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哈尔滨白猪和东北民猪的胰腺泡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胰腺泡的直径和断面面积随年龄体重的增加而增加,胰腺泡的数量则随年龄体重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不同品种间猪胰腺泡的直径和面积,除在60公斤时期哈尔滨白猪明显地大于东北民猪外,15公斤及90公斤时期无明显的差异;不同性别间猪胰腺泡的直径、面积及数量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东北民猪和哈尔滨白猪(以下简称民猪、哈白)不同产次的产仔数、初生窝重、哺乳仔猪20日龄窝头数和窝重、60日龄窝头数和窝重的测定,初步查明了两品种繁殖性能的较高产次为3—7产。两品种的各繁殖性状有较明显的差异。产仔数、20日龄头数、60日龄头数民猪为优势;初生窝重呈均势;20日龄窝重、60日龄窝重哈白呈优势。文中分析了两品种不同产次繁殖性能的变化,探讨了繁殖母猪的最高产次和经济的利用年限。  相似文献   

3.
东北民猪、哈尔滨白猪和长白猪的主要器官数值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东北民猪的髖骨长而宽,臀肌和股后肌群的重量较轻。长白猪的髖骨长而狭窄,其肌肉的重量最重。哈尔滨白猪的这些肌肉不如长白猪的发达。背最长肌在胸腰之间的横切面,东北民猪的呈等腰三角形,而哈尔滨白猪和长白猪的呈椭圆形。在第六肋骨处胸腔形状,东北民猪的胸腔呈扁橢圓形,其它两品种猪的胸腔呈圆形。东北民猪的骨性产道和子宫角都大于其它两品种猪的。  相似文献   

4.
测量了东北民猪和哈尔滨白猪在正常饲养、维持饲养和低维持饲养条件下的肌肉密度,比较了品种、营养水平和生长阶段间的肌肉密度差异,结果是:①品种间:实验前期在正常饲养和维持饲养下两品种各肌群密度差异很小,低维持饲养下民猪大多肌群密度大于哈白猪;实验后期三种营养条件下,民猪的个别肌群密度小于哈白猪。②营养水平间:限制饲养对两品种的肌群密度无明显影响,补偿后,个别肌群的密度略小于正常组,③生长阶段间:民猪低维持饲养的大多数肌群密度前期大于后期,而哈白猪,正常饲养和低维持饲养大多肌群密度前期小于后期。  相似文献   

5.
生长抑素基因在猪胃组织中表达发育性变化及品种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用生长速度快的瘦肉型猪大白猪和生长速度慢的肥胖型猪二花脸作为试验动物 ,用相对定量RT PCR方法 ,研究猪胃体部组织中生长抑素 (somatostatin ,SS)基因表达发育性变化并进行品种间比较。结果表明 ,(1)出生当天两品种猪胃体部组织中SSmRNA表达水平较高 ,但出生后第 3天均出现显著下降 (P <0 .0 5 ) ;(2 )从 3日龄到 30日龄胃体部组织中SSmRNA表达在二花脸猪和大白猪均表现为上升 ,二花脸猪在 90日龄时达到高峰 ,随后下降。而大白猪在 30日龄之后保持相对稳定 ;(3)二花脸猪胃体组织中SSmRNA表达从出生到 90日龄均显著高于大白猪 (P <0 .0 5 ) ,二花脸猪胃体组织中SS表达自 12 0日龄下调 ,12 0~ 180日龄期间大白猪和二花脸猪胃体部SSmRNA表达没有间差异 (P >0 .0 5 )。以上结果提示 ,猪胃体部组织中SS基因表达调控有特定的时序性 ,并且呈现显著的品种差异 ,这是否与胃结构和功能的发育有关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猪的部位和器官生长发育的异速生长式(Y=ax~b)品种间的共同规律是与生命攸关的部位和器官具有早期发育的特点,b<1。