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九孔鲍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明  孙功辉 《水产科学》1999,18(2):15-17
报告了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利用电厂冷却海水进行九孔鲍人工育苗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九孔鲍在繁殖匀性及其育苗技术工艺条件等方面与我国以往的皱纹盘鲍常规育苗方法有较明显的差别,必须采取与之相应的技术手段。利用余热水在大连地区进行九孔鲍人工繁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九孔鲍人工育苗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孔鲍属软体动物门,前鳃亚纲,鲍科,鲍属。九孔鲍已是我国南方海域、台湾省以及东南沿海鲍科中最重要的养殖种类。近几年随着南方地区的养殖规模和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九孔鲍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推进了人工育苗规模的不断拓展。但是由于受到海水水质及病害的影响,九孔鲍在南方育苗的成活率越来越低,而在北方育苗成活率却逐步提高,所以逐渐形成了一股南鲍北育的热潮。为此,我们于2004~2006年在北方进行了九孔鲍的生产开发和科技研究。现将九孔鲍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及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九孔鲍人工育苗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以来,鲍鱼育苗过程中的“脱板病”一直困扰着从业人员,成为遏制鲍鱼养殖行业发展的瓶颈。当前认为“脱板病”的病因有两种:一是亲鲍带病毒,传染给子代。二是底栖硅藻感染了病菌,稚鲍摄食后发病,造成脱板。笔者把近年来从事鲍鱼育苗的经验撰成此文,为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鲍自古就冠以“八珍”之首,不仅肉质鲜美,含有丰富的高蛋白,而且享有药用保健等多种用途,它的贝壳“石决明”是研制清肝明目类成药的传统药材。又因其自然资源量低而成为不可多得的珍贵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十分走俏,而鲍鱼苗种也享有海中“软黄金”之美誉。  相似文献   

5.
九孔鲍(Halionsdiversicolorsupertexta),是一种附着性、底栖性的软体动物,在分类学上属于软体动物门,前鳃亚钢,原始腹足目,鲍科,鲍属。此贝壳低平,其螺塔部位于体后部,从螺塔部螺旋状之孔列延伸到前部亮缘,并开孔于体前部,约有6-9个孔,其余孔列由壳内部分泌珍珠层所覆盖,主要栖息于沿岸潮间带表层至6m深的水域,并喜欢生活在阴暗之岩石孔隙中。其分布之海域有日本、韩国、中国南部沿海和台湾等暖海流域,适应于温度及盐度较高的水环境,夏季也生长良好。但对低温的适应能力较差,生长适温20℃-28℃,水温低于15℃则生长速…  相似文献   

6.
九孔鲍养殖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孔鲍(Haliolis darsicolor supertexta)是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的一个亚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台湾及日本南部海域,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摄食旺盛、对饵料要求低。适应高温高盐环境等优点。搞好九孔鲍的养殖有一些技术环节要加以重视,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九孔鲍属暖流性鲍类,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养殖成本低的特点,是一种适合在我国南方地区养殖的优良鲍品种。九孔鲍最适生长水温为20~28℃,低于20℃时随着水温的下降,生长明显趋缓,水温降至15~16℃时,基本停止生长。在福建省福州市沿海地区,九孔鲍生长适温期不足6个月,使用秋季培育的鲍苗,须经二次越冬跨3年度养殖才能长至壳长6厘米以上的商品鲍,养殖的成本与风险相当高。很明显,我市沿海地区发展九孔鲍养殖的出路在于变二次越冬跨3年养殖为一次越冬跨2年养殖,开展春季育苗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现将有关育苗技术予以介绍。由…  相似文献   

8.
武清爽 《齐鲁渔业》2006,23(3):15-15
近年来,随着养鲍业的发展,鲍苗供不应求。下面简要介绍鲍苗的培育技术: 1 亲鲍的选择与诱导产卵应选择健康无损、体质肥壮、足部活动敏捷、雌雄性腺明显的个体,大小在5 cm 以上,池水温度保持在 24~30℃,pH 值8.0~8.2,比重1.08~1.022。每天早晚要用过滤或沉淀海水各换水1次。投喂海带、石莼等藻类。经过120~140天培养,亲鲍便可达性成熟,成熟的雌鲍生殖腺为褐绿色,雄鲍为橘黄色。亲鲍成熟后即可产卵排精,可让其自然排放,生产上一般采用人工诱导方法。诱导方法主要有变温刺激法、阴干诱导法、紫外线照射法、海水诱导法等。其中紫外线照射法是将1支紫外灯管,架于催产和水槽上,水槽规格为78 cm×55 cm  相似文献   

