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剂浸藤对甘薯瘟的控制效果试验金国胜,李玉灶(浙江瑞安市植检站325200)(瑞安市植保站)本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探讨药剂浸藤在甘薯瘟综合治理中的地位及控制瘟病的效果。1试验方法选我市当家品种“瑞茹一号”作为供试品种(抗瘟性较差)。用健薯在无病田育苗,6...  相似文献   

2.
不同甘薯品种抗甘薯瘟鉴定陈信玉,顾云琴,李先南(浙江温岭市植检站317500)甘薯瘟Ps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是甘薯的毁灭性病害。1991—1992两年,对不同品种甘薯进行抗病性鉴定试验,1992年试在疫区推广应用抗病品...  相似文献   

3.
甘薯品种对甘薯瘟和蔓割病的兼抗反应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品种对甘薯瘟和蔓割病的兼抗反应测定方树民,陈玉森,魏观如,范建忠(福建福州农业大学植保系350002)甘薯瘟(Ps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Smith)和蔓割病(Fusariumoxysporumf.sp.batat...  相似文献   

4.
郑庆桃 《植物检疫》1989,3(5):324-325
甘薯瘟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国内检疫对象。1972年传入我县后,蔓延迅速,危害严重。为了控制甘薯瘟的危害,探索防治途径,从1976年起在综防点——仙稔乡洋畴村进行了甘薯瘟病菌存活力观察及  相似文献   

5.
鄢铮 《植物医生》1996,9(6):9-9
甘薯瘟的简易鉴定方法鄢锋(福建省福州市农科所350014)甘薯瘟又称甘薯细菌性萎蔫病,是甘薯生产上的一种危险性病害。在生产上,判断甘薯是否发瘟,可根据薯株症状,结合细菌溢的检查,进行鉴定。其方法如下:(1)外表症状检查:在苗期,注意薯苗顶端叶片是否萎...  相似文献   

6.
甘薯抗瘟病品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品种对甘薯瘟病的抗性研究,自1977~1981年作者先后从国内外引进500多个品种分别在几个重病区进行试验,从鉴定材料的分析表明,供试甘薯品种没有一个对甘薯瘟病是免疫的,但不同品种之间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其中高抗(发病率0.1~10%,病指1~5)的品种有17个,中抗(发病率11~39%,病指6~20)的品种有88个。近年来,作者在病区多点调查和试验中还发现不同品种在同一病田连续栽植2~3年后,其抗性的衰退有差异。因此,采用异地换种和连续不断地选用高抗品种为抗源,培育新的抗瘟品种,对预防或控制甘薯瘟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甘薯瘟菌系致病型与寄主品种的互作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甘薯瘟菌系致病类型、品种抗性分类、抗性遗传趋势和病菌潜伏侵染特征;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南方甘薯瘟病区菌系分布状况,抗病品种利用与抗病育种进展;讨论了病原菌与寄主相互作用中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8.
郑雪浩  蒋学祥 《植物检疫》1994,8(3):184-185
甘薯瘟品种抗性与药剂浸藤苗试验初报郑雪浩,蒋学祥(浙江省乐清县植检站325600)甘薯瘟是一种毁灭性的细菌性病害,列入全国检疫对象。最早发生在两广,1963年传人温州地区后,1974年一农户因买病区的带土盘菜而开始传入我县。20年来由于其种薯、藤苗、...  相似文献   

9.
甘薯瘟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是甘薯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近年来已在我省45个(县) (市)发生为害,我们于1979年用“普薯125”与“南灰3号”杂交育成“闽抗329”。作者在1981—1984年对“闽抗329”进行了室内抗瘟性、田间苗期抗瘟性、田间小区和全省重点薯瘟区多点重复试验。三年试验表明用66个不同毒力的菌株测定“闽抗329”平均病情指数为7.4,而我省当家种“新种花”达47.7;田间  相似文献   

10.
红蜘蛛在甘薯上的发生为害与防治技术张启明,汤瑞香(安徽省颖上县病虫测报站236200)以朱砂叶螨Tetranychuscinnabarinus(Boiduval)为优势种的红蜘蛛混合种群,近年在甘薯上发生为害程度不断加重,尤其是1993年以来,连续三...  相似文献   

11.
甘薯新品种“闽抗329”的抗瘟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薯瘟是甘薯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近年来已在我省40个县(市)发生为害。发病轻的损失2至3成,重者达7成以上,甚至绝收。多年实践证明。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薯瘟病的一项经济有效措施。我们于1979年与仙游枫亭公社农技站、辉煌大队科技组协作,用“普薯125”与“南灰3  相似文献   

