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用6个亲本组配成双列杂交设计,分析了普通小麦苗期慢叶锈性的配合力及基因效应。结果表明,F1代不同组合间苗期叶锈潜育期存在明显差别,多数组合表现正向杂种优势。该性状属于数量性状遗传,由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控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准。不同亲本之间一般配合力效应差异显著。"80-57"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为第一位,含有的有利显性基因也最多。选择配合力好的亲本进行组配是选育抗叶锈品种的积极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叶瘟抗性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用水稻7个不育系、7个恢复系及其按NCⅡ设计配制的49个杂交组合,在4个指标上研究了杂交水稻叶瘟抗性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的叶瘟抗性不仅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而且在组合间变异很大;叶瘟抗性遗传力高,其受加性和非加性遗传共同控制,但加性遗传明显较为重要,源于恢复系的加性效应明显相对重要于不育系的加性效应;亲本叶瘟抗性与其一般配合力效应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缙恢1号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较大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可作为优良抗病亲本加以利用,K42A、K40A、多恢1号、成恢149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较小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在抗稻瘟育种中具有较大利用价值。讨论认为:在抗叶瘟育种中,对亲本的抗性评鉴和选育抗病亲本尤其是恢复系至关重要,但不能以此忽略对杂交组合的抗性评鉴。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黄矮病的抗性遗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含有抗黄矮病基因的3个材料作母本、4个丰产性品种作父本,根据3×4不完全双列杂交的F1代,分析黄矮病抗性的配合力和遗传力;从双列杂交试验中选择产量、抗性均符合育种目标要求的2个组合,分析F2~F4代的抗性分离、遗传变异及遗传力,为制定高效的小麦抗黄矮病育种技术路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抗黄矮病性状遗传主要由基因效应决定,受加性、非加性基因共同作用,以加性基因效应占绝对优势,与非加性效应之比为38.2 :1;②BYDV抗性遗传取决于感病亲本对黄矮病毒的敏感性,同一世代不同遗传背景下的群体分离及变异具有较大差异,而同一遗传背景下各世代平均抗性差异较小;抗性变异随世代的增加减幅较大,抗病基因纯合较快;③抗病性遗传力较高,其狭义遗传力介于75%~90%之间,遗传决定度达90%以上,在抗病育种工作中可对抗病性进行早代鉴定和选择.  相似文献   

4.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提高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索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在抗玉米丝黑穗病育种中的应用效果,以吉1037为抗源,吉单209的感病母本8902为轮回亲本,回交5代后,自交2代,从BC4F1开始利用MAS技术把感玉米丝黑穗病的亲本8902改良成抗病自交系,并与吉853配制杂交种,对其进行抗病性、产量和农艺性状评价。改良后的8902及其组合,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和产量显著提高,且其它农艺性状没有发生改变。抗性以上自交系超过获得材料的80%以上,抗性以上杂交组合超过配制组合的77%以上;改良后亲本组配的杂交种产量较对照明显增加,11个杂交组合增产10%以上,最大增幅可达26.7%。研究表明MAS技术显著提高了自交系及其杂交种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病效果。  相似文献   

5.
采用Griffing双列杂交第四类遗传试验设计,运用朱军发展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直接估算了甘蓝型油菜抗核盘菌及其毒素草酸的遗传方差、遗传力和基因效应.抗病性鉴定采用温室病圃和草酸浸根鉴定法,它们分别鉴定了对核盘菌和草酸的抗性.结果表明,油菜对核盘菌及草酸的抗性加性方差和显性方差均极显著(P<0.01),抗病性主要由加性和显性基因控制,且对核盘菌抗性的加性方差大于显性方差,而对草酸抗性则是显性方差大于加性方差.油菜对核盘菌和草酸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750和0.576,狭义遗传力分别为0.403和0.236.高遗传力表明可通过适当的抗病性鉴定方法有效地培育抗病品种(系).基因效应评价结果表明,抗、感亲本的基因效应是不同的,其中抗病亲本783-3具有较理想的加性效应值,同时在多数组合中有较低的显性效应值,是抗病育种的优良亲本,而感病亲本相反.抗×感病的后代既可能为抗病,也可能为感病.  相似文献   

