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树溃疡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溃疡病又名水泡型溃疡病,主要危害主干和枝梢,常使病株枯死。近年来,我省新栽杨树面积不断扩大。杨树溃疡病也不断蔓延,已成为影响造林成活率的主要病害之一。杨树溃疡病全年有两次发病期,第一次在4-5月份,第二次在10-11月份。病状为:树皮上出现近圆形水泡状或浸润状病斑,直径1厘米左右,逐渐有树液外流,病斑下陷。病斑内部坏死范围比表面大,一般在2厘米左右。天气寒冷或干旱,苗木伤根过多,假植  相似文献   

2.
薛志成 《湖南林业》2007,(11):27-27
杨树溃疡病又名水泡型溃疡病。一、主要症状1.通常以水溃状病斑为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厘米,边缘不明显,手压病斑有褐水流出,后期病斑下陷,呈灰褐色,中央有裂缝。2.水疱型病斑仅发生在光皮杨树,在皮孔的边缘形成水疱,初为圆形,极小;后水疱变大,  相似文献   

3.
<正>杨树溃疡病。杨树溃疡病主要发生在主干及粗枝上,个别在小枝上。在皮孔边缘形成灰色隆起的圆形水泡,破裂后流出褐色液体,其后病斑干缩下陷,皮层腐烂变黑褐色。当病斑包围树  相似文献   

4.
罗泳加 《湖南林业》2010,(10):33-33
杨树溃疡病是杨树干枝病最主要的一种,过去以北方发生为主,近年在南方大面积发生,特别在新栽植的杨树林地发生严重。溃疡病主要有水泡型真菌性溃疡病、斑枯型真菌性溃疡病、烂皮型真菌性溃疡病和肿瘤型细菌性溃疡病4种。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调查发现,5年生欧美107杨杨树溃疡病防治指标为1.5m以下40个病斑;6年生欧美107杨杨树溃疡病防治指标为1.5m以下60个病斑。  相似文献   

6.
杨树溃疡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树溃疡病又名水泡型溃疡病,主要危害主干和枝梢,常使病株枯死。全年有两次发病期:第一次在4-5月份,第二次在10—11月份。病状为:树皮上出现近圆形水泡状或浸润状病斑,直径1厘米左右,逐渐有树液外流,病斑下陷。病斑内部坏死范围比表面大,一般在直径2厘米左右。天气寒冷或干旱、苗木伤根过多、苗木失水等都会导致杨树溃疡病大面积发生。  相似文献   

7.
杨树溃疡病危害杨树的枝干,且以刚移栽的幼树发病为重.以水疱型为最常见症状,圆形或椭圆形的水疱病斑仅发生在光皮杨树上,在皮孔的边缘形成水疱,初为圆形,极小;后水疱变大,充满淡褐色液体;溃后流出淡褐色液体,渐变成黑褐色,最后病斑干缩下陷.  相似文献   

8.
杨树溃疡病是我国杨树人工林重大的生物灾害,危害越来越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侵染杨树的病原菌有300多种,危害133个杨树种、杂交种和无性系.葡萄座腔菌能危害40个属的阔叶树和5个属的针叶树,几乎遍及全球.因此,掌握杨树溃疡病的发病规律,切实做好杨树溃疡病防治工作,对保护造林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杨树溃疡病的发病症状及规律 1、症状.典型症状是在树干或枝条上开始时产生圆形或椭圆形的变色病斑,逐渐扩展,通常纵向扩展较快,病斑组织水渍状,或形成水泡,压之有液体流出,具臭味,后期病斑失水稍凹陷,呈灰色至黑褐色长椭圆形病斑;病部后期长出许多小黑点,为病菌的子实体,内皮层和木质部变褐色.当病斑相互联结环绕枝干后,病斑以上枝干枯死.  相似文献   

9.
杨树溃疡病、腐烂病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溃疡病、腐烂病是杨树的重要枝干病害。两种病害发生范围广,危害严重,常能引起树干皮层腐烂、坏死,导致造林失败和林木的大量死亡。1杨树溃疡病1.1症状幼树时溃疡病斑主要发生于树干的中、下部,大树受害时枝条上也出现病斑。初期在树干的皮孔边缘出现褐色、水渍状很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有时病斑呈水泡型,树皮凸出,大小不等,这是该病  相似文献   

10.
杨树是北方防护林速生丰产林及绿化的常见树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发生各种病害,主要有杨树的烂皮病、杨树溃疡病、杨锈病、杨树灰斑病等,文章就上述常见病的识别及防治措施进行阐述,希望能给种植户及管理者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1.
杨树溃疡病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树溃疡病(Dothiorella gregaria)是杨树重要枝干病害,可在定植后的幼树主干上形成大型溃疡斑,常导致幼树死亡。1987年辽宁省康平、法库、昌图三县因此病损失的幼树近200万株,仅苗木费一项经济损失达70万元左右。1988年铁岭市发病面积近5万亩,损失幼树132万余株,经济损失达42万余元。为尽早控制此病危害,我们于1988~1989年在昌图县红  相似文献   