12.
冯志全 《植物保护》1989,15(5):56-56
1983年经市、县联合普查,我县有13乡(镇)169村(场)发生薯瘟,计2.1万余亩,占当年甘薯种植面积的6.9%,病株率达31.03%,损失粮食124.75万公斤。为控制其危害,于1984—1987年推广抗瘟品种,开展万亩薯瘟综合治理示范。控制了著瘟病区范围未继续扩展;发病面积现已下降至860亩以下,4年共挽回粮食损失973.52万公斤,经济效益达538.05万元,综合治理薯瘟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采取了以下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13.
1.经比较研究结果证明:广西的甘薯瘟二种病原细菌〔菌株29(167—1)和2(167—1)〕及华南农学院寄来广东的甘薯瘟病原细菌(菌株 IR_4)在形态与染色反应,培养特征,温度的关系,生理生化反应,血清反应等方面是不相同的。在致病性程度与寄主范围方面,广西的二种病原细菌也有所不同。2.经过鉴定,广西的二种病原细菌是分别隶属于黄色杆菌属(Xanthomonas)和有孢杆菌属(Bacillus)。广西甘薯瘟病原细菌之一鉴定为一新种:Xanthomonas batatae n.sp.;广西甘薯瘟病原细菌之二鉴定为另一新种:Bacillus Kwangsinensis n.sp.这两种病原细菌最主要区别在于形态上后者菌体特别长大并具有芽孢而前者则较短小而具有单极单鞭毛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等。3.广东甘薯瘟病原细菌虽经作比较研究,但未作致病性测定与未加命名,而仅作该菌的初步描述。  相似文献   

14.
甘薯瘟病菌的潜伏侵染与品种抗性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老瘟地”上进行甘薯品种抗病鉴定,对某些甘薯品种地上部症状不明显,而地下部薯块感染、薯肉变色者进行分离接种,鉴定确认这类病株系由薯瘟Ⅱ群菌系潜伏侵染引起。试验还表明湛73-165.湘杂9号等15个品种(薯块完好,薯肉正常),具抗潜伏侵染能力。  相似文献   

15.
甘薯瘟病菌的潜伏侵染与品种抗性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老瘟地”上进行甘薯品种抗病鉴定,对某些甘薯品种地上部症状不明显,而地下部薯块感染、薯肉变色者进行分离接种,鉴定确认这类病株系由薯瘟Ⅱ群菌系潜伏侵染引起。试验还表明湛73-165.湘杂9号等15个品种(薯块完好,薯肉正常),具抗潜伏侵染能力。  相似文献   

16.
甘薯病毒及脱毒薯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薯病毒及脱毒薯的研究和应用尚佑芬,杨崇良,赵玖华,路兴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济南250100)甘薯(Ipomoeabatatas)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其产量在粮食作物生产中居第7位。我国甘薯栽培面积占全世界的7...  相似文献   

17.
甘薯紫纹羽病的发生为害及综合防治连书恋(河南省禹州市植保站461670)马明安宋国华王燕(河南省许昌市植保站甘薯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mompaTanaka)俗称抹帽坏、红络、留皮,是目前甘薯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1990年发现病区1...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多年田间调查,对2001-2012年的云南省威信县稻瘟病发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分蘖期中心病田发生情况与叶瘟发生程度,叶瘟发生与穗瘟发生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由此,结合气象要素,分别建立了叶瘟、穗瘟回归预测模型。应用2013-2016年稻瘟病实际发生情况进行回验,叶瘟病情指数预测平均准确率为92.2%、发生面积预测平均准确率为88.7%,穗瘟病情指数预测平均准确率为88.1%、发生面积预测平均准确率为85.4%,  相似文献   

19.
大豆斑粉象甲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研究王植杏,王华弟李方许杨廉伟(浙江省植物保护总站杭州310004)(浙江临海市植保站)(浙江天台县植保站)大豆斑粉象甲EugnathusdistinctusRoelofs,据文献记载浙江省仅为零星发生。随着近年春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20.
陈天赏  林国聪 《植物检疫》1997,11(3):154-156
本文主要介绍浙江省温州市自1981年发现柑桔黄龙病(CitrusYelowShootDisease),1983年省划定瓯江以南的平阳等6县为疫区后,历经13年(到1994年)防除工作,现已扑灭瓯海等3县(区)。1995年底,省农业厅邀请有关单位专家前往疫区实地调查考察,将结果上报省府,1996年5月,省府授权有关单位下文,调整疫区划定界限,“苍南、平阳和瑞安市飞云江以南地区仍为黄龙病疫区;文成、瓯海、鹿城和瑞安飞云江以北地区不再作疫区”。13年来,采取综合防除,发病范围逐渐缩少,现朝着省政府提出:“再苦战5年,扑灭温州柑桔黄龙病”的目标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