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宁夏南部山区苜蓿褐斑病田间发生及流行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不同地带、田块和不同的刈割期,针对目前宁夏南部山区栽植的国外引进品种、地方品种进行了褐斑病Pseudopeziaz medicaginis田间发生及流行动态调查。结果表明,不同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上褐斑病的发生程度不同,18个调查品种中,加拿大DY和耐寒苜蓿发病重,其次是美国杂花苜蓿、WL323、中首1号,固原苜蓿发病最轻,但是不同品种上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是相同的;褐斑病的季节消长曲线呈“S”型,5月底、6月初为病害的始发期,7、8月为盛发期,9月进入衰退期,整个生长季节中病害的增长速度以8月上中旬最快,7月下旬和8月下旬次之,7、8月是褐斑病发展的关键期。刈割措施影响病害的发生和发展。适时、合理应用刈割措施是延缓、减轻和控制褐斑病危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付秀春 《北方牧业》2003,(12):30-30
<正> 苜蓿病害种类繁多,全世界已发现70余种。从目前国内各地已知病害发生的情况看,苜蓿锈病、霜霉病、褐斑病、白粉病、菌核病及炭疽病等是我国紫花苜蓿的主要病害。苜蓿褐斑病又叫普通叶斑病。是苜蓿的严重病害,发病区叶片大量脱落,牧草和种子产量降低,品质变差,对苜蓿生活力也有较大影响,该病在苜蓿整个生长季节都可发生。该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点状浅色褪绿斑,病斑逐渐扩大,多呈圆形。后期病斑上有褐色的盘状隆起。病斑自植株下部叶片向上蔓延,极易脱落。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②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减少发病。③在病害没有蔓延开时尽快收豁。④使用药物喷洒防治。70%代森锰锌600倍液;75%百菌清500~600倍液;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剂500~1000倍液。苜蓿霜霉病广泛发生于温带地区。一年有两个发病期,通常在春夏或初秋流行。  相似文献   

3.
紫花苜蓿与垂穗披碱草混播防治褐斑病试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李治强 《草业科学》2009,26(10):177-180
不同的耕作栽培模式对苜蓿褐斑病的发生及其危害程度有很大影响。通过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混播与紫花苜蓿单播对比试验,发现紫花苜蓿与垂穗披碱草混播可显著降低苜蓿褐斑病的发病率和严重度,使苜蓿褐斑病发病率降低7.07个百分点,严重度降低16.76个百分点,是苜蓿褐斑病生态防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1苜蓿病虫害发生、分布规律 苜蓿病害主要有苜蓿褐斑病、苜蓿霜霉病、苜蓿白粉病、苜蓿锈病、苜蓿匍柄梅叶病、苜蓿花叶病、苜蓿春季黑茎病、苜蓿黄萎病、苜蓿炭疽病、苜蓿菌核病和苜蓿根腐病等30余种,大范围发生并引起灾害性损失的主要有苜蓿褐斑病、苜蓿霜霉病、苜蓿白粉病和苜蓿根腐病。  相似文献   

5.
在北京地区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草坪上,针对两个褐斑病预测模型-S94和F96预测模型,进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褐斑病的发生预测检验。通过收集2005、2006年7、8月的相关气象数据,利用两个预测模型进行褐斑病的发生预测。将S94和F96模型的褐斑病预测发生期与实际观测的褐斑病发生期进行比对,结果显示:S94预测模型在试验期间对褐斑病的错误预测率FAR为0.05,预测可能发生值POD为0.83,预测成功指数CSI为0.80,预测病害持续期准确率为91%;F96预测模型在试验期间对褐斑病的错误预测率FAR为0.05,预测可能发生值POD为0.83,预测成功指数CSI为0.80,预测病害持续期准确率为64%。两个预测模型均表现出了较高的预测准确率,可以在北京地区匍匐翦股颖草坪上进行褐斑病的发生预测。  相似文献   

6.
苜蓿褐斑病在新疆的发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采用重点调查和定点定期系统调查的方法对新疆苜蓿褐斑病的发生及危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苜蓿褐斑病在北疆严重发生或中度发生,在南疆地区轻度发生,春季反青和各茬苜蓿刈割后17 ̄22d,田间陆继开始发病。夏、秋季发病较重,发病盛期从7月中旬到9月下旬,重病田提前刈割可有效地延缓病情的发展,降低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7.
通过2011年、2012年两年时间的田间调查和室内病原菌鉴定,明确了大庆地区紫花苜蓿病害的发生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目前,在生产中大面积发生且危害较重主要病害为花叶病、褐斑病、霜霉病、炭疽病和斑枯病;锈病、灰星病和轮纹病病害危害虽较轻,但流行的潜在危险较大,一旦外界条件成熟,可能会在本地区大范围内发生病害,也需要采取预防措施。新增的病害有苜蓿霉斑病(尾孢叶斑病)、苜蓿炭疽病、苜蓿轮斑病、苜蓿灰星病。  相似文献   

8.
通过测定12个不同苜蓿品种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同时观察苜蓿褐斑病发病状况,研究两种酶与苜蓿抗褐斑病的的关系,探讨POD、PPO在苜蓿抗褐斑病方面的积极作用,旨在为增强苜蓿抗褐斑病能力及其提高苜蓿产量等方面提供一个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9.
苜蓿假盘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苜蓿(Medicago satiua)品种资源中首次成功筛选出9个具有栽培代表性的品种,即宝鸡苜蓿、泾阳苜蓿、沙湾苜蓿、沙河苜蓿、晋南苜蓿、天水苜蓿、龙牧一号、保定苜蓿和伊鲁瑰斯,作为苜蓿假盘菌(Pseudopeziza medicaginis)的生理分化鉴别寄主。采用室内接种盘倒扣接菌法,根据在鉴别寄主上的发病等级,将采自我国苜蓿主产区的7个苜蓿褐斑病菌菌株划分成5个致病类型,其中致病类型A为强致病类型,致病类型E为弱致病类型,C、D和G组致病类型介于两者之间。研究结果为我国苜蓿品种抗性鉴定、苜蓿褐斑病流行监测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草坪上利用气象数据和病害发生数据,建立褐斑病Rhizoctonia solani发生期预测模型Y=1/[1+e(5.179+0.346T-0.156RH)];褐斑病发病率预测模型x=36.057-2.65T+0.615RH;褐斑病病情指数预测模型y=26.39-1.872T+0.394RH。病情指数与发病率之间相关性显著,得出二者的线性回归模型为y=0.67x-1.3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