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含水量苜蓿干草捆在贮藏初期所含真菌的种类,对其进行初步的鉴定、比较,试验对初花期刈割的苜蓿进行田间适度晾晒后调制成两种不同含水量苜蓿草捆,打捆时水分含量分别为35.03%(高水分)、17.43%(低水分),于干草打捆后10天取草捆内草样制成菌液并培养、纯化,鉴定其内真菌种类。结果表明:含水量为17.43%的紫花苜蓿干草捆内共检测出4属10种真菌,含水量为35.03%的紫花苜蓿干草捆内共检测出5属24种真菌,高水分干草捆内真菌种类及各菌种数量均明显多于低水分干草捆。两类草捆中所含相同菌种共8种,其中青霉属3种、曲霉属2种、镰孢霉属2种、根霉属1种。说明在苜蓿干草贮藏期间青霉属、曲霉属和镰孢霉属为草捆内主要优势菌属,高水分打捆更有利于各种真菌微生物繁殖、活动。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苜蓿干草捆的品质,以草原2号苜蓿为试验材料,通过复合型天然防霉剂配比组合筛选试验,对其粗蛋白质含量、总可消化养分、霉菌数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表明:复合型天然防霉剂各成分的最适添加水平为氧化钙1%、陈皮0.3%、沸石粉2%。复合型天然防霉剂能够有效保存苜蓿干草营养成分(干草捆的粗蛋白质含量达17.09%,总可消化养分为58.21),防霉效果显著(霉菌数量为5.74×103个/g),且成本明显低于市场现行销售的单一型防霉剂。  相似文献   

3.
复合型天然防霉剂对苜蓿干草贮藏期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索苜蓿(Medicago sativa)干草捆贮藏的最佳方式,以氧化钙(CaO)、陈皮、沸石粉为原料配制复合型天然防霉剂,并以草原2号苜蓿为材料,对复合型天然防霉剂在苜蓿干草贮藏期营养价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贮藏过程中,FR处理(压扁结合喷施2.%碳酸钾进行田间晒制,干草含水量为28%~30%,添加复合型天然防霉剂)较其他各处理其营养成分含量损失较少,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含量由打捆初期的19.21%降至18.17%,整个贮藏过程中CP含量仅下降了 1.04%,较其他各处理CP损失最少;中性洗涤纤维(Nutral deter-gent fibre,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re,ADF)在贮藏后含量为1.13%,39.4%,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粗脂肪(Ether extract,EE)、粗纤维(Curde fiber,CF)在贮藏过程中变化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
试验以紫花苜蓿为原料,分别用添加量为2%、3%、4%的天然矿物质防霉剂氧化钙(CaO)对高水分苜蓿干草捆(20%~25%)进行处理,于贮藏12个月后取样,采用对比分析法,通过物理性状、营养成分及24h干物质降解率等指标,研究不同添加量CaO对苜蓿干草捆营养物质保存和消化情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CaO添加量为4%时,营养损失最小;CaO添加量为3%时,消化率最高;二者之间的这两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处理都有效保存了苜蓿干草捆的营养物质,起到了良好的防霉效果,但考虑到防霉剂的成本,经综合评定,认为添加3%CaO为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探讨西北地区苜蓿(Medicago)草捆安全贮藏技术,为我国优质苜蓿干草的生产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针对影响苜蓿草捆营养品质的3个因素含水量、密度和干燥剂添加量设计正交试验,分析不同处理的营养成分,比较处理间总可消化营养物质(TDN)的含量。结果表明:打捆含水量和CaO添加量对贮藏后苜蓿草捆的TDN含量影响较大,打捆密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在苜蓿含水量为28%~30%时打成100kg·m-3的草捆,并添加2%CaO可有效减少霉变损失,草捆营养保存较好。  相似文献   

6.
霉菌和霉菌毒素对饲料的污染与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饲料霉菌污染状况 霉菌是引起饲料变质的主要因素,由于饲料的营养丰富、结构疏松、吸湿性强,很适合霉菌的生长繁殖,加上现用的化学防霉剂仅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对霉菌产生抑菌效应,且针对性不强。因此,迄今为止饲料的防霉保鲜仍然是饲料行业的难题,也是制约饲料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1 饲料和饲料原料中霉菌的种类 据陈必芳等(1996)在全国28个省、区、市的调查,共分离鉴定出23属73种霉菌,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曲霉属(87.7%),其次是青霉属(73.8%)、镰刀菌属(36.6 %)、毛霉属(35.4%),另外还有枝孢霉属、交链孢霉属、共头霉属、梨头霉属、拟青霉属、木霉属、根霉属等。鉴定出曲霉属23个菌群、青霉属21个菌系、毛霉属3种、镰刀菌属2种,其他菌23种。曲霉属的优势菌群有:灰绿曲霉、白曲霉、黄曲霉、杂色曲霉、黑曲霉、赭曲霉、构巢曲霉、土曲霉、烟曲霉、局限曲霉群等,这些都是常见曲霉,且是引起饲料品质劣变的菌群。各地检出的曲霉优势菌群和青霉菌系各有不同。如据蔡静平等(1994)对河南、山东、湖北、安徽四省的调查,曲霉属中灰绿曲霉的检出率最高(75.5%),其次是白曲霉、黄曲霉、杂色曲霉、黑曲霉等。  相似文献   

