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84年以来,在辽宁省东部山区调查大面积红松落针病林分的基础上,选出人工红松抗落针病优树17株。利用抗病优树及不同程度感病的针叶制浸汁培养基,定量接种病原菌(Lophodermium maximum)。研究结果表明:抗病能力与对照比差异极显著,利用判别函数对抗病优树进行综合判别,比经验选择有着更合理的严密性。  相似文献   

2.
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作为我国东北地区地带性顶级植物,需求量逐年升高,建立种子园是实现红松林木良种化、良种基地化及培育优质、速生、丰产林分的重要手段,而选择优质种源树是建立红松无性系种子园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本文阐述了红松优树的选择标准,介绍了评定红松优树生长指标的方法,最后总结了优树选择要点,以期为建立红松无性系种子园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红松是东北地区珍贵的用材林、水源涵养林树种,又是重要的经济林树种。目前以红松为寄主的病虫害有49种,其中病害5种,虫害44种。但最常见的有5种。有效地防治红松林木病虫害,首先要掌握病虫发生发展规律,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要本着"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及时消灭。现将红松常见病、虫害及泛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红松立枯病立枯病是许多针阔叶树苗的常见病。红松苗  相似文献   

4.
<正>红松是东北地区珍贵的用材林、水源涵养林树种,又是重要的经济林树种。目前以红松为寄主的病虫害有49种,其中病害5种,虫害44种。但最常见的有5种。有效地防治红松林木病虫害,首先要掌握病虫发生发展规律,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要本着"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及时消灭。现将红松常见病、虫害及泛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红松立枯病立枯病是许多针阔叶树苗的常见病。红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土壤化学性质与红松活立木腐朽之间的关系,选取了18 株腐朽和9 株健康的成熟龄红松活立木为试 验样木,对每株样木距离地面40 ~50 cm 处的一个横截面用Resistograph 阻抗仪进行检测,确定腐朽情况。从每株 样木根部取土样200 g,测定pH、有机质、全N、水解N、全P、速效P、全K 和速效K 含量8 项指标。对土壤各项化学 指标与活立木腐朽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成熟龄红松活立木腐朽程度与立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 显著正相关(R2 =0.615,P =0.007),与pH 之间存在明显的非线性关系,pH=5.58 时腐朽程度最高,pH 远离该值时 腐朽程度降低。健康样木立地土壤中全N、水解N 和速效P 含量的整体水平显著高于腐朽样木立地土壤,可能是 由于过高的N 和P 元素含量抑制了木腐菌的生长,使活立木不易腐朽。建立的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包括土壤 pH、有机质和全N 含量3 个自变量(R2 =0.758,P﹤0.01),相关程度较高,相关性极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长白山地区不同透光抚育强度下"栽针保阔"阔叶红松林中红松的生长情况,揭示透光抚育对"栽针保阔"红松林中红松生长过程的影响规律,旨在为阔叶红松林的恢复、经营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研究5种透光抚育(未采伐对照、低度择伐、中度择伐、强度择伐及上层皆伐)对红松生长的影响。[结果]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随着透光抚育强度的增大逐步得到提升,同时透光抚育能够显著提高"栽针保阔"红松林内红松优势木(63.4%~146.5%、64.6%~158.6%)、平均木(57.9%~271.1%、42.5%~261.7%)和被压木(56.5%~182.6%、95.5%~245.5%)的树高和胸径,且呈现出随透光抚育强度的增大而递增的规律性。[结论]透光抚育能显著提高红松树高和胸径生长。  相似文献   

7.
<正>红松是东北地区珍贵的用材林、水源涵养林树种,又是重要的经济林树种。目前以红松为寄主的病虫害有49种,其中病害5种,虫害44种。但最常见的有5种。有效地防治红松林木病虫害,首先要掌握病虫发生发展规律,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要本着"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及时消灭。现将红松常见病、虫害及泛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红松立枯病立枯病是许多针阔叶树苗的常见病。红松苗期受立枯病危  相似文献   

8.
正红松是东北地区珍贵的用材林、水源涵养林树种,又是重要的经济林树种。目前以红松为寄主的病虫害有49种,其中病害5种,虫害44种。但最常见的有5种。有效地防治红松林木病虫害,首先要掌握病虫发生发展规律,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要本着"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及时消灭。现将红松常见病、虫害及泛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红松立枯病立枯病是许多针阔叶树苗的常见病。  相似文献   

