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明确吡草醚对棉花催熟效果,探明吡草醚催熟对棉花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及室内药效测定方法,对施用2%吡草醚ME后棉花叶片脱落速度、吐絮率及产量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吡草醚ME脱叶、吐絮效果明显,与常规脱叶剂噻苯隆相当;药后30天收获籽棉产量比清水对照区增加10.75%~21.60%,霜前花比例增加显著;单铃重减小、僵桃增多;对衣分、纤维长度等品质指标影响不明显。吡草醚具有安全性好、脱叶速度快、棉铃吐絮早、大幅度提高霜前花比例等优点,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棉花脱叶催熟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喷施脱叶剂来调控棉花脱叶和吐絮已经成为机采棉花的重要管理手段。为进一步提高棉花脱叶催熟效果,本文对脱叶催熟喷施方案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脱叶剂喷施2遍较喷施1遍效果好,棉花脱叶率和吐絮率分别可达96.7%、98.3%;加施乙烯利时,宜在第2遍与脱叶剂一同喷施,脱叶率和吐絮率分别可达99.6%和99.7%。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棉花化学脱叶技术在辽河流域棉区的可行性和配套应用技术,选用化学脱叶剂欣噻利,设置2个种植密度、2个处理时间、5种处理方式,以清水处理为对照。欣噻利能够有效促进棉花的脱叶和吐絮。从用药浓度上看,以脱叶为主建议采用中等浓度(2100 mL/hm2),以催熟为主建议采用高浓度(2700 mL/hm2)。2次用药处理(1350 mL/hm2+1350 mL/hm2)的脱叶效果低于1次用药处理,但催熟效果明显提升。从种植密度上看,8.25×104株/hm2的脱叶催熟效果要优于11.25×104株/hm2。从处理时间看,9月5日处理的脱叶催熟效果比9月15日处理明显,但产量偏低。辽河流域棉区建议采用8.25×104株/hm2的种植密度,9月15日左右进行处理,药剂浓度适当加大。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2次用药处理。  相似文献   

4.
化学脱叶催熟是棉花机械采收的前提,棉田药前群体大小和成熟度等显著影响脱叶催熟效果。本文于2016—2017年在河北省河间市开展研究,采用不同品种(中棉所60、欣抗4号)、种植密度(90,000、120,000株hm-2)和播期(4月20日、5月10日)塑造不同的群体,在此基础上应用50%噻苯·乙烯利悬浮剂(T·E)进行化学脱叶催熟,考察各因素对化学脱叶催熟效果的影响,并应用Spearman偏相关分析药前叶片数、吐絮率和叶铃比与药后脱叶率、残留叶片数及药后吐絮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间的药前叶片数、吐絮率和叶铃比无显著差异;与90,000株hm-2相比, 120,000株hm-2的药前叶片数多、吐絮率低;晚播棉的药前叶片数和叶铃比高于早播棉、吐絮率则低于早播棉。T·E的脱叶效果较好, 2年药后21 d的脱叶率均高于90%、脱叶率药效接近或超过90%,残留叶片数为8.1~23.3片m-2;不同品种、密度和播期的脱叶率相当,但2017年120,000株hm-2和晚播的残留叶片数分别多...  相似文献   