7.
本论文根据天然草打捆添加防霉剂的要求,设置0%、1%、2%、3%4个添加CaO的干草捆处理,选用营养成分含量和霉变情况为指标,研究不同防霉剂添加量对干草捆营养成分和霉变情况的影响程度,从而为解决干草捆霉变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经过浓度为10^-2、10^-3的菌悬液处理并培养后,在添加1%CaO的干草捆中每克干物质含菌个数最少,并且该处理中各项营养指标值介于其它2个处理的营养指标值之间。因此,本试验的干草捆中CaO的最佳添加量为1%。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贮藏方式和贮藏时间对苜蓿(Medicago sativa)干草霉菌数量和种类的影响,本研究在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采集露天贮藏、苫布贮藏和储草棚贮藏下不同贮藏时间的苜蓿干草,用PDA平皿培养法、形态鉴定法和rDNA-ITS序列分析法对霉菌的数量和种类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贮藏方式和时间对苜蓿干草的霉菌数量和种类有显著影响;在为期360 d的贮藏过程中,苜蓿干草的霉菌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3种贮藏方式中,露天贮藏的霉菌数量最多、变幅最大(4.57×103~1.74×104个·g-1),苫布贮藏的次之,储草棚贮藏的霉菌数量最低、变幅最小(3.31×103~7.29×103个·g-1);共检出真菌16属41种,优势属为链格孢属,枝孢属和曲霉属;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苜蓿干草的霉菌种类呈先增后降再增的趋势,储草棚贮藏的苜蓿干草霉菌种类变化最小。因此,在甘肃河西地区,苜蓿干草宜采用储草棚贮藏,且贮藏期不宜超过7个月。  相似文献   

9.
根腐病是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中的重要限制性病害,应用生物技术对其进行防治对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不同地区苜蓿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的95株真菌中筛选出了2株对根腐病病原菌抑菌率较高的菌株,经鉴定,2株拮抗真菌ZY56和GY37分别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和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对2株菌株的拮抗能力及盆栽防效的测定结果表明:2株菌株对4种镰刀菌(Fusarium spp.)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7 d抑菌率在54.9%~75.3%之间,其中ZY56对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的抑菌率较高,而GY37对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和腐皮镰刀菌(F.solani)的抑菌效果更好;ZY56对盆栽苜蓿根腐病的防效显著高于多菌灵,达到66.4%,且促进生根效果明显,GY37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为55.1%。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打捆密度和堆垛方式对干草化学成分和真菌毒素的影响,采用2×3因子裂区设计,打捆密度作为主处理因子(A),A1为160kg·m^-3和A2为120kg·m^-3,堆垛方式作为副处理因子(B),B1交叉堆垛、B2纵向堆垛和B3横向堆垛,进行天然草地青干草贮藏试验。结果表明,打捆密度对粗灰分(Ash)、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黄曲霉毒素B1(AFB1)、T-2毒素(T-2)和赭曲霉毒素A(OTA)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蛋白质(CP)、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N)含量影响显著(P<0.05),高密度草捆中ADF、DON和ZEN含量显著低于(P<0.05)低密度草捆,CP含量显著高于(P<0.05)低密度草捆。堆垛方式对Ash、DM、ADF、NDF、CP、DON、AFB1、T-2和OTA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ZEN含量影响显著(P<0.05),高密度草捆中ZEN含量显著低于(P<0.05)低密度草捆。且打捆密度和堆垛方式交互作用对干草化学成分和真菌毒素存在正效应。打捆密度可以显著改善天然青干草的化学成分和真菌毒素含量;堆垛方式对干草的化学成分和真菌毒素有一定的改善;打捆密度和堆垛方式交互作用对干草品质和真菌毒素均有显著影响。综合比较干草化学成分和真菌毒素含量,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区,天然草地青干草打捆密度160kg·m^-3,采用交叉堆垛贮藏干草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苜蓿草捆含水量、密度及尿素对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不同含水量、密度和尿素处理对苜蓿草捆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茬苜蓿打捆贮藏100 d后,在苜蓿含水量为33.08%条件下,随草捆密度减少,其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纤维含量降低;在苜蓿含水量为21.16%条件下,随草捆密度减少,其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纤维含量升高。苜蓿含水量33.08%的不同处理草捆都有升温现象,草捆温度随密度增加而升高;高温持续时间也不同,密度增加高温持续时间长;添加尿素具有降低草捆温度并缩短高温持续时间的作用。苜蓿含水量22.16%的不同处理草捆都无升温现象发生。为了获得优质苜蓿草捆,应以制作高水分低密度加尿素(33.08%、250.3kg/m3、2.5%)和低水分高密度(21.16%、393.6 kg/m3)草捆为主。  相似文献   

