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省长江两岸棉区,植棉面积约130余万亩,占全省棉花面积近30%。棉田以两熟套种为主,约占99%;其中小麦套种棉花占50%;油菜套棉田占48%以上;蚕豆套棉田占1%左右。棉花播种每年多在4月中、下旬,直接播于夏熟作物行中,4月底以前基本都能全苗;棉苗和夏熟作物形成了一段共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棉花育苗移栽的研究起始于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得到推广应用,目前育苗移栽面积约占全省棉田总面积的90%以上。同时,在棉花育苗移栽的基础上,研究示范和推广了移栽地膜棉,目前移栽地膜棉面积占全省棉花育苗移栽面积的60%以上。由于移栽地膜棉和露地移栽棉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以及生产经验的总结和提高,江苏省棉花单产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其中1996~1998年三年全省平均单产皮棉达1129.5kg·hm-2,并在生产中出现了移栽地膜棉每公顷皮棉超1875kg,露地移栽棉亩产皮棉超1500kg的高产示范方。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棉花育苗移栽的关键配套技术仍是我省棉花持续、稳定发展的技术支撑。本文是按照GB/T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要求,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林厅提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和江苏省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编制的“棉花育苗移栽亩产皮棉100~125 kg栽培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育苗移栽棉在全国主要棉区迅速推广。江苏省1983年已扩展到744万亩,占全省总棉田面积的6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棉花生产的发展。但随着棉田复种指数的提高,茬口和前茬配置方式的改变,棉田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严重地影响了育苗移栽优势的发挥。因此,如何改善棉田生态环境,发挥移栽棉的优势,是当前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现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和大面积生产考察,综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棉油(油菜)两熟双移栽是发展我省棉油生产,提高产量品质的好耕作制度之一。1989年彭泽县棉油套栽面积占总棉田面积80%以上,其他棉区棉油两熟双移栽也在不断扩大。为适应我省广大棉区特别是水改旱新植棉区发展棉、油连作两熟双移栽的生产技术需要,夺取亩产皮棉100kg以上,亩产油菜籽150kg以上的双高产大丰收,笔者根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河南省棉花育苗移栽面积发展较快。1980年为81万亩,1981年扩大到136万亩,占全省植棉面积的15%;增产效果显著,一般比直播棉花增产1—8成以上,霜前花增加2—3成。随着棉花种植制度的改革,棉花育苗移栽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如创高产、保全苗、间套种、扩大繁殖系数  相似文献   

6.
黄淮平原棉区包括山东、河南全省、冀中南、苏北和皖北,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之一;常年植棉面积300多万公顷,占全国棉田总面积的55%以上。80年代以前,该棉区主要以一熟棉花为主;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对粮棉需求的不断增加,棉麦两熟制迅速发展。至1992年,两熟面积发展到200多万  相似文献   

7.
瑞昌是赣北重点产棉县之一。全县二十九万余亩耕地,棉田面积占八万五千余亩。其中棉麦两熟面积占70%以上,是一个以棉麦两熟套种为主的丘陵棉区。八二年,全县棉花单产首次突破百斤皮棉关(亩产101斤)总产八万七千余担。八三年虽遭特大自然灾害,平均亩产仍达95斤。为了探索这类地区在发展棉花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增产途径,我们结合我县的农业区划工作对三十多年来棉花生产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整理和考查,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和意见,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区植棉22,000亩,其中碱地植棉8,800亩,占棉田面积40%。碱地难拿全苗,即拿住部分棉苗也是晚发迟熟,品质很差。1982年郝庄公社麻庄、王集大队,部分棉农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的办法,使碱地棉花闯过了全苗、早熟、高产三道关,在280多亩盐碱地上获得了亩产皮棉116斤的好收成。  相似文献   

9.
我县种植棉花近40年的历史,面积由小到大,单产由低到高,有较大的发展。1984年的植棉面积已由1949年的518亩扩大到18551亩,皮棉总产由3.9吨增加到911吨。棉花已成为德安县经济作物中的大头,是全省万亩棉县之一。但是近几年来,我县棉花生产发展不快,面积基本稳定在12000亩左右,单产在50公斤上下徘徊不前,总产没有突破过1千吨。我县地处赣北,属赣北棉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气候条件。据历史记载年平均气温16.8℃,无霜期248天,可见我县热量资源较为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1878.5小时;全  相似文献   

10.
陕西关中东部植棉区主要在渭南地区,年种植4.0万~5.5万公顷,约占全省的80%左右。而本区的大荔县地处黄河三角洲地带,光热资源丰富,植棉历史悠久,是全国的优质棉基地县之一。自1997年引进、示范、推广抗虫棉品种以来,植棉效益好,棉田面积逐步上升,到2005年,棉田面积在3.0万公顷左右,占全省面积的60%以上。由于多年种植棉花,该区棉花单产一直徘徊不前,特别是近3年来棉花前期长势喜人,而进入8月份后,棉株叶片自下而上,由绿变黄后,落花落蕾,有铃无叶,光秆无秋桃。棉田严重早衰,产量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早衰减产原因1.1气候因素。2…  相似文献   

