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第三节蚕桑科学技术1蚕桑科技的成就汉代种桑,一种是采取桑子与黍混播,第二年利角苗叶养蚕的方法,种桑法:五月取椹著水中,即以手渍之,以水灌洗取子,阴干。治肥田十亩,荒田久不耕者尤善,好耕治之。每亩以黍、椹子各三升合种之。黍、桑当俱生,锄之,桑令稀稠调适。黍熟,获之。桑生正与黍高平,因以利镰摩地刈之,曝令燥,后有风调,放火烧之,常逆风起火。桑至春生,一亩食三箔蚕。(《汜胜之书》)。指出了即使是  相似文献   

2.
正第一节三国时代的蚕业东汉末期,曹操、刘备和孙权,各在所处的统治范围内扩充势力,先后建立魏、蜀、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前后长达六十年之久,在此时期,三国分治,生产开始恢复,蚕业生产也有所发展。魏统治我国的北方,包括蚕业的重点地区,蚕业生产仍不失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且大力垦殖屯田远达陇西,把蚕桑生产扩展到西北。《三国志》"魏书·司马芝传"载"武皇帝特开屯田之官,专以农桑为业",说明屯民除缴纳租谷供应军粮为主  相似文献   

3.
4.
5.
<正> 《礼记·礼运》中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充分地描绘了人类处在采集、渔猎时代的原始生活状态。待至进入畜牧、农业时代,人类开始驯养禽畜、播种五谷、栽植作物,逐步摆脱听从自然恩赐的被动局面。待至新石器时代,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饮食从充饥进到要求美味,穿衣从御寒进到要求舒适,丝茧的利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丝绸,很早就运销国外,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就是海运兴起以前我国丝绸外运所经由的道路。明朝时候,海运已比较发达,那时太湖地区外销的丝绸就是由海路外运的。清初曾严格执行海禁,海上贸易一度停顿。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海禁撤销,海上贸易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当时广州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外销的湖丝和丝织品,除少量在苏浙沿海走私偷运外,主要都是千里迢迢由陆路运往广州,再由广州出口的。  相似文献   

7.
8.
9.
10.
蒋猷龙 《蚕桑通报》2021,52(1):56-63
第三节 蚕桑技术 1 栽桑技术 1.1 桑品种 清代由于浙江地区蚕业发达,群众对桑品种的选择更为重视,据嘉兴和湖州府志的记载,农村有桑品种22种,其中常见的有19种,包括家桑15种,野桑4种.如按产量分,则上等桑4种,分别为富阳桑,荷叶桑、木竹青、黄头桑及望海桑;中等桑11种,分别为密眼青、五头桑、大叶密眼、白皮桑、扯皮桑、尖叶桑、山桑、晚青桑、槐头桑及火桑和麻桑;下等桑3种,分别为金桑、细叶密眼和鸡脚桑.  相似文献   

11.
本刊为定期季刊,主要刊载蚕业科学论著;蚕、桑、柞、蓖麻及其他绢丝昆虫试验研究,茧丝研究,蚕业资源调查,蚕业遗产等论文和报告,以及国内外蚕业科学译著和文摘。每逢二、五、八、十一月十五日出版。每期定价四角,全年一元六角,全国邮局均可订购。本刊自1957年第一期起均有余刊,如读者须要,请迳向镇江四摆渡本刊编委会  相似文献   

12.
正周族姬姓,最早兴起在关中平原的陕西省武功县境内,后来迁徙至今甘肃庆阳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杂居。到了公刘的时候,才迁到豳(今彬县)等地定居下来。古公亶(dan)父时,周人受到豳以北少数民族的侵扰,被迫长途跋涉、弃豳迁岐,至于岐山之下的周原,定国号为周。周文王为了作好灭商的准备,缩短了与商之间的距离,把国都向东迁徙到丰,周文王迁丰以后不久就逝世了,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1046-  相似文献   

13.
正五帝何指,有三种说法:一指黄帝、颛项、帝喾、唐尧和虞舜;二指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和颛项;三指少吴(皞)、颛项、高辛(帝喾)、唐尧和虞舜。在二说中,伏羲和神农大多把他们列为高一等的三皇中,显然不在此列,黄帝处在中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交,他的功绩在于蚕业的创始,其余几位则有蚕业继承之功。少皞:为黄帝的后裔,居曲阜,号穷桑,可能为太皞文化与夷族杂居的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成  相似文献   

14.
本部分为第四部分蚕业管理与科技之蚕业科技。改革开放以来,蚕业科技成果丰硕,尤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省获县级以上的成果奖励项目就达347项,其中国家奖3项,部、省级奖83项;内容从蚕桑品种、桑树病虫防治,到优质高效综合技术等,对推动浙江蚕业的发展发挥了有力的技术支撑。21世纪后,农桑系列桑品种、雄蚕品种、优质高效系列蚕品种的选育与推广等成绩显著。  相似文献   

15.
坎马长城窟行汉,无名氏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②枯桑知天风③,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④,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⑤。呼儿烹鲤鱼下,中有尺素书才,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解释〕:①〔畔〕一作边。②〔展转〕:亦作 “辗转”不定。 ③[枯桑〕:冬季落了叶的桑树。 ④〔媚〕:爱。 ⑤〔双鲤鱼〕。指藏书信的信封。就 是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未板,一底一 盖信夹中间。一说写着书信的绢结 成鱼形。 ⑧〔烹〕煮,假鱼不能煮,打开之 意。 ⑦…  相似文献   

16.
在蚕业生产的历史长河中,两宋是嘉兴蚕业生产的转折时期,由一般的生产,转为较快的发展。以致到南宋末年,形成蚕业生产的一个高潮。 在承前启后的生产过程中,远的不说,就东汉建安八、九年(203~204)时,古海盐县(今上海市松江)人陆逊(183~245)“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使,出为海昌(今海宁)屯田都尉并领县事。”督劝农民蚕织,“官私得兼其利”。三国《吴志》载:“陆逊言与孙权,农桑衣食,民之本业,而干戈未戢,民有饥寒,臣愚以为宜养育士兵,宽其租赋。”孙权下令“当农桑之时,以役事扰民者,举正以问”(古,正通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建设蚕业信息系统(SIS)的重要性,在描述该系统建设的目标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蚕业信息网在蚕业信息系统建构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1) 桑苗培育的新方法——芽插法本多恒雄蚕絲界报,1962,71 №830,(日文) 无性繁殖以插条法最有利,作者根据每节老桑条都可能繁殖的原理,进行以縮短插穗生长为中心的試驗,創造出芽播法。芽播法的具体作法:从健枝的下部約1/4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正> 两晋南北朝(265—589年)间我国蚕桑生产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规定百姓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树或分配给百姓一定面积的桑田,并且可以世代相传,有利于桑树那些多年生植物的管理,此外,蚕区不但发展到新疆,而且南方经孙吴、东晋和南朝劳动人民的辛勤垦殖和经营,引进北方蚕丝技术,移入北方有蚕桑经验的难民,蚕业生产欣欣向荣,以致“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  相似文献   

20.
<正> 草木灰既是一种碱性肥料,又是一种良好的蚕座干燥消毒剂。作为一种来源广、肥效高的钾肥,草木灰一般含氧化钾5—8%,还含有钙、磷及硼、铜、锌、钼等微量元素,可作基肥、追肥、拌种用。建园时每亩施入50—100kg草木灰可基本满足桑树对钾肥的要。用作追肥时,多采用叶面喷肥的方法需一般用1%的草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