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向家坝坝下江段,随着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相继蓄水运行和“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保护区干流段鱼类群落可能会发生改变。为探究“十年禁渔”前保护区干流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基于该江段2017—2019年渔获物监测数据,对鱼类种类组成、生态类型、群落相似度、物种优势度、生物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稳定性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34种,隶属于7目21科83属,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有27种,外来物种有12种,分别占总种类数20.15%和8.96%。鱼类群落以底层、产沉性卵、杂食性鱼类为主。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在一定的相似性水平上,保护区干流段鱼类的群落类型基本可分为3组,宜宾、泸州与合江可以聚为一组,巴南、江津分别独立成组。保护区干流优势种共有14种,其中瓦氏黄颡鱼是整个研究区域的优势种,在合江站点的优势度最高,IRI值为27.00%。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2.725~3.306、0.883~0.942、5.83...  相似文献   

2.
方冬冬  杨海乐  张辉  吴金明  危起伟 《水产学报》2023,47(2):029311-029311
为了解长江中游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021年6月和11月在长江中游5个江段(宜昌、石首、嘉鱼、武汉、湖口)开展了鱼类和环境调查。定量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期间共采集到鱼类16 335尾,隶属6目13科50属76种,其中鲤形目鱼类最多(52种),占总种数的70%。在3种生活习性类型中,定居性鱼类物种数最多(80%);在3种摄食类型中,肉食性鱼类物种数最多(46%);在3种产卵类型中,产黏性卵鱼类的物种数最多(50%)。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瓦氏黄颡鱼、银鲴、三角鲂、铜鱼等中小型鱼类为优势种。平均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5.11、平均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63、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23、平均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26。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表明,宜昌和湖口江段鱼类群落受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石首、嘉鱼和武汉江段鱼类群落相对稳定。Cluster和NMDS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的鱼类群落可划分为3个类群,宜昌为一类群;石首、嘉鱼和武汉为一类群;湖口为一类群。RDA分析结果显示,NH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澜沧江中上游功果桥—乌弄龙江段现有鱼类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于2018—2020年连续3年对我国境内澜沧江中上游不同江段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分析了该江段的鱼类资源现状及物种多样性。结果显示,调查共获鱼类39种,隶属于5目10科8亚科32属,其中鲤形目有26种,占总种数的66.67%;土著鱼类占调查总数的56.41%,外来种占总数的43.59%;鱼类食性结构较单一,大多为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其中杂食性鱼类24种,占调查总数的61.54%,肉食性鱼类10种,占调查总数的25.64%,其他食性不详的占调查总数的12.82%;在3种栖息水层类型中,底层鱼类物种数比例较高,占56.41%。该江段鱼类的优势种是光唇裂腹鱼、长须纹胸鱼兆、大鳞副泥鳅和澜沧裂腹鱼,7个采集点的平均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H’)、辛普森优势度指数(D)、物种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1.48、0.41、2.69和0.80。总体看,处于中游(功果桥库区、腊马登村)采样点的物种多样性各项指数要高于处于上游的5个采样点;乌弄龙库区与里底库区、里底库区与拉古村、腊马登村与功果桥库区的鱼类种类相似性指数(I...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高邮湖鱼类群落结构特征,采用三层刺网和单目地笼网鱼类采样工具,于2019-2020年在该湖泊设置的5个点位进行4次调查,鉴定了渔获物种类,分析了鱼类生态类型和群落结构特征指数。结果显示:高邮湖鱼类24种,隶属20属7科6目。淡水性、肉食性和中上层鱼类为优势生态型。鲫(Carassius auratus)、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刀鲚(Coilia nasus)和鲢(H.molitrix)为高邮湖优势种。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45,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61,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6,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为1.91。与历史资料相比,鱼类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有所提高,但群落结构受干扰程度较高。Cluster聚类和nMDS平面图显示,高邮湖不同空间的鱼类多样性差异较小;而与其北部入湖口河流水域相比,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过水性高邮湖的鱼类多样性高于河道,但总体上鱼类物种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5.
