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褐稻虱在苏北中粳稻区通常一年发生4代,主害代为第七(4)代。常年七(4)代第一若虫高峰在9月上旬末左右:第二若虫高峰在9月20日左右。在中粳稻区大发生的频率高,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褐稻虱发生期、发生量预报的成败直接影响到防治效果和水稻产量。为此,我们在初步掌握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对我县中粳稻褐稻虱发生期及发生程度中、长期的预报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初报如下;一、发生期预报据本县12年来的观察资料分析:五(2)代成虫高峰与六(3)代若虫高峰(二、三龄若虫占50%以上)期距99%可靠度的置信限为 Ln=15.5±0.62(天);六(3)代成虫高  相似文献   

2.
褐稻虱抗药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7年测得浙江省用药水平不同地区的夏季初见褐稻虱对丙体六六六和马拉硫磷的敏感度分别有6.8和3.1倍的差异。在防治田中的秋季褐稻虱对丙体六六六的敏感度与夏季迁入虫相比,下降4.7倍,而对马拉硫磷无明显变化。抗丙体六六六的褐稻虱对马拉硫磷、对硫磷和杀螟松的敏感度与敏感的相比,未发现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稻虱褐螯蜂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虱褐螯蜂 Haplogonatopus japonicus 是白背稻虱的重要天敌,在本省稻区普遍发生,是田间白背稻虱种群消长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此蜂,近年来我们对其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济宁稻区褐飞虱发生动态刘汉舒,魏靖,任耀全(济宁市植保站,272100)(任城区植保站)济宁市位于鲁西南,南四湖周围水稻面积较大。近几年来,褐飞虱的发生也和全国一样,发生较重。1991年为特大发生年,一般稻田百墩虫量为2~3万头,最多的地块达到19万...  相似文献   

5.
褐稻虱寄生菌——虫霉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经分离鉴定,已发现引起褐稻虱死亡的病原微生物多达20余种,其中以虫霉菌(Entomophthora delphacisHori)最重要。褐稻虱虫霉菌在我国南方稻区分布很广,特别是临近晚稻收获时期,如遇阴雨天气,在田间常见到数量很多的褐稻虱被此菌寄主,有的地方寄生率高达70~80%。近几年来,我们对该菌作了一些初步的研究与观察,现将结果简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桂东北稻区褐稻虱、白背飞虱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东北稻区包括桂林地区、桂林市及柳州和梧州两地北部稻区,稻田面积四百多万亩,南部为双季稻区,北部以双季稻为主并有一定面积的中稻,属单双混栽区,由于本稻区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特殊,褐稻虱、白背飞虱大发生频率高,已成为主要为害区.是水稻上急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通过全国科研协作,探明了褐稻虱、白背飞虱均属迁飞性害虫,本稻区既承受外地褐稻飞、白背飞虱迁入为害,又是继续迁往长江流域广大稻区的虫源基地,为此,从1983年起,笔者在主持南岭稻区迁飞性害虫科研协作工作的同时,对桂东北稻区褐稻虱、白背飞虱在早晚稻的消长规律、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以及迁飞规律都进行了研究.尤其是探明9月回迁峰次比8月份频率高.9月上中旬回迁虫源在晚稻上仍能繁殖一代,对主害代发生量有一定影响.9月底回迁虫源因北部稻区晚稻已基本成熟,营养条件不利,加之,10月上中旬气温逐渐降低对稻飞虱生长发育不利,因而,这部分回迁虫源对晚稻为害损失不大,但对南部稻区迟熟品种仍有一定影响.从而对测预预报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水稻是越南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00万公顷.褐稻虱是越南水稻的主要害虫,为害面积每年为10万公顷.迁飞和种植感虫品种是褐稻虱猖獗的主要原因.越南对该虫的防治计划是以筛选抗虫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计划.  相似文献   

8.
9.
在水稻穗期分阶段设点,进行小区接虫和田间查虫分级,至收获前测定产量损失。结果表明,各生育期褐稻虱每穴虫量与产量损失率,均呈极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在同一生育阶段,虫量越大损失也越大;在相同虫量条件下,产量损失随齐穗后天数的增加而下降。据此,求得各生育期褐稻虱虫量与损失率的综合关系式: ■=e~(4.0893-0.1793K 0.0121K~2-0.00022K~3-(6.7914e~(0.0624K))/x并提出在当地生产水平下的经济损害允许水平EIL=e~(1.12 0.06K)。进而提出中粳稻褐稻虱的防治阈限。早发年ET与EIL相交,迟发年ET恒小于EIL。  相似文献   