12.
苜蓿干草添加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苜蓿干草在高水分打捆贮藏时添加有机酸、胺类化合物和生物制剂等添加剂可以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缩短干燥时间 ,避免低水分牧草在打捆时的叶片脱落 ,是减少调制过程中营养物质的损失 ,保证苜蓿干草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解析影响优质苜蓿干草生产的关键环境因子,为我国北方地区生产优质苜蓿干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通过测定紫花苜蓿不同收获期(不同茬次、不同花期)的干燥速率、叶绿素含量、主要营养成分(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相对饲用价值,RFV)等指标筛选苜蓿自然干燥的最佳环境条件,并通过各项指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明确影响苜蓿自然晾晒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苜蓿自然晾晒中,影响苜蓿干燥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太阳辐射强度、气温、空气湿度和风速;影响苜蓿叶绿素含量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太阳辐射强度、气温和风速;影响苜蓿CP、NDF、ADF及RFV等营养指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气温、空气湿度和风速,其中温度、风速对CP的影响极显著,空气湿度对NDF、ADF及RFV的影响极显著。综合衡量,影响苜蓿干燥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气温、空气湿度、太阳辐射强度以及风速。2)通过对各收获期苜蓿干燥速率、叶绿素含量及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的综合分析,在与试验地气候条件相似地区,苜蓿自然干燥的最佳环境条件是:温度日均值26.29~27.95℃,空气湿度日均值34.74%~36.71%,太阳辐射强度日均值268.36~422.33 W·m^(-2),风速日均值1.59~1.82 km·h^(-1)。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不同季节根部入侵真菌及其表现规律,以31个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分离和鉴定根部入侵真菌,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季节苜蓿根部入侵真菌区系中优势菌种类明显不同,春、夏、秋3个季节均有的建群菌种为细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3个季节各具有其优势菌种;不同苜蓿品种在3个季节的入侵真菌种类及其分离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春季带菌率最低,夏、秋季带菌率相对较高。平均带菌率较高的5个苜蓿品种依次为:苜蓿王、WL 525HQ、赛特、四季旺和敖汉;较低的5个苜蓿品种依次为:阿尔冈金、佛拿尔、金皇后、飞马和THG 1。  相似文献   

15.
苜蓿不同加工工艺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秋播第二茬初蕾期苜蓿为材料,设1)割后直接烘干;2)割后田里晒1d左右,次日人工烘干;3)割前1d用干燥剂处理,割后直接烘干;4)切短后在水泥地上自然干燥4组,4种工艺干燥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人工烘干生产效率明显优于自然晒制,预晒1d后人工加工,生产1t干草耗时为3.04h。人工烘干产品的感观指标优于自然晒制,不同工艺对产品的主要常规成分没有明显影响。自然晒制干草成本最低;预晒1d后人工加工和干燥剂预处理后加工,生产1t干草的成本分别比割后直接烘干降低691.52元(下降82.84%)元和198.64元(下降23.80%)。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结合、干燥剂预处理是适合南方应用的快速、低耗的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16.
Tropical Animal Health and Production -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replacing alfalfa hay by subabul leaf meal (SLM) on digestion, fermentation parameters and rumen bacteria and fungi...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来源纤维饲粮对福建黄兔表观消化率、十二指肠组织形态及盲肠纤维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用200只健康、体重接近的断奶福建黄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4组分别饲喂由添加比例为25%的苜蓿草粉、甜菜渣、燕麦草、大麦糠为纤维饲料原料配制而成的饲粮。试验期为60 d,于试验第54天以全收粪法进行消化试验,屠宰后测定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及二者比值,盲肠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性。结果表明:①苜蓿草粉与甜菜渣组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不溶性纤维(IDF)、可溶性纤维(SDF)的消化率均极显著高于大麦糠与燕麦草组(P<0.01)。其中,甜菜渣组不溶性纤维、可溶性纤维的消化率最高,与苜蓿草粉组差异显著(P<0.05)。②苜蓿草粉与甜菜渣组的绒毛高度极显著高于大麦糠组(P<0.01),但显著低于燕麦草组(P<0.05),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大麦糠和燕麦草组(P<0.05),其中甜菜渣组隐窝深度最低。甜菜渣组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③苜蓿草粉与甜菜渣组盲肠3种纤维消化酶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大麦糠和燕麦草组(P<0.01),其中甜菜渣组的3种酶活均极显著高于苜蓿草粉组(P<0.01)。综上所述,对比4种纤维饲粮,在饲粮配方中添加25%的甜菜渣能提高肉兔的表观消化率与盲肠纤维消化酶活性,并能改善十二指肠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