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放牧强度对黑麦草/白三叶混播草地种群牧草量构成与年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轻牧、适牧、重牧、过牧),黑麦草/白三叶混播草地的牧草现存量,种群牧草量构成及年产量变化。随放牧强度增大,草地牧草现存量呈下降,牧草利用率呈增加趋势。放牧强度对黑麦草茎、叶生长具明显影响,对白三叶影响则较小;黑麦草绿色茎叶比随放牧强度增大而降低,白三叶茎、叶植物量分配主要受季节影响。适牧的黑麦草和白三叶种群牧草量呈线形函数变化,而轻牧、重牧和过牧则呈幂函数变化,各放牧强度黑麦草现存量均随白三叶牧草量的增大而增多。黑麦草种群和群落产量均为:适牧>重牧>过牧>轻牧;白三叶种群产量为:适牧>过牧>重牧>轻牧。随放牧强度增大,黑麦草组分相近,白三叶组分呈增加,杂草和死物质组分呈降低趋势。因此,放牧能提高白三叶组分,抑制杂草植物生长,降低混播草地凋落、枯死损失,增强黑麦草和白三叶种群生长的正效应作用;适度放牧利于混播草地中黑麦草、白三叶组分比的稳定,维持混播草地高生产力。合理的草地利用率是保持高产、优质草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3.
在南方业热带海拔1200米左右的中山区,在以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混播的草地上进行了研究,试验分模拟放牧和直接放牧两种处理。放牧试验为放牧强度的单因子试验,选择了三个水平的放牧强度,即放牧后草地牧草留槎高度为3cm、5cm 及7cm。模拟放牧试验为放牧强度与放牧草丛高度的两因子试验,各选三个水平,即强度为牧草留槎高为3cm、5cm、7cm,放牧草丛高度为15cm、20cm、25cm。通过三年(1987—1989)的试验表明,不同放牧强度、放牧草丛高度对草地组成、牧草产量的影响明显,在当地生态条件下,适宜的放牧强度是放牧后草地留槎在5cm 左右,放牧草丛高度在20cm 左右,这时的牧草采食率在55%右左。 相似文献
4.
放牧强度对高寒混播草地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董全民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7,37(2):1-3
垂穗披碱草/星星草混播草地三个放牧季的放牧试验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盖度与放牧强度呈显著的负相关;(2)垂穗披碱草地上现存量的比例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星星草和杂类草的比例呈上升趋势;(3)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建群植物垂穗披碱草和星星草的株高呈下降趋势;(4)对照区与其它各放牧区植物群落的相似性系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说明各放牧处理组植物群落朝着远离对照群落的方向演替。 相似文献
5.
6.
不同放牧强度对当年混播草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云南高降雨地区混播草地播种60 d后,不同放牧强度(0.5,1和1.5黄牛单位/公顷)对草地密度、盖度、高度、频度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能明显抑制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播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的生长,但对白三叶和草地有害植物的生长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寒混播人工草地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①在三个放牧季内,牦牛总增重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②回归分析表明,放牧强度与各放牧区牦牛总增重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不同放牧强度下牦牛日增重随时间的变化呈极显著的高次多项式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8.
放牧强度对高寒混播人工草地牦牛增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寒混播人工草地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①在三个放牧季内,牦牛总增重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②回归分析表明,放牧强度与各放牧区牦牛总增重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不同放牧强度下牦牛日增重随时间的变化呈极显著的高次多项式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9.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flora)混播草地三个放牧季的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①经过连续三个放牧季的放牧,放牧强度与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H′、多样性指数D(除了2003年)和均匀度指数J′(除了2004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二次回归;②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各处理组地上生物量呈降低趋势,且草生长季节地上平均生物量与放牧强度之间呈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0~30 cm的地下生物量(包括活根和死根)与放牧强度之间呈二次回归关系;③牧草生长季牦牛最佳放牧强度为7.23头/hm2。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为研究草地培育措施对重度退化亚高山草甸植被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分别以补播、施磷肥和划破草皮3个因素的不同组合方式对退化亚高山草甸、天然草地进行草地培育。结果表明:各草地培育措施对改善草地植被群落结构的效果不同。补播可提高补播草种所在群落的优势地位,划破草皮使良等牧草居于优势地位,施磷肥对草地植被群落结构影响不大,效果最差。补播+划破草皮改善优等牧草和良等牧草在草地植被结构中的效果比补播更显著,使优等牧草和良等牧草居于优势地位,补播+划破草皮的良等牧草优势地位与划破草皮相比有所降低。综合各项指标,补播+划破草皮+施磷肥的草地培育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奶牛排泄物施肥对草地牧草生长速率、年产量的影响,分析了研究区主要气候因子(月均温,降水和日照时数)对牧草生长的效应。3个气候因子对牧草生长均具显著正效应(P<0.05和P<0.01),其影响顺序为降水>温度>日照时数;草地牧草的生长可很好地用PGR=a+b×P模型估测,PGR为牧草月生长速率,P为月降水量,a和b为常数。草地排泄物施肥能增加牧草生长速率,显著增加牧草年产量(P<0.05),使翌年牧草高峰期提前。通过对研究区降水资料和放牧家畜采食牧草需求资料分析,进行合理饲料预算,可做到以草定畜。 相似文献
14.
