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9 毫秒
1.
为了确定扁蓿豆荚果和种子发育阶段的收获时间及1 d中的裂荚时间,试验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的方法,测定了荚果和种子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及1 d中与裂荚相关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扁蓿豆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的适宜收获时间为盛花后第36天,此时荚果和种子颜色均为棕色;种子失去绿色后干重达到最大,荚皮和种子含水量下降到最低,为10%左右;裂荚率与空气温度、空气湿度、荚皮温度和荚皮含水量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每天裂荚高峰期发生在12:00—14:00之间,而8:00前和18:00后不裂荚。说明扁蓿豆盛花后第36天达到收获期,此时为种子最佳收获时间;1 d中最佳收获时间为8:00前和18:00后。  相似文献   

2.
科学判断种子适宜收获时间对于优质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与开发以及提高种子品质与产量等农业生产实际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几种可以科学判断种子最佳收获时间的方法:根据种子形态变化(颜色、粒重)及成熟状态(生育期、种子成熟后损失情况如落料与裂荚等)、根据种子内部生理指标变化(含水量、浸出液电导率、发芽指标、内含物以及抗逆性)以及一些其它指标(积温与综合判断指标);并进行了研究展望,提出了今后此类研究的方向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紫云英是我国重要的冬季绿肥,具有无限花序的生长特性。对不同时期紫云英各枝位荚果开展调查,研究荚果的成熟规律及各枝位对种子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紫云英荚果生物量随生育期延长逐渐增加,第1~2枝位荚果生物量显著高于第5及以上枝位。种子总产量表现为26 d≈33 d19 d12 d5 d,最高产量为123.2 g·m~(-2),其中80%来自第1~4枝位荚果。荚果成熟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第1~4枝位荚果成熟指数随时间呈现"S"形变化,于盛花期后12~26 d快速成熟;第5及以上枝位荚果成熟指数呈指数型变化,在第19~33 d快速成熟。下层枝位最大荚果长和宽、荚果内粒数、种子千粒重均显著高于上层枝位。荚果成熟度由Ⅰ级至Ⅵ级,荚色由青绿色转变为黑色,花序最大荚果长度增长2倍,宽度增长4倍,种子千粒重增长6倍。第1~3枝位种子产量随成熟指数变化的速率是第4~6~+枝位的2.58倍。综合荚果成熟和种子产量,1~4枝位荚果应作为紫云英种子收获的主要部位,顶层荚果成熟度达Ⅳ级后收割可获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哈尔滨地区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种子的适宜收获时期,试验以“菁牧2号”白三叶新品种为对象,采用田间观测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不同收获期(初花期后第35,40,45,50,55,60,65,70天)白三叶的花序数、成熟花序数、花序小花数、花序荚果数、荚果种子数、种子产量(表现种子产量、实际种子产量)、千粒重、发芽率及活力指数等指标的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收获时期对白三叶种子产量和质量影响明显,随着收获时期的延长,白三叶的花序数、成熟花序数、花序小花数、花序荚果数、荚果种子数、表现种子产量、实际种子产量、千粒重、发芽率和种子活力指数等基本上都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所有指标都是在初花后第60天和65天达到或接近最大值,此时的实际种子产量较高,在34.80~36.91 g/m2之间,发芽率为87.3%~91.8%,并且显著高于前期收获(初花期后第35~55天)。说明在哈尔滨地区,白三叶种子的最佳收获期为初花期后第60~65天。  相似文献   

