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云金杆菌伴孢晶体毒素对昆虫细胞株的毒性以及用昆虫细胞株测定伴孢晶体毒素的含量,国内外都发表了一些研究报告,并有所进展。然而,苏云金素对昆虫细胞株的毒性尚未见这方面的报告,本文将简报这一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
光、声和信息素在昆虫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监测技术通常由光学、声学和化学生态学开发而来。本文介绍了这3种昆虫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使用范围、应用效果。灯光和色板诱虫谱广,适用于监测点昆虫多样性调查;声波探测是一项新兴技术,对封闭环境的昆虫监测具有优势,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信息素具有很强的专一性,能高效灵敏地监测某一种害虫,应用于特定害虫发生动态的监测。本文综合比较了这3种昆虫监测技术的优缺点,为监测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昆虫是变温动物,但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生存。在适温区内发育速度 v(v=_N~1,N:发育历期)与温度 T 近似直线关系,其公式为 T=C VK。根据此直线式,我们常依据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育历期的试验观察数据,求出某种昆虫、某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 C 和有效积温K 值。并据此来预测昆虫在某地区的发生代数,昆虫分布的北限,各虫态发生期等。众所周知,不同地区的同种昆虫,由于地理隔离会形成不同的地理宗。这些地理宗在它们各自分布区内,由于受不同气候条件所形成的不同的温度变化幅度的影响,导致同种昆虫表现出不同的温度效应。这是它们在当地气候条件下,经长久年代驯比后,在生理上对环境  相似文献   

4.
1978年以来,我所配合昆虫迁飞规律的协作研究,先后使用改一型航模靶机(见图)和伞翼机两种机型,在徐州上空进行了捕虫试验,共飞行206架次,捕虫139头,为分析某些迁飞昆虫的飞行时间、高度、和空中昆虫动态提供了一些依据,也是在植保科研工作中采用初级遥控技术的一种尝试。试验结果表明,遥控航模捕捉  相似文献   

5.
昆虫是典型的变温动物,体内的各项生命活动极易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变温对昆虫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和种群增长等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概况,提出了开展日变温模式下昆虫生物学特性研究的重要性,这将有助于摸清某一种昆虫在我国各地田间自然环境中种群消长规律的生态学机理,为利用当地气象资料推测该虫在某一时间段内的发生动态,确定防治适期,科学有效地指导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宽须蚁蝗生态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89-1995年在甘肃省夏河县对宽须蚁蝗的生活史,生活习性以及发生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虫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4月中旬末至下句当平均气温达5.4℃左右时开始孵化出土,5月上旬未至下旬为孵化出土盛期。6月中旬始见成虫,7月上旬开始交配产诳,7月中旬至下旬为产卵盛期。  相似文献   

7.
范永康 《植物保护》1985,11(6):25-26
依昆虫激素的进展情况,基本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内激素,主要是由昆虫内分泌器官分泌的、能在体液内流动的活性物质,它能调节和控制昆虫的生长、发育、变态、滞育、交配、生殖以及一般生理代谢作用。另一类是外激素,它是由昆虫体某一器官或组织所分泌的、能在体外流动的活性物质,它能借空气或其他媒介散布到体外影响同种(有时也影响异种)其它个体的特殊行为。 近几年来生态学有了重大发展,人们在化学生态领域中对生物间相互关系的形成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某些化学物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昆虫与昆虫、昆虫与植物之间的联系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化学物质传递信息,如昆虫求偶、寻找食物、定向栖息搜索寄主,受到侵扰时向同类告警等行为都存在  相似文献   

