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园艺作物的不同栽培密度对其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栽培密度在生产上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以从汝城朝天椒中新选育的优良株系SYT20为材料,开展了SYT20栽培行株距及单双株栽培模式的研究。结果发现,汝城朝天椒SYT20株高、主茎高在单双株栽培模式下,双株栽培显著高于单株栽培,单株栽培的主茎粗大于双株栽培,但株(穴)距对其影响并不显著;单株(穴)结果数双株栽培大于单株栽培,株(穴)距越大结果数越多;单株栽培的产量以35单株最高,折合产量为1 127.45 kg/667 m2,双株栽培的产量以30双的平均产量最高,折合产量为1 196.85 kg/667 m2,但30双与35单、35双、40双和45双都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综合考虑栽培密度、种苗用量对增产效果的影响,建议SYT20株系采用株行距35 cm×60 cm单株栽培为宜。SYT20株系栽培密度的研究结果为制定汝城朝天椒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4.
杭椒是浙江地区的特色辣椒品种,皮薄质优,口感脆嫩微辣,市场价格和种植效益相对稳定,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提高杭椒的产量,指导椒农科学种植,作者以盛利杭椒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每667 m2种植2 400株、2 200株、2 000株、1 800株、1 600株)对其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对盛利杭椒的株高、株幅、茎粗、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始花节位、主茎高度、节间距、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单果质量等农艺性状影响不大,而种植密度增大可提高辣椒产量,因此每667 m2种植2 400株(小椒每667 m2产量1 392.00 kg,中椒每667 m2产量1 464.80 kg),即定植行距50 cm、株距35 cm为盛利杭椒的最佳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5.
谭光仙 《长江蔬菜》2013,(22):42-44
为推动凯里市生姜产业发展,开展了生姜适宜栽培密度探讨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生姜行距不宜低于50 cm,否则不利于培土,密度以调整株距为宜;生姜适宜的种植密度为8000株/667 m2,此密度下生姜产量高,产品品质优、商品性好;生姜不宜连作,连作病虫害严重,且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加重。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提高贵州省辣椒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以大方皱椒和毕节线椒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定植方式和不同密度对辣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单株定植移栽方式,大方皱椒和毕节线椒667 m2分别种植9 391~11 139穴和7 977~9 831穴时产量最高,667 m2产量可达到194.40~233.37 kg和198.76~259.04 kg,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宁南山区莴笋高产稳产的适宜栽培方式,在大田条件下,以独霸三夏和绿绿松圆叶为参试品种,研究了4种不同栽培方式对莴笋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人工穴播产量最高,可达3000kg/667m2以上;其次,露地精量直播也是较为理想的栽培方式,独霸三夏和绿绿松圆叶2个品种表现产量稳定,可达2800kg/667m2以上;人工穴播栽培产量不稳定,露地育苗移栽表现较差,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齿苋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野菜马齿苋中宽叶苋为试验材料,通过定期观察马齿苋的生长情况,测量马齿苋的嫩茎长度、直径和根系长度,比较了4种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齿苋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同一种播种方式下,马齿苋在不遮荫的条件下生长更好;(2)在遮荫条件下,马齿苋在条播的情况下生长更好,(3)在不遮荫的情况下,马齿苋在条播的情况下生长更好。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青刀豆物候期、主要植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理密植可显著增加青刀豆产量,本试验中,以株距30 cm、每穴留3株为青刀豆春季栽培最佳种植密度,青刀豆产量为800.1 kg/667 m2。  相似文献   

10.
以"中研988F1"番茄为试材,通过二因素四水平密度处理,研究了高寒地区不同栽培密度对大棚番茄植物学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西宁地区大棚栽培番茄的合理密度。结果表明:行距与株距二因素互作效应无显著差异,株距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在8种密度试验中(80-40)cm×35cm和(70-40)cm×35此2种密度下栽培的番茄植物学性状综合表现较好,小区产量相对最高,且与其它小区产量间达差异显著水平,是高寒地区大棚番茄栽培的合理密度。  相似文献   

11.
陈娟  王一鸣  唐建  宋锐  缪鑫 《蔬菜》2023,(6):23-25
为确定紫甘薯新品种“内渝紫2号”最佳种植株距,为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提供技术依据,设置5种不同株距(20、25、30、35、40cm),对不同株距条件下紫甘薯“内渝紫2号”的植株性状、产量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加大株距有利于提高茎蔓长度、分枝数、单株结薯数、单株鲜薯质量和大中薯比例;在30~40 cm范围内,缩小株距,有利于提高鲜薯产量、茎叶产量和薯干产量;30 cm株距时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最高,667 m2产量分别为1 722.67 kg和480.63 kg。综合考虑,建议“内渝紫2号”栽培株距为30 cm,可获得较为理想的鲜薯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内江地理标志产品田家紫皮大蒜产量,改善土壤结构,开展了不同播种方式、化肥减量和增施有机肥、大蒜分级消毒处理等多种栽培试验,以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大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浅宽沟撒播和条播的方式有助于增产,其中以浅宽沟撒播并覆盖稻草效果最好,大蒜667 m2增产达到35.4%;在传统穴播方式下,减施化肥和增施有机...  相似文献   