5.
紫云英是我国重要的冬季绿肥,具有无限花序的生长特性。对不同时期紫云英各枝位荚果开展调查,研究荚果的成熟规律及各枝位对种子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紫云英荚果生物量随生育期延长逐渐增加,第1~2枝位荚果生物量显著高于第5及以上枝位。种子总产量表现为26 d≈33 d>19 d>12 d>5 d,最高产量为123.2 g·m-2,其中80%来自第1~4枝位荚果。荚果成熟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第1~4枝位荚果成熟指数随时间呈现“S”形变化,于盛花期后12~26 d快速成熟;第5及以上枝位荚果成熟指数呈指数型变化,在第19~33 d快速成熟。下层枝位最大荚果长和宽、荚果内粒数、种子千粒重均显著高于上层枝位。荚果成熟度由Ⅰ级至Ⅵ级,荚色由青绿色转变为黑色,花序最大荚果长度增长2倍,宽度增长4倍,种子千粒重增长6倍。第1~3枝位种子产量随成熟指数变化的速率是第4~6+枝位的2.58倍。综合荚果成熟和种子产量,1~4枝位荚果应作为紫云英种子收获的主要部位,顶层荚果成熟度达Ⅳ级后收割可获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缩节胺对紫花苜蓿生育期、株高、种子产量构成因子、主茎节长、节粗及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时适量喷施缩节胺(DPC)可有效抑制紫花苜蓿的株高、节数/枝、花序数/枝,增加了螺旋数/荚果、荚果数/花序和种子粒数/荚,DPC处理龙牧801、803、806种子产量显著高于对照龙牧806种子产量;DPC可使紫花苜蓿主茎节长缩短、主茎节增粗,对预防紫花苜蓿田间倒伏,提高种子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结荚成熟期分期收获,测定不同时期荚果数量及自然落荚、扰动落荚、留枝荚果成熟度和籽粒产量,分析各因素对紫云英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为紫云英种子最佳收获期的确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紫云英荚果数量随生育期延长逐渐增加,总荚果数和留枝荚果数于盛花期后26 d达最大值;自然落荚量随成熟度的升高显著增加,61.1%~88.8%荚果成熟时,自然落荚占总荚果数3.3%~24.1%,最高落荚损失占总产量的20.9%,自然落荚的荚果成熟度及千粒重显著高于留枝荚果和扰动落荚。在0~90%的成熟度区间内,单位成熟度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为3.4至-1.1 g·m-2,随成熟度升高,籽粒产量增长率降低。在群落荚果68.7%成熟时,种子产量最高达1 250 kg ·hm-2,花序消失可作为紫云英种子最佳收获期的表观群体信号。  相似文献   