5.
我国棉花脱叶催熟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化学脱叶催熟技术是棉花机械收获的重要前提,是机采棉综合农艺配套技术的关键环节。合理施用脱叶催熟剂能够提高机采棉的脱叶吐絮质量,降低籽棉的含杂率,对解决新疆棉花品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棉花脱叶催熟剂存在有效成分单一、剂型同质化严重、喷施装备及喷施技术落后,造成籽棉含杂率高,严重影响棉花品质。本文评述了机采棉脱叶催熟剂及其施用的研究现状,总结提出了棉花脱叶催熟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对今后棉花脱叶催熟剂减施增效的前景和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适宜于新疆奎屯垦区棉花的最佳脱叶催熟剂品种,开展了不同脱叶催熟剂对棉花脱叶效果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至喷施后20d,所有脱叶催熟剂处理的叶片脱落率均达到70%以上,且T1、T2与T3、T4棉花叶片脱落率差异不大,但T1、T2处理均显著高于单施乙烯利处理。各处理棉铃吐絮率均在90%以上,且不同脱叶催熟剂处理间差异不大,说明所有脱叶催熟剂的催熟效果均较好。喷施脱叶催熟剂后棉花产量、单铃重、衣分、子指、绒长、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短纤维指数、棉纤维成熟度比等指标较对照无明显差异,说明喷施脱叶催熟剂对棉花产量及品质影响不大。从喷施次数来看,2次喷施的脱叶和吐絮效果略优于1次喷施,但差异不大;棉花品质较1次喷施有轻微降低。因此,综合比较来看,T1处理的脱叶、吐絮效果均较好,且瑞脱龙价格适中,适宜在新疆奎屯垦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7.
国产脱叶剂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兵团机械采棉技术发展很快,对脱叶剂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但进口脱叶剂的价格高且对温度较敏感,施药期早而药效期短,不利于提高棉花产量、品质和采棉机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使用化学制剂脱叶是近年来棉花机械采收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脱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采收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为对比不同脱叶剂对棉花的脱叶、催熟效果,兵团第七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了催脱通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棉花催脱通悬浮剂后,催熟、脱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噻苯敌草隆脱叶剂对棉花脱叶、吐絮效果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3个不同剂量的540g/L噻苯敌草隆SC(脱吐隆)和一个常用剂量的40%乙烯利AS混用及540g/L噻苯敌草隆SC单剂、40%乙烯利AS单剂为处理,以清水做对照,进行噻苯敌草隆脱叶剂对棉花脱叶、吐絮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药后3d、7d、15d、22d的脱叶率和吐絮率随噻苯敌草隆浓度增加而增加。药后7d,各药剂处理脱叶率较清水对照显著提高,药后22d,噻苯敌草隆与乙烯利混用3个处理脱叶率达94.8%~100%,噻苯敌草隆单剂82.6%,乙烯利单剂62.3%,清水对照43.1%;药后15d,各药剂处理吐絮率达33.4%~54.8%,其中噻苯敌草隆单剂36.1%,乙烯利单剂41.8%,清水对照9.2%,均较清水对照显著提高;霜前吐絮率(药后22d),噻苯敌草隆与乙烯利混用3个处理为35.0%~69.7%,噻苯敌草隆单剂39.8%,乙烯利单剂46.0%,清水对照17.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棉花脱叶催熟是实现机械采收的前提。噻苯隆和乙烯利混用是我国目前主要的脱叶催熟方式。鉴于不同棉区的环境条件和种植模式差异较大,研究了不同棉区噻苯隆和乙烯利的适宜用量及配比。【方法】于2018年在黄河流域棉区的河北河间、河北邯郸、山东德州和山东无棣、长江流域棉区的江苏大丰、北疆棉区的石河子Ⅰ和Ⅱ、南疆棉区的轮台和沙雅共9个地点开展田间试验,设50%(质量分数,下同)噻苯隆可湿性粉剂和40%乙烯利水剂3个混用处理,每公顷用量分别为450 g+1 725 m L(T1)、600 g+3 000 m L(T2)、600 g+4500 m L(T3),噻苯隆和乙烯利有效成分配比分别为1∶3、1∶4和1∶6,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结果】在江苏大丰,药后16 d各处理脱叶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其他8个试验点,大多数处理药后14 d的脱叶率显著高于对照,且自然脱叶率越低提高幅度越大;但噻苯隆和乙烯利不同用量及配比之间的脱叶率差异不一致,且大部分情况下差异不大。部分地点某些处理药后14~16 d的脱叶率可达到90%。不论药前吐絮率低或高,药剂处理14~16 d后,与清水对照相比吐絮率未表现出明显的增加;然而,药前吐絮率较低的试验点药后吐絮率增幅大,反之,吐絮率增幅小。噻苯隆和乙烯利混用对大部分试验点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无显著影响。【结论】药后14 d左右,噻苯隆和乙烯利混用的脱叶效果比较明显,不同剂量和配比之间无一致性和大的差异;催熟效果相对较差,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影响不大。综合考虑脱叶催熟效果的稳定性和药剂成本,初步建议各棉区每公顷应用600 g的50%噻苯隆可湿性粉剂和3 000 m L的40%乙烯利水剂进行脱叶催熟。  相似文献   