6.
玉米粗缩病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用3个抗病自交系(齐319、X178、沈137)和3个感病自交系(掖107、掖478、沈5003)按照NCII交配设计配制9套杂交组合研究了玉米抗粗缩病遗传规律。2009-2010年在曲阳、保定采用田间自然发病方法鉴定亲本、F1、F2群体的玉米粗缩病抗性,并采用灰飞虱人工接种方法鉴定亲本材料的抗病性。运用QGA station 软件的加性-显性-上位性(ADAA)遗传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是控制玉米粗缩病抗性的主要遗传组分,分别占表型变异的44.8%和13.1%,杂合显性效应表现负向杂种优势,抗病育种可加以利用。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在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组合抗粗缩病遗传中普遍存在,但因材料不同而表现负向或正向效应。玉米粗缩病抗性易受环境影响,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率为39.8%,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培育抗粗缩病玉米品种应依据基因型选配适当的亲本材料,抗病品种宜进行多年多点鉴定筛选。  相似文献   

7.
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维尔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品种维尔是中国小麦条锈菌重要鉴别寄主.将该品种分别与完全感病品种铭贤169和其它抗病品种杂交,获得各组合的F1、BC1和F2代群体及部分F3家系.在温室对各组合亲本及F1、BC1和F2代群体进行了苗期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维尔对CY17和CY23菌系的抗性由1对主效隐性基因控制.等位性分析表明,维尔中抗CY17和CY23菌系的基因与Triticum spelta album中的1对抗性基因等位或紧密连锁,将其命名为YrVirl.而维尔对Su-1的抗性则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将其命名YrVir2.同时采用CY17和CY23菌系对铭贤169/维尔组合的48个F3家系进行了苗期抗性鉴定,根据平均抗性指数和样本方差将这些家系分为3组,卡方测验证明了维尔对上述两菌系的抗性由1对主效基因控制,同时还可能受微效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抗病品种防治高粱丝黑穗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79~1982年鉴定出19个免疫高粱品种,2个免疫恢复系,4个免疫和1个高抗不育系,其中Tx622A免疫不育系的抗病性似为显性。用Tx622A免疫不育系组配的杂交种Tx622A×4003、Tx622A×晋辐1、Tx622A×298/4003、Tx622A×锦恢75为免疫杂交种,Tx622A×208为高抗杂交种,Tx622A×白平为抗病杂交种。1981~1983年用以上抗病高产杂交种进行了20多万亩的防治示范,对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均极为显著,由92~100%,平均99.0%,增产粮食1000多万斤。  相似文献   

9.
玉米丝黑穗病原菌侵染的一些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玉米生育早期,以幼芽鞘为材料,对11个抗病性不同的自交系进行了研究。玉米丝黑穗病原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 (Kühn) Clint var.zeae Pass]可在玉米幼芽鞘内表皮上生长和繁殖;其侵染菌丝可直接侵入表皮细胞或通过气孔进入寄主体内。菌丝的侵入诱导了芽鞘内表皮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膜特性的异常变化;抗性不同的自交系对病原菌侵入的反应不同,揭示了在生育早期玉米芽鞘细胞就表现了其固有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3种浓度乙烯利溶液(0、100、200 mg/L)分别对甘蔗新台糖22号(ROC22)、桂糖17号(GT17)和新台糖10号(ROC10)在下种前进行10 min浸种处理,测定根系中的多胺含量、多胺氧化酶活性、叶片水势及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在水分胁迫条件下蔗根精胺(Spm)、亚精胺(Spd)、腐胺(Put)大量积累,100、200 mg/L乙烯利浸种处理的ROC22和ROC10蔗根有较高的多胺含量(Spm、Spd、Put),而GT17则有较低的值,并且都有较低的多胺氧化酶活性;同时100、200 mg/L乙烯利浸种处理减缓水分胁迫时蔗叶组织水势的下降程度,尤以200mg/L乙烯利处理效果最好。试验表明乙烯利浸种可提高甘蔗品种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1.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丝黑穗病是白城地区的重要病害,一般发病率为3—5%,重者高达30%以上,是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其症状以正常型为主,有时出现矮化型、矮化丛生型和多分蘖型等特异症状。病株以雌穗为黑穗、雄穗为健穗及雌雄穗皆为黑穗者居多。病穗上自然脱落的厚垣孢子萌发率高,病穗内的萌发率明显降低。此病为系统侵染病害,种子及土壤均可带菌传病,以土壤带菌为主,属土传病害。厚垣孢子在土壤里能存活三年,土壤带菌量越多,菌土覆盖种子越厚,发病率越高。丝黑穗病菌侵染玉米幼苗时间较长,从种子萌芽到四叶期最易侵染,五叶期后,侵染明显下降,八叶期后不再侵染。在幼苗叶片上接菌不能侵染致病。玉米丝黑穗病菌不能侵染高梁。高梁丝黑穗病菌能侵染玉米,但侵染率甚低。侵染玉米后的病菌,不再侵染高梁,只侵染玉米,且致病力明显增强。两菌是同一菌种的不同生理型。用来自九个省、市的丝黑穗病菌接种于不同抗性的自交系鉴定寄主,其致病力不同,陕西和新疆的致病力弱,辽宁和吉林的致病力强。在田间人工接种条件下,鉴定了二百余份自交系和杂交种的抗病性,品种间有明显差异,高抗的近于免疫,高感的发病率在90%以上。抗病性遗传规律表现为双亲高抗的,其后代亦抗,以母本的抗病性起主导作用。选百余种农药处理种子,筛选结果:个别药剂防效有高达70%以上者,但年度间效果不稳定,多数药效稳定在50%左右。  相似文献   

