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实验室制备的3批鸭病毒性肝炎高免抗体,分别皮下和肌肉注射4日龄和7日龄雏鸭。4日龄0.5ml/只,7日龄1.0ml/只。注射后24h用0.2ml(含100LD50)SD株强毒进行攻击。结果表明,3批抗体皮下和肌肉注射4日龄和7日龄雏鸭,攻毒保护率均为100%;攻毒对照组90%~100%死亡,健康对照组100%健活;证明鸭病毒性肝炎高免黄抗体皮下和肌肉2种途径注射的雏鸭,均可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2.
将制备的鸭病毒性肝炎蛋黄抗体分别按中和抗体效价1:512稀释后,皮下注射4日龄和10日龄易感雏鸭。4日龄雏鸭注射剂量为0.1、0.3、0.5、1.0ml;10日龄雏鸭注射剂量为0.3、0.5、1.0、1.5ml。抗体注射后24h采用0.2ml(含100LD50)强毒进行攻毒,同时设攻毒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结果表明,4日龄雏鸭最小预防剂量为0.3ml,保护率90%~95%;10日龄雏鸭最小预防剂量为0.5ml,保护率90%~95%。  相似文献   

3.
将制备的鸭病毒性肝炎蛋黄抗体分别按中和抗体效价1:512稀释后,皮下注射4日龄和10日龄易感雏鸭。4日龄雏鸭注射剂量为0.1、0.3、0.5、1.0ml;10日龄雏鸭注射剂量为0.3、0.5、1.0、1.5ml。抗体注射后24h采用0.2ml(含100LD50)强毒进行攻毒,同时设攻毒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结果表明,4日龄雏鸭最小预防剂量为0.3ml,保护率90%~95%;10日龄雏鸭最小预防剂量为0.5ml,保护率90%~95%。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取3批实验室试制的卵黄抗体,按0.5 mL/只接种3日龄SPF雏鸭,1.0 mL/只接种6日龄SPF雏鸭,分别在注射抗体后1、3、5和7 d攻毒,观察攻毒保护情况。结果显示,3和6日龄雏鸭接种抗体后1~5 d注射1型和3型鸭甲型肝炎强毒,攻毒保护率均在90%以上;雏鸭接种抗体后7 d注射鸭甲型肝炎强毒的攻毒保护率仅在70%~76.7%之间,攻毒对照组90%~100%死亡,健康对照组100%健活。说明注射抗体后5 d抗体仍能产生良好地保护作用,而7 d后保护作用大幅减弱。因此,确定鸭病毒性肝炎二价(1型+3型)卵黄抗体(JS株+SD株)被动免疫保护期为5 d。  相似文献   

