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稻米香味研究进展及在香型软米杂交稻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结合云南香型软米杂交稻育种的实践,对目前稻米香味的类型、化学成分、鉴别方法、遗传表达、基因定位及与栽培环境关系等研究状况进行综述,报道了云南香型软米杂交稻育种取得的主要进展,讨论了在香稻育种中如何利用稻米香味资源的有关问题,指出要育成品质优异的杂交香稻组合,配组双亲均必须优质,最好实现香味等重要品质性状的基因等位;香味性状属突变体,受隐性基因控制,香味基因不仅存在于香稻中,而且还可能以杂合体形武存在于地方非香稻资源中,香稻育种中亲本材料选择,可以从无香味的地方软米水稻种质资源中鉴评筛选。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文山州优质常规稻、陆稻、香型软米杂交稻育种研究主要成就,分析稻米品种改良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稻米市场发展的需求,提出发展设想,指出要充分挖掘云南香型软米水稻资源,积极开展香型软米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选育出品质优异的香型软米杂交稻推向生产,改善当前杂交稻品质不足的局面;加强品质特优的香型软米杂交稻不育系和恢复系创建,为选出特优质杂交稻奠定基础;注重香型软米杂交稻中间材料创建工作,为特优质杂交稻育种发展提供积极的材料支撑;注重和利用优质常规稻育种工作,不断为杂交稻育种提供良好的基础材料,向生产推出品质更优的品种;提高认识,加大投入,不断改良稻米品种,满足市场需求等发展设想。  相似文献   

3.
以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恢复力强、配合力高的明恢63作母本,和云南优质软米水稻良种滇陇201作父本进行杂交,成功选育出有清香味、恢复力强、配合力高、抗病和适应性强的香型软米水稻恢复系文恢206。按照优优配、香香配的方法,以文恢206和香稻不育系宜香1A进行测配试验,成功选育出罕见的米质达到国标一级标准,种子、秧苗均有浓香味,米粒香味浓度远远超过其亲本,产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广,在蒸煮和食味品质达到"香、软、润"的香型软米杂交水稻新组合文富7号,并在全国许多地区进行试验示范,均表现出品质特优,产量较高特点。此外,讨论利用云南香型软米稻种资源创建品质优异杂交稻亲本和选育优质杂种稻的方法和途径,以及云南稻种资源香味基因遗传表现及其在育种中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4.
水稻香味的遗传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试验分析了ScentedLemont等香稻品种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无香味为显性性状,并表现胚乳直感现象。ScentedLenmontT香稻I的香味均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水稻叶片的香味受孢子体(2n)基因型决定,稻米的香味受制于胚乳(3n)基因型。如双亲之一为香稻,则F_1代叶片无香味,杂交稻米(F_2种子碾米)香味特性为自然参合型;如双亲均为香稻,且香味基因是等位的,则F_1代叶片有香昧,杂交稻米为全香型。  相似文献   

5.