12.
酿酒高粱品种、组合及亲本的丝黑穗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不同类型的酿酒高粱材料对西南地区丝黑穗病的抗性和促进抗丝黑穗病品种的选育,采用土壤接菌法对107份材料进行了丝黑穗病抗性鉴定;根据抗性鉴定结果,比较了酿酒高粱杂交组合与其亲本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并对供试菌种进行了致病力分析.结果显示:在感病对照恢1植株平均病株率为67.65%时,有13个不育系、6个保持系、10个恢复系、28个杂交组合的病株率为0,达免疫水平,其中,酿酒高粱不育系和杂交组合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86.67%和75.68%;恢复系中免疫类型所占比例较小,为24.39%;常规品种和组合中无免疫类型;杂交高粱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属显性遗传;泸州丝黑穗病菌具有较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玉米品种资源对丝黑穗病抗性鉴定的基础上,用6个抗性不同的自交系,按双列杂交设计,进行了玉米对丝黑穗病抗性配合力和遗传力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遗传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不同玉米自交系之间的抗性配合力存在着极显著差异。故在玉米抗丝黑穗病育种时,既要重视抗原的筛选,又要对抗原进行抗病性配合力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1977~1979连续三年在河南省浚县玉米小斑病严重流行地区进行试验。三年来均按相同的田间设计进行。采用中等感病品种洛阳白马牙,在自然发病条件下,间隔不同时期喷施敌菌灵保护叶面,人为地造成不同程度发病,至流行终止期,各处理间有显著不同的病情差別。产量差异亦极显著。将三年试验结果用多元协方差分析,推导出二组经验回归方程:(?)=27.82-0.1368X_1-0.1435X_2……(1)及(?)=23.48-0.1368X_1-0.1435X_2……(2)此处(?)为理论产量,X_1、X_2分别为灌浆期和乳熟期的病情指数,而减产率(L%)则为:L(%)=(1-(?)/a)×100,此处a为回归方程中的常数项。据分析,当玉米生育期(6月下旬至9月中旬)雨量较大,为300~365毫米,灌浆至乳熟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雨日较少、为3~6时,玉米产量较高,此种情况下,应选用常数值较大的(1)式;当玉米生育期雨量较小、为160毫米左右,灌浆至乳熟期雨日较多、为15日左右时,玉米产量较低,此种情况下,宜选用常数值较小的(2)式。  相似文献   

15.
小麦品种资源对小麦梭条斑花叶病的抗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16.
不同抗螟性亲本所组配的F_1代在玉米心叶期,对亚洲玉米螟 Ostrinis furnacalis(Guenée)抗性研究表明,玉米抗螟牲为数量遗传,亲本抗性在杂种后代中具有累加效应,杂种的抗性与双亲平均抗性呈高度正相关。中等以上抗性亲本组配的 F_1代为抗螟型。而以中抗系组配杂种时,不论父本或母本,只要一个亲本为感螟系,则 F_1代均为感螟型。不同水平抗性亲本组配的正反交组合 F_1代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