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棉花黄萎病已成为棉花生产的主要障碍 ,种植和选育抗黄萎病品种是最为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新疆石河子大学农学院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农科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协作 ,应用花粉管通道法 ,1 998年育成抗黄萎病性能突出的特早熟新品系 945 6D。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品系在不同生态条件对不同致病力菌系的抗枯、黄萎病性能 ,以作为抗枯、黄萎品系资源加以利用 ,于 2 0 0 1— 2 0 0 2年连续 2年在北京的温室及田间黄萎病圃、河南新乡基地、博乐农五师农科所、江苏常熟市、山东省临清市等地进行抗枯、黄萎病室内及田间鉴定研究。1 …  相似文献   

2.
依据抗黄萎病棉花新品系9456D的品种特性,在早熟棉区宽膜栽培条件下,根据不同生育阶段制定丰产栽培技术,使良种良法配套。  相似文献   

3.
目前,全国多数棉区为枯、黄萎病混生区,都需要选育兼抗枯、黄萎病的棉花品种供生产推广种植。但是由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拮抗作用,特别是枯、黄萎病菌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抗黄萎病棉花资源极缺的现状,仅有枯、黄萎病混生病圃是不够的,还需建  相似文献   

4.
棉花黄萎病菌与抗黄萎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简要综述了棉花黄萎病菌及抗黄萎病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 ,各地的棉花黄萎病菌均存在致病力的分化 ,其致病机理是病菌侵入棉花后菌丝及孢子在导管内大量繁殖 ,同时刺激邻近的薄壁细胞产生胶状物质及侵填体而堵塞导管 ,使水分和养分运输发生困难 ,更重要的是病菌在棉株体内产生的糖蛋白毒素作用的结果。棉花抗黄萎病的遗传方式争论较大 ,但一般在温室由单一菌系接种鉴定时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单基因遗传 ,而在田间病圃或用多菌系混合鉴定时 ,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多基因遗传。由于陆地棉内缺乏高抗黄萎病资源 ,给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带来一定困难 ,但 90年代以来 ,已育成 86 - 6、川 73 7、川 2 80 2、豫棉 1 9号、豫棉 2 1号等一些抗黄萎病的新品种。上述抗黄萎病品种在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治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特早花芍药品系育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是“花王”牡丹的姊妹花种,被誉为“花相”。二者同科同属,亲缘关系较近,花型、花色亦很近似。而芍药为草本,花开迟;牡丹为木本,花开早。在洛阳,牡丹开花于4月中旬,芍药花开于5月初,两者很难同期开放。如能培育一些特早花芍药品种,使“花相”与“花王”同辉互映,在洛阳更具有特别的观赏价值。为此,近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抗虫棉抗黄萎病鉴定及黄萎病发生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研究了国内外45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系)的黄萎病抗病性,结果表明,以相对抗性指数(IR)划分抗性类型,抗病品种(系)占6.7%,耐病品种(系)占51.1%,感病品种(系)占42.2%。美国引进品种(系)比国内自育品种(系)的抗病性稍差。棉花黄萎病菌在不同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系)上的侵染、扩展规律有较大差异,可分为5类。不同品种(系)的抗病特性不同,可分为3大类。此外,筛选出抗虫棉抗病性鉴定的对照品系—J103。  相似文献   

7.
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房卫平  季道藩 《棉花学报》2000,12(5):277-280
从寄主与病原菌的识别、组织结构、生理生化、微生态等方面简要综述了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约研究进畏,并就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棉花(Gossypiwm hirsutuon)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是几乎所有棉花生产国的主要限制因子。培育抗黄萎病的棉花新品种是最有效而且是最可行的方法。尚不清楚棉花抗黄萎病性的遗传情况,特别是由土传病害大丽轮枝菌的落叶型病原型(D)和不落叶型病原型(ND)所引起的黄萎病的抗性的遗传。  相似文献   

9.
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徐理  朱龙付  张献龙* 《作物学报》2012,38(9):1553-1560
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土传真菌维管束病害,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常规的防治手段可以局部控制但不能有效防治,采用传统的抗病育种策略培育抗病品种成效缓慢,因此对其防治一直是棉花生产上的难题。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棉花对黄萎病的抗病机制方面。本文结合其他植物抗病研究进展从抗病基因介导的信号路径、乙烯在棉花与黄萎病菌互作中的作用、棉花对黄萎病菌的生理生化抗性以及棉花组织结构与黄萎病菌的抗性等4个方面总结棉花抗黄萎病的机制,以望对棉花抗病分子育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归纳了近十年来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指出目前防治黄萎病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培育棉花的抗病品种,分析了抗病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目前主要存在5大问题:(1)缺乏陆地棉高抗抗源;(2)抗黄萎病育种周期长,且方法单一;(3)抗性遗传规律不清,抗性遗传基础狭窄;(4)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抗病育种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5)抗病性鉴定方法欠缺。探讨了对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法,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1)通过远缘杂交,并结合多代回交和定向选择的方法创造新物种;(2)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分子诱变等手段创造新材料;(3)可以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抗性材料;(4)可以只导入所需的抗性基因或采用RNAi技术培育抗性植株。同时对今后育种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国内外研究者已经通过各种育种手段培育出抗病品种,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至今尚无可以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真正意义上的高抗黄萎病陆地棉品种。  相似文献   