8.
易裂荚箭筈豌豆(Vicia sativa)的荚果开裂主要是由离层和细胞失水产生的机械拉力导致的,但是在抗裂荚的箭筈豌豆中的组织结构尚不明确。该研究以抗裂荚的135号箭筈豌豆(V.sativasubsp.sativa No.135)为对象,对其荚果在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征、水分含量、发芽率及腹缝线横截面解剖结构等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分析,以探讨抗裂荚箭筈豌豆荚果的抗裂机理,以及为生产中确定其种子收获的适宜时间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135号箭筈豌豆约在盛花后26d荚果变为棕黑色,荚果的大小、干重已经达到最大值,含水量较低,发芽率较高且硬实率较低。2)135号箭筈豌豆腹缝线处夹在两个维管束之间的薄壁细胞没有分化成离层,而是分化成与维管束细胞一样的厚壁细胞,将两个维管束连接起来,形成由厚壁细胞组成的整体。综上所述,盛花后26d荚果变为棕黑色时是135号箭筈豌豆的适宜收获时间,离层的丢失和分化形成的厚壁细胞是其荚果抗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以美国种质资源库(NPGS)提供的541份箭筈豌豆(Vicia sativa)种质为基础,经过连续3年裂荚率评价,共筛选出高、中、低裂荚种质33份。以这33份箭筈豌豆种质作为本研究的试验材料,利用艾德堡HP-50数显推拉力计结合裂荚率对箭筈豌豆荚果水平放置时的裂荚机械力和垂直放置时的裂荚机械力进行分析,为选育箭筈豌豆抗裂荚种质提供精确、快速的评价方法。结果显示,1)箭筈豌豆高裂荚种质荚果裂荚机械力极显著低于低裂荚种质荚果裂荚机械力(P0.01)。2)箭筈豌豆荚果水平放置时的裂荚机械力极显著低于垂直放置时的裂荚机械力(P0.01)。3)箭筈豌豆荚果在水平放置下裂荚机械力大于9.286N的为低裂荚种质,裂荚机械力小于2.163N的为高裂荚种质。研究表明,利用推拉力计测试水平放置的箭筈豌豆荚果裂荚机械力可准确反映箭筈豌豆不同种质的裂荚特性,并为箭筈豌豆裂荚特性的标准化测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罗栋  王彦荣  刘志鹏 《草地学报》2015,23(5):927-935
裂荚是豆科植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繁殖特性,但裂荚会导致种子在收获前大量脱落,给种子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为了提高种子产量,豆科植物的抗裂荚性状成为人们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文章主要从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3个角度对豆科植物裂荚进行综述,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4种禾本科牧草种子生产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对4种禾本科牧羊的种子生产特性进行了研究。测定了4种禾本科牧羊蜡熟期种子在不同贮存阶段的种子质量。计算了种子产量构成因子、潜在种子产量和实际种子产量。种子在不同贮存阶段的发芽率、发芽指教和活力指教是逐步提高的过程,表明这4种牧羊种子存在后熟特性。通过统计种子产量构成因子,计算出4种牧羊的潜在种子产量均很高,但冰草和拔碱草的实际种子产量并不高,主要是小花败育较多,结实率低,种子落粒性强以及植株倒伏等因素造成的。薄冰草和中间偃麦草的实际种子产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2.
施用杀虫剂防治害虫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确使用农药防治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害虫是获得高种子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试验研究了不同防治措施对种子产量、产量构成和主要害虫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喷药防治处理相比,在现蕾期和结荚期喷药防治处理提高种子产量134%,显著提高了结荚花序数/枝条、荚果数/结荚花序和种子数/荚果;与结荚期喷药防治相比,现蕾期喷药防治显著提高了种子产量,更加有效地减少了害虫对种子产量的负面影响,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相关分析表明,在不同喷药处理下,结荚花序数/枝条与种子产量、荚果数/结荚花序与种子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3.
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产量因子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多因素裂区试验设计,通过大样本相关、通径和逐步回归分析后,结果表明,纳罗克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 cv. Narok的6个种子产量因子对种子产量的直接贡献大小排序为:x4(单位长度小花数)>x6(千粒重)>x1(花序长)>x2(单位面积生殖枝数)>x3(单位长度小穗数)>x5(单位长度种子数),说明提高单位长度小花数、千粒重和花序长是最有效提高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产量的途径,其次提高单位长度小穗数、单位长度小花数和单位面积生殖枝数。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杂交育种技术,将国内高产、抗寒品种龙牧801苜蓿(Medicago sativa cv.Longmu No.801)和国外具有多叶性状品种驯鹿苜蓿(M.sativacv.AC Caribou)与呼伦贝尔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cv.Hulunbeier)分别进行正反杂交,统计杂交结荚数、结荚率、每荚种子数,并观测F1代单株性状。结果表明:父母本和正反交对杂交结荚数、结荚率和每荚种子数存在显著影响(P0.05),其中,呼伦贝尔黄花苜蓿(♀)×引进品种驯鹿苜蓿(♂)的结荚数、结荚率显著高于其他杂交组合,且各组合正交显著高于反交。从F1代杂交株中筛选出84个优异单株和5株具有多叶性状的优异单株,其株高、茎叶比、分枝数和单株干重均显著高于对照亲本,可以作为育种材料进行进一步的选育。  相似文献   