香型水稻的遗传和育种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型水稻在国际稻米贸易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当今科研热门课题之一,而香味是香稻最重要的品质特性。本文概述了香型水稻的遗传机制、香味基因的鉴定及香味基因分子育种利用等方面内容,简要介绍了香型杂交稻不育系和恢复系选育的进展,并分析和阐述香型杂交稻的选育及推广应用方面的进展。最后,针对当前香型水稻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深入开展香型水稻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选择5份云南地方香型软米水稻种质资源和6份自育香型软米保持系按5×6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NCⅡ)配制成30个组合,采用禾谷类作物种子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及分析方法对云南香型软米11个品质性状进行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出糙率、精米率和碱消值受种子直接加性效应、种子直接显性效应、细胞质效应、母体加性效应、母体显性效应的共同控制.整精米率受种子直接加性效应、种子直接显性效应的控制.粒长、粒宽、长宽比、垩白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主要受种子直接加性效应、种子直接显性效应的控制.垩白度主要受种子直接加性效应的影响.11个品质性状的遗传率以种子直接遗传率为主.此外根据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预测值对亲本在育种的利用价值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以香稻不育系 GHS与无香味恢复系和香稻品种杂交,采用咀嚼法测定杂交组合F1米粒和 KOH溶液法测定杂交组合 F1、F2、BC1 F1植株的香味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恢复系无香味为显性性状,GHS的香味为隐性性状;GHS的香味基因与粤香占、湘晚籼17号的香味基因不等位;GHS的香味基因与玉香油占、天龙香103、新万香、创香5号香味基因可能存有等位位点。与无香味恢复系杂交组合F2植株群体无香味与有香味之比符合3∶1的分离比,BC1 F1植株群体符合1∶1的分离比,GHS的香味遗传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在杂交水稻育种中,利用 GHS系统选育出琼香 S,并选配出一批香型杂交稻组合,其中琼香两优1号、琼香两优2号等高产优质组合已通过省级审定,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以香稻不育系GHS与无香味恢复系和香稻品种杂交,采用咀嚼法测定杂交组合F1米粒和KOH溶液法测定杂交组合F1、F2、BC1F1植株的香味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恢复系无香味为显性性状,GHS的香味为隐性性状;GHS的香味基因与粤香占、湘晚籼17号的香味基因不等位;GHS的香味基因与玉香油占、天龙香103、新万香、创香5号香味基因可能存有等位位点。与无香味恢复系杂交组合F2植株群体无香味与有香味之比符合3∶1的分离比,BC1F1植株群体符合1∶1的分离比,GHS的香味遗传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在杂交水稻育种中,利用GHS系统选育出琼香S,并选配出一批香型杂交稻组合,其中琼香两优1号、琼香两优2号等高产优质组合已通过省级审定,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水稻的蒸煮性与味道是稻米品质的重要方面,通过控制水稻直链淀粉合成基因的理解,从而可以育出软硬适合的软米;而极大部分水稻种质的香味性状受badh2等位基因控制,通过利用水稻基因BADH2的定点敲除系统,为创制香米种质资源、培育优良香米品种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育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香型软米种质资源遗传差异及其与杂种产量优势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选用来自不同地方的5个香型软米水稻和自育稳定的6个香型软米保持系作材料,对其11个主要经济性状进行差异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研究不同来源香型软米间的遗传差异及其对杂种F1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香型软米遗传基础丰富,不同品种的香型软米间遗传差异显著,地方香型软米资源比保持系间的遗传差异显著,11个性状主成分分析,第一主成分是穗粒数和穗实粒数,第二主成分是全生育期,第三主成分是千粒重,累计贡献率达82.06%;通过聚类分析,所有保持系资源和部分地方品种资源归为第一类,八宝谷和豪木允分别归为第二类和第三类;地方资源与保持系材料间的遗传距离与杂种F1产量优势相关不密切;品种间各亲本产量及其亲本产量差异与杂种F1产量优势相关不太显著。同时还进一步讨论在水稻优质育种中如何利用品质优异的香型软米资源,杂交亲本遗传差异与杂种F1产量优势的相关性以及杂交水稻亲本遗传差异与优质杂交水稻亲本选配及其改良方法的利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与技术创新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育种从矮化育种到杂交优势的研究利用,技术创新使水稻育种水平有了质和量的飞跃。针对当前消费者对稻米品质需求,品质育种成为水稻育种者必须考虑的问题。简要归纳了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方法及历程,并结合云南丰富的稻种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优势,运用光温互换 生态压力淘汰法选育优质软米核不育系的技术路线,对云南选育软米核不育系成效进行总结,并对有效选育优质软米核不育系的技术基础及软米杂种优势的利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Super hybrid rice breeding is a new breeding method combining semi-dwarf breeding and heterosis breeding using germplasm and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breeding strategies of super hybrid rice breeding in China, focusing on the utilization of heterosis of indica and japonica subspecies, construction of ideal plant architecture and pyramiding of disease resistant genes in restorer lines. To develop super hybrid rice, considerable effort should be made to explore genes related with high yield, good quality, resistance to pests and diseases, tolerance to stresses. Molecular breeding methods in combination with crossing techniques should be adopted in super hybrid rice breeding.  相似文献   

13.