13.
选取3个籽用西葫芦品种,分别采用平作和垄作2种种植模式和3个密度处理,研究了不同密度和种植模式对不同籽用西葫芦品种病害发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和种植模式对籽用西葫芦病害的发生有显著影响,在低密度垄作条件下,白粉病发病较轻,绵腐病不发生,高密度平作条件下,病害相对较重;同一品种不同种植模式下,垄作种植较平作种植产量显著增加;同一品种同一种植模式下不同密度处理中,低密度和对照较高密度处理产量高。目前,平作种植条件下,高密度种植不适宜河套灌区的籽用西葫芦生产,若要提高种植密度需要改变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4.
针对河北省甘薯种植品种单一、品种退化严重造成的病虫害加重、品质下降、产量和效益降低等现象,通过广泛收集国内外甘薯种质资源,坚持数年开展田间种植观察、鉴定及杂交育种、系统选育等工作,培育出了优质、高产、抗病且适合河北省种植的品种——石甘薯1号。植株呈匍匐状,生长势中等,抗蔓割病、根腐病、黑斑病,薯块下膨纺锤形,薯皮浅红色,薯肉白色,平均667 m2产量2 239.4 kg。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总结出了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包括整地做畦,定植方法、草害防治、肥水管理、控旺促根、病虫害防治、科学收获等7项措施,有力保障了石甘薯1号的高产、优质及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为加快临薯2号紫薯新品种的种植推广,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采用“3414”肥料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临薯2号产量的影响,并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系统”中的“3414数据分析”系统工具分析得出最佳施肥量及最高产量。结果表明:不同用量的氮、磷、钾肥对产量影响明显,其中氮、钾肥影响较大,磷肥次之。通过数据分析得到施肥模型:每667 m2最佳施肥量为N 14.15 kg、P2O5 6 kg、K2O 24.13 kg,可得到最佳紫薯产量2 470.91 kg。  相似文献   

16.
黄伟  齐恩芳  贾小霞  刘明霞 《蔬菜》2021,(11):21-24
为探索陇东旱塬地区马铃薯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马铃薯品种陇薯7号为材料,共设4种栽培模式。处理T1为露地坑栽,处理T2为黑色地膜单行栽培,处理T3为黑色地膜双行栽培,处理T4为黑色地膜双行微沟栽培,通过农艺性状、商品率、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比较,选择出最佳的栽培模式。结果表明:相较于露地坑栽模式,3种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的出苗率略低、生育期晚,而株高、分枝数、地上干质量、穴薯块数、穴薯质量均较高,其中地膜覆盖双行微沟栽培方式(T4)表现最佳, 667 m2产量最高,为3 280.2 kg,较露地坑栽增产19.5%;且667 m2产值最高,达到3 936.28元;667 m2纯收益较露地坑栽增收657.2元,增加率达27.6%;因此,地膜双行微沟栽培不但产量高,而且纯效益也高,可作为陇东旱塬地区马铃薯栽培方式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张佳琳  宋聚红  王海山 《蔬菜》2023,(11):76-78
为进一步提升北方甘薯栽培种植效益,结合菜用甘薯的特点,因地制宜,从品种选择、种苗繁育、整地、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环节,总结了适宜北方地区的菜用甘薯高效栽培技术,可实现露地种植连续采收3个月茎尖,667 m2效益在10 0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8.
王雪花  任晔  冯均科  杨晨晨 《蔬菜》2021,(11):25-29
为了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物理特性、有效养分以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以早大白马铃薯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露地(对照)和普通聚乙烯地膜、生物可降解膜、稻草3种覆盖方式,比较了不同时期土壤含水率、pH值、养分含量以及产量。结果表明:稻草覆盖保水效果最佳;生物可降解膜覆盖、稻草覆盖在马铃薯生长后期可提高土壤肥力,以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尤为明显,成熟期几乎所有速效养分指标均高于其他处理,与对照相比,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高出7.49 g/kg、23.00 mg/kg、11.0 mg/kg、26.0 mg/kg。综合成本效益,除了稻草覆盖由于小薯多而效益比对照降低22.2%外,普通聚乙烯地膜覆盖和生物可降解膜覆盖比对照效益分别提高29.7%和24.2%。总之,普通聚乙烯地膜和生物可降解膜均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效益,但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还可以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减少环境污染,更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雷伟伟  齐长红  祝宁  张旭  韩立红 《蔬菜》2023,(12):73-75
摘要:为助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吸引市民采摘,丰富昌平草莓的种植结构,提高日光温室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全年可采摘,增加种植户种植效益,结合草莓种植环境特点,通过试验示范,推广了日光温室草莓套种甘薯高效栽培模式,于3月上中旬套种,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陆续收获甘薯。模式省工、高效,延长了日光温室作物采收时间,增加了复种指数,吸收了土壤中残余的养分。通过合理的茬口安排、适宜的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控等措施的综合应用,667 m2收益可提高10 750~15 750元。  相似文献   

20.
王帅 《蔬菜》2024,(2):39-44
为避免因茄子连年种植导致的土传病害增加而对茄子生产造成影响,形成健康、生态的解决办法,以茄子不间作为对照,研究分析了茄子与平菇、甘蓝、甘薯3种作物分别间作后对其长势、产量及根际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茄子与3种作物间作对茄子株高日均生长量、茎粗、单株坐果数、单果质量、667 m2平均产量以及根际土壤干质量、含水量、EC值、碳氮比、有机碳含量、无机碳含量、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均未造成显著影响;茄子与甘蓝间作较与平菇、甘薯间作可显著降低土壤干质量和速效钾含量,且较对照分别降低了8.58%和11.11%,这有利于土壤孔隙度的增加,同时较对照极显著提高了茄子根际细菌总量,显著提高了根际真菌总量及根际细菌与真菌总量比值,分别较对照提高114.44%、42.18%和49.56%,这有助于茄子连作障碍的消减及土传病害的防治;茄子与平菇间作极显著降低了根际土壤的pH值,较对照降低5.36%,极显著降低了土壤全碳含量和全氮含量,分别降低16.99%和17.10%,但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氮含量,增幅达36.10%,极显著提高了根际细菌总量和真菌总量,分别提高71.84%和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