9.
2002年下半年海南省九孔鲍育苗发生严重病害,对全省鲍鱼养殖业带来极大影响。鲍苗发生严重病害引起省海洋与渔业厅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指示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派出调查组对全省沿海市县鲍苗病害情况进行现场调查。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调查组于2002年12月11日至14日,开展了对文昌、琼海、陵水、三亚、东方、临高、澄迈、海口等8个市县鲍苗生产与病害发生情况的调查,并根据各市县鲍鱼养殖场病害发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及提出有关建议与措施。现将其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lor supertexfa)是我国南方海区分布的鲍科中最重要的经济种类之一,具有摄食旺盛、耐粗放、生长快等优点,一般情况下养殖12个月左右即可达到商品规格,最快的8个月就可以开始收获,比皱纹盘鲍的养殖周期短12~18个月,因而也被认为是我国鲍科中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养殖种类。  相似文献   

11.
破腹病是鲍养殖生产中的常见病,每年的3-6月和8-10月为其高发期,外套膜破裂是其最主要症状,病鲍的死亡率可达50-90%。通过研究确认了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为鲍破腹病的致病菌。该菌对鲍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注射、创伤、浸泡等多种感染方式皆可引起鲍出现破腹和死亡现象,其对21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都不太强,中度敏感药物只有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等。通过药敏性、经济性、便捷性比较,确定复方新诺明为鲍养殖生产中破腹病的主要防治药物,有效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为了监测湛江东海岛鲍鱼养殖场的水质状况,2011年春季对湛江东海岛九孔鲍养殖场的水质进行采样分析,并应用单项指标评价和富营养化评价等方法,对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养殖场水体采样点的水温为16.0~17.5℃,盐度是22,pH值在7.83~7.90之间,均符合我国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各采样点的溶解氧(DO)和生化需氧量(BOD5)也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但化学需氧量(COD)值在14.88~15.36 mg/L之间,与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相比严重超标;各采样点的无机氮(DIN)均以NO 3--N为主,DIN值在1.053~1.569 mg/L之间,DIN含量严重超过我国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该养殖场水体属于氮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3.
杂色鲍与九孔鲍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天凤 《南方水产》2006,2(2):64-67
杂色鲍和九孔鲍是我国南方鲍养殖业的主要对象,九孔鲍与杂色鲍的分类关系,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看法。文章综述了我国杂色鲍和九孔鲍在形态学、染色体核型、生化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方面种质研究的主要进展,得出二者间差异属于种群差异,台湾的九孔鲍和大陆的杂色鲍的种质差异达不到亚种水平的结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合理引种及保护原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黄健 《福建水产》2006,(2):64-67
本研究将海水水源水处理技术应用于九孔鲍苗种培育生产中,连续三年每个年度育苗均获成功,累计培育出商品鲍苗116.18万粒。而仅使用常规砂滤海水培育鲍苗的对照组,相同的季节在不同场所用相同的管理办法,采苗后15~40天,鲍幼体全部死亡。因此,认为水源水处理的海水培育鲍苗是稳定生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九孔鲍育苗池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群落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年9月14至10月26日对福建省漳浦县下蔡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育苗池进行定点采样。检测结果共鉴定底栖微藻24属62种,其中硅藻21属59种,绿藻、蓝藻和褐藻各1种。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的优势种有12种,全部为硅藻,如盾卵形藻微小变种(Cocconeis scutellum var.parva)、小形舟形藻(Navicula parva)、咖啡双眉藻(Amphora coffeaeformis)、琴式菱形藻(Nitzschia panduriformis)等。优势种的优势度突出。常见种有25种,少见种有27种。优势种和常见种多是能够适应底栖环境的种类。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种类及多样性指数育苗早期波动大,后期逐渐稳定,底栖微藻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980~1.959,结果表明,底栖微藻群落结构的演变与鲍幼体摄食活动有很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不同单胞藻饵料培养九孔鲍早期稚贝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单种培养的6种底栖硅藻和具有底栖习性的亚心形扁藻(Platymoras sp.)为饵料,培养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受精后12 d的早期稚贝并观察其生长和存活,培养期为28 d,目的是筛选能维持早期稚贝高存活率和生长率的藻种。实验结果表明,培养稚贝成活率最高的3个藻种由大到小依次是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Achnanthes javanica var.)、流水双眉藻(Amphora fluninensis)和亚历山大菱形藻(Nitzschia alexandrina),使稚贝生长最快的3个藻种由大到小依次是流水双眉藻、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和亚历山大菱形藻。研究结果揭示了适宜的底栖硅藻种类对鲍早期稚贝阶段生长和存活的重要性。个体小或者胞外产物量大的藻类很可能对九孔鲍早期稚贝的培养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7.
2002年以来,南方杂色鲍苗出现大规模死亡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南方鲍产业的发展。为寻找病因,于2004年自广东深圳下沙鲍鱼场培苗过程中变白掉板的杂色鲍苗以及官湖养殖场健康鲍苗各分离到19株和15株异养细菌,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它们蛋白酶、淀粉酶、明胶酶、磷脂酶的产酶能力及溶血现象,并对它们的产酶能力及溶血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来自下沙病鲍苗的菌株比来自官湖的健康鲍苗的溶血能力差;但它们大多数具有较强的分泌蛋白酶、明胶酶、淀粉酶、磷脂酶的能力。考虑到胞外酶是细菌的毒力因子之一,据此推测,下沙鲍鱼场鲍苗发生脱板死亡的原因可能与这些菌株能分泌胞外酶有关。  相似文献   