香型软米水稻资源品质优异,了解其不同生态类型间F1杂种优势及其与亲本的关系,对有针对性选择转育新的优质杂交水稻亲本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来自5个不同地方香型软米晚稻品种资源作母本和自育稳定的6个香型软米保持系进行杂交配组,对其F1杂种的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及其与亲本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①除结实率外,其余性状更多表现为正向显性或优势。②组合性状差异最大是单株产量,其余比较大的性状是实粒数、结实率、有效穗和总粒数;杂种F1总粒数的平均优势最大,千粒重最低。③穗总粒数、剑叶长、剑叶宽的性状值显著高于高亲值,结实率显著低于低值亲本,虽然千粒重性状值比高亲值高,而单株产量和有效穗比高亲值低,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④杂种F1的株高、穗长、千粒重、有效穗和全生育期与母本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总粒数和剑叶宽与父本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合研究结果,讨论了如何趋利避害利用香型软米水稻资源转育优质杂交水稻亲本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3个不育系和10个恢复系为材料,采用NCII交配设计研究10个米质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大多数品质性状介于双亲之间,除粒重表现一定的超高亲优势,垩白度和粒宽表现一定的正向平均优势外,其它品质性状优势不明显。(2)杂种稻米的品质性状主要受不育系或恢复系的影响,其中,对于粒长、粒宽和直链淀粉含量这3个性状,不育系的影响要高于恢复系,而对于整精米率、粒重、垩白率、垩白度和糊化温度,则表现为恢复系的影响要高于不育系。(3)就优质育种的利用价值而言,不育系中以广占63-4S为好,而恢复系中则以扬稻6号为好,蜀恢527、镇恢084次之,用上述亲本选配的杂交组合米质较好;恢复系特青、盐恢559表现为一般配合力效应差,特殊配合力方差小,优质育种利用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5.
野生稻种质拥有许多优良的性状和基因,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是栽培稻遗传改良的重要候选资源.文章通过综述野生稻种质在常规稻、三系杂交稻、两系杂交稻上的应用研究进展,并结合生产实践对水稻高产育种方向提出了建议:在科研体制上应加强顶层设计,允许实施一定数量的中长期育种项目,为培育重大品种创造环境;对于普通野生稻的利用,宜选择具有所需优异性状的栽培稻作亲本进行回交、复交或选择不同野栽杂交后代中的优良株系进行兄妹交,使各亲本的优良基因结合于同一栽培品种上;通过胚拯救、转基因、花粉管导入或穗茎注射野生稻DNA、MAS等方法相结合、构建野生稻外源种质渗入的近等基因系和染色体片段替换系等生物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其优异性状;利用骨干亲本材料与野生稻种质资源构建遗传材料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利用MAS技术在骨干亲本材料中进行高产QTL遗传效应验证,从而促进遗传育种科研项目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60-70年代推行矮化育种和杂交水稻选育与推广以来,我国水稻单产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为了增强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效能,80年代日本人率先提出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概念。我国水稻超高产育种始于90年代中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超高产水稻育种已经成为稻作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文章综述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进展:(1)新株型育种理论;(2)理想株型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是超高产育种的一大方向;(3)籼粳亚种间杂交是超高产育种的主要技术路线;(4)利用野生稻有利基因选育超高产组合。并指出当前水稻超高产育种存在的一些问题:(1)超高产和优质的统一问题;(2)不能实现传统育种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3)超高产与抗性的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利用禾谷类作物数量性状遗传模型,以6个籼型不同胞质类型的三系不育系为母本,5个早籼恢复系为父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析早籼杂交稻稻米胶稠度的种子、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结果表明,稻米胶稠度遗传主要受种子直接显性遗传效应控制,恢复系明恢82和明恢89可以极显著或显著地提高杂种胶稠度.杂交早稻组合F2稻米胶稠度的总平均优势和总超亲优势,均受到种子直接基因效应和母体植株基因效应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