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绒猎蝽亚科Tribelocephalinae是猎蝽科Reduviidae的1个小亚科,全世界仅知2族13属近130种.该文报道了贵州绒猎蝽2属2种,其中绒猎蝽属Tribelocephala Stal及瓦绒猎蝽Tribelocephala walkeri China为贵州新纪录.文中提供了2种绒猎蝽的检索表,形态特征描述,及瓦绒猎蝽的整体、局部特征图和雄性外生殖器的解剖图.瓦绒猎蝽T.walkeri的雄性外生殖器构造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绒猎蝽亚科Tribelocephalinae是猎蝽科Reduviidae的1个小亚科,全世界仅知2族13属近130种.该文报道了贵州绒猎蝽2属2种,其中绒猎蝽属Tribelocephala Stal及瓦绒猎蝽Tribelocephala walkeri China为贵州新纪录.文中提供了2种绒猎蝽的检索表、形态特征描述,及瓦绒猎蝽的整体、局部特征图和雄性外生殖器的解剖图.瓦绒猎蝽T.walkeri的雄性外生殖器构造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记述采于我国南方地区猎蝽两种新种:王氏长头猎蝽,新种Henricohahnia wangi Ren,sp.nov.及广西刺猎蝽,新种Sclomina guangxiensis Ren,sp.nov。文中附特征图(图1-图13)。模式标本存放在南开大学生物昆虫标本室,天津。量度单位:mm。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贵州云台山昆虫资源和区系特点,于2010—2012年采用传统昆虫分类学方法对该地区猎蝽科昆虫种类进行调查研究及区系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猎蝽科昆虫共计5亚科15属16种,其中,瘤蝽亚科(Phymatinae Laporte)、菱瘤蝽属(Amblyfhymu Westwood)及硕菱瘤蝽(Amblythyreus chupa Kormilev)、达猎蝽属(Tamaonia China)及云南达猎蝽(Tamaonia yuanana Hsiao)为贵州首次报道。贵州云台山猎蝽东洋区系性质显著;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水平上,以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共有成分为主。所有标本均保存在凯里学院生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5.
调查了无量山4个垂直带21个样地7种植被类型的猎蝽群落多样性,共采集猎蝽标本168号,分属于7亚科22属32种,其中种类最多的真猎蝽亚科有13属20种,丽勺猎蝽和彩纹猎蝽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有4亚科为单属单种,另有8种猎蝽仅在1个样地中出现,7种猎蝽只发现1头个体.整体上无量山猎蝽各项群落指标南段与北段、东坡与西坡的差异不大,属中等相似水平;不同植被类型中却表现为云南松林、针阔叶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林的群落多样性明显优于其他植被类型;不同海拔高度上的群落指标也表现为2000m和1 750 m群落多样性优于其他海拔高度,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规律.  相似文献   

6.
角轮刺猎蝽Scipinia subula Hsiao et Ren为茶园捕食性天敌,在室内研究了温度、猎物对它发育历期的影响,并观察该猎蝽的产卵动态.结果表明,以茶蚜Toxoptera aurantii Boyer为猎物时,角轮刺猎蝽在4个温度梯度(20、25、30、35℃)下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变短,卵期为6.5~34.1 d,整个若虫发育历期为26.9~72.0 d.卵孵化率在各温度下无明显差异,整个若虫期在25和30℃下的死亡率明显低于20和35℃.取食茶蚜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对该蝽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在30℃下以小菜蛾为猎物时,该蝽平均产卵214.1粒·雌-1,产卵前期平均为8.0d,产卵期平均为46.1d.  相似文献   

7.
为完善贵州省猎蝽科昆虫的区系研究,记述了贵州省真猎蝽亚科昆虫29属52种,提供了各种在贵州省的详细分布.种级阶元区系分析结果表明: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水平上,东洋种47种,占90.4%;东洋古北共有种5种,占9.6 %.说明,贵州真猎蝽亚科昆虫的东洋区系性质显著.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水平上,贵州真猎蝽共有9个区系类型,其中...  相似文献   

8.
捕食性天敌角轮刺猎蝽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实验室内观察了角轮刺猎蝽(Scipinia subula Heteroptera:Reduviidae)在30℃条件下的种群存活和繁殖动态,得出年龄特征存活率和繁殖率等数据,组建成年龄特征生命表和繁殖特征生命表,统计出有关种群各项参数。角轮刺猎蝽世代总存活率为0.60,种群趋势指数为30.55,净繁殖率为30.0892,世代平均历期为63.6 d,内禀增长能力为0.0535,瞬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0.2113、0.1578,周限增长率为1.0550,双倍时间为13.0 d,在稳定年龄组配中,未成熟期(卵、若虫、蛹)占90.22%,成虫占9.78%。  相似文献   