8.
花绒寄甲是天牛类林木蛀干害虫有效的天敌昆虫之一,但其对桃红颈天牛的防治效果尚未见报道.本次试验证明了花绒寄甲对园林树木上的桃红颈天牛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展现了该天敌昆虫在控制园林桃红颈天牛上的广阔前景,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吉林省中西部地区蛾类昆虫的种类及组成,提供蛾类群落的多样性资料,本研究于2017年-2020年利用高空探照灯逐日诱集蛾类昆虫并分类,明确不同昆虫季节性种群动态,在此基础上对蛾类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共采集、鉴定蛾类昆虫18科227种,优势科为夜蛾科,种数占比达到49.34%。按为害植物类别,可分为农业害虫、林业害虫、果树害虫、蔬菜害虫等。蛾类昆虫4月始见,7、8月群落丰富度最高,7月群落多样性最高,群落均匀性随时间变化不明显。明确了不同月份优势度指数较高的种类。7、8月的蛾类群落相似性高,4、10月与各月的相似性低。本研究结果可为此区域蛾类害虫的监测预警与综合治理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陕西渭北的黄土高原是我国苹果的主要产区,该地区果园地形复杂,地面植被丰富,生产上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清除杂草。果园植物的种类对果园昆虫多样性有明显影响,果园生物多样性指数维持较高水平时害虫不易成灾。严毓骅和段建军及王大平研究表明,在苹果园保留夏至草,或间作苜蓿、三叶草、白花草木犀、百脉根等可提高天敌昆虫的多样性,有助于发挥天敌昆虫的作用。果园地面杂草覆盖度较高时,捕食性蜘蛛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也较高,可有效控制果园中的主要害虫。目前,关于黄土高原苹果园杂草多样性以及不同杂草对天敌昆虫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试验对陕西省黄陵县不同地形的苹果园地面植被进行系统调查,明确杂草种类及优势种,并对杂草群落与果园天敌昆虫群落相似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病虫对农药的抗药性是随着农药的使用而产生的。它的发展历史,就是农药使用的历史。也就是说随着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病虫对农药的抗药性。对于抗药性的定义,WHO(1958)认为,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是指某种昆虫群体发展成为新的种群,而新种群对杀虫剂的忍受能力超过能杀死某正常群体大多数个体的药剂剂量。抗性是由于使用杀虫剂后在昆虫群体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具有遗传特征的,与昆虫对某种药剂的敏感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8年黑河流域SPOT-VEGETATION NDVI数据,采用数学统计、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对绿洲植被年内长势变化的过程、速度和幅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空间统计方法对各地区年内长势最佳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绿洲植被长势在一年中呈阶段性显著:第1-18旬(1-6月)明显上升,第19-22旬(7-8月上旬)波动,第23-36旬(8月中旬-12月)明显下降.(2)绿洲植被长势变化速度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性,第14-15旬的长势速度增加最快,第27-29旬的减少最快,而且增加和减少相当的区域略具空间一致性.(3)绿洲植被长势变化的幅度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绿洲核心区域年内长势变化最大,向外围依次递减.(4)各区域绿洲植被长势最佳期的出现具有差异性.总体而言以出现在第22旬(8月上旬)的区域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第20旬和第18旬等.因此在选择遥感影像时针对全流域绿洲整体的研究可以选择8月上旬的影像,而针对局部区域可以选择6月下旬、7月中旬或9月下旬的影像.  相似文献   

13.
在赤眼蜂离体培养所用的天然物质培养基中,昆虫血淋巴是其中致关重要的成分。在国内,昆虫血淋巴大多数取自于柞蚕蛹或蓖麻蚕蛹。分析和比较蓖麻蚕幼虫和蛹血淋巴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及其变化,对于赤眼蜂离体培养基配方的改进是有意义的。有关蓖麻蚕血淋巴氨基酸的含量分析,国内外都已有报导。但多数只是测定其中某  相似文献   