躯干各部位属于后期发育组织b>1,而且民猪与哈白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各内脏器官的异速生长式民、哈之间差异不显著,只有肺重,民略大于哈,但差异不显著(p>0.1),民猪到后期,主要管状骨重有超过哈白猪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光学显微数字成像方法观察长白山野猪和东北民猪骨骼肌组织的肌纤维形态特点,分别对两品种各30头供试猪40日龄时背最长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和三角肌组织的肌纤维直径和密度进行显微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4种骨骼肌组织中,东北民猪的肌纤维直径均显著大于长白山野猪的肌纤维直径(P<0.05),其肌纤维密度均显著低于长白山野猪的肌纤维密度(P<0.05)。在同品种内,不同性别猪的同一种骨骼肌组织之间肌纤维的直径和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在不同品种间,同性别猪同一种组织之间肌纤维的直径和密度差异显著(P<0.05);长白山野猪和东北民猪的肌纤维直径和密度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可见,至40日龄时,猪骨骼肌肌纤维直径和密度的生长发育受品种效应的影响较大,而受性别效应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用相对定量RT—PCR方法研究大白猪和二花脸猪背最长肌中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和生肌调节因子(Myo—genin)基因表达的发育性变化并进行品种及性别间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白猪公猪Myostatin mRNA表达水平在20日龄时达到高峰且显著高于相同日龄二花脸公猪(P〈0.05),而二花脸公猪在45日龄时才显著升高,其他日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二花脸公猪和母猪出生后Myostatin mRNA表达水平均表现为上升,45日龄时达到高峰,120日龄时公母猪间差异显著(P〈0.05)。二花脸公猪与大白猪公猪Myogenin mRNA的表达发育模式基本相同,均在20日龄达到最高值,品种问差异不显著。90日龄二花脸母猪Myogenin mRNA表达水平较公猪显著下调(P〈0.05)。结果提示,猪背最长肌中Myostatin和Myogenin基因表达水平在猪出生后早期均较高,但没有出现随着日龄的增加而一直升高或降低的趋势;两种基因的表达在20日龄出现品种间差异;性成熟前后二花脸公母猪间表达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一、品种间差异 (一)正常饲养组在正常饲养情况下,哈白猪于50公斤体重以后,产肉量占绝对优势,而民猪在四肢骨长度上占优势,其中后肢骨表现最突出.在骨骼重量上两品种间无显著差异. (二)限制饲养组在维持和低维持饲养情况下,民猪不论在肌肉重量上,还是在骨骼重量和长度上都占优势,而且,随营养水平的降低优势程度越明显.由此充分说明,在营养缺乏的情况下,民猪在肌肉重量和骨骼重量与长度方面的抗逆性强于哈白猪. (三)限制饲养组恢复正常饲养总的结果表明:哈白猪和民猪尽管前期遇到营养严重缺乏(维持营养以下),如后期给予正常饲养补偿,两品种的产肉量基本相同,无显著差异,即缩小了两品种生产瘦肉能力的差异;但同时加大了骨骼长度的品种间差异;对骨骼重量的品种间差异无显著影响. 二、营养水平间的差异在70公斤体重阶段,哈白猪和民猪原限制饲养组的肌肉重量、骨骼重量和长度均与其正常饲养组拉平,即两品种限制饲养组都得到补偿.但很难下结论哪个品种的补偿力强. 三、肌肉和骨骼关系民猪股坐夹角比哈白猪小,而坐骨和股骨又比哈白猪长.因此,延长了股后肌群相对髋关节的力臂,相应增大力矩,提高肌肉功率,结果减少了股后肌群的重量.民猪这种肌肉骨骼结构特点有利于生存而不利于肌肉发育.  相似文献   

10.
两品种的胸椎长大致相等。东北民猪的腰椎长比哈白猪的短,荐骨倾斜角比哈白猪的小。经第六肋的胸腔横断面的面积,两品种相等。但是,东北民猪的椭园横断面趋向于较高较窄,而哈白猪的则趋向于园形。与哈白猪比较,东北民猪的冈结节间距较窄,它们的眉胛骨较薄。除肱骨以外,肩胛骨和桡骨都较长。两品种的髋结节间距相等。东北民猪后肢的其它各项都胜过哈白猪。总之,民猪在骨骼的长度方面呈优势,而哈白猪则躯干骨骼呈优势。  相似文献   

11.