9.
以黄粉虫为猎物,开展黄带犀猎蝽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在(26±1)℃、相对湿度(65±5)%,光周期16L∶8D的室内条件下,以黄粉虫、草地贪夜蛾、斜纹夜蛾、锦斑蛾、柞蚕幼虫和蛹作为猎物,吊兰、玉米苗、黄豆苗、纸壳和鸡蛋托盘作为栖息物进行前期研究.研究表明,以黄粉虫作为猎物,鸡蛋托盘作为栖息物大规模人工繁育黄带犀猎蝽是可行...  相似文献   

10.
阐述三门峡市落叶松鞘蛾半翅目猎蝽科7种天敌昆虫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该类天敌昆虫以若蝽和成蝽捕食落叶松鞘蛾的卵和幼虫。  相似文献   

11.
线粒体基因组是系统发育常用的分子标记,本研究旨在对猎蝽科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比较研究,着重分析基因重排、碱基组成、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等特征,并构建基于13个蛋白编码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在GenBank数据库下载猎蝽科11亚科30属代表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通过Geneious 8.0.4抽提各编码基因的序列。利用MEGA 7.0统计碱基组成、氨基酸和核苷酸序列信息位点、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相对密码子使用频率(RSCU)等序列基本信息。另外,利用DnaSP 6.0计算蛋白编码基因的非同义替换率(Ka)和同义替换率(Ks),并通过Ka/Ks值比较基因的核苷酸进化速率。通过jModelTest选择进化模型,在MrBayes 3.2.2软件中构建基于贝叶斯法(BI)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猎蝽科线粒体基因组均呈共线性结构,没有发现大面积的基因重排现象,只有部分序列中rrnS和trnT基因编码方向与原始序列编码方向相反,trnR和cytb基因出现多拷贝的现象。猎蝽科线粒体最常使用ATN起始密码子和TAA...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环斑猛猎蝽(Sphedanolestes impressicollis Stal.)对烟田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若虫的捕食潜力,为田间应用环斑猛猎蝽防控烟蚜提供参考。【方法】实验室条件下,在培养皿中设置1头饥饿24 h的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与不同密度梯度的1~4龄烟蚜若虫,统计环斑猛猎蝽的捕食量并通过GrapPad Prism 8.0、DPS等软件进行生物学统计分析,明确环斑猛猎蝽对烟蚜若虫的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以不同密度的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与烟蚜4龄若虫在不同温度梯度及空间格局条件下,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法并构建线性回归方程,明确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种内干扰对捕食率的影响以及自身密度、温度、空间格局对捕食量的影响,评估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烟蚜4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结果】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烟蚜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II模型,其种内干扰及自身密度对捕食量的影响分别符合Hassell模型和Watt模型。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1~4龄烟蚜若虫中的3龄和4龄若虫捕食具有偏好性,对4龄若虫的捕食量最大,最大日捕食量为55.7头,其次为3龄烟蚜(55.3头)。在空间一定和烟蚜若虫定量条件下,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个体间存在种内干扰,干扰系数为1.31,并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干扰增强,平均捕食量下降。在不同空间且烟蚜若虫密度一定的条件下,随着空间的增大,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猎物的捕食量减少。在16~32℃的温度梯度下,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烟蚜若虫的捕食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32℃下的日捕食量最大,达23头。【结论】环斑猛猎蝽在烟田中具有防治烟蚜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环斑猛猎蝽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环斑猛猎蝽的捕食能力,研究了环斑猛猎蝽雌成虫对玉米螟的捕食作用及温度、空间异质性、捕食者密度和猎物密度等对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斑猛猎蝽雌成虫对玉米螟的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型;温度对环斑猛猎蝽的捕食效能影响显著,攻击率(a)、处置时间(Th)和捕食能力(a/Th)与温度之间呈二次函数关系;空间异质性对环斑猛猎蝽捕食作用有很大的影响,捕食者在捕食过程中,叶片数越多,即环境阻力越大,捕食作用率越低;环斑猛猎蝽的种内有较强的干扰作用,随着捕食者和猎物两者密度的增加,相互干扰的作用愈明显,寻找效应值也相应的降低,搜索常数Q为0.8945,干扰系数m为1.0384,E=0.8945P-1.0384。