分析锦江、袁河鱼类群落结构与种类多样性的时空动态特征,以期为鱼类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深入研究赣江流域的鱼类多样性及梯级枢纽运行的生态调度奠定基础。2014年3月-2015年2月,按季节对锦江的高安、上高江段和袁河的宜春、新余江段渔获物进行调查,调查渔具以刺网(网目规格分别为200、120、80、40和20 mm)和电拖网为主。调查期间共采集鱼类3目11科47属67种,种类以鲤科为主,占68.66%。锦江3目7科36属51种,袁河3目10科32属36种;银鲴、鲫、银鮈、蛇鮈为锦江的优势种,银鮈、彩石鳑鲏、鲫、棒花鱼为袁河的优势种;鱼类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锦江略高于袁河;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显示,锦江的鱼类群落结构处于中度干扰状态,而袁河的处于严重干扰状态。锦江和袁河的鱼类群落与种类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2012年3、7月对旧县河下游的矶头、尧甫村、石圳村、梅溪村和九洲村5个采样江段进行鱼类群落结构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鱼类31种,隶属3目9科,以鲤形目的种类最多,其中福建省保护动物大刺鳅( Mastacembelus armatus )1种,外来种罗非鱼( Tilapia sp.)1种。群落优势种以黄颡鱼( Pseudobagrus fulvidraco )、鲤( Cyprinus carpio)、温州厚唇鱼( Acrossocheilus wenchowensis )、翘嘴鲌( 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为主;生态类型以杂食性、中下层、适应缓流生活鱼类为主;矶头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群落间相似性聚类分析矶头-九洲村聚为一类群,尧甫村、石圳村、梅溪村聚为另一类群。并对旧县河下游鱼类多样性的保护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干流葛洲坝坝下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变化,2009-2019年冬季进行渔获物野外调查。结果显示,坝下江段共发现鱼类54种,为5目10科43属,其中鲤形目鲤科鱼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58.1%。优势种为铜鱼、瓦氏黄颡鱼、鳜。应用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等多元统计方法将鱼类群落结构分为2009-2013年与2014-2019年2组,相似性分析(ANOSIM)显示,组间差异显著( R=0.875, p<0.05);相似性百分比(SIMPER)表明,引起组间渔获物结构差异的主要贡献者为瓦氏黄颡鱼、铜鱼、圆筒吻鮈、贝氏?、鳜,除了圆筒吻鮈外,2013年以后其他鱼类丰度值均增加。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s均匀度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丰度生物量曲线(ABC)显示,坝下鱼类群落一直处于受干扰状态。2009-2019年葛洲坝坝下鱼类优势种集中,2013年以后的群落结构仅几种鱼类占主导地位,优势种丰度上升、主要种的种类减少、多样性指数降低;但种类数稍有增加,鳤、胭脂鱼等多年未见的鱼种重现。研究表明,随着生态调度、增殖放流、十年禁渔等生态保护修复措施的日渐成效,坝下鱼类的自然状况会不断好转。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流溪河光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分析不同河段、不同季节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变化,于2017年12月-2018年10月对保护区上、中、下游的鱼类开展了每个季度一次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鱼类57种,隶属于5目14科50属,其中鲤形目43种、鲈形目6种、鲇形目5种,合鳃鱼目2种,鳉形目1种;计算57种鱼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结果显示,尼罗罗非鱼、越南■及鲤鱼为2017-2018年度优势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计算结果显示,下游鱼类群落的多样性及均匀度最高,夏季鱼类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及均匀度最高;各监测点之间的种类相似性系数显示,保护区上中游、上下游之间鱼类种类组成为中等不相似,中下游种类组成为中等相似,春夏、春冬、夏冬及夏秋季节鱼类种类组成为中等不相似,春秋、秋冬季节为中等相似;ABC分析结果显示,春、夏及冬季鱼类群落处于稳定状态,秋季处于中度干扰状态。  相似文献   

9.