18.
九孔鲍幼鲍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平衡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授精技术,1个父本配3个母本,建立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12个半同胞家系和36个全同胞家系.在40日龄、120日龄、180日龄、240日龄时分别对所建36家系个体测量壳长,壳宽与体质量.采用单性状约束最大似然法(Restricted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 REML)估计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各阶段体质量,壳宽与壳长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九孔鲍幼鲍在40、120、180、240日龄时壳长遗传力估计值为(0.13±0.09)~(0.56±0.15),壳宽遗传力估计值为(0.13±0.06)~(0.62±0.13),体质量遗传力估计值为(0.18±0.15)~(0.26±0.08),均属于中等遗传力.另外,从性状的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可以得出,九孔鲍稚鲍在不同日龄壳长、壳宽与体质量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均为正相关(P≤0.05).表型相关系数为0.66~0.94,遗传相关系数为0.85~0.98,研究结果表明,以3个主要生长性状之一作为选育目标,均能达到遗传改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和响应曲面法研究了盐度和胁迫时间对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淀粉酶基因表达量影响的联合效应,旨在为九孔鲍盐度驯化及海区推广提供指导。实验设定盐度范围为22~40,时间范围为0~72 h,建立了盐度、胁迫时间与?-淀粉酶基因表达量之间关系的定量模型,并通过分析明确了盐度和胁迫时间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盐度对九孔鲍?-淀粉酶基因表达量影响的一次效应不显著(P0.05),而二次效应极显著(P0.01),说明盐度与九孔鲍?-淀粉酶基因表达量之间为非线性关系。随盐度升高,淀粉酶基因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当盐度为31时淀粉酶基因表达量最大,此时九孔鲍消化能力最强。胁迫时间对淀粉酶基因表达量影响的一次效应显著(P0.05),二次效应不显著(P0.05),表明胁迫时间与九孔鲍?-淀粉酶基因表达量之间呈线性关系,即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淀粉酶基因从开始低水平表达逐渐升高并恢复至正常表达水平。盐度和胁迫时间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对实验结果建立模型可知,?-淀粉酶基因表达回归模型达极显著水平(P0.05),且失拟项不显著(P0.05),表明实验拟合出的方程有效。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为80.05%,校正系数65.80%,预测系数50.18%,表明方程拟合度较好,模型选择较为恰当,可以为不同盐度和胁迫时间诱导下的淀粉酶基因表达量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