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腾龙 208 是湖北腾龙种业有限公司用自选系 XF133 为母本、自选系 XF313 为父本进行杂交组配育成的玉米单交种。该品种于 2013-2014 年参加陕南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 年平均产量 7725.8kg/hm2,比对照豫玉 22 增产 9.3%,13 个试验点次全部增产,具有较好的稳产性。2014 年参加陕南夏玉米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7351.5kg/hm2,比对照豫玉 22 增产 8.8%。2015 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陕南夏播区种植。  相似文献   

2.
玉米杂交品种腾龙1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腾龙1号是湖北腾龙种业有限公司以DZ 01为母本,SL 06为父本组配的玉米单交种,于2006年育成.经湖北省恩施州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抗病性鉴定、品质分析,各项指标均达到湖北省品种审定标准,2010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鄂审玉2010011).该品种丰产性好,综合抗病性好,正在鄂西山地玉米区扩大种植.  相似文献   

3.
李知洪  腾峰  翟立红 《种子》2018,(3):112-113
腾龙3668是湖北腾龙种业有限公司于2009年以F 3531为母本,以F 1379为父本组配育成的玉米单交种。历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明:该品种具有高抗茎腐病、抗丝黑穗病、穗腐病、活秆成熟、高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抗倒伏、易制种等特点。2015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陕审玉2015037)。适宜陕南汉中、安康、商洛及相似生态区域春播种植。  相似文献   

4.
梁美恩 《种子科技》2024,(6):137-139
农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持。然而,受到人口增加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通过充分发挥二者的互补效应,实现增产增收,减轻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担,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以桂平市社坡镇为例,介绍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设计原则和特点,详细分析了应用模式,包括合理选择和搭配品种、精确设计带状布局、田间管理等方面,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瑞霞 《种子科技》2023,(20):80-82+88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通渭县近年来旱作农业发展的主要技术,是扩大油料面积、提高产量的一项重要保证。该技术是对传统间种套作技术的改良和提升,充分发挥边行效应和大豆固氮、养地的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条件,提高土壤肥力,以实现稳粮增收的目的。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因部分农民对该种植技术缺乏了解,难以正确掌握该种植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基于此,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推广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玉米和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保证玉米和大豆产量稳定不仅能够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同时也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利用玉米大豆复合带状种植技术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大豆和玉米产量的提高。基于此,主要论述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对环境的影响、优势和特点,分析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云白3号是云南霖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贵州禾睦福种子有限公司用外引自育自交系SC 234作父本(水白玉1号母本,品种审定编号:黔审玉2017013),自育自交系2162作母本组配的杂交玉米新品种.于2015冬在海南组配成功,2018年参加贵州省高山组绿色通道玉米区域试验,2020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  相似文献   

8.
周艳丽 《种子科技》2022,(23):40-42
大豆与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市场需求量较大,营养价值较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大豆与玉米的实际产量,实现一体化施肥、绿色种植的生产目标,满足市场需求。文章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提出了有效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措施,以期促进该项技术推广和应用,充分发挥其优势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稳定粮食增产的重要方式,可以使大豆的边行效应和固氮养田效果得到最大程度发挥,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在保证玉米产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增加一茬大豆收益,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探讨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要点和推广策略,旨在为相关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隆安县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取得初步成效.文章就影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落实的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强化示范培训、政策宣传、补助保障、农机服务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吉单 616 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吉 D284 为母本、自选系吉 D043 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玉米单交种。适宜在吉林省四平、辽源、通化、长春、白城、松原的中晚熟玉米区,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10℃活动积温 2850℃以上区域种植。2021 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完成黑龙江省同一生态区引种备案,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齐禾401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以自育自交系Q428为母本、自育自交系F17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丰产性好,品质优良,抗逆性、抗病性强,收获时含水量低等特点,2021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对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其栽培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3.
黄方华 《种子科技》2024,(6):122-124
玉米、大豆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前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不断优化,出现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该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玉米及大豆产量,不仅实现了农业资源集约化利用,还实现了农业生产技术健康发展。基于此,分析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势,阐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与成效,提出几点发展建议,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玉米新品种滑玉168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新品种滑玉168是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自选系HF2458-1为母本、自选系MC712-2111为父本选育而成的国审玉米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综合抗逆性好、高产稳产、宜机收等特点,201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莫洪雨  李铁 《种子科技》2024,(5):124-127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属于间作模式,有效实施该技术,可以发挥增产增效的优势,强化分类管理,因地因苗施策,从而实现“稳玉米、增大豆”生产目标。从2年的实际种植经验出发,分析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的技术要点,以期与相关学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胡世梅 《种子科技》2022,(21):43-45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同田种植,实现高秆、矮秆作物同田间作,种地养地、农艺农机、生产生态、良种良法相结合,玉米大豆同田共生、一季双收。文章围绕玉米大豆品种选择、种植模式、施肥整地、播期播法、防病防虫除草、机播机收等环节提出了关键技术要领,对指导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创玉198是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于2005年以自育自交系驻03为母本,自交系C 72-2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2008~2009年参加河南省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表现籽粒品质优,高产稳产性好,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2011年5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8.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该技术是稳玉米、扩大豆的有效途径。介绍了阜阳市颍泉区推广的46式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栽培技术,并对此项技术的主要优势、栽培要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探讨,力求科学、规范、有序推广该项技术,切实发挥稳粮增油作用。  相似文献   

19.
柏光晓 《种子》2006,25(9):82-83
贵单6号是贵州大学农学院以P156为母本,外引自交系4011为父本组配选育的玉米杂交种,该品种在2003~2004年贵州省玉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比对照兴黄单89-2增产显著,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抗性强,适应性广,品质优良.2005年6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一般产量在7 800kg/hm^2左右,适宜在贵州中上等肥力土壤的玉米生产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郭奎 《种子科技》2023,(4):46-48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玉米和大豆两个不同季节作物,使其生长特征相辅相成,达到单位面积玉米、大豆增产的一种集约化农业技术。传统的间作套种虽然可以增加耕地产量,但不能实现机械化生产且经济效益较低。采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既能促进作物间的和谐共生,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从根本上解决由于连续耕作造成的土地钙化和病虫害大规模暴发等问题,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文章主要介绍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概念,阐述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优势,研究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分析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和应用的重点工作,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