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巨石斑鱼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巨石斑鱼为材料,采用PHA、秋水仙素体外培养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分析了巨石斑鱼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巨石斑鱼核型为2n=48=48t,臂数NF=48.  相似文献   

2.
七带石斑鱼染色体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PHA体内直接注射法制备了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头肾组织染色体标本并分析其核型。结果表明,七带石斑鱼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24对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48,核型公式为:2n=48t,NF=48。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型染色体,第24对染色体长度明显小于其他染色体。通过与其他22种石斑鱼染色体核型进行比较,发现七带石斑鱼具有石斑鱼属鱼类的原始核型特征,属于石斑鱼属鱼类的原始类群。  相似文献   

3.
以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为母本、云纹石斑鱼(E.moara)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可获得正常发育的杂交子一代,俗称红云石斑鱼(红云斑)。本文通过活体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溶液,采用头肾细胞直接制片法,研究红云石斑鱼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红云石斑鱼染色体数目为48(即2n=48),其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各1对,2对为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和20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其染色体臂数(NF)为56,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8=2m+2sm+4st+40t, NF=56。本研究为红云石斑鱼的亲缘关系分析、遗传变异,以及杂交后代种质鉴定、性状选育和种质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杂交后代与双亲染色体组型的差异, 证明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和蓝身大斑石斑鱼 (Epinephelus tukula)杂交在染色体水平上的可行性, 以及建立石斑鱼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制片技术, 本研究以 4 月龄和 16 月龄青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后代、4 月龄母本后代和父本为实验材料, 通过头肾 -秋水仙素法和外周血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制片, 经油镜观察和分裂相统计, 结果表明青石斑鱼的染色体数目为 2n=48, 占比 91.00%, 核型公式为 2n=48t, NF=48; 蓝身大斑石斑鱼具两个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染色体数目为 2n=48, 占比 82%, 核型公式为 2n=2sm+46t, NF=50, 臂比为 1.76±0.11; 杂交后代(E. AT)具一个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染色体数目为 2n=48, 占比 78%, 核型公式为 2n=1sm+47t, NF=49, 臂比为 1.75±0.29。同时, 本研究对 4 尾 16 月龄杂交后代鱼的性腺进行组织切片, 观察发现所有个体性腺中具有大量卵母细胞, 杂交后代均为雌性, 初步说明杂交后代所具有的异形染色体与性别无关, 推断异形染色体形成的原因是父本提供了 23 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和 1 条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母本提供了 24 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研究结果为石斑鱼杂交后代异形染色体发生、遗传变异, 以及杂交后代性状选育和种质改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采用PHA体内直接注射法制备了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 TemminckSchlegel1842)东京湾群体头肾组织染色体标本并分析其核型。结果显示,其东京湾群体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其中,亚中部着丝粒3对;其余21对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54,核型公式为:2n=48,6sm+42t,NF=54;第24对染色体的短臂的形态具有多态性。该鱼染色体臂数高于石斑鱼类的原始核型类群,属于石斑鱼属的特化类群。云纹石斑鱼日本东京湾群体与厦门群体染色体核型存在显著差异,东京湾群体比厦门群体多1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可能是长期隔离导致染色体重组进化形成的。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不同地理群体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差异,可利用不同地理群体间的种内杂交优势改良云纹石斑鱼种质。  相似文献   

6.
六带石斑鱼染色体核型和银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六带石斑鱼为材料,利用腹腔注射法体内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和秋水仙碱获得大量处于分裂中期的头肾细胞,头肾细胞经低渗处理、卡诺氏液固定后,常规自然晾干法制作成染色体标本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银染研究。结果显示,六带石斑鱼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为2n=2st+46t,NF=48;Ag-NORs仅有一对位于第24对染色体即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的短臂上。  相似文献   

7.
鲑点石斑鱼的核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报告以肾细胞为材料,采用PHA和秋水仙素进行分步活体注射,经低渗处理,空气干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鲑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ario)的染色体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鲑点石斑鱼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48,核型为34m·sm+14st·t,NF=62。  相似文献   

8.
褐点石斑鱼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用胸腔活体注射PHA和秋水仙素溶液,取头肾细胞,低渗处理,空气干燥法制片,对染色体进行G iem sa染色来研究褐点石斑鱼的核型。试验结果表明,禢点石斑鱼的核型为2n=48,2 sm 46 t,NF=50;其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相似文献   