9.
林木竞争对红松人工林立木生物量影响及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基于红松人工林生物量实测数据,研究立木总生物量与各分项生物量(树干、树根、树枝和树叶)分配特征,以 及林木竞争对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并建立红松人工林立木总量与各分项的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叶生物量主要 集中在树冠中、下层且在中、下层的分布无显著差异,枝生物量从上层到下层逐渐增加;林木竞争强度与胸径、树 高、树冠比、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生物量呈显著幂函数关系,随着竞争强度的增大,胸径、树高、树冠比、树干、树 枝、树叶和树根生物量均逐渐减小(P 0.05),而根茎比并不受林木竞争强度的影响;树干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百 分比有减小的趋势,树枝、树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百分比有增大的趋势,树根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百分比与竞争强 度无显著相关性;本文建立了立木总量与各分项生物量模型,所有模型都能对红松立木生物量进行很好的估计。   相似文献   

10.
红松人工林林木直径生长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辽宁省草河口人工林红松(Pinuc Koraiensis Sieb.et Zucc.)为试材,采用自制的树干径向生长测微仪及数量化理论的方法,研究了气温、相对湿度、地温、降雨量和光照时间等气象因子与红松林木直径生长量的相关性,并获得了它们的相关方程式。  相似文献   

11.
生长季红松树干液流密度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热扩散探头测定系统监测不同径级红松样木生长季的树干液流,并初步分析和对比了不同样木液流密度的特征及变化趋势。晴天,红松树干液流日变化的表现可形成比较规则的单峰曲线;阴天,受温度、太阳辐射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红松树干液流则有较大的波动,并且液流密度的峰值相对较低;雨天,液流密度减到最低值。各径级样木液流密度的日变化比较一致,白天随着气温升高和植物蒸腾拉力的增大,液流密度增加,最大值一般出现在12:00左右,13:00以后持续降低,至凌晨左右减至最低,但为0的时候甚少,一般夜间都有液流存在,只是液流密度值较小。大径级样木液流密度平均值在6、7、8月份分别为6.01、3.12、2.54g·cm-2·h-1;中径级样木液流密度平均值在6、7、8月份分别为4.1、2.10、1.95g·cm-2·h-1;小径级样木液流密度平均值在6、7、8月份分别为1.89、1.13、0.90g·cm-2·h-1。大径级样木液流密度峰值在6、7、8月份分别为26.74、15.5、13.7g·cm-2·h-1;中径级样木液流密度峰值在6、7、8月份分别为17.51、10.12、11.58g·cm-2·h-1;小径级样木液流密度峰值在6、7、8月份分别为11.06、4.86、5.99g·cm-2·h-1。  相似文献   

12.
前言 红松流脂溃疡病,是北方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人工林中新发现的一种危险性伟染病害,现正扩大蔓延,并造成严重损失,成为红松人工林的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之一。 1936年Hansbrough首次发现了芽孢盘菌(Tympanis sp.)溃疡病,对病害的病理学作过较系统的研究;随后Groves et Leach、Groves、Funk、Ouellette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0.06hm~2范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地内前期林木的种类共15种,后期样木的总类共计14种,样地内林木的种类上基本没有变化。前期样木中前3种样木为花楷槭31株、白桦14株、稠李14株,占样地内样木总数的52.7%。后期样木中前3种样木为花楷槭36株、鱼鳞云杉16株、稠李15株,也占样地内样木总数的54.5%,前期样地内共有林木112株,后期样地内共有样木123株。整个林分经过5a的自然生长,共有枯死林木9株(包含枯立木4株,枯倒木5株),进界木的株数共计20株,后期样木共计比前期样木净多11株。  相似文献   

14.
1983~1991年在辽宁省草河口和桓仁县八里甸地区,对红松落针病的流行及与寄主生理节律进行观测研究,其结果:红松落针病的病原菌(LophodermiummaximumB.Z.HeetYang)流行高峰期为7月中、下旬,与温度关系最密切(R复=0.8436)。孢子日放散量呈”U”型曲线,两个放散高峰分别出现在每日的4时和20时,与林内温度呈正相关。孢子放散高峰时间,也是寄主CO2呼出量最小时刻,而距叶气孔最大面积开放时间约提前3~4h。  相似文献   