初生民猪腹腔内消化器官各段(除十二指肠第2部外)的长度,与初生哈白猪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各段重量间也无显著差异;各段周长(除盲肠外)仍无显著差异。两品种的肾、脾和肾上腺的长度、重量和比重方面同样也无显著差异。这说明两品种腹腔内各器官在初生时差异很小。唯一的差异是民猪的升结肠向心曲和离心曲分别比哈白猪多转半圈,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2.
猪是对外界环境温度较为敏感的一种恒温动物。为了探讨低温环境对猪肌肉组织线粒体的影响以及民猪与大白猪间的代谢差异,以民猪(耐寒品种)和大白猪(非耐寒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Real-time PCR的相对定量方法,检测了轻度和重度冷处理下两个猪种的腓肠肌、比目鱼肌及趾长伸肌线粒体DNA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轻度冷处理下,民猪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的mtDNA表达量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大白猪则表现为不变或略有上升。重度冷处理下,民猪的腓肠肌显著下降,民猪和大白猪其余的肌肉组织均表现为显著上升,而且比目鱼肌的上升倍数最大。据此认为,轻度冷处理下,民猪各肌肉组织的代谢模式不同于大白猪的;重度冷处理下,以红肌为主的比目鱼肌是颤栗性产热的主要肌肉组织,推测低温环境会诱导肌纤维类型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选刚出生的雄性纯种二花脸猪和雄性纯种大白猪各 2 8头 ,前者按中国地方猪种饲养标准饲养 ,后者按美国NRC标准饲养。测定不同发育阶段平均日增重 (BWG) ,并分别于 0、3、2 0、30、90、12 0、180日龄宰杀取样 ,用相对定量RT PCR方法 ,以 18SrRNA作内标 ,测肝脏生长激素受体 (GHR)mRNA丰度。结果发现 ,(1)从出生到 180日龄大白猪体重和BWG均显著高于二花脸猪。 (2 )大白猪和二花脸猪肝脏GHR基因表达发育性变化趋势相同 ,肝脏中GHR基因表达在出生时较低 ,随后表达逐渐增加 ,12 0日龄时达峰值 ,随后维持在较高水平 ,其发育性变化与BWG显著相关 (二花脸猪R =0 .6 8,P <0 .0 1,大白猪R =0 .96 ,P <0 .0 1)。双因子分析表明 ,大白猪肝脏GHR的表达极显著高于二花脸猪 (P <0 .0 1) ,其中从初生到 30日龄品种间差异不明显 ,在 90日龄到 180日龄大白猪肝脏GHR表达明显高于二花脸猪。提示 ,肝脏中GHR基因表达具有显著的年龄依赖性和明显的品种特征 ,肝脏中GHR基因表达对动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此项实验结果表明,正常饲养情况下,哈白猪的半胴肌从30公斤体重开始,逐渐大于民猪,到50公斤体重以后则绝对优于民猪。在骨长度方面,民猪的后肢骨和荐尻尾椎在30、50和70公斤体重阶段都优于哈白猪。在骨重量方面,两品种三阶段均无显著差异。从30公斤饥饿到50公斤体重阶段,民猪在肌肉重、骨重和骨长度方面,对饥饿的抵抗力非常明显地强于哈白猪。当饥饿组从50公斤恢复正常饲养到70公斤体重时,民猪骨重的补偿力低于哈白猪;脊柱长的补偿力也低于哈白猪;肌肉重的补偿力有低于哈白猪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观察了3个体重年龄,3种不同饲养水平,2个品种猪肌组织的发育及其形态学特征。1.正常组织达到50公斤时,低维组哈白猪的肌纤维直径落后于同组民猪,差异显著。说明哈白猪对劣环境反应比民猪敏感,抗逆性比民猪差。2.猪出生后暂时营养失调,对肌组织不能造成退化性和坏死性变化而使肌纤维数减少,主要是影响肌间组织,经补偿后肌组织与正常组无差异。3.1级肌束纤维数为30~60条,而数束或十数束构成2级束。4.民猪和哈白猪背最长肌、股二头肌均为中间型纤维(氧化糖酵解型)组成。5.70公斤时,哈白猪和民猪的肌纤维生长还未得到成熟水平,不宜屠宰。  相似文献   

16.
