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改善竹纤维与生物可降解塑料界面相容性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竹纤维/生物可降解塑料界面的相容性及影响因素,介绍了改善竹纤维与生物可降解塑料界面的各种方法,并展望了绿色复合材料的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2.
天然纤维复合材料是国内外近年蓬勃兴起的一类新型绿色复合材料。本文研发了一种用于家具及室内装饰的多层复合板,其利用竹、木等植物纤维、原生态树脂、重钙粉为原料,采用共挤复合一次成型工艺实现产品其表层(植物纤维同质透心柔性卷材)与芯层(植物纤维微发泡材料)一次复合成型。同时,结合开炼、捏合和无胶黏剂复合等多项成型工艺新技术。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绿色环保,具有广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新型木塑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木塑复合材料是以木材或各种木质纤维素纤维材料为基体 ,通过与塑料以不同复合途径形成的一种新型材料。文章介绍了平压法木塑复合材料成型工艺 ,研究了成型过程中板坯的流动性和粘结性 ,探讨了塑料与木质碎料的混合比对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将塑料先加入一定量的木粉或将木质材料与混炼后的塑料混合后压制成型 ,材料可以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通过试验研究对竹塑复合材料地板基材模压成型工艺参数进行选择。结果表明,采用竹塑配比5∶5、板坯密度0.9g.cm-3、热压温度170℃、热压时间10min的工艺参数模压成型生产竹塑复合材料地板基材,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能达到了我国现有的“浸渍纸层压木质地板”优质材执行标准(GB/T18102-2000)中的技术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5.
将竹纤维(BF)和聚己内酯(PCL)熔融共混模压制备竹纤维增强聚己内酯(BF/PCL)复合材料,采用硅烷偶联剂(KH560)做界面调控。结合力学、红外、扫描电镜及凝胶色谱等分析检测,确定最佳偶联剂用量和最佳模压温度。结果表明:偶联剂用量为1%(占纤维绝干重量)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较佳,冲击、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3.72 kJ/m~2,12.71 MPa和6.28%;模压温度为90℃时,复合材料的冲击、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15.02 kJ/m~2、14.21 MPa和7.21%,力学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6.
植物纤维来源丰富,能耗低,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绿色可再生资源。竹纤维具有成本低、密度小、比强度高等特点,与其他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材料。文章概述了竹纤维的结构组成与力学性能,综述了竹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BFRP)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BFRP今后的研究重点,包括竹纤维化学组成、界面性能及生产工艺等,以期为发挥其优良特性、扩大其应用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纳米CaCO3对增强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混炼、注射成型工艺制备纳米CaCO3改性木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研究了纳米粒子添加量(1wt%,2wt%,3wt%,4wt%)及粒子预处理(偶联剂,硬脂酸,偶联剂-硬脂酸)对材料拉伸性能与冲击性能的影响。随着CaCO3添加量增加,复合材料力学强度先增大后减小,质量分数2%时材料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提高8%与20%,粒子的增韧效果明显。预处理不仅能增强木纤维与聚乳酸的结合,也提高了纳米粒子分散性,增强材料整体力学性能。纳米粒子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及其与聚合物界面结合是影响材料性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孔隙是影响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多级孔隙结构竹纤维为增强材料的竹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BFEC)存在多态性孔隙结构,复合材料性能与孔隙特征存在复杂的关联性,对孔隙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文中分析了BFEC复合材料的孔隙类型、形成和控制方法以及孔隙特征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对孔隙常规表征方法和新技术手段进行了分类归纳,总结了BFEC复合材料孔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调控BFEC复合材料孔隙特征以及揭示孔隙对复合材料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影响竹纤维/可生物降解塑料复合材料性能的因素,简要介绍了竹纤维/可生物降解塑料复合材料制备中应注意的问题,包括原材料、竹纤维/可生物降解塑料界面相容性以及成型工艺等。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利用系统地实验性结果描述了竹纤维的动态润湿性能,并通过润湿分子动力学理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竹纤维的表面能够对润湿分析表现良好可控性。通过这种方式,利用不同的热塑性塑料对竹纤维的表面自由能的进行附着力的研究,可以得到界面相互作用的有价值的信息。为了提高竹纤维的相容性,本研究利用壳聚糖进行涂膜,并且使用吊片法(Wilhelmy technique)通过接触角测量对这种处理方法的效果进行了评估,利用酸碱理论计算表面自由能的分量。这些值是用来推算粘附力的理论上产生的效果。对于各种热塑性基质(聚偏氟乙烯,聚丙烯和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进行润湿行为后的特征,本研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其表面微形貌,用X射线光单子能谱(XPS)确定其表面的化学成分。此外,本研究还制备了单向竹纤维复合材料,以通过3点弯曲试验实现对因粘附引起的纤维改性效果的直接测量。  相似文献   