不同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植被和滩羊生产性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植被和滩羊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得出:(1)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草地牧草生活力减弱;(2)放牧强度与植被总盖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草地植被总盖度减小;(3)放牧强度与草地牧草现存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草地牧草现存量减少;(4)放牧强度越大,禾本科、豆科和杂类草牧草所占总产草量的比例越小;(5)滩羊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之间存在着强的负相关,回归方程为:Ga=18.48-7.01G(r=-0.97**);单位革地面积(1 hm2)增重与放牧强度之间呈强的相关,回归方程为:Gh=0.31 17.60G-6.60G2(r=0.87*);(6)综合考虑各研究指标,本类草地放牧强度应以不超过0.75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5.
16.
在鸭茅(Dactylis glomerata)+白三叶(Triflium repens)草地型肉牛放牧系统内,实施全日制划区轮牧、载畜量季节性调控、维持肥施用、草地除杂、枯草期补饲等优化措施,对草地的土壤养分、牧草生长强度、现存量、组分、养分及肉牛体质量、日增体质量等指标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采用全日制放牧,在草地年平均载畜量1.4牛单位/hm2下,牧草的生长量超过8 077 kg/hm2,肉牛体况得到明显的改善,单位草地面积经济效益可达1 135元/hm2,草地实现可持续利用。同时,针对草地肉牛放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改进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cellulase dry matter disappearance (CDMD) and herbage nitrogen (N) of Lolium perenne (perennial ryegrass) were evaluated for pastures grown under subtropical conditions for two years, under five combinations of grazing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each applied in a rotational grazing system. These quality factors were also evaluated for a simulated continuous grazing (CG) system. Low frequency, low intensity grazing produced lower CDMD and herbage N levels than higher grazing frequencies and intensities. These differences were, however, generally small. Overall, levels of herbage digestibility (estimated by CDMD) and N fell within similar ranges to those observed for perennial ryegrass in temperate environments. Seasonal trends in quality we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levels during late autumn to early summer (May to October) and low levels during mid‐summer to early autumn (January to April). These data would tend to support high frequency grazing as part of the management programme for perennial ryegrass. It is cautioned, however, that for subtropical conditions in South Africa, adopting frequent grazing may reduce persistence of perennial ryegrass. 相似文献
18.
利用牧草生长与消费模型,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对实施"双权一制"后牧民放牧行为的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由于牧民对草场使用权的预期不高,所以当前牧民采取的放牧策略不但对于其自身收益不是最优的,而且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最严重的,出现了草牧场使用的"非理性"现象.预期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政策不稳定、不连续,因此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协调性至关重要,且政府应该提前一段时间与牧民续签草场承包合同,而不是等到承包期限到期时再续签.同时,不断明晰产权,用允许牧民转让与买卖草场的方法来防止牧民破坏草场是可行的,而且也是畜牧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所必须的.因此,尽快明晰产权,建立健全草牧场流转市场是解决草牧场使用"非理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不同利用强度对混播草地牧草产量与组分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本试验中,放牧绵羊对草地的实际利用率(采食率)各为40%、60%、70%、80%左右以及适时刈割这五种处理方法,对多年生黑麦草、红三叶、白三叶混播草地不同季节牧草地上生物量、全年产量和植物组分动态等均产生了明显的处理效应。试验期内(1987~1989年),连续刈割条件下,草群中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草比例逐年下降,而红三叶草比例逐年上升;中等偏高的放牧强度(实际利用率为70%左右)下,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在草群中的比例相对稳定,豆、禾比率保持在1:2左右;放牧本身有降低红三叶在草群中的比例的作用,各放牧处理中红三叶比例仅达10%左右。在实际放牧强度为40%~70%的范围内,草地牧草产量较高(各年份情况相似),其中以适度放牧强度(利用率60%左右)下草地产量最高;过度放牧强度(利用率80%左右)明显降低了草地牧草产量,并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年度间变化。本试验中,割草处理产生的综合效应与过度放牧强度类似。不同放牧强度对春、夏、秋各季节牧草地上生物量都产生了极显著处理效应,春、秋二季,以适度放牧强度(利用率60%左右)下牧草地上生物量最高;夏季以割草处理下牧草地上生物量最高;过度放牧强度(利用率80%左右)下,春、夏、秋季测得的牧草地上生物量均极显著低于适牧处理。本试验为当地选出的适宜放牧强度是实际利用率为60%左右,相应的牧后地上牧草剩余量约为900公斤干物质/公顷左右。 相似文献
20.
黄河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0,他引:6
研究了不同退化梯度的高寒草地不同层次(0~10cm,10-20cm和20-30cm)土壤理化性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土壤含水量下降,土壤容重和pH值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亦随退化程度加剧而降低,以0-10cm土层的降低最明显,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的“黑土滩”草地该土层有机碳含量与未退化草地相比,分别下降36.1%,66.79/6和73.5%;草地0-10cm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大小顺序为轻度退化〉未退化〉中度退化〉“黑土滩”退化草地,全钾变化趋势不明显。轻度、中度、“黑土滩”退化草地0~10cm土层速效氮分别比未退化草地降低了21%,54%和64%,10-20cm土层中度退化草地和“黑土滩”分别降低了37%和21%;随草地退化程度加大,速效钾含量在各土层的变化趋势不同,但不同土层的最大速效钾含量均出现在轻度退化草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