本文检测了6组41头猪的淋巴细胞转化率。以最小二乘均数法及SSR 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对照组(C 组及 C—C 组)的淋转率高于维持组(M 组)、低维持组(SM 组)及维持改标准饲养组(M—C 组) (p<0.05),更显著高于低维持改标准饲养组(SM—C 组)(p<0.01)。说明营养水平的降低或过低,对动物的免疫功能有重大影响。品种间相比较,东北民猪高于哈尔滨白猪(p<0.05)。不同营养水平各组的哈尔滨白猪淋转率,用方差分析及 SSR 法分析表明,C 组与 M、SM、M—C、SM—C 各组之间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营养水平的变化,明显影响哈尔滨白猪的淋转率。民猪各组间,只有对照组与低维持组之间差异显著,说明民猪对营养水平的变化有较强的耐受力。营养水平对总 E 花环及活性 E 花环形成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指出九月令东北民猪与哈白猪配种与未配种组排卵期生殖器官的形态变化是有差异的。配种组的卵巢、输卵管、子宫角的重量和长度,差异不显著,只有民猪的阴道和阴道前庭稍占优势;而未配种组,卵巢差异不明显,输卵管、子宫角、阴道和道阴前庭,差异就非常显著。所以,虽然哈白猪在配种前生殖器官发育不及民猪,但配种后受交配活动与激素的刺激,发育速度加快,故配种组两种猪生殖器官比较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对民猪和哈白后备母猪各30头于九月龄进行发育测定,平均日增重差异非常显著,体尺差异不显著,但每公斤增重消耗混合精料和青料没有什么差异。民猪发情早于哈白。民猪可利用的胴体部分少于哈白猪。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Rac1基因mRNA和蛋白质在马身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组织中的发育性表达规律,揭示Rac1基因与猪肌肉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马身猪和大白猪从1日龄到180日龄(1、30、60、90、120、150和180日龄)阶段背最长肌中Rac1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Rac1基因mRNA在大白猪1日龄、120日龄和180日龄时表达量较高,与其他日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其他日龄表达量均维持在较低水平;马身猪60日龄时Rac1 mRNA表达量最高,极显著地高于其他日龄(P0.01),90日龄次之,其他日龄表达水平较低,且日龄间表达量无显著差异。在蛋白质水平上,从1日龄到180日龄,大白猪Rac1表达量整体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1日龄时表达量最高,120日龄表达量最低;马身猪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60日龄时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日龄(P0.01),随后几个月龄的表达量处于较低水平,显著低于1日龄和30日龄(P0.05)。品种间比较,马身猪Rac1蛋白表达量始终高于大白猪,且在1日龄和60日龄,差异极显著(P0.01),在120日龄和150日龄,差异显著(P0.05)。[结论]猪背最长肌中Rac1基因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量与猪的年龄及遗传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20.
纯种东北民猪、哈白猪由活重30公斤始施以一个饲粮三个水平的处理:自由采食,作为对照;维持组,能量按165—0.8(体重—20)体重~(0.75)供给;低维组,能量供给为前者的60%。当自由组达到50公斤时,其余两组同时转入自由采食,直至活重70公斤结束全部试验。处于饥饿状态时,民猪全期减重少于哈白猪1.1公斤;析因分析能量、蛋白、脂肪也是民猪减得少。民猪维持需要比哈白猪低,前者为76.8千卡/公斤。~(0.75),后者为91.2千卡/公斤~(0.75)。消化能沉积脂肪,蛋白的部分效率也以民猪高,在维持需要之上,民猪每食入l兆卡消化能沉积脂肪39.96克,蛋白21.70克;哈白则为33.98克与18.88克。饲料可消化粗蛋白的沉积效率,民猪为52%,哈白猪为45%。消化能日增重效率哈白为143.78克/兆卡消化能,民猪为159.78克/兆卡消化能。限食后民猪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含量以及α—球蛋白百分比例均比哈白高。限食并不显著改变两个品种的体灰分百分比及其日沉积量。饲料能量及其它养分的消化率也不因限食而有所改变。限食转入自由采食后,两品种都表现出明显的补偿作用,表现出日增重快以及限食时血糖α、γ、球蛋白,血清总蛋白低的差异消失。补偿期间哈白水分沉积多,故两个品种的饲粮利用总效率相仿。能量及其它养分的消化率也无品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