15.
混交对红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和空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实验林场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纯林、红松×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和红松×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法估计并比较了不同混交处理下红松、伴生树种和其他木本植物细根(直径≤2.0 mm)生物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细根总生物量(0~30cm)以纯林最高(212.6 g·m~(-2)),红松×胡桃楸混交林最低(164.7 g·m~(-2)),而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居中(200.8 g·m~(-2));纯林中红松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红松×胡桃楸混交林,但与红松×水曲柳混交林没有显著差异;混交没有引起林分细根总生物量垂直分布的改变,均为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混交后红松细根生物量在土壤表层(0~10cm)分配的比例增加,但是吸收根(直径≤0.5 mm)生物量在土壤底层(20~30 cm)分配的比例在红松×胡桃楸混交林(64.5%)中比纯林高(40.1%),而在红松×水曲柳混交林中所占比例较低(22.0%)。方差分析显示,混交树种、土壤深度和根直径等级均是影响红松细根生物量的重要因子。这些结果表明,混交对红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有明显影响,这为深入认识红松及其混交树种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分段回归的人工红松冠形预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孟家岗林场79株人工红松解析木4 538个枝条的实测数据,基于样条函数的分段回归技术,通过推导满足冠形曲线生物学约束(即梢头处树冠半径为0,拐点处树冠半径最大)连续分段函数,构建了人工红松的冠形曲线模型(分段抛物线方程、分段单分子式方程和分段幂函数方程)。采用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模型的检验指标及对模型拐点参数估计的合理性对备选模型进行评价,选出拟合人工红松冠形曲线的最优模型。采用模型再参数化方法,分别分析模型各参数与林木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最终在最优冠形曲线模型中加入胸径作为自变量,建立了人工红松树冠形状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分段抛物线函数为描述人工红松冠形曲线的最优模型。人工红松冠形曲线参数及树冠大小与林木胸径(DBH)成正相关,经过再参数化后的树冠形状预估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R2a)为0.659 6,估计标准误差(Sy.x)为0.524 5,模型的残差均方(MSE)为0.227 9,预估精度(p)为97.58%。随着DBH增大,红松冠形曲线拐点(相对冠深)出现的范围为0.72~0.95,平均值为0.81。总体上来看,以胸径为自变量、以稍头约束为条件的树冠形状预估模型能够很好的预测人工红松的树冠形状,为进一步估测红松树冠结构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红松(Pinus.Koraiensis.Sibe.et.Zucc)又称果松。红松籽不但含有较多的营养成分,而且还有多种保健与医疗作用,是人们喜爱的绿色食品。随着红松籽市场需求量的逐年增高,发展红松经济果林是林区经济转型的重要推介项目,现将红松果林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介绍如下。1良种苗木培育良种出好苗,好苗结好果。营造优质高产红松果林,首先要从良种抓起。营造红松果林,可用精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天然云冷杉异龄林林分结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固定样地11次22a的调查数据,研究其林分结构变化,分析林分株数密度、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树种组成、直径分布、林分年龄、新增木与枯死木以及幼树更新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分林木株数及每公顷胸高断面积变动幅度较小,分别增加了2.96%和3.78%;林分针阔比例一直稳定在5∶5;样地林木直径分布呈倒J型曲线;枯死木与新增木主要集中在杂木与云杉2个树种,枯死木主要集中在小径级6~10cm、10~20cm,枯死木株数随着径级增大而减少;更新苗株数总体减少了50%,而更新的主要树种冷杉、红松、云杉没有变化;林分平均年龄为78.4a,林木年龄在15~197a,跨度很大,各树种年龄由大到小依次为红松>冷杉>椴树>杂木>云杉。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中倒木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红松针阔混交林是我国东北东部山地稳定的地带性天然森林植被。开展其倒木的研究,不仅能有效地监测红松针阔混交林的动态,而且能加深刻生态功能的认识,为合理管理倒木资源提出对策,通过研究得知,风害是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林木死亡的主要原因,红松阔叶林有50%的死亡木是由于根拔,干折和冠折等风害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天然红松的数量日趋减少,红松生长条件相对又比较严格,生长速度缓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林业技术也有了进步,樟子松异砧嫁接红松关键技术就是林业科技里的一项重要技术,是林业科技的一次突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了樟子松异砧嫁接红松的关键技术,在培育优秀林木种子方面有所帮助,提高了林木存活率,引起人们在培育过程中对技术的关注,缩短繁育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