长江安庆段春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长江安庆段春季鱼类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现状,于2015年4-6月对该江段鱼类进行调查,共采集鱼类36种,隶属于5目、11科、31属;其中鲤科鱼类占优势,占总种类数的52.78%。按生态习性划分,定居性鱼类占总种数的88.89%,江湖洄游鱼类占总种数的11.11%;按栖息空间划分,底栖鱼类最多,占总种数的50.00%;按摄食类型划分,杂食性鱼类最多,占总种数的44.44%。鱼类优势种为鲇(Silurus asotus)、鲫(Carassius auratus)和贝氏歺又鱼(Hemiculter bleekeri)。渔获物中小型鱼类占据较大比例,大型鱼类比例偏低、规格偏小。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指数均值分别为2.114、3.476、0.248和0.670。与历史资料相比较,鱼类优势种的数量占比降低,群落多样性、丰富度较高,均匀度较为稳定,但个体小型化现象依然存在,渔业资源仍有衰退趋势。建议强化禁渔措施,确保安庆江段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干流鱼类资源现状与物种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三峡库区干流现有鱼类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状况,2013-2015年在三峡库区干流涪陵、云阳、巫山和秭归4个江段开展渔获物调查,分析了该区域的鱼类资源现状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收集到鱼类84种,隶属于5目、13科,以鲤形目和鲇形目为主,其中包括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等12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鱼类种类数没有显著变化;多样性分析显示,以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大于2%为标准,三峡库区鱼类群落优势种共15种,其中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和黑尾歺又鱼(Hemiculter nigromarginis)的优势度最高。渔获物调查表明,三峡库区日平均单船产量为8.93kg;鱼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D)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基于本调查结果,提出了栖息地恢复、严格控制捕捞强度等措施,以保护三峡库区干流的鱼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楠溪江鱼类资源现状,于2013-2014年在楠溪江6个江段共设置24个采样点,对鱼类资源进行了3次调查,每次调查时间为15~20 d。结果表明,楠溪江共采集到鱼类9目、22科、56属、65种,其中鲤形目种类最多,共3科、31属、35种,占采集种类数的53.8%。楠溪江鱼类主要以宽鳍鱲(Zacco platypus)和温州光唇鱼(Acrossocheilus wenchowensis)为优势种,相对多度分别为21.45和10.17,部分江段也以凤鲚(Coilia mystus)、盎堂拟鲿(Pseudobagrus ondon)、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小鳈(Sarcocheilichys parvus)、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为优势种,不同江段的渔获物组成有所差异;主要捕捞对象为定居性鱼类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温州光唇鱼、宽鳍鱲、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鮻(Liza haematocheila)、凤鲚、盎堂拟鲿、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和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但鱼类捕捞规格较小,存在过度捕捞现象。楠溪江下游感潮河段与其它5个调查河段的相似性较低(0.288~0.356),属轻度相似;北溪水库与其它江段的相似性略低(0.333~0.537),其它江段达中度相似(0.615~0.737)。楠溪江鱼类多样性指数较高,Shannon-Weiner指数为2.178~2.956,Wilhm改进指数为2.207~3.009,其中北溪水库、下游河口感潮江段的鱼类多样性指数略低;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7813~0.9338,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2848~0.6008。研究表明,楠溪江感潮河段及北溪水库的鱼类生物多样性低于其它干支流河段。受过度捕捞、水利水电工程梯级闸坝建设、河道采砂、环境污染等影响,楠溪江鱼类资源处于衰退之中,需要加强鱼类生态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大渡河乐山段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分布特征,2015年11月至2017年4月,在大渡河河口乐山市沙湾区至市中区长约30km的河网段布置7个采样断面,采用定置刺网、地笼和电捕等方法,进行了4次鱼类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类57种,隶属于5目、13科、48属;其中,鲤形目(38种)占总数的66.67%;鲇形目(13种)占22.81%;鲈形目(4种)占7.02%;合鳃目(1种)和鳉形目(1种)均占1.75%。该区域鱼类群落以杂食性、底栖、适应缓流生境的种类为主。根据优势度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分析,安谷电站坝上库区河段鱼类优势种有7种,坝下河段有8种,生态河道有8种。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以安谷电站坝下河段最高。生态类群分析表明,安谷电站坝上与坝下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渔获物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目前的水电开发和过度捕捞是影响大渡河乐山段鱼类资源最主要的胁迫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十年禁渔背景下大宁河鱼类早期资源变化状况,2020和2021年5-7月在大宁河龙溪断面开展了鱼类早期资源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龙溪江段产浮性卵鱼类1种、漂流性卵鱼类4种、粘沉性卵鱼类19种;中华纹胸鮡(Glyptothorax sinensis)和大眼鳜(Siniperca kneri)的产卵规模相对较大,其卵占比分别达48%和30%以上;2020年的鱼类卵苗资源量和种类都少于2021年。RDA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纹胸鮡(Glyptothorax sinensis)、张氏?(Hemiculter tchangi)鱼卵漂流密度与水温变化呈现一定相关性,适宜水温促使中华纹胸鮡(Glyptothorax sinensis)、张氏?