10.
褐稻虱是涪陵稻区主要害虫之一。为了提高预测预报水平,我们把电子计算机应用于褐稻虱的预测预报,指导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初报如下。 一、资料的积累、整理 (一)灯下资料: 按全国病虫测报总站编制的《农作物主  相似文献   

11.
1发生概况自1974年以来,荆门市稻飞虱发生严重的年份有1980年、1981年、1982年、1987年、1991年、2002年和2006年。1982年,褐飞虱与白背飞虱并重发生,上述其他年份为褐飞虱严重发生,其中第4代褐飞虱是主害代。2预报因子的探讨2.1若以田间稻飞虱总虫量为预报要素2006年第4代稻飞虱大暴发,1987年属3级发生,局部大发生,2002年属4级发生。对1987年、2002年、2006年稻飞虱发生量进行比较,见图1,发现2006年8月11日以前稻飞虱的总体虫量并不高,比不上1987年、2002年的同期虫量。但8月11日后,其激增速度超乎想象,最终大暴发。我地发布第4代稻飞虱预…  相似文献   

12.
两索线虫Amphimermis sp.属于线虫纲Nematoda索科Merinithidae,寄生褐稻虱。湖北、湖南、广东、浙江等省已有报道。为了探讨褐稻虱防治的途径,我们在1980——1982年对寄生褐稻虱的两索线虫寄生率和寄生强度进行了初步的观察,结果整理如下: 1.三年自晚稻田捕得褐稻虱6533只,有  相似文献   

13.
广西药用野稻资源丰富。为了更好地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1983年以来作者进行了抗褐稻虱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王野岸 《昆虫天敌》1990,12(1):40-47
稻虱缨小蜂 Anagrus nilaparvatae 是褐稻虱 Nilaparvata lugens 卵期的重要天敌。褐虱缨小蜂与褐稻虱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褐稻虱种群生命系统中的一个亚系统,在研究其数量控制中有必要分别进行研究。Lotka(1925),Volterra(1926),Thompson(1924)等首先提出了寄生者——寄主(或捕食者一猎物)模型。Nicholson(1933)和 Nicholson and Bailey(1935)进一步提出了寄生(捕食)作用函数的模式,为研究寄生者——寄主(或捕食者——猎物)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基础。作为寄生者作用后的存活率,此函数可看成昆虫种群生  相似文献   

15.
猖獗于整个亚洲水稻产区的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在日本南部,也是头等重要难以对付的水稻害虫。人们认为在6~7月的雨季褐稻虱是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一道从海外迁入的,并具有很大生殖潜力,在秋季常造成水稻的毁灭性为害。在日本,因为没象东南亚地区采用抗虫品种等有效的非化防措施,便  相似文献   

16.
《植物保护》1980,6(4):7-11
近十多年来,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在桂北成为了常发性的水稻害虫,它的发生往往具有暴发性。近几年来,我们在初步掌握褐飞虱在我地的季节性迁飞规律的基础上,对我县稻田褐飞虱的发生规律及其发生期的预测预报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80~1987车灯下和田间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种群消长动态,结合气温分析,总结出本地褐稻虱迁入主峰期,与冬季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连续低温的频次,主害代田间虫量与8月中旬止灯下成虫累计迁入量、主害代田间虫量与8月盛夏季节日平均气温<28℃的日数的3条直线关系。相应地建立了:y=8.7+6.4x、y=109+1.54x±469、y=251.62x-4790±325的预测式,对迁入地褐稻虱中、长期预测方法进行索探。  相似文献   

18.
杂交稻新组合抗优80对褐稻虱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褐稻虱苗期抗性测定,杂交稻新组合抗优80对褐稻虱表现抗性,抗性级别为1.0级,对褐稻虱存活率、取食量、种群建立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田间系统调查,抗优80上的虫量仅为感性品种汕优63上的1/7~1/20。因此,在褐稻虱中等或偏重发生年,抗优80上的虫量达不到防治指标,不需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9.
褐稻虱是我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早晚稻上均有危害,尤以二晚后期受害更为严重。为了摸清褐稻虱在赣南的发生世代和为害规律,进行了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调查。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我国南方稻区重要迁飞性害虫,北方稻区大面积成灾的情况罕见。 1991年,天津市和冀东唐山、秦皇岛一带渤海沿海稻区褐稻虱大发生,天津市发生面积占稻作面积的93%,秦皇岛市抚宁县占77.6%,昌黎县占70.1%,而唐山市滦南、唐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