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70块标准样地资料,采用数量化的方法,对现有人工落叶松林进行了立地指数表的编制,并利用林分优势树高和立地环境因子准确评价有林地的立地等级和无林地的未来生产潜力。旨在为培育生长稳定的优质林分,为适地适树和评价林地生产潜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数量化理论,分别林地土壤水分和养分因子,对有序样本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作为研究落叶松林地立地指标数量化分级的途径。提出的分级标准使多因子立地分类更加直观,便于为林区营林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3.
祁连山北坡立地因子对青海云杉树高生长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祁连山北坡青海云杉林32块标准地资料为依据,采用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等方法,定量地分析了立地因子对青海云杉树高生长的影响途径及强度,建立了简单、合理的影响模型,并初步探讨了不同分析方法在立地评价中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仙米林区立地环境因子入手,在注重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以往林业生产实践经验,坚持以生态经济的观点和科学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仙米林区的立地分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采用有林地与无林地统一分类,对指导林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做到适地适树,就要了解地和树的客观规律,既要掌握树对环境条件的重求(即生态学特性),又要掌握地对树是否相适应。不同的立地条件对杉木的生长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选择好适宜的造林地,常常是造林成败的关键。评价杉木林林地立地条件的优劣,目前可以采用编制的立地指数表求得。在生产实践中,人们需要的是宜林地造杉的适应性及其效果的预测。本文以立地类型调查的五十六块标准地材料为基础,并以此编制的杉木立地指数表为依据,把立地因子与立地指数结合起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试分析影响杉木生长的主导因子及其与生长量的关系,为科学鉴定宜林地造杉的适应性和预测其生长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太行山西侧油松人工林立地分类及生长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3块标准地资料,对太行山西侧油松人工林的立地分类及生长预测进行了研究。以坡向、海拔、土层厚度为主导立地因子,划分了3个纬度段的立地类型组。按立地类型组进行了不同龄级的树高预测,以椽材林木树高为标准,对立地生产力进行了评测,提出了不同立地类型组现有油松人工林分类经营和荒山油松造林意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红松天然林为例,应用数量化的方法,以树木的高生长与年龄和立地因子导出的参数建立出数学关系,最后利用这种关系对树木在不同立地的生产力作出数量上的评价,并划分出不同等级的立地类型。为树木的适地适树,速生丰产、合理经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一、调查方法在朗乡林业局随机抽取6个林场,在每个林场内采用典型抽样调查方法,分别林分类型设置标准地。在红松阔叶林内共设置标准地54块,标准木509株,解析木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洞庭湖区现有1~4年生Ⅰ—69杨生物生产力与林地土壤特性,摸索其生长规律,为适地适树速生丰产提供科学依据。1982年5~6月,我们于澧县、汉寿、沅江县采用标准地法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1.林地认定和管理问题 《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由于在执行土地利用分类标准上的差异,使林地认定、林地管理难于完全到位。为此,应成立全国土地利用分类区划委员会,由国土部门牵头,林业及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和土地利用区划工作,将每一块土地的  相似文献   

10.
丹江口市林地质量评价与经营保护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择林地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坡度、坡向、坡位等5项影响林木生长的主要因子作为评价因子,根据各评价因子对林木生长影响的大小确定其权重,并对各评价因子分级赋值,采用层次分析法评定林地"优质、良好、一般、较差、劣质"等5个质量等级,最后依据全市各林地质量等级面积,提出了按其分类开展森林经营与生态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比较不同林地类型和郁闭度对香榧幼苗栽培的影响,从2006~2009年连续四年记录在松阳县52块标准地香榧幼苗的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因素分析法结果表明:郁闭度、林地类型、郁闭度和林地交互作用对成活率均有极显著性影响,郁闭度对新梢生长量有显著影响。在郁闭度为0.4的板栗林、针阔混交林和杉木林种植香榧幼苗,其成活率均达到96%以上,新梢生长量达到21.5cm以上。  相似文献   

12.
统一地类标准是编制空间规划的核心工作,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承担中央空间规划改革试点过程中,针对现行体制下林业与国土部门林地标准不一及两部门矢量数据差异较大的现实问题,在参照林业、国土等多个部门地类标准和浙江开化等县(区)空间规划试点的基础上,结合宁夏实际,制定了包括林地在内的新地类标准,最终在空间编制规划工作中实现了林地的唯一属性,文中对空间规划新林地分类标准的建立及意义展开陈述。  相似文献   

13.
林业生产中,不仅需要评定有林地的立地质量,也需要对无林地的立地质量进行评价,以便合理利用土地,为充分发挥宜林地的生产潜力和适地适树进行造林提供科学依据。为此利用标准地主要环境因子与其地位指数间的相关关系,编制此表,作为评价森林立地质量、预测林地生产力、造林规划设计、森林经营管理等重要依据。编表方法是利用地形、土壤等主要因子为自变量,按地位指数表查定各标准地的地位指数作为因变量,采用数量化理论(Ⅰ)求解,编出标准年龄时华山松立地指数得分表。  相似文献   

