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对2010年以来小麦生育期间黄淮南片麦区非生物灾害和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大面积生产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品种的表现进行分析,认为冬春干旱、春季倒春寒冻害,灌浆后期高温、干热风、倒伏等灾害,以及纹枯病、赤霉病、根腐病、叶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是影响该区小麦生产和品种利用的主要因素;大面积生产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品种一般为冬春抗寒性较强,抗倒性较好,后期根系活力强、耐热性好、灌浆快,抗(耐)病性好[抗(耐)赤霉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根腐病等]的品种。对品种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黄淮南片麦区不同地区小麦品种利用原则,最后对近年来部分新审定品种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小麦品种进行介绍,并提出了这些品种的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3.
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黄淮南片麦区影响小麦生产和品种利用的主要障碍因素、不同区域小麦品种利用的现状,探讨了小麦品种利用的原则和主导品种的发展趋势。对部分新审定优异品种和中间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品系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根据十三五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重点任务要求,2016年秋播时我们在沭阳县陇集镇李徐村江苏省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推广示范(宿迁)基地进行了黄淮南片16个小麦新品种(品系)及国家区试对照品种、江苏省区试对照品种共计18个品种的大区试验。目的是为了在本区域内选拔出一批综合性状好、符合未来小麦生产需求的苗头性品种,为区域小麦优良新品种的更新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提高黄淮麦区小麦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5.
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倒春寒冻害成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倒春寒冻害是目前影响黄淮南片麦区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因子之一.为此,分析了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倒春寒的成因,提出了相应措施.该区小麦倒春寒发生的时间多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引起倒春寒冻害的主要原因有春季干旱、极端冷暖异常天气交替频繁、耕种和栽培管理措施不当、品种耐寒性及耐旱性偏弱等.合理选用小麦品种、科学耕种和栽培管理、春季适时水肥管理、冻害发生后及时追肥浇水是预防和减轻倒春寒危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谈2008年黄淮南片麦区的小麦品种利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分析了当前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利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2008年小麦品种合理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2006—201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黄淮南片麦区推广应用的小麦新品种有46个。其中,弱春性品种12个,半冬性品种34个。强筋小麦6个,中筋小麦40个。从育种单位的地域分布看,河南省29个,江苏省7个,山东省4个、陕西省3个、安徽省2个,河北省1个。从育种单位的类型看,各级科研单位育成28个,农业大学育成6个,种子公司及试验站共育成12个。2006—2011年,小麦均产表现:2008年>2011年>2009年>2007年>2010年>2006年;穗数:2010年>2011年>2007年>2006年>2009年>2008年;穗粒数:2008年>2009年>2011年>2006,2007年>2010年;千粒重:2009年>2011年>2007年>2008年>2006年>2010年。  相似文献   

8.
培肥地力及施肥原则:优质高产栽培必须保持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养分平衡。土壤耕层到达有机质1.0%以上,要根据土壤肥力基础(测土施肥)确定化肥施用量。在总施肥量中,有机肥全部、氮肥的70%、全部的磷肥和钾肥均施作底肥。第二年春季小麦拔节期,再施留下的30%氮肥。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适宜江苏省淮南麦区栽培的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于2016年进行了9个主推小麦品种的田间种植表现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华麦5号"、"扬辐麦4号"、"华麦6号"可作为淮南麦区稻茬麦扩大种植面积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10.
豫麦10号在黄淮南片麦区的适应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豫西农业专科学校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豫麦10号(原名豫西832),经1995—1989年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及省、地两级生产示范试验,以及洛阳市旱地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在各试验片均居首位。在四年138点次试验中,平均亩产398.2公斤,比各对照种平均增产8.6%,具有高产,稳产,抗条锈病、赤霉病、叶枯病和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现已成为河南省主要推广品种之一。1989年种植面积达400多万亩,安徽、江苏、山东、陕西  相似文献   