5.
将鸭病毒性肝炎SD株0.2ml(含100LD50)强毒人工感染4日龄雏鸭,在攻毒后12、18、24和30h采用中和抗体效价为1:512的3批鸭病毒性肝炎精致高免抗体进行治疗。结果表明,人工感染12~18h治愈率为97.5%~100%,感染后24h治愈率81.8%,30h治愈率39.1%,攻毒对照组死亡率为93.3%,健康对照组100%健活。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取3批实验室试制的卵黄抗体,琼扩效价为1∶16,按0.5 m L/只接种1、3日龄易感雏鹅,分别在注射抗体后1、3、5和7日攻毒,观察攻毒保护情况。结果显示:1日龄雏鹅注射抗体后1日攻毒保护率为96.67%,3日攻毒保护率为100%,5日攻毒保护率为86.67%,7日攻毒保护率为76.67%;3日龄雏鹅注射抗体后1日攻毒保护率为100%,3日攻毒保护率为96.67%,5日攻毒保护率为86.67%,7日攻毒保护率为80%。以免疫攻毒保护率不低于80%为标准,本研究确定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被动免疫保护期为5日,随着时间的延长,保护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7.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搞好环境卫生,对控制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2)采用康复鸭血清、高免鸭血清及高免卵黄抗体进行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方法:①有母源抗体的雏鸭,在7~10日龄时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羽份/只。②无母源抗体的雏鸭,在出壳后1日龄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羽1形只,或高免鸭血清及高免卵黄抗体0.5毫升/只;10日龄再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羽份/只。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卵黄抗体的治疗效果,试验对3、5和7日龄健康易感雏鸭注射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强毒RPVA1301-Z株,攻毒24 h后采用不同批次、不同剂量卵黄抗体进行治疗,同时设攻毒对照组(不接种卵黄抗体,但攻毒)和健康对照组(不接种卵黄抗体,也不攻毒),通过剖检试验雏鸭,观察病理变化,统计攻毒保护情况及治愈率。结果显示,以0.5、1.0 mL卵黄抗体治疗3日龄感病雏鸭,治愈率为100%;以1.0、1.5 mL卵黄抗体治疗5、7日龄感病雏鸭,治愈率为100%,卵黄抗体使用剂量与感病雏鸭日龄呈正相关。研究表明,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卵黄抗体对于感染初期的雏鸭有确切的治疗效果,且不同批次卵黄抗体治疗结果具有可重复性,具有临床应用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鸭疫里氏杆菌病三价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1、2、10型鸭疫里氏杆菌(RA)分离株为菌种,研制鸭疫里氏杆菌病三价油乳剂灭活疫苗。经无菌及安全检验合格后,对6日龄樱桃谷雏鸭颈部皮下接种0.4mL/只,免疫后第10、14、21和35d分别用1、2、10型RA强毒株攻攻,第14d的攻毒保护率为91.7%-100%,35d攻毒保护率为66.6%-83.3%。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雏鸭5-7日龄免疫后至上市保护率可达95.0%-100%。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全国各地区大面积暴发鸭病毒性肝炎,在使用传统标准DHV-1弱毒疫苗及(蛋黄)抗体防治时,控制结果出现多样性。部分疫情可以用标准DHV-1型高免蛋黄抗体控制免疫保护率达95%以上;部分疫情用标准DHV-1型高免蛋黄抗体控制不力,往往需要重复注册抗体1~2次,免疫保护率在75%左右,而部分疫情用标准的DHV-1型高免蛋黄抗体控制的效果很差,发病死亡率在80%~90%,但使用本地分离强毒制备的高免蛋黄抗体或高免血清则可达到很好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疫苗免疫剂量及次数对鸭病毒性肝炎(DVH)母源抗体的影响,将2月龄体质量均等的枫叶种鸭120只平均分为3组(A1、A2、A3)。A1组在留种蛋前3周免疫DVH弱毒苗(CH60株)0.5 mL/只,A2组在留种蛋前5周和3周各免疫0.5 mL/只,A3组在留种蛋前5周和3周分别免疫0.5 mL/只和1 mL/只。雏鸭孵出后,用ELISA方法检测1日龄雏鸭的抗体效价,并进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A1、A2、A3组种鸭免疫后收获的第1周种蛋孵出的雏鸭(B1、B2、B3)抗体效价分别为0.52~0.57、0.54~0.59、0.56~0.63,雏鸭攻毒保护率分别为73.3%~93.3%、86.7%~100%、90%~100%;免疫后收获的第4周种蛋孵出的雏鸭(C1、C2、C3)抗体效价分别为0.40~0.46、0.42~0.47、0.45~0.50,雏鸭攻毒保护率分别为40.0%~56.7%、50.0%~60.0%、56.7%~70.0%。结果表明:种鸭DVH疫苗的免疫次数和剂量,均可影响雏鸭体内抗体水平的高低,进而直接对雏鸭保护力产生影响;母源抗体会随着种鸭免疫时间延长逐渐减少,从而降低对雏鸭的保护力;对种鸭免疫DVH弱毒苗(CH60株)能够对孵出的雏鸭提供较高的母源抗体。本研究为通过种鸭免疫来预防雏鸭DVH发生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采用从淄博市分离到的Ⅰ型鸭肝炎病毒,免疫鸡制备高免卵黄抗体,经测定中和效价达到1:1024.经试验,用该卵黄抗体用于预防和治疗鸭病毒性肝炎,对1日龄雏鸭用于预防,总体保护率达到95.14%,对发病鸭群进行治疗,总体保护率达到94.67%.  相似文献   

13.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鸭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发生于1月龄内的雏鸭,以3~14日龄的雏鸭多发,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为10%~90%。该病的流行给养鸭业造成巨大损失。90年代以来,虽然推广应用雏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和高免蛋  相似文献   