(Hemiculter tchangi)产卵;随着流速和流量增加,多鳞白甲鱼(Scaphesthes macrolepis)和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卵漂流密度均相应增加;大眼鳜(Siniperca kneri)和峨眉后平鳅(Metahomaloptera omeiensis)产卵期间江水酸碱度相对较低。十年禁渔的实施对大宁河鱼类资源的恢复可能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于2010年9-11月在长江干流朱杨江段采集到8种鱼类标本,分别为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鲫(Cyprinus auratus)、铜鱼(Coreius heterodon)、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鲤(Cyprinus carpio)、大眼鳜(Siniperca kneri)、鲇(Silurus asotus)。在该江段上游支流沱江富顺江段采集到5种鱼类标本,分别为鲤、鲫、大鳍鱯(Mystus macropterus)、大眼鳜、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各种鱼的样本量为6~12尾。采用快速溶剂萃取及气相色谱法对各标本鱼体内的6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在两个江段的各种鱼类标本体内检测到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在所有鱼体样本中均未检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nOP)。在长江干流朱杨江段所采集到的8种鱼中圆筒吻鮈体内邻苯二甲酸酯的总量(∑PAEs)最高,为(1 818.32±190.88)μg/kg。在沱江富顺江段采集到的5种鱼中鲤体内∑PAEs最高,其含量为(790.60±76.04)μg/kg。在长江朱杨段和沱江富顺段两采集地的相同种类有3种,其中鲤和大眼鳜各自体内的∑PAEs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朱杨段鲫体内的∑PAEs含量显著高于富顺段鲫体内的含量。结果表明,长江朱杨段及支流沱江富顺段的鱼体均受到了PAEs的污染,而长江干流朱杨段的污染程度要稍高于其上游支流沱江富顺段。  相似文献   

15.
调查小江下游回水区鱼类资源,探讨三峡水库175 m正常蓄水后该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动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小江鱼类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在小江下游渠口、养鹿、高阳和黄石设置4个采样江段,1个位于水库变动回水区,3个位于水库常年回水区。基于2013年和2019年5-7月及10-11月开展的鱼类资源调查数据,采用多元分析方法量化分析小江回水区江段非生物因子时空变动与鱼类群落结构时空变动的关系。结果显示:2013年和2019年共在小江回水区江段采集到鱼类74种,隶属于7目15科56属,其中优势种鱼类15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7种,外来鱼类5种;小江常年回水区的鱼类群落结构在2019年发生了明显改变,而变动回水区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在2013年和2019年间无明显差异;小江常年回水区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在2013年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变动特征,而在2019年季节性变动特征不明显;变动回水区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在2013年和2019年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动;总磷含量、磷酸盐含量、水温和流速显著影响小江回水区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格局,其中磷酸盐含量和水温是最关键的驱动因素。尽量维持小江变动回水区的自然生...  相似文献   

16.
2011年6月3日~6月21日和8月2日~8月20日,调查了黄河干流山西段鱼类组成的现状及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全段共采集鱼类42种,隶属5目9科,其中以鲤科鱼类最多,共24种,占总种数的57%。渔获物数据表明,该流域小型鱼类较多,小型化现象明显,优势种为鲤、残、鲶、鲫,和麦穗鱼。物种组成差异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河段鱼类群落有明显的空间分异,风陵渡、刘家畔、关河口、圣天湖物种丰富,多样性水平高,群落结构稳定,而军渡和老牛湾物种少,群落较为简单。与历史资料相比,黄河干流山西段鱼类物种数减少,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水体污染、大量水工建筑以及过度捕捞等因素是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11-2022年6-7月和11-12月在大宁河巫溪段开展了逐年渔获物调查,对该河段的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年际变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三峡水库175 m正常蓄水后,该河段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该河段鱼类资源保护的对策。结果显示:10年间共采集到鱼类72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 macrolepis和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鱼类种类组成在各年间的Jaccard指数值在0.85-1.00之间,种类组成在各年间差异不显著。巫溪段鱼类的Margalef 丰富度指数值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在年际间呈现先上升,然后下降,最后再上升的趋势,而Pielou均匀度指数值则呈现先下降,然后再上升的趋势。巫溪段共分布有优势种7种,包括2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和宽口光唇鱼Leptospira latifolia),以及1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多鳞白甲鱼)。鱼类群落结构在2016年和2018年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喜流水性的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或国家重点保护鱼类在渔获物中相对丰度的减少,以及广适性的小型鱼类在渔获物中相对丰度的明显增加,是导致巫溪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动的主要原因;三峡水库的蓄水运行在巫溪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变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建议通过实施就地保护、生态景观修复、非土著鱼类控制等方式,加强对巫溪江段特有及重要鱼类种类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