11.
豫麦10号(豫西832),小麦新品种,经1985-1989年地市、省和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及省、地两级生产示范试验,以及部分地区旱地区试,平均产量最高,在各试验片均居首位。在河南、陕西、江苏、安徽等省表现增产潜力大,稳产性好,产量构成三要素协调,在该地区有广阔的推广前途。文中对其高产栽培技术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黄淮南片麦区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数据参考,通过对2003-2013年黄淮南片麦区的国审小麦品种的产量3因素、容重及其亲本来源进行搜集分析,结论如下:黄淮南片麦区国审小麦品种主要特征是成穗数约630万/hm2,穗粒数约35粒,千粒重45 g,容重约800 g/L;适当减少穗粒数,可以提高成穗数、千粒重和容重,对产量和品质潜力的进一步挖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003-2013年在黄淮南片麦区国审小麦亲本中,周麦9号、新麦9号、豫麦18、周麦13和周麦16被用作亲本次数5~8次,可以被认为是骨干亲本。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15~2017年度黄淮南片的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与丰产性、品质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年际间产量差异大,抗赤霉品种(系)逐年增多,但该地区高感赤霉品种(系)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在选育新品种(系)时,应选择对赤霉病具有较强抗性同时产量较高、品质较好的品种(系)作为优异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4.
15.
2006年黄淮麦区的小麦生产形势喜人,大部分地区获得了丰收,特别是河南省小麦生产连续3年增产。这其中既有气候适宜的原因,也有政策激励(粮食生产补贴、良种补贴)的效果和新品种利用面积加大,布局渐趋合理的作用。为今后生产上更合理利用小麦品种,规避风险,现根据近几年大面积生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不同类型品种在江苏淮南麦区不同播期条件下对环境气候的适应性,选用了江苏淮北麦区推广的‘淮麦22’,‘烟农19’和‘郑9023’等3个品种以及淮南麦区推广的‘扬麦15’,‘扬麦16’,‘扬麦13’,‘扬麦11’,‘宁麦13’和‘镇麦166’等6个品种进行了分期观察比较。结果表明,各品种均以适期(10月28日)播种的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研究结果认为早熟品种‘扬麦11’和中熟品种‘扬麦16’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它们穗大、粒多、千粒重高、抗病性亦较好,比较适宜淮南麦区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17.
冯家春  邓贺明  陈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446-10448
[目的]为小麦抗病材料的筛选及抗病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黄淮南片45个国审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其对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叶锈病、条锈病、秆锈病的抗性。[结果]对白粉病高抗、中抗、中感、高感的品种分别有2、2、21、20个,对赤霉病高抗、中抗、中感、高感的品种分别有0、1、4、4JD个,对纹枯病高抗、中抗、中感、高感的品种分别有0、4、25、16个,对叶锈病免疫、高抗、中抗、中感、高感的品种分别有1、1、1、2、25个。对条锈病高抗、中抗、中感、高感的品种分别有6、8、8、5个,对秆锈病高抗、中抗、中感、高感的品种分别有10、7、12、3个。[结论]供试品种对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的抗性较差,而对3种锈病的抗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8.
20 0 2~ 2 0 0 3年度河南省乃至黄淮麦区气候特殊 ,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利弊相当。总的气候特点是播种前期干旱 ,一部分麦田抢墒或造墒播种 ,冬前出现旺长。大部分麦田播种后 ( 1 0月 1 7日以后 )持续低温 ,冬前热量不足 ,冬前分蘖偏少。 1 2月下旬和 1月上旬出现强寒流天气 (极端最低气温 - 1 0~ - 1 3℃ ) ,且低温持续时间长 ,大部分品种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 ,尤其是早播的春性品种冻害严重。春季雨水多、温度低 ,小麦返青、拔节、抽穗晚 ,纹枯病发生早且重 ,白粉病、锈病发病晚 ,但上升快 ,在我省中南部地区 (南阳、驻马店、周口、漯…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皖垦种业主持召开黄淮南片麦区跨省联合体成立启动会,致力促进联合体成员单位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区试、审定、示范和推广。来自江苏、河南、山东、陕西、安徽五省的19家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代表参会。会议着重研讨了联合体的启建成立、运作流程、跨省协作等事项。与会各方踊跃发言,充分讨论了联合体章程、成员单位协议、联合体费用预算等议题并  相似文献   

20.
依空间指数拟合趋势产量,分离空间序列气象产量,分析丰乐-新世纪联合体2017~2020年黄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试点参试种产量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空气湿度等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2、4月最低气温,1、2、3月最高气温,10、1、4月高平和12月温差,10、11、5月降水量,11、12、2月日照时数和10、3月空气湿度是黄淮南片小麦产量的限制因子。随着小麦生育进程推移,影响气象因子数逐步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