11.
乐平县棉区主要集中在乐安河两岸,属赣北棉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年平均气温17.1℃,降雨量丰富,日照充足,土壤为平原冲积砂壤土,耕作性能好,非常有利于棉花生长。从1951年起,大力推广种植棉花,棉花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历年植棉面积为4万亩左右。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乐平县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在完成棉花生产计划的同时,发挥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地调整了种植结构,增加棉田复种指数,大力推广棉田间作套种。棉田间套作物在乐平甚为盛行,历年全县间套作物面积都在2万亩以上,占全县棉田面积的50%。皮棉单产也由以前的不足30 kg 增加  相似文献   

12.
移栽地膜棉高产栽培技术要点①韩昌友湖北荆沙市农牧局434100移栽地膜棉是将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和棉花地膜覆盖栽培二者结合起来的栽培方式。1991年荆沙市开始示范推广,1995年全市已发展到3.29万hm2,占棉田总面积的25.4%,平均皮棉单产达15...  相似文献   

13.
(一)江汉平原是我省的主要棉产区,也是全国的重要商品棉基地。该区常年植棉630万亩,占全省植棉面积的74%左右,皮棉总产占全省总产的85%以上。但长期以来,江汉平原棉花单产水平不高,重要原因之一是土壤缺钾,施肥比例严重失调。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江汉平原棉区属潮土类土壤,其速效钾含量较低:土壤速效钾大于150ppm的  相似文献   

14.
油棉两熟的发展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麦(油)棉两熟,特别是油棉两熟发展较快,已成为我省棉区的主要耕作制度。不少地方已从油棉连作套种发展为油棉双移栽,使油菜棉花单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油棉两熟发展较快的原因1、经济效益好。一亩油莱可产菜子  相似文献   

15.
大麦后移栽棉(简称麦后棉)是7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两熟制度。随着棉花育苗移栽技术的全面推广,这一种植制度发展较快,目前麦后棉已占全省植棉面积的87.0%。实践表明,这一耕作制度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棉区耕作制度改革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省棉田面积500万亩左右,约占全省耕地面积7.4%,近年来总产300万担以上。发展我省棉花生产还有较大潜力。一、我省棉区的自然条件我省棉花分布在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圩区三个农业地域,自然条件兼有长  相似文献   

17.
地膜覆盖是当代植棉技术的重大发展。南方棉区有没有推广应用价值?我们连续进行了三年试验示范:一九八二年,全县布了十个点,共计试验面积15.02亩,平均比露地棉增产10.74%;一九八三年,全县地膜棉扩大到650亩,平均亩产皮棉188.3斤,比露地棉亩增28.1斤,增产17.5%;一九八四年地膜棉发展到2100亩,占全省地膜棉总面积的40%以上,普遍获得丰收。实践再一次证明,地膜覆盖不但适宜于北方棉区,在南方也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是开创棉花高产丰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张方学 《中国棉花》2007,34(4):45-46
1遂宁棉花生产现状四川在全国属特殊生态棉区,而遂宁是四川省的主产棉市和最佳棉区,棉花面积占全省的40%以上,产量占全省总量的35%以上。常年植棉面积在1.3万hm2以上,皮棉单产达到1020kg·hm-2以上,年产皮棉1.4万t,居全省各产棉市第一,射洪、大英2县分别居全省产棉县的第一、二位。安居、射洪、大英3个县(区)列为了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全省仅7个),国家投资修建了良种棉加工厂。近年,因粮食涨价而大抓粮食生产和农资涨价等因素,全省棉花面积大滑坡。要加快遂宁市纺织工业发展,打造纺织工业强市,把遂宁建成西部纺织工业基地,发展棉花生产既是遂…  相似文献   

19.
1980年以来,我县棉花育苗移栽的面积逐年扩大,1981年发展到13.1万亩,占全县棉田的68.5%,1982年增加到18万亩,占棉田面积的70.3%,1983年扩大到25.4万亩,  相似文献   

20.
(一) 丰城县自1952年大面积种棉花,由于布局过于分散,棉田建设不过硬,科学种棉水平难提高,棉花生产多年处于“面积少,单产低,经济效益差,多数农民不愿种”的被动局面。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植棉面积在3.6万~5.5万亩左右,单产皮棉徘徊在10~30斤之间,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初,植棉面积由7.7万亩增加到10万亩,多数年份单产仍在30斤左右徘徊,最高年的1965年,平均单产也只有47斤。1982年,全县10万亩棉花,分布在17个公社,245个植棉大队,3215个植棉生产队,80755植棉户,平均每个生产队植棉31亩,每户植棉1.23亩。其中:有5个分散棉区,816个植棉生产队,每个队只有10亩左右棉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