14.
不同林地和郁闭度对香榧幼苗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比较不同林地类型和郁闭度对香榧幼苗的影响,2006-2009年连续观察松阳县52块标准地香榧幼苗的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析因分析结果表明,郁闭度、林地类型、郁闭度和林地交互作用对成活率均有极显著性影响,郁闭度对新梢生长量有显著影响.在郁闭度为0.4的板栗林、针阔混交林和杉木林种植香榧幼苗,其成活率可达96%以上,新梢生长量21.5 cm以上.  相似文献   

15.
从群落结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林分和林地生产力、生态因子及生态环境因子、林分健康水平及稳定性指数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森林资源生态功能评价因子及相应的等级划分标准。初步确立了森林资源生态功能评价体系框架及各评价因子等级划分标准,以便为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肥力关系密切,尤其是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直接参与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及无机物转化等重要的生化活动,影响着土壤元素循环的速率。所以测定土壤中各种不同生理类群的微生物,对研究土壤肥力以及植物营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土壤的微生物生理类群,进行初步的数量分析。一、试验方法本试验采用纯林与混交林对比法,在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的15年生的杉木、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内各建立3块标准地(12×8米)。采集根际(根围1厘米范围内)和林地(林地3-20厘米剖面) 两种类型的土样。土样由随机取样混合而成。10月中旬采样。供试林地土壤均为山地红壤。  相似文献   

17.
杨保平  薛婷婷 《绿色科技》2023,(11):132-137
目前,国家自然资源部门与林草部门正逐步构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国土“三调”)与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对接融合,形成统一自然资源管理成果。由于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应用的林业地类分类标准和第三次国土调查应用的土地分类标准在林地调查上存在差异,使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中的林地和“三调”中的林地存在差异。以陕北吴起县国土“三调”与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2020年数据)对接融合为例,对“融合成果”中两种不同调查结果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详细分析了两者各种地类数据不一致情况,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分类标准对其差异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找出差异性的主要原因,着力解决概念不一致,耕地、林地、草地数据交叉、同一图斑多重资源属性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制定统一地类分类标准、统一开展自然资源变量调查,开展林草湿生态综合监测等建议,为进一步落实林地界线,细划林地图斑,完善图斑信息,确定植被类型,优化国家级公益林相关数据,构建科学的全省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提供基础,并为陕西省生态空间建设、森林“碳汇”精准计测量、林地管理奠定坚实的本底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定量形式确定出优、中、劣三种林地类型,并依据劣等地类型中等经营水平,编制出山西省人工林主要针叶树种油松和华北落叶松林的标准序列林价表;其次,对林价计算公式作了补充和完善,提出在计算标准序列林价时应考虑不同林龄的抚育间伐收益;此外还提出不同林地类型级差收益的计算公式,并编制了不同林地类型级差收益的系数表。为建立林价制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针对杉木林地力衰退,在一代林采伐迹地上设置不同收获方式、不同整地方式以及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三种因素不同水平的标准地,通过对二代杉木幼林的林地土壤肥力进行系统研究,获得有利于提高林地土壤肥力的最优组合方式。试验结果为:一代林收获方式为影响土壤有机质其含量的主导因子,其次为采伐剩余物的处理方式,整地方式产生的影响力最小;影响土壤全N以整地方式最为显著,采伐剩余物的影响力则最小;影响土壤全P和速效P含量的主导因子为不同收获方式,影响力最小的因子分别为采伐剩余物的处理方式和整地方式;影响土壤全K和速效K含量的主导因子为收获方式,而影响力最小的因子分别为整地方式和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20.
嘉陵江中上游林地资源丰富,研究林地资源结构、分布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对嘉陵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98年、2018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DEM数据,采用最大似然分类法、DEM数据栅格表面分析、重分类处理与空间叠加进行林地资源空间演变受地形因子的影响研究。嘉陵江中上游林地资源面积以318.43 hm2·a-1的速度显著增加,林地资源类型中有林地平均增加速率最快,正向增加明显的有林地、宜林地和苗圃地与疏林地、未成林地和无林地速率大小不一;林地资源结构呈现出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的柏木(Cupressus funebris)和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为主,经济林中的橙为辅的特征;林地资源主要集中在缓坡坡度、低海拔丘陵和下坡坡位上,无坡向分布区域极少;林地资源转移速率在下坡坡位、低海拔丘陵和西南、东南坡向正、负转移速率最快和最大;各林地类型分布指数在不同地形上差异较大,总体以斜坡、下坡位为绝对优势位,平坡、无坡向为相对劣势位;偏相关分析表明,坡度、海拔、坡向、坡位与林地资源总量分别为负相关、正相关、正负交替、负相关的关系,但与有林地、灌木林地、苗圃地正相关关系较明显。基于林地资源总量、结构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空间关系,可较好地了解嘉陵江中上游林地资源分布情况,为后期生态修复、生态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