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玉米几个穗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Griffing4配制的15个杂交种的研究。结果表明:百粒重,穗长,穗行数和行粒数与单株位粒重有较大的遗传相关系。各性状对单株粒重直接贡献的大小依次为果穗重,百粒重,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和子料深度。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百粒重,穗行数在遗传中加性效应所占比重较大,适于早代选择;而行粒数在遗传中非加性效应所占比重较大,适于早代选择;而行粒数在遗传中非加性效应所占比重较大,宜于早代测配,选育  相似文献   

2.
不同环境下多个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穗部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遗传机制。【方法】以优良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为共同亲本,分别与掖478和齐319杂交,构建两套F2:3群体为研究材料(分别缩写为Y/H和Q/H),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在北京、河南、新疆等3个地点共6个环境下进行了穗长、穗粗、穗行数和穗粒重4个性状的表型鉴定,采用单环境分析和多年多点的联合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结果】在单环境分析中,2个群体分别检测到33个QTL和 46个QTL,主要分布在第4、5、6、7、10染色体上。进一步分析发现,在Y/H群体中共定位到4个环境钝感的QTL(即在2或2以上环境下均能被检测到的QTL,且在联合分析中与环境无互作效应),其中以位于第4、5染色体上的qGW1-4-1、qKRE1-5-1对表型的贡献率最大,在不同的环境中对表型的贡献率均大于10%;在Q/H群体中共定位到6个环境钝感的QTL,其中以qKRE2-3-2、qED2-2-1对表型的贡献率最大,分别解释7.23%—18.3%和7.1%—15.6%表型变异。通过多个环境的联合分析,Y/H和Q/H群体分别检测到2个和6个QTL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且以穗粒重与环境互作的QTL最多,而其它性状的大部分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不显著。上位性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少数几个显著QTL位点参与上位性互作,而大部分上位性QTL为非显著位点间的互作,对表型的贡献率较小。比较分析2个群体的QTL定位结果,在2个群体间共检测到4对共有QTL,分别与穗粒重和穗行数相关,位于bin1.10、bin5.05、bin6.05和bin7.02。【结论】这些在不同环境或不同遗传背景下检测到的QTL,可作为穗部性状改良的候选染色体区段,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或图位克隆,但是同时也要注意上位性和环境对它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玉米穗部性状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对玉米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轴粗、秃尖长、 200粒质量和穗粒质量等8个性状进行了基因定位. 穗长检测到2个QTLs, 分布于Ch1-1、 Ch9连锁群; 穗粗检测到7个QTLs, 分布于Ch1、 Ch1-1、 Ch2、 Ch4、 Ch4-1、 Ch6、 Ch7连锁群; 穗行数检测到6个QTLs, 分布于Ch1、 Ch2、 Ch5、 Ch6、 Ch9、 Ch10连锁群; 行粒数检测到1个QTL, 位于Ch9连锁群; 轴粗检测到6个QTLs, 分布于Ch1、 Ch4、 Ch5、 Ch6、 Ch7、 Ch10连锁群; 200粒质量检测到2个QTLs, 分布于Ch7、 Ch8连锁群; 穗粒质量检测到3个QTLs, 分布于Ch5、 Ch6、 Ch9连锁群. 研究表明, 穗部性状QTLs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分布不均匀, 呈现成簇分布现象; 各个QTL位点上起增、减效作用的等位基因在高值亲本和低值亲本中的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4.
采用莫惠栋的遗传模型测验方法,以外来种质遗传改良系和当地骨干系为亲本,组配杂交种,对其重要的穗部性状进行遗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穗粒重、百粒重、籽粒长、穗长、穗粗、穗行数、穗行粒数均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存在上位性效应.  相似文献   

5.
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来自于农大108的一套重组近交系,通过1年3个试点的田间试验,借助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对5个玉米穗部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穗长与穗粒重均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同时穗行数和行粒数与穗粒重也表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QTL分析,在3个试点中共定位了38个有关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其中控制穗长的QTL8个,控制行粒数的QTL7个,穗行数的QTL9个,百粒重的QTL4个,穗粒重的QTL10个,但多数QTL只在1个环境中检测到.  相似文献   

6.
辽南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适宜辽南地区种植的20个玉米品种的穗部性状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穗粗、行粒数、单穗粒重、籽粒出产率和百粒重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穗部因子,因而目前在辽南地区玉米育种中应注重这些性状的协调改良和选择,从而获取最佳的育种效果。  相似文献   