11.
竹基纤维复合材料纤维化单板的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梁山慈竹纤维化单板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节间竹青面和竹黄面、节部竹青面和竹黄面的平均裂隙角度为60°~70°;节间52%的竹青、节部75%的竹青发生脱落;节间竹束平均断面面积1.97mm2,包含4.61个维管束。节部竹束平均断面积1.83mm2,包含4.07个维管束。通过碾压疏解,对原竹进行可控分离,使复合材料制备达到广谱可设计性。  相似文献   

12.
高性能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制造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竹材人造板工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竹材青黄界面有效胶合和竹材单板化利用技术难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开发了竹材单板化制造技术、纤维原位可控分离技术、酚醛树脂梯级导入技术和竹基纤维复合材料成型技术等多项技术,研制了多功能竹单板疏解机,建立了竹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平台,开发风电桨叶基材、全竹集装箱底板、室外园林景观用材、建筑梁柱、家具、火车车厢底板、水泥模板及建筑撑木等8种竹基纤维复合材料,使毛竹等大径竹材的一次利用率从20%~50%提高至90%以上,使丛生竹、小径毛竹、其他散生杂竹等未能工业化利用的竹材得到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3.
纤维增强树脂/木材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维增强树脂(FRP)是适合于木材增强的新型材料。通过介绍国内外研究FRP/木材复合材料的现状,分析了FRP/木材复合材料在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竹木混合纤维的制备直接关系到竹木复合中密度纤维板生 产工艺路线的选择。此项研究在比较分析竹、木纤维形态差异的基础上,考察了竹木片混合 磨浆的可行性和影响纤维质量的主要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可以采用 竹木片混合磨浆工艺制备用于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的竹木混合纤维;在实验室条件下,竹木片 混合比和磨浆时间对纤维质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可降解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文静  鲍甫成  王正 《木材工业》2008,22(1):12-14,18
从人类社会面临的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角度,阐述用环境完全友好的天然植物纤维和可生物降解塑料制备的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发展背景、意义及现状.通过分析材料的可再生和降解特性,指出该种材料符合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并对未来在汽车内饰部件、建筑及公共设施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6.
木/塑纤维复合材料在轿车工业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健身 《木材工业》1997,11(5):27-28
介绍了木/塑纤维复合材料的特点、采用的主要原材料的要求。同时简要介绍了复合材料加工工艺过程;我国在木/塑纤维复合材料领域的开发现状,并就复合材料在轿车工业中应用的市场前景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竹塑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加工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复合机理、制备工艺等方面,对竹塑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评述,并对其加工现状以及加工中的技术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竹塑增强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为竹塑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东荣  李斌  魏洋 《森林工程》2011,27(1):68-71
对纤维复合材料(FRP)加固技术的技术原理、研究现状、施工工艺及要求、技术特点及适用范围进行总结。FRP加固技术具有施工便捷、不受构件形状限制、不改变截面尺寸、对原结构不产生损伤、优异的耐久性能、不增加自重、不减小净空及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等优势。给出一些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技术在桥梁加固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及加固思路,FRP加固可适用于桥梁工程中的抗弯加固、抗剪加固、约束加固及耐久性加固等不同加固情况。  相似文献   

19.
竹资源的深加工产品——竹纤维与竹炭制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竹资源的开发利用角度,阐述了竹纤维与竹炭制品的种类及国内外开发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