15.
在甘肃酒泉地区研究刈割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和质量性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未刈割处理的种子产量最高,为1040.5kg/hm2,孕蕾期刈割的种子产量最低,为854.3kg/hm2;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荚果/结荚花序、种子数/荚果显著增加,而千粒重却明显降低;刈割显著降低了萌发种子的正常种苗数量,硬实率增加,但对正常种苗与硬实种子数之和却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是青藏高原上较常见的一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具有营养价值丰富,适口性好,种子繁殖力高,抗逆性强的优质野生草种。本研究通过在西藏曲水县拉萨河谷地进行为期3年(2006-2008年)的田间试验,探究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种子在人工繁育条件下N肥的施用量对其产量组分、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不同收获时间对其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分析其种子成熟过程中含水量、产量和活力的变化规律,明确其适宜收获时期。结果表明,施氮量为250 kg/hm2时,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种子分蘖数/m2为1 816.3枝/m2,种子产量可达到2 016.5kg/hm2;其次分别为施氮量210和290 kg/hm2的,它们的分蘖数/m2分别为1 565.0和1 508.2枝/m2。种子的最佳收获时间为盛花期后第28~31天,种子含水量下降到42.00%~36.59%,此时活力处于很高水平,种子干重和种子产量接近最高值。  相似文献   

17.
马雪瑶  隋晓青  李俊明  张博 《草地学报》2020,28(5):1294-1300
本试验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XinMu No.4’)为试验材料,在不同生育时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gibberellin,GA3),探讨紫花苜蓿花荚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及其对种子产量构成和结荚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现蕾期苜蓿叶面喷施100 mg·L-1 GA3后,可显著降低花荚内源激素GA3和玉米素核苷(zeatin riboside,ZR)含量(P<0.05),对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和生长素(auxin,IAA)含量影响较小;初花期喷施可使花荚内源激素GA3和IAA含量显著增加(P<0.05),对ABA与ZR含量影响较小;盛花期喷施可导致花荚内源激素IAA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对GA3,ABA和ZR含量影响较小;结荚期喷施则引起花荚内源激素IAA和ZR含量显著性下降(P<0.05),而对GA3和ABA含量影响较小。产量构成因子与种子产量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表明,盛花期处理综合得分最高,种子千粒重和结荚率是影响苜蓿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喷施100 mg·L-1 GA3处理对紫花苜蓿产量构成因子影响不大,但现蕾期喷施对种子产量影响较大,较对照组降低48.24%。综上所述,喷施GA3的适宜时期为盛花期,在苜蓿制种生产中建议使用低浓度喷施。  相似文献   

18.
于万里  张博 《草业学报》2012,21(2):249-255
为探明不同群体黄花苜蓿的遗传变异规律及亲缘关系,以伊犁昭苏地区8个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对荚果和种子的性状进行了研究,分析群体间和群体内单株的差异,探明荚果和种子性状以及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黄花苜蓿群体间除荚果长宽比外,其他各性状均有显著差异;群体内单株间荚果宽度、种子颜色和种子宽度等性状有显著差异;2)除种子颜色外,其他各性状群体间的差异大于群体内差异。群体间,百粒重和荚果形状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0.540和0.535,群体内种子颜色变异系数最大(0.554);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群体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种子大小、荚果种子数和荚果形状;4)荚果的长度和海拔之间呈正相关关系;5)依据果实形态利用欧氏距离UPGMA聚类分析,将8个群体分为4类:大荚果型、大粒型、小粒型和中间型。  相似文献   

19.
对不同环境条件下发育成熟的紫花苜蓿的结荚率、每荚种子数、千粒重、硬实率、发芽率、简化活力指数等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花期环境因子中的温度、湿度、光照时数、降雨量等均会对苜蓿种子的产量及质量性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呼和浩特地区,6月下旬至7月中旬开花发育成熟的种子在产量及质量性状上均表现优异;在栽培管理种子田的过程中,于花期追施氮肥、复合肥、放养切叶蜂等均会有效地提高苜蓿种子的产量及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