12.
杨树溃疡病是杨树重要病害之一,近几年,山东省微山县杨树溃疡病普遍发生,2004年发病株率高达15%~41%,影响了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者整株死亡。为摸索有效的药剂防治技术,我们于2003~2004年春季进行了腐必治等药剂防治此病的试验研究。一、杨树溃疡病危害症状,病源菌及发病规律1.危害症状:该病发病部为主干,通常以水渍状病斑为主,病斑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厘米或稍大,边缘不明显,手压病斑有褐水流出,后期病斑下陷,呈灰褐色,中央有裂缝。水泡型病斑发生在光皮杨树上,皮孔边缘,形成水泡,初为圆形,极小,后水泡变大,直径0.5~2厘米,泡内充满淡…  相似文献   

13.
<正>杨树溃疡病是杨树干枝病最主要的一种,过去以北方发生为主,近年在南方大面积发生,特别在新栽植的杨树林地发生严重。溃疡病主要有水泡型真菌性溃疡病、斑枯型真菌性溃疡病、烂皮型真菌性溃疡病和肿瘤型细菌性溃疡病4种。  相似文献   

14.
山东杨树溃疡病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系统报道了对山东省杨树溃疡病的研究结果。主要包括溃疡病种类、分布、危害、三种主要病原菌的致病性、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和溃疡病综合防治技术。山东境内杨树上发生的溃疡病共有8种,对林木造成严重危害的为杨树水泡型溃疡病、杨树烂皮型溃疡病和杨树大斑型溃疡病,其他几种溃疡病常与上述3种混合发生。在同一条件下,3种病原菌的致病强弱依次为杨树烂皮型溃疡病病原菌、杨树水泡型溃疡病病原菌、杨树大斑型溃疡病病原菌。杨树品种和水分状况是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关键因子。研究提出了选育抗病品种、注意苗木检疫、加强营林管理和适时药剂防治的一、二级综合治理杨树溃疡病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杨树病害主要有杨树黑斑病、灰斑病、溃疡病、腐烂病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杨树水泡型溃疡病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人工接种发病试验和长期自然发病观测,证明主干上病斑数量、感病指数和材积损失率三者成正相关,可作为杨树水泡型溃疡病防治的三项指标:主干上有病斑25个以下,感病指数10以下和材积损失率10%以下时,是溃疡病受害允许水平,不需采取防治措施,可保持自然平衡;主干上有病斑26~50个,感病指数10~20,材积损失率10%~20%,应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主干上有病斑51~75个,病情指数20~30,材积损失率30%左右,应重点进行药剂防治;主干上有病斑76~100个以上,病情指数40~50以上,材积损失率50%以上,应采取综合全面防治措施,或伐掉重新造林。  相似文献   

17.
通过8种药剂对杨树溃疡病的室内药效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表明。以50%退菌特,40%多菌灵和40%申基托布津效果显著,林间病斑治愈率90%以上,有效率达94%以上。  相似文献   

18.
杨树是我国常见树种,不仅用途广泛,例如,防风固沙、原材料供应等,而且还可以将其作为景观树。只有质量优异、数量充足的苗木才能保障杨树实现广泛种植,从而发挥其作用。在杨树育苗过程中,常见病害主要有叶锈病、腐烂病、黑斑病、溃疡病、灰斑病等,倘若未能有效防治病害,那么就会影响到苗木质量。基于此,将着重针对这几种常见病害的防治技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8种药剂对杨树溃疡病的毒力筛选,确定出多效灵、甲基托布津、福美砷三种药剂杀菌效果比较好,用上述三种药物进行刮破病斑涂药防治,其防效可达73%。  相似文献   

20.
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的杨树上普遍存在着冰核活性(INA)细菌,经测定它们能在-4℃~-6℃温度下产生冰核活性。它们分属于3个属5个种或变种,即:菠萝泛生氏菌(PantoeaananasSerano1928)、噬夏孢子欧文氏菌(Erwiniauredovora(Ponetal.)Dye1963)、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syringaepv.syringaeVanHal1902)、丁香假单胞菌流泪致病变种(P.syringaepv.lachrymans(Smith&Bryan)Dye1978)和丁香假单胞菌未定变种(P.syringaepvs.)。自然条件下INA细菌增加了杨树的冻害;冻害的主要时期是在早春杨树萌芽阶段。在由真菌DothiorelagregariaSacc.引起的大斑型溃疡病病斑中分离到的INA细菌数量最多;而同一真菌引起的水泡型溃疡病病斑中分离到的INA细菌数量最少。在杨树干上接种INA细菌并经冷冻处理后,增加了D.gregaria的侵染,形成大斑型溃疡。证明冻伤和其它伤口是D.gregaria形成大斑型溃疡病斑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对INA细菌造成的杨树冻害和真菌性溃疡病进行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