力和基部节间机械强度,倒伏率最低,但穗粒数较少,粒质量与产量较低;免耕直播处理JD28、XY335和XD20的倒伏率分别为0,11.2%,10.6%,抗倒伏能力仅次于旋耕,穗粒数、粒质量及产量最高;拔节期培土明显增加株高、穗位、重心和基部节间长粗比,降低茎秆抗拉力和基部节间机械强度,其中,免耕直播+培土下XY335和XD20的倒伏率分别为89.6%和82.2%。  相似文献   

11.
为了减轻和抑制咸水灌溉土壤盐分积累及对土壤理化环境的影响,研究3种有机无机-土壤改良剂配方进行咸灌土壤改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无机-土壤改良剂能够明显地改善土壤物理环境,施用土壤改良剂的土壤容重比咸灌土壤和对照降低8.55%~12.82%;土壤毛管孔隙增加5.68%~10.63%;土壤渗水速率提高22.41%~49.14%。土壤改良剂能够有效地调控咸灌土壤的化学离子组成,施用改良剂处理的土壤Na++K+、Cl-分别比对照减少了43.38%~64.88%和99.65%~122.69%;Ca2+增加了15.91%~67.21%。改良剂B和C降盐效果较改良剂A更为明显,比咸灌土壤分别下降了20.45%~57.35%,同时土壤pH降低了0.36%~1.84%。有机无机-土壤改良剂还为土壤、作物提供了充足的天然腐殖酸、活性有机物质以及Ca、S等营养物质,增加了玉米抗逆能力,提高产量,比对照增产20.63%~34.28%。  相似文献   

12.
对咸水结冰灌溉融冰后不同防止返盐措施处理的土壤水盐动态以及棉花的出苗、生长特征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覆盖措施对抑制土壤表层水分蒸发的效果有显著差异,3月和4月份表层土壤含水量影响5月份的含盐量,而5月份表层土壤的含盐量直接决定棉花出苗率。地膜覆盖和保留前茬旧膜的处理保墒抑盐效果最好,棉花出苗率和产量也最高;秸秆覆盖也有一定的抑盐效果;而翻耕和中耕对土壤保墒抑盐的作用较差;液态膜处理的抑盐效果最差,棉花的出苗率和产量最低。可见保留前茬旧膜是简便有效的保墒抑盐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不同浓度盐胁迫对小麦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提高以盐渍化为代表的中低产田的产量,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小麦总产量的主要途径,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依据300 mmol/L盐浓度下的发芽率和水培苗期在200 mmol/L和400 mmol/L两个盐浓度梯度水平下的株高、根长、根数变化,对选自不同生态类型区的21份冬小麦资源及育成品种进行了耐盐性鉴定,并依据盐胁迫下的小麦发芽率和苗期植株变化对供试材料的耐盐力进行综合评判。研究结果表明:从供试材料中筛选出了1级耐盐材料3份;2级耐盐材料3份;3级耐盐材料5份,丰富了小麦耐盐种质资源。该方法与田间盐池鉴定方法相比,具有工作量小、速度快的优点,且鉴定结果与田间表现吻合度高,研究结果可为小麦耐盐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同时也可为进一步提高盐渍化土壤小麦产量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客土基盘造林法对滨海盐渍土水盐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得客土基盘造林技术在滨海泥质盐碱地造林绿化应用中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以河北唐山市南堡开发区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试验,研究了客土基盘造林法对滨海盐渍土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客土配比方式的排盐、降盐效果。结果表明,对照组(未经改造的原状土)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与降水量变化规律相同或稍有滞后,处理组(以不同客土配比方式制作的客土基盘A1、A2、A3、A4)同样受降水规律的影响,但各土层含水量变化幅度差异较大,且峰值的出现时间不同,不同客土配比方式对0~20 cm、40~60 cm土层含水量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对20~40 cm、60~80 cm影响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含盐量变化与含水量变化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观测结束时,返盐程度剧烈;而处理组则无显著相关关系,总体含盐量保持持续降低。4种不同客土配比方式对各土层含盐量变化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平均含盐量均有大幅下降,总体降盐效果:A1>A3>A2>A4,植物根区含盐量下降效果:A1>A2>A4>A3。综合分析,以A1处理方式,即原状土与基质土以1:2配比制作的客土基盘排盐降盐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通过盐渍土壤盆栽玉米种植试验,对常规灌溉、固定灌溉、交替灌溉3种灌水方式下玉米的生长发育及水分、盐分、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灌溉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盐分、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株高和叶面积的长势是常规灌溉>交替灌溉>固定灌溉;生育期水分利用率和主根生长条数是交替灌溉>常规灌溉>固定灌溉,根冠比是交替灌溉>固定灌溉>常规灌溉;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温度呈减小的趋势,且对3种灌水方式都有A灌水水平的温度低于B灌水水平的温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体积含水率呈增大的趋势;由于蒸发和灌水交替进行,电导率在土层深度上呈现出多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外源Ca2+对盐胁迫下玉米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别用NaC1和不同浓度的Ca(NO3)2+ NaC1溶液处理玉米种子及幼苗,然后测定幼苗的生理指标和形态指标,研究外源Ca2+对盐胁迫下玉米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NaC1胁迫抑制了玉米的萌发和生长, 使玉米幼苗中的可溶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分别降低了39.43%和21.97%,MDA含量升高了62.05%。当添加不同浓度的外源Ca2+后,玉米幼苗中的可溶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有所增加,MDA含量下降,明显缓解了盐胁迫。当外源Ca2+的浓度为20mmol/L时,缓解作用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7.
水氮耦合对土壤紧实度、土壤盐分和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豫西烟区适宜的灌溉模式和氮肥用量,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次数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烤烟干物质、土壤紧实度、土壤盐分和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和施氮均能明显提高烤烟干物质积累,在N1水平下,与不灌溉处理相比,灌溉处理干物质增加44.41~65.34g/株。烟田土壤紧实度整体上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移栽后80天,施氮处理土壤紧实度均高于不施氮处理。在移栽后60、80天,与不灌溉处理相比,灌溉处理提高了土壤盐分。从产量上分析,不同施氮水平间以N2水平产量最高,达1706.3kg/hm2,不同灌溉水平间以W1水平产量最高,达1683.1kg/hm2;从产值上分析,以W1N1处理产值最高,达30665元/hm2。综合分析,在豫西烟区,最优的水肥模式为:旺长期灌溉1次、施氮量60kg/hm2,建议在生产中示范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针对胶东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降雨和灌溉水资源明显不足问题,通过研究滴灌条件下灌溉制度对土壤水分、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探究该地区冬小麦最优灌溉模式.试验实施从2016到2019年,共3季冬小麦,灌溉方式为滴灌,共设置4种处理:T1:不灌水;T2:拔节期灌水40 mm;T3:开花期灌水40 mm;T4:拔节期和开花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