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收集疑似猪丹毒、猪瘟病例,整理在宰前检疫、宰后检验过程中皮肤、体内各器官系统出现的病理变化特点,用微生物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佐证屠宰检验结果,对检出猪丹毒、猪瘟生猪按规定处理。结果屠宰检验过程收集到出现典型的皮肤病理变化特征及其他组织器官病变的疑似猪丹毒、猪瘟病例,从疑似猪丹毒病料中分离到猪丹毒杆菌,且分离株可使小鼠感染死亡;对疑似猪瘟病例30份血清进行血清学检查,阳性率达73.3%。表明熟练地掌握猪丹毒、猪瘟病理变化鉴别要点可以提高不合格生猪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在生猪屠宰检疫工作中,典型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染疫动物产品比较好认定,也便于分类做无害化处理,但是,对那些在宰前检疫和宰后检验中,症状及体征均不典型的染疫和疑似染疫动物产品的认定、定性和处理就比较困难。屠宰检疫中常见的非典型染疫动物产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染  相似文献   

3.
宰前检疫很难排查出处于潜伏期或临床症状不明显的病猪,作为宰前检疫的重要补充和有效延伸,生猪常见疾病的宰后检疫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检疫人员通过感官检查(看、剖、触、嗅等方法)和剖检,对影响肉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的病死猪肉做进一步排查,对阻止人畜共患病,如猪囊虫病、猪瘟、猪丹毒、黄疸肉等的流行和传播,确保食品安全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杜宗沛  吴植  徐小琴  叶滨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3901-3901,3904
[目的]调查江苏省泰州市某鹅场鹅大批死亡的原因。[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病理变化、动物回归感染试验、血清学检查等对江苏省泰州市某鹅场发生的疑似鹅副黏病毒病的病料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结果]该病毒能使SPF鸡胚以及10日龄鹅和鸡全部死亡,能凝集鸡红细胞并能被NDV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不能被禽流感病毒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发病死亡与人工感染死亡的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基本一致。经电镜观察发现该病毒颗粒呈圆形,直径在150 nm左右,有囊膜及纤突。该分离毒株经灭活后免疫鹅群,取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结论]该病毒为禽Ⅰ型副黏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离猪瘟病毒(CSFV)SXCDK株,测定其全基因组序列,研究其分子特性及与其他毒株的亲缘关系,为猪瘟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积累材料.[方法]从陕西省西安市采集疑似猪瘟病料进行病毒分离,获得猪瘟病毒SXCDK株.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猪瘟病毒全基因序列及相关参考文献,合成11对引物,应用RT-PCR技术分11...  相似文献   

6.
1猪丹毒与局限性炭疽猪丹毒缺乏炭疽特征性咽喉部炎性水肿和颌下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的出血性病变。猪丹毒与败血型炭疽(宰后检疫极少遇见)的,主要不同点是脾脏虽然肿大,但脾髓不软化。2猪瘟与局限性炭疽猪瘟受损害的肠系膜淋巴结不具有炭疽时出现的干燥、脆硬与蜂窝状出血性坏死病变,猪瘟胴体全部或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防控猪瘟等疫病,需要高度重视生猪及生猪产品的屠宰检疫工作,细化检疫流程与检疫要点,严把生猪检疫上市的多个关卡。从屠宰场开始,把控流向市场肉制品的健康安全管理,是检疫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责。宰前检疫,宰后检验及疾病防控环环相扣,要认真对待;对于检疫结果,要综合分析并提出处理意见,并做好各项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生猪屠宰检疫是指对待宰生猪所进行的宰前检疫和在生猪屠宰过程中所进行的同步检疫。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家猪和野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自2018年8月沈阳发生第一例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全国各省陆续发生了疫情,虽然现有的研究表明非洲猪瘟不会感染人类,但因为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防疫疫苗,已经给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生猪屠宰检疫过程中,掌握非洲猪瘟的检疫要点,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是阻断疫情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2种方法复核检出牛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结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按照GB 4789.10—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方法前增菌、选择性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和血浆凝固酶试验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应用SN/T1870—2007《食品中致病菌检测方法实时PCR法》对疑似阳性结果进行了进一步验证和复核。[结果]经过2种方法验证可疑菌落,该批牛肉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分离并鉴定牛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可疑样品时,可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验证和复核,该方法可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用于畜禽肉中致病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猪丹毒的病原学、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理变化,总结了猪丹毒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结合目前生猪生产实际提出了本病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猪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发的一种呼吸器官疾病,发病频率高且传染性强。