9.
利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对淡水石斑鱼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淡水石斑鱼染色体数目为2n=44,核型公式为4 sm+26 st+14 t,染色体臂数(NF)=48。雌雄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探索了在鱼类大小规格不同情况下制备鱼类染色体的最佳策略和方法,并对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子代(俗称珍珠龙胆)的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本研究根据预实验的结果,对所选取的珍珠龙胆幼鱼,采用小鱼游泳法进行前处理,取其鳍条并以冷、热两种不同的滴片方法制备染色体,观察染色体形态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选用的染色体制备方法能获得图像清晰、形态良好的细胞分裂相;不同的滴片处理方法细胞分裂指数存在一定差异,即热滴片法的有丝分裂指数为2.58%,明显高于冷滴片法的有丝分裂指数(0.83%),此外,热滴片法所获得的染色体的质量也明显优于冷滴片法.珍珠龙胆石斑鱼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22对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染色体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52,核型公式为2n=48,4st+44t.珍珠龙胆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染色体数目、核型基本一致,而与母本棕点石斑鱼的核型存在很大差异.研究表明,珍珠龙胆的2n数与其亲本相同,其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在对珍珠龙胆与其亲本的核型进行比较的同时,对已报道的25种石斑鱼进行了核型的比较和综合分析,为石斑鱼的种质鉴定、遗传资源保护利用、育种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布氏石斑鱼的染色体核型、银染和C-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补充布氏石斑鱼细胞遗传学数据, 并为石斑鱼染色体进化研究以及石斑鱼遗传育种等工作奠定基础, 实验利用Giemsa染色、C-带和Ag-NORs方法对布氏石斑鱼的染色体核型以及异染色质和具有转录活性的核仁组织区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置和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布氏石斑鱼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48, 其染色体组由48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 绝大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粒位置呈异染色质带, 仅在第24对染色体靠近着丝粒的位置检测到银染带, 以上结果均表明, 布氏石斑鱼属于较为原始的类群。  相似文献   