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室内饲养彩纹猎蝽,研究其形态和生物学特征,为利用该天敌防治害虫提供基础资料。在温度(26±1)℃,光照16L∶8D,相对湿度(65±5)%的人工环境下,使用黄粉虫饲养彩纹猎蝽,观察记录其卵、若虫和成虫的形态特征、发育历期、捕食、产卵量等生物学特性,并分析其世代历期、有效积温等。结果表明:彩纹猎蝽在实验室条件下,卵期(8.50±0.74)d,若虫共5龄。成虫产卵前期(14.80±3.71)d,每雌平均产卵量(216.80±106.04)粒,成虫平均寿命(147.35±72.36)d。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1个世代的平均历期为81.38 d,所需有效积温为2 115.88日·度。该虫能够捕食草地贪夜蛾、银纹夜蛾、斜纹夜蛾、甘薯麦蛾、小菜蛾、菜青虫、土耳其扁谷盗、致倦库蚊。研究显示彩纹猎蝽在实验室环境下一年发生4代,可以捕食多种害虫,可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该天敌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红彩真猎蝽对斜纹夜蛾和烟青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红彩真猎蝽雌成虫对斜纹夜蛾和烟青虫2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和种内干扰作用。结果表明,红彩真猎蝽雌成虫的捕食量随着斜纹夜蛾和烟青虫幼虫的密度增加而增大,其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型方程,红彩真猎蝽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捕食量符合Na=0.4665Nt/(1+0.0036 Nt),对烟青虫2龄幼虫的捕食量符合Na=0.4275Nt/(1+0.0041Nt)。红彩真猎蝽的捕食作用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捕食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的关系符合Hassell模型,红彩真猎蝽的捕食量与害虫密度正相关,寻找效应与害虫密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不同产卵基质对红彩瑞猎蝽成虫产卵生物学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选择烟草叶片、棉花叶片、报纸、白纸、硫酸纸5种物质作为产卵基质,测定了产卵基质对红彩瑞猎蝽雌成虫产卵前期、产卵期和产卵量等产卵生物学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彩瑞猎蝽雌成虫对产卵基质具有一定的偏好性,其连续45 d内在鲜烟叶上产卵次数、产卵选择率、累积产卵总量和孵化率分别为6.4次、32.7%、138.9粒和91.84%,显著高于棉花叶片和报纸等其他产卵基质(P<0.05)。红彩瑞猎蝽在烟叶上的产卵前期最短(4.8 d)、产卵历期最长(42.2 d),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综上,鲜烟叶是一种适合红彩瑞猎蝽繁殖产卵的基质,研究结果为红彩瑞猎蝽人工饲养技术中成虫交配产卵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记述了光猎蝽亚科(Ectrichodinae)一新属直盾光猎蝽属(Liroctinus)及其新种红腹直盾光猎蝽(Liroctinus rubescenis)和猎蝽亚科(Reduviinae)委猎蝽属(Velitra (?))一新种凹窝委猎蝽(Velitra scrobicalara)。标本采自我国云南,模式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5属16种盗猎蝽发音器细微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现发:(1)所有被研究的属种均具发音器。其形状分为三类:①宽型 发音沟的宽:长=1:8,横纹摩擦脊的数目在14O左右;②中型 宽:长=1:15.5~18,横纹摩擦脊数目在260~330之间;③长型 宽;长=1:21~43,横纹摩擦脊数目变化幅度很大,多数中国产盗猎蝽亚科的种属均属此型。(2)不同的种其发音器在形状、脊的数目及脊的结构上有一定的差异;例如乌黑盗猎蝽Peiratesturpis Walker与短翅盗猎蝽p.(p.)brevialatus,新种为非常相近的两个种,但其发音器的结构迥然不同。(3)发音器的构造具有雌雄二型现象,但同性的不同个体间结构一致。以上清楚地表明发音器的细微结构在近缘种的分类上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特征,但在盗猎蝽亚料的属级分类上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对2001—2011年在江苏省采集的长蝽科昆虫标本的鉴定,整理出江苏省的长蝽科27种的昆虫名录;其中,以江苏为模式产地或所查最早文献仅江苏分布的有:中国束长蝽Malcus sinicusStys,1967、纤脊长蝽Tropidothorax fimbriztus(Dallas,1852)2种;发现豆突眼长蝽Chauliops fallax(Scott,1874)、白边刺胫长蝽Horridipameira lateralis(Scott,1874)、台裂腹长蝽Nerthus taivanicus(Bergroth,1914)和黄纹梭长蝽Pachygrontha flavorlineataZhengetHsiao,1979为江苏新纪录种。记录了江苏27种长蝽的中文名称、学名、别名、寄主、江苏省及全国和世界的分布。简述了江苏4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