介绍了猪流感的病原和流行病学特点,并对猪流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了阐述,与猪的普通感冒、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疾病进行了鉴别诊断,最后提出了猪流感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疑似猪水泡病的诊断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诊断疑似猪水泡病,提出猪水泡病的防治措施。[方法]根据在工作期间所遇到的3起猪口、鼻、蹄等部位出现水泡性症状的疾病,通过对病猪采集水泡皮病料,进行了口蹄疫、猪传染性水泡病反向被动红细胞凝集试验,并对病猪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猪水泡病。根据诊断结果,严格按照口蹄疫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处置,迅速扑灭。从感染宿主范围、耐酸性、乳鼠人工发病3个方面,对口蹄疫和水泡病进行了鉴别。[结论]对猪水泡病的临床症状观察和实验室诊断,为预防该病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陈建新  张瑞华  徐明举  利凯  徐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20-12921,12935
[目的]确定分离的H9N2亚型猪流感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方法]利用此株猪流感病毒对SPF级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进行滴鼻感染,观察小鼠临床症状,感染后第2、6和14天分别剖杀小鼠,摘取各主要脏器后对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感染小鼠出现精神不振、体重下降、引起以弥漫性肺泡损伤为主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结论]该研究成功进行了H9N2猪流感病毒对BALB/c小鼠的感染,可以作为感染模型进行H9N2猪流感病毒的发病机制、疫苗评价、药物筛选等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特异PCR方法诊断猪弓形虫病。[方法]分别以弓形虫核糖体DNA第一内部转录间隔区(ITS1)序列和529 bp重复序列为目的片段,扩增2例疑似猪弓形虫病的病料肺门淋巴结DNA,对疑似猪弓形虫病的病料进行PCR诊断。[结果]2对引物均能分别扩增出2例肺门淋巴结中弓形虫DNA的特异条带。[结论]基于2种扩增片段的PCR方法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是诊断猪弓形虫病的一种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猪附红细胞体病治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猪附红细胞体病主要特征及治疗方法,为该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共分为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猪舍之间完全隔开,30头/组,对发病和对照组红细胞进行镜检,并进行胆红素代谢试验以及三氮脒和强力霉素治疗对比试验。[结果]发病猪红细胞周围呈刺状或无规则形状,可不规则移动,在血浆中可见到游离活附红细胞体。治疗后,血浆中游离的附红细胞体消失。发病猪血清TBIL和IBIL明显升高,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三氮脒组和强力霉素组之间TBIL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强力霉素组IBIL降低至正常范围内(3.51μmol/L)。[结论]附红细胞体病可引起发病猪只IBIL显著升高,临床上使用三氮脒或强力霉素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西药结合对猪弓形虫病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中西药结合治疗猪弓形虫病的疗效,以提高其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方法]用复方磺胺类药结合自拟抗弓形虫中药方剂对人工感染弓形虫病的猪进行治疗,检测其腹水含虫量。将感染猪病料接种小白鼠,进行动物回归试验。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猪的临床表现并检测其血清循环抗原(CAg)水平,与中药组、西药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中西药结合对弓形虫滋养体有100%杀灭作用。回归试验结果表明仅有1只接种脑组织的小白鼠中发现少量弓形虫。治疗猪只均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其血清CAg峰值低于对照组且转阴速度比中药组、西药组和对照组快。[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猪弓形虫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斑点免疫金渗滤法诊断猪蛔虫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光志  田维毅  王平  王文佳  韩洁  简昌友  安永如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144-11145,11227
[目的]探讨斑点免疫金渗滤法诊断猪蛔虫病的可行性,为制备诊断猪蛔虫病试剂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猪蛔虫的重组蛋白AS16抗原和胶体金标记葡萄球菌蛋白A(SPA),根据免疫渗滤原理,建立抗猪蛔虫抗体的斑点金免疫渗滤检测法。[结果]斑点免疫金渗滤法检测1200份猪血清样本中猪蛔虫抗体,检出阳性率为25.00%,而琼脂扩散试验(AGP)阳性检出率为15.00%。[结论]斑点金免疫渗滤检测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可用于猪蛔虫病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8.
毛霉发酵制备猪血多肽的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豪  车振明  谷燕  刘燕  吴永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5912-5913,5944
[目的]建立制备猪血多肽的新工艺方法。[方法]利用筛选出的产蛋白酶的毛霉(Mucor)菌株M-16作猪血的发酵菌株,研究该菌株发酵制备猪血多肽的性能。[结果]确定了发酵的工艺条件为温度30℃,通气量150 r/min,接种量5%,发酵时间48 h,猪血蛋白质的水解度最高可达到25.69%。[结论]采用新工艺所得到的猪血多肽滤液血腥味消失,有较明显的香味,达到了应用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通过观察猪丹毒病特急性型96例,急性型16例,慢性型5例,发现只有特急性型脾脏白髓边缘区(Margiral zone)有“红晕”。为了进一步证实“红晕”病理形态学特征、出现规律和诊断意义,于1978年和1988年做了人工感染试检和电镜观察。确定了特急性型的病程为1—4天,红晕出现率98.9%,经X~2检验差异极显著(P<0.01)。“红晕”病变固定,形态特殊。病变本质是猪丹毒病的急性出血性脾炎,其性质是出血性脾小体炎时的边缘区出血,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