12.
探索了在鱼类大小规格不同情况下制备鱼类染色体的最佳策略和方法,并对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子代(俗称珍珠龙胆)的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本研究根据预实验的结果,对所选取的珍珠龙胆幼鱼,采用小鱼游泳法进行前处理,取其鳍条并以冷、热两种不同的滴片方法制备染色体,观察染色体形态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选用的染色体制备方法能获得图像清晰、形态良好的细胞分裂相;不同的滴片处理方法细胞分裂指数存在一定差异,即热滴片法的有丝分裂指数为2.58%,明显高于冷滴片法的有丝分裂指数(0.83%),此外,热滴片法所获得的染色体的质量也明显优于冷滴片法。珍珠龙胆石斑鱼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22对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染色体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52,核型公式为2n=48,4st+44t。珍珠龙胆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染色体数目、核型基本一致,而与母本棕点石斑鱼的核型存在很大差异。研究表明,珍珠龙胆的2n数与其亲本相同,其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在对珍珠龙胆与其亲本的核型进行比较的同时,对已报道的25种石斑鱼进行了核型的比较和综合分析,为石斑鱼的种质鉴定、遗传资源保护利用、育种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PHA体内直接注射法制备了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和日本黄姑鱼N.japonica肾组织的染色体制片,并对两种鱼的核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黄姑鱼的核型公式为:2n=48t,NF=48;日本黄姑鱼的核型公式为:2n=48t,NF=48.黄姑鱼染色体相对长度最长为5.94±0.33,最短为3.06±0.20;日本黄姑鱼染色体相对长度最长为5.68±0.22,最短为2.66±0.14.收集文献报道的石首鱼科鱼类的核型研究资料,包括双棘黄姑鱼N.diacanthus、(鱼免)状黄姑鱼N.miichthioides、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核型,应用核型进化距离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这5种石首鱼科鱼类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黄姑鱼和双棘黄姑鱼以及(鱼免)状黄姑鱼和日本黄姑鱼的亲缘关系较近,大黄鱼与(鱼免)状黄姑鱼的亲缘关系最远,核型进化距离聚类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5种鱼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后代利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通过活体注射法制作染色体标本。选用头肾和鳃组织制作细胞悬浊液,并对冷滴片和热滴片法进行比较,结合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分裂相玻片,经吉姆萨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筛选清晰完整的分裂相。杂交子代(俗称云龙斑)选取75个分裂相,统计染色体数目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云龙斑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其中,19对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3对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58,核型公式为2n=48,4sm+6st+38t。杂交后代云龙斑与父母本染色体数目相同,都为2n=48,但云龙斑染色体与其父母本组型不同,在遗传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染色体重新配对和变异。本研究为杂交后代"云龙斑"的种质鉴定、亲缘关系分析、杂交育种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5.
淡水黑鲷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淡水黑鲷(Hephaestus fuliginosus)头肾组织为材料,采用腹腔注射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秋水仙素和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淡水黑鲷染色体为48条,核型公式为2n=48=4m+44t,NF=52;未发现随体、次级缢痕及异形性染色体;其核型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6.
采用活体分离鱼的肾细胞,与PHA、秋水仙碱相作用、经Giemsa染色、空气干燥法制片,对千年笛鲷(Lutjanus sebae)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千年笛鲷染色体数目2n=48,核型公式为2N=46t 2sm,NF=50.本方法简便、容易重复、适用于其它鱼类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后代利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通过活体注射法制作染色体标本。选用头肾和鳃组织制作细胞悬浊液,并对冷滴片和热滴片法进行比较,结合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分裂相玻片,经吉姆萨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筛选清晰完整的分裂相。杂交子代(俗称云龙斑)选取75个分裂相,统计染色体数目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云龙斑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其中,19对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3对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58,核型公式为2n=48,4sm+6st+38t。杂交后代云龙斑与父母本染色体数目相同,都为2n=48,但云龙斑染色体与其父母本组型不同,在遗传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染色体重新配对和变异。本研究为杂交后代"云龙斑"的种质鉴定、亲缘关系分析、杂交育种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8.
黄条魳(Seriola aureovittata)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海北部沿海捕获的野生黄条(Seriola aureovittata)为实验材料,经过体内注射植物血球凝聚素(PHA)和秋水仙素,取头肾细胞,经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液染色后,观察黄条的染色体核型和特征.本研究分析了21条黄条的80个中期染色体核型,结果显示,黄条核型有48条染色体,2n=48占所观察分裂相的比例是81.25%;第1对染色体有次缢痕和随体.核型公式为2n=48=6sm+4st+38t,其染色体臂的数量为54,单倍体染色体总长度约为51.97 μm.黄条染色体核型比较独特,具有3对亚中部染色体和2对亚端部染色体;不同于以往报道的其他属鱼类的染色体核型特征.通过比较分析认为,黄条为进化上的高位类群中的特化类群.本研究为属鱼类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并为黄条种质资源保护及未来人工养殖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3种海产经济鱼类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胸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及秋水仙素溶液,取活体头肾细胞经低渗、固定、空气干燥法,分析了条石鲷、金钱鱼和星斑裸颊鲷的核型,并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3种海水鱼中期染色体均为二倍体,且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随体和次缢痕.其核型如下:条石鲷2n=48,2m+2st+44t,臂数:NF=52;金钱鱼2n=48,48t,臂数:NF=48;星斑裸颊鲷2n=48,48t,臂数:NF=48;条石鲷的核型与后两者存在微小差异.  相似文献   

20.
点带石斑鱼的核型、C带、Ag-NORs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邹记兴 《水产学报》2005,29(1):33-37
采用PHA活体注射结合秋水仙素培养,取点带石斑鱼全肾,低渗处理,空气干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染色体进行Giemsa染色、C带及Ag-NORs等系列研究。结果表明:(1)点带石斑鱼2n=48,核型组成为48t,NF=48,没有异型性染色体分化;(2)在最小一对染色体的着丝粒与其染色体臂之间,靠近着丝粒部位有明显的次缢痕;(3)在间期核中,通过银染表现出核仁的数目为1~4个,1个核仁的间期核数目最高,多达55%,4个核仁的间期核数目占2%;(4)50%有丝分裂中期相能观察到Ag-NORs,Ag-NORs主要出现在第24对同源染色体上,第5对同源染色体也可观察到,但其它染色体上则没有;(5)Ag-NORs的数目在不同的细胞中表现出多态性,数目为1~4个,出现4个Ag-NOR~的频率最低(6.8%),出现2个Ag-NORs的频率最高(58.1%);(6)第24对同源染色体近着丝粒的臂内具次缢痕,是A乎NORs所在的区域,该区域分布有大量的结构异染色质,即Ag-NORs与C带强阳性呈现严格的同步对应;(7)点带石斑鱼所有染色体着丝粒为阳性C带,而且第24对染色体几乎整个染色体臂都呈C带阳性,着色强度与该对染色体上的着丝粒C带相同。最后讨论了核型演化规律和Ag-NORs、C带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