11.
麦类作物水肥耦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简述了国内外近些年麦类作物水肥耦合研究的结果,总结了水肥耦合的含义、水肥耦合效应对麦类作物生长发育、产量,水肥利用率,光合及生理特性、土壤养分变化及作物品质的影响。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棉花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花原生质体培养已在多个棉种上取得成功,体细胞杂交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创造出多个种间体细胞杂种,为棉花遗传改良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结合本实验室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棉花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的基本技术、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应用前景,为棉花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燕麦的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综述了普通燕麦饮料、发酵燕麦饮料、酶解燕麦饮料3种类型产品在制作工艺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燕麦谷物饮料未来发展方向,为今后燕麦谷物饮料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Recent estimates indicate that more than half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suffers from diseases caused by dietary deficiencies and inadequate supplies of essential micronutrients. This situation is exacerbated by the fact that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alone 840 million people are chronically undernourished. The underlying reasons for this are complex and have to do more with poverty than availability of food per se. The cereal endosperm serves as a major source of nutritional calories worldwide. However, maize, wheat and rice endosperm is deficient in essential vitamins (A, E, C and folate), amino acids (lysine and methionine) and minerals (iron, selenium and zinc). The cloning of a near complete set of genes for the biosynthesis of vitamins, key essential amino acids, and for the absorp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of Fe, Se and Zn, combined with our ability to introduce multiple transgenes into cereal crops through co-transformation, makes it possible to simultaneously enhance all such micronutrients in agriculturally important cereal crops. We will describe the status of our laboratory's activities and our on-going research towards the coordinated enhancement of these nutrients, in cereal endosperm.  相似文献   

15.
原生质体作为单细胞且具有全能性,为研究植物细胞壁生物合成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模型.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过程复杂,涉及诸多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应用普通的研究方法难以全面解析整个再生壁过程的分子网络.为充分了解植物原生质体再生壁内在特性,推动植物原生质体再生壁的分子机理进一步完善,笔者从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壁培养、细胞壁再生的细胞生...  相似文献   

16.
多年生作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年生作物是指生活周期年复一年,能多年生长,或地上部分在冬季枯萎,来年继续生长和开花结实的作物。多年生作物对于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粮食产量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多年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探讨了多年生作物在农业生态环境中的利用价值,综述了多年生作物的创造途径,并对多年生作物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总结和归纳了禾谷类作物淀粉结构、类型,胚乳淀粉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的功能和代谢调控,并对胚乳糯性和淀粉合成的联系进行了阐述。简要概述了不同作物(小麦、大麦、水稻、高粱、玉米、粟、薏苡等)Waxy基因结构、突变形式和糯性形成机制,并对Waxy的在农业生产和育种等方面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作物打顶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打顶是作物栽培过程中一项重要而又特殊的技术措施。近年来,打顶栽培技术广泛应用于棉花、烟草、芝麻、中药材、花卉等作物栽培当中,已成为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打顶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和增产增质的内在机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作物打顶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近年来粮食作物根际AM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包括粮食作物根际AM真菌资源及种类,AM真菌对粮食作物的侵染及影响因素;以及AM真菌对粮食作物生长发育、矿质营养吸收、植物抗逆性和抗病性等方面影响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粮食作物AM真菌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Protoplast technology in relation to crop plants: Progress and problem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ummary The ready availability of isolated plant protoplasts, and the ability of these naked plant cells to fuse together, has greatly stimulated interest in the production of plant somatic hybrids. This new protoplast technology may enable interspecies hybrids to be obtained which are otherwise not possible. Many such interspecies hybrids are required amongst the crop plants, but application of this new technology to these species in presently prevented by our inability to culture cells of many of these species in vitro, and to regenerate plants reproducibly from cultured tissue.Agricultural Research Council Group, Department of Botany,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U.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