14.
黄宽腭步(虫甲)Parena rufotestacea Jedl属鞘翅目,步(虫甲)科,是茶园内一种比较重要的天敌昆虫。在开展天敌昆虫资源调查与利用工作中,重点对黄宽腭步(虫甲)进行了二年的整个世代的饲养观察,现已初步掌握到该步(虫甲)可捕食五科十二种茶园害虫,尤其是对毒蛾科、尺蛾科、刺蛾科等害虫有明显的控制能力,每头黄宽腭步(虫甲)仅幼虫期就可取食各龄茶毛虫幼虫达29.7头。通过试验表明,该步(虫甲)是一种有利用价值的天敌昆虫,目前在国内尚未见报导,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利用寄主昆虫增殖病毒时,影响病毒产量的因素很多,其中寄主昆虫的敏感性是重要因素之一。尽管国内外在不同寄主对同种病毒敏感性方面进行了较多研究,但在相同寄主不同品系对同种病毒敏感性上的研究,尚未见报道。鉴于此,本文开展了甜菜夜蛾不同品系对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exigua Nucleopolyhedmvirus,SeNPV)敏感性的研究,以期筛选到高敏感性寄主昆虫,从而实现在甜菜夜蛾幼虫末龄高效增殖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达到有效提高甜菜夜蛾病毒杀虫剂生产效率的目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CYP家族基因是昆虫体内重要的解毒酶基因,本研究拟明确桃蛀螟体内解毒酶基因CYP4G113的基本序列特征、表达模式及其在桃蛀螟适应性进化中的功能.基于桃蛀螟转录组数据信息,克隆获得桃蛀螟CYP4G113的开放阅读框;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测定...  相似文献   

17.
海南小菜蛾田间种群消长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菜蛾的发生量除了受到食料、各类天敌联合作用的影响外,明显受到温度、降水因素的影响。在海南岛每年5-10月,旬平均气温27℃以上,旬降水量50 mm以上,小菜蛾发生受到抑制,田间发生量小;在11-12月至次年1-4月,旬平均气温18~25℃,旬降水量30 mm以下,适宜小菜蛾生长发育,田间发生量大。显而易见,随着旱季和雨季的交替变化,小菜蛾的田间发生量也随着增加或降低。年度间,旱季或雨季提早或推迟,是决定当年小菜蛾幼虫盛发期提早或延迟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8.
昆虫内共生菌-昆虫-植物互作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昆虫与其体内的共生菌建立了密切的互利共生关系。昆虫内共生菌不仅能调控宿主昆虫的营养代谢和生殖代谢,还能协助昆虫抵御生物、非生物胁迫,提高昆虫对化学农药的抗性及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等。因此,内共生菌是宿主昆虫生长发育及适应性的重要调控因子。目前,随着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共生菌在宿主昆虫和寄主植物中的原位功能不断被挖掘,通过对内共生菌-昆虫-植物互作模型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昆虫内共生菌与昆虫、植物的互作机理,加深对昆虫适应性机制的理解并推进新型害虫防控和靶标技术的研发。本文就昆虫内共生菌的起源、特点、分布和传递,昆虫内共生菌在昆虫-植物-环境互作中的作用,以及昆虫内共生菌研究的方法和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昆虫内共生菌介导的防御效应及昆虫适应性机理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水稻褐飞虱灯诱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广东肇庆病虫测报站24年褐飞虱灯诱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褐飞虱各年的始见日在3月或4月内,始盛日在4月或5月内。年发生动态为双峰型,早稻高峰多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晚稻高峰多在9月中旬至11月下旬。终见日多在11月下旬。根据发生高峰的日诱获量、候平均诱获量、旬平均诱获量及全年累计数量比较各年发生严重程度,以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褐飞虱发生重,而80年代末直至本世纪初发生趋轻。  相似文献   

20.
昆虫表皮蛋白能帮助昆虫抵御外界不良环境,在昆虫的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基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转录组数据信息克隆获得表皮蛋白基因的cDNA序列,通过Real-time PCR探讨棉铃虫各龄期和组织表皮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在棉铃虫体内得到HACPFL67 cDNA开放阅读框(KP072002)612 bp,命名为HACPFL67,编码204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20.892 kDa,等电点7.275,序列包含有表皮蛋白的保守序列,与鳞翅目夜蛾科昆虫烟芽夜蛾Heliothis virescens和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等亲缘关系较近,与烟芽夜蛾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高达83%。棉铃虫HACPFL67在不同发育阶段和组织中表达存在很大差异,其中4龄幼虫在各个发育阶段表达最高。综上所述,棉铃虫HACPFL67相对表达量在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