11.
何为优质棉     
优质棉应符合下列条件: 1、具有优良的纤维品质。长度(31—25毫米)与内在质量包括强力、细度、断裂长度、成熟度等指标相配套。 2、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用途广,产值高,可配纺各种粗细支纱和精梳纱,制成高档的或名牌纺织品,高级股线,特种工业用品等。在保证纱布质量和正常生产的前提下,能降低成本,增利创汇。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棉花抗黄萎病研究在西南农业大学取得重大成果,该校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在最近获得了抗黄萎病育种新材料,为育成高抗黄萎病的棉花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种质资源。近日,由西南农大教授裴炎主持研究的这项名为"广谱抗真菌双价基因的筛选及棉花抗黄萎病的基因工程"研究课题通过农业部验收。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危害很大的病害。通常情况下,感  相似文献   

13.
棉花抗黄萎病基因工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黄萎病是世界各产棉国家和地区普遍发生和危害较重的真菌病害之一,给棉花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综述了棉花抗黄萎病相关基因的分离、棉花抗黄萎病的基因工程育种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棉花抗黄萎病QTL初步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以高抗黄萎病的海岛棉品种海7124和高感黄萎病的陆地棉品种邯郸14组配的F2群体184个株系,构建了一个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包括了142个位点和30个连锁群,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8.24cM,全长1169.6cM,覆盖棉花总基因组约23.4%。用复合区间作图分析共检测到12个抗黄萎病相关QTL,其中田间抗病性检测到不同时期7个病情指数相关QTL,1个病株率相关QTL,温室苗期抗病性定位4个病株率相关QTL。从绝对量上看,各QTL加性效应从2.20到42.39,显性效应从1.65到32.25,解释表型变异1.09%~22.73%,且田间抗病性获得的QTL与温室苗期抗病性得到的QTL基本相同,其中qFDI711-30-0.01位点距MUSS294仅为0.01cM,加性效应较高解释表型变异22.32%,这对于培育优质抗病材料用于标记辅助育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棉花黄萎病是世界棉花种植区危害最严重的真菌性病害,不仅会显著降低棉花产量而且大大降低了纤维质量。目前,我国棉花种植区一半左右面积受黄萎病影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义琴通过用蛋白提纯、测序和cD NA文库筛选等方法从天麻中发现4个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命名  相似文献   

16.
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已严重影响棉花的可持续生产,研究并明确棉花对黄萎病的抗病机制对于黄萎病的防控至关重要。本研究从诱导抗病性(induced disease resistance,IDR)、抗病相关基因介导的抗病性(resistance related gene induced disease resistance,RGIR)以及小RNA的抗病机制(micro RNA mediated disease resistance,MDR)这3个方面综述了棉花黄萎病抗性机制的研究进展,概述了激发子、抗病基因和转录因子的分类与特点以及诱导免疫和理想诱导物的特点;并在棉花抗病基因的发掘上重点作了展望,以期对棉花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棉花抗黄萎病QTL定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定位将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分解成单个孟德尔因子进行详细剖析,更为细致地了解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为加速棉花抗黄萎病的遗传改良奠定基础。本文概述了棉花抗黄萎病QTL定位理论和现状,讨论了棉花抗黄萎病QTL定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在遗传改良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短季棉重病田的研究表明,棉花黄萎病株在田间呈正态分布,对棉株产量影响大的重病株则呈负正态分布,而几乎绝产的枯死病株也呈负二项分布,说明危害棉花产量大的病株在田间呈聚集状态。  相似文献   

19.
棉花抗黄萎病基因的QTL定位   总被引:33,自引:14,他引:33  
以高感黄萎病的陆地棉品种"邯郸208"与高抗黄萎病海岛棉品种"Pima90"的136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一个包括17个连锁群、标记间平均间距18.61cM、全长1842.8cM的陆海种间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该图约覆盖棉花基因组的36.8%。单因子方差分析和复合区间作图检测到与黄萎病抗性相关的3个QTL,分别位于第四连锁群和第七连锁群上,分别解释表型变异方差的15.39%、54.11%和57.18%。初步认为海岛棉"Pima90"对陆地棉"邯郸208"的黄萎病抗性由两个主效QTL和一个微效QTL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通过陆地棉与异常棉、辣根棉、旱地棉、雷蒙德氏棉、黄褐棉等野生棉的远缘杂交和回交等,育成65份陆地棉背景的远缘种质系。农艺性状鉴定结果 ,这些种质系的株高平均值与陆地棉品种处于相同水平,单株果枝数、单株果节数、单株结铃数、铃重、衣分平均值均低于陆地棉品种,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均高于陆地棉品种,马克隆值均低于陆地棉品种。落叶型黄萎病菌系V991人工病圃抗性鉴定结果,从65份陆地棉背景的远缘种质系中获得5份抗黄萎病的棉花新种质系,其中苏远040、苏远045、苏远061病情指数分别为8.33、4.35、7.79,高抗黄萎病;苏远030、苏远034病情指数分别为12.35、13.70,抗黄萎病。追踪陆地棉抗黄萎病新种质系的亲缘关系发现,苏远040和苏远045为陆地棉与雷蒙德氏棉杂交后代,苏远061为陆地棉与黄褐棉杂交后代,苏远030和苏远034为陆地棉与旱地棉杂交后代。这些优质、抗黄萎病新种质的育成,拓宽了陆地棉的遗传基础,为我国棉花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