14.
试验选用商业化DVH精制蛋黄抗体,通过鸭胚中和试验和雏鸭攻毒保护试验,研究其对浙东地区DVH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DVH精制蛋黄抗体对浙东地区流行DVH病毒具有较好的中和作用,连续2d注射0.7 mL/羽DVH精制蛋黄抗体能保护60%~100%的攻毒试验雏鸭,连续2 d注射1.0 mL/羽DVH精制蛋黄抗体则能保护80%~100%的攻毒试验雏鸭;临床推广50万mL,反馈信息显示可有效控制DVH发病鸭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参灵清瘟败毒口服液是利用扶正固本配以清热解毒化湿等中药而组成,攻毒试验和临床试验表明:参灵清瘟败毒口服液对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的攻毒具有一定保护作用。5%的参灵清瘟败毒口服液经饮水给药,可有效治疗人工感染雏鸭病毒性肝炎,其治疗保护率为85%;在治疗1028只自然发病的鸭病毒性肝炎中,其治疗保护率为92.75%,仅次于高免卵黄抗体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参灵清瘟败毒口服液具有抗DHV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取3批实验室试制的卵黄抗体,按1.0m L/只肌肉接种21和42日龄SPF鸡,分别在注射抗体后1、3、5和7d攻毒,观察攻毒保护情况。结果显示,试验鸡接种抗体后1~5d注射I群4型禽腺病毒强毒,攻毒保护率均在90%以上;注射后7d的攻毒保护率为46.7%~50%;各时间点攻毒对照组鸡均90%~100%发病,剖检试验鸡,死亡和发病鸡均呈典型的心包积液及肝脏肿大和坏死的病理变化;健康对照组均100%健活。说明注射抗体后5d抗体仍能产生良好地保护作用,而7d后保护作用大幅减弱。因此,确定I群4型禽腺病毒卵黄抗体被动免疫保护期为5d。  相似文献   

17.
对1、5、10、15日龄含鸭瘟母源抗体雏鸭,用鸭瘟弱毒疫苗按1∶5(1个免疫量溶于5ml水中)进行饮水免疫。分别于免疫后30和60天,用鸭瘟强毒1000LD_(50)/ml攻击;90天时再与人工发病鸭混养。结果,均安全健活,保护率83~1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5)。作者提出,在有母源抗体存在的情况下,可采用饮水免疫方法进行鸭瘟弱毒苗的免疫,免疫期可达90天以上。  相似文献   

18.
应用自行研制的雏鸭病毒性肝炎(DVH)蜂胶灭活苗,以0.5ml/羽剂量免疫1日龄雏鸭。结果显示,免疫7d后攻毒,具有保护力。免疫组和对照组死亡雏鸭肝脏的病理变化相似,存活的试验组雏鸭肝脏结构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9.
鸡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鸭病毒性肝炎I型鸡胚毒免疫鸡,成功制备出安全,高效的鸡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经实际应用于预防时,雏鸭的平均成活率为96.9%;用于发病鸭群治疗时,保护率为95%。试验表明,应用鸡制备高免卵黄抗体,不仅为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实验动物,时也为异源性高免卵黄抗体在防治鸭病毒性肝炎的应用上探讨出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不同接种途径对枫叶鸭病毒性肝炎(DVH)抗体的影响,选择非免疫种鸭所产的1日龄体质量均等的360只健康枫叶雏鸭(A组),平均分为4组(饮水组、滴口组、肌注组、对照组);选择免疫种鸭所产的360只雏鸭(B组),也平均分为4组(饮水组、滴口组、肌注组、母源抗体监测组)。在雏鸭5日龄时,除对照组和母源抗体监测组外,对其他组雏鸭进行免疫接种,分别于免疫后5、10、15 d,用ELISA方法检测雏鸭抗体效价,并进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A组的肌注组平均抗体效价(0.588±0.018)饮水组(0.560±0.015)滴口组(0.541±0.009),雏鸭攻毒保护率依次为91.1%、85.6%、78.9%;B组的肌注组平均抗体效价(0.513±0.021)饮水组(0.484±0.051)滴口组(0.466±0.014),攻毒保护率依次为72.2%、66.7%、60.0%,均低于A组。结果表明:无论有无母源抗体干扰,肌内注射的免疫效果最好,其次是滴口,饮水的免疫效果较差;母源抗体可干扰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需根据使用疫苗种类和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最有效的免疫途径,同时做好母源抗体监测,选择最佳免疫时间。本研究为鸭场免疫途径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