7.
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我院玉米长期丰歉定位试验结果分析得出:玉米穗部性状中秃尖长度年度间波动幅度最大,其次是穗重和穗粒重;产量变异系数为16.3%;玉米穗部性状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连锁关系;穗粗、穗重、穗粒重和百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秃尖长度与产量呈负相关;玉米穗部性状中穗粗、穗重、秃尖长度、百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均为正值,其中穗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是玉米产量形成的主导因素;穗长与穗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均为负值。  相似文献   

8.
玉米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双列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kei9103等8个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照双列杂交设计组配一套不包括反交的组合,用Hayman的双列分析法对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产量等6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穗行数的遗传符合加性一显性模型,穗粗,百粒重的遗传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可能还有基因连锁或上位放应存在,行粒数,产量的遗传不符合加强-显性模型,还有上位性效应存在,对穗长,穗行数进一步分析了可见,显性基因是增效基因  相似文献   

9.
玉米叶片与穗部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998年对6个玉米品种的穗位叶叶长,穗粒叶及穗位叶上一、二叶、下一、二叶的茎叶夹角、叶形值,玉米果穗直径,穗轴直径,穗粒行数等性状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穗位叶叶长与果穗直径密切相关,其相关系数r=0.9561,即穗位叶长的品种表现为果穗粗。近穗位叶茎叶夹角平均值与穗轴直径、穗粒行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9725和-0.9369。茎叶夹角大的品种穗轴直径小、穗粒行数少;茎叶夹角小的品种,穗轴直径大,穗粒行数多。叶形值平均值约为8时,穗粒行数、果穗及穗轴直径均发育良好。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调查了玉米自交系Mo17、黄早4及由这两个材料构建的F9代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inbred line,RIL)群体的穗粗、穗长、轴粗和穗重共4个穗部性状,对这4个性状在群体中的表现用SPSS11.5软件作了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并构建了频数分布图。该结果为控制这4个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的作图研究提供了田间表型数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参加国家黄淮区域试验的19个糯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糯玉米的11个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参加区试的糯玉米品种,鲜穗产量最高的是西星白糯2号,其次是郑彩糯1号、莱农糯6号,科泰糯2号的鲜穗产量最低。为今后推广高产的新品种及种植生产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玉米品种穗部性状与高产稳产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高稳系数法分析玉米穗部性状的效应和稳定性,研究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变异与高产稳产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玉米品种之间的每穗粒数、千粒重、每穗粒重、每穗行数及每行粒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玉米品种产量与每穗粒数、千粒重和每穗粒重相关极显著.玉米品种产量高稳系数与千粒重高稳系数的相关显著,与每穗粒重的相关不显著,玉米品种产量的稳定性主要与千粒重的稳定性相关.每穗粒重的高稳系数与每穗粒数高稳系数相关显著,而与千粒重的高稳系数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极度缺水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地点位于我国典型的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山区,由于该区受特殊的地理、地形以及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使得雨水集蓄利用成为解决该区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出路.本试验通过有限补充灌溉的方式,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提取方法,将玉米穗部性状总结为3个主成分,并分析了各主成分的意义以及在不同补灌条件下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玉米产量的限制性因子为穗粒重和穗重,并且在主成分分析中,因子载荷分别达到了0.9748和0.9651.拔节期补充灌溉处理的穗粒重较不补灌提高62.2%~77.8%,拔节期补充灌溉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穗粒重和穗重并减少秃尖长度,研究为集雨补灌旱作区农业节水增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鲜食甜玉米的11个主要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的关系,为鲜食甜玉米高产品种选育的性状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各性状中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最大的4个性状为穗粗、行粒数、生育期、出籽率;在性状选择时应高度重视对穗粗、行粒数、出籽率和穗行数的选择,尽量选择较好的表现型;在生产季节及市场需求条件允许前提下选择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同时要保证一定的株高、穗长,对穗位高、粒深、百粒重、秃尖长可放宽选择尺度。  相似文献   

15.
穗上节间数与玉米抗倒伏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4个黄改系和20个来自美国杂交种的自选系为材料,利用NCⅡ设计,分析了玉米穗上节间数与稳位高、株高以及子粒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株高是影响玉米子粒重的主要因素,两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通径系数为2.753 1.穗上节间数与穗位高及稳位高/株高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同时穗位高/株高的增加是造成玉米子粒重降低的关键因素之...  相似文献   

16.
玉米穗腐病已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重大的产量损失。镰孢菌、曲霉菌等病原真菌导致粮食减产和大量真菌毒素污染,这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产生重要威胁,各国已制定了多项措施,以保护消费者免受这些真菌毒素的影响。镰孢菌等病原菌及其毒素的产生涉及多种因素,其中收获前的环境因素和农艺措施已被证明对田间病害感染和毒素污染有严重的影响。本文将重点讨论玉米生产中的环境条件和胁迫因素如何影响病原真菌感染和致病,采取何种措施才能从源头上有效防控玉米穗腐病的发生,目的是为制定预防玉米穗腐病及其真菌毒素污染的有效控制策略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以引入的优质甜玉米品种亚当系列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青苞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与青苞产量的关联度大小排序为行粒数>丝前日数>穗行数>穗粗>株高>穗位>穗长>百粒重。行粒数、丝前日数、穗行数是影响青苞产量最高的3个因素,百粒重对青苞产量的影响最小。该结果与前人进行的普通玉米的分析结果不完全一致,出现差异可能与品种、环境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8.
Mechanized grain harvest of maize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with growing land plot size in Northeast China. Grain mois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mechanized grain harvest. However, it remains unclear what influences grain dehydration rate. In this study, maize grain dehydrating process was investigated in a two-year field experiment with five hybrids under two planting densities in 2017 and 2018. It was found that damaged-grain ratio wa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mechanized harvest quality, and this ratio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rain moisture content at harvest (R2=0.6372, P<0.01). To fulfill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5% damaged-grain ratio for mechanized grain harvest, the optimal maize grain moisture content was 22.3%. From silking to physiological maturity, grain dehydrating process was mostly dependent on the thermal time (growing degree days, GDDs) (r=–0.9412, P<0.01). The average grain moisture content at physiological maturity was 29.4%. Thereafter,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GDDs and grain moisture still existed, bu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came smaller (r=–0.8267, P<0.01). At this stage, grain dehydrating process was greatly affected by genotypes. Grain dehydrated faster when a hybrid has a smaller husk area (r=0.6591, P<0.05), larger ear angle (r=–0.7582, P<0.05), longer ear peduncle (r=–0.9356, P<0.01) and finer ear (r=0.9369, P<0.01). These parameters can be used for breeders and farmers to select hybrids suitable for mechanized grain harvest.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玉米主要穗部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分析重要穗部性状间的相关性。以组合HN4*QN17 自交衍生形成的包括287 个家系的F2:3群体及其相应的亲本作为试验材料,按照随机区组排列进行田间试验。应用Excel2003 和DPS2000 对9 个主要穗部性状数据资料进行变异特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穗部性状呈双向超亲分离,9个穗部性状变异系数的大小两试验点(海南三亚和山东青岛)具有较好一致性,性状变异系数的大小顺序为秃尖长>穗粒重>行粒数>穗长>百粒重>穗行数>穗轴粗>穗粗>出籽率;除秃尖长外,穗粒重与其他7个性状均达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穗粒重与各性状的相关性大小顺序依次为行粒数>穗长>穗粗>百粒重>穗轴粗>出籽率>穗行数。说明秃尖长、穗粒重、行粒数、尧穗长性状变异系数大,在分离世代中有较广泛的选择空间;秃尖长与穗长、穗轴粗与穗粗性状间呈显著正相关性,在育种实践中同步改良这些性状有一定难度;穗行数与行粒数、穗行数与穗粗性状间的显著正相关性,在育种中同步提高这些有利性状是可行的。穗部性状间的变异规律和关联性可为该组合二环系选育中性状的取舍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玉米果穗脱水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20个杂交组合及其亲本为试材,分别研究了植株性状、穗部性状与玉米果穗脱水速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品种间果穗脱水速率存在着显著差异,通过人工选择鉴定可以培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种。果穗脱水速率的遗传力较低,所以不能在早期世代对该性状进行直接选择。田间果穗脱水速率主要受植株性状的影响,株高偏低、穗位较高、开花期绿叶数较多、茎秆含水量较高,叶含水量较低的基因型有助于果穗快速脱水;同时果穗脱水速率与穗粗、穗行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穗粗与穗行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即穗行数越少,穗越细的果穗更利于籽粒脱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