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迎接 2 1世纪的挑战 ,我们需要有较高科学素质的人才 ,从小对幼儿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不仅能激发孩于的求知欲 ,使幼儿在掌握一定的现成的粗浅的知识经验的同时 ,能够运用合适的工具和途径 ,获取新的知识 ,并能够举一反三。近年来 ,我根据 3~ 6岁儿童的年龄特点 ,从他们的实际出发 ,通过常识教育的途径 ,达到了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1 多方入手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达到让幼儿爱科学1 .1 合理安排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很广泛的 ,它包括人体和健康、植物和动物 ,生态与环境教育 ,自然科学现象与…  相似文献   

2.
任鸿隽是现代中国科学事业的拓荒者,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深入传播和任鸿隽自身求学的经历构成了其科学思想形成的双重背景。近代科学的方法论、价值观和发展模式对任鸿隽的科学思想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与评价理查德?罗蒂的后科学文化观的基础上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文化可望是一个科学和人文都得到充分发展并相互渗透、相互启发的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4.
陈志刚 《农技服务》2014,(4):145-145
镇针于盘县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情,种草养羊确实是调整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种草养羊在我县来说是一门新课题,所以必须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才能发挥良效。本文,从科学种草、科学调制干草和科学舍饲,三方面论述了如何种草养羊。  相似文献   

5.
以西方近代科学为标志的传统科学方法对自然带有暴力倾向,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科学似乎应当暂停或缓行。但我国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学已全面融入人类生活,并仍在失稳中加速。在此情形下,女性主义的柔性视角和独特方法与之相济,为科学的发展彰显了全新的图景。籍此可对科学本身的内涵进行重构,从而为非主流科学在科技史界赢得地位。  相似文献   

6.
对科学公园的园林功能和科学公园的性质、作用、规划设计原则,以及它与科技馆和少年宫的区别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列举了我国古代和外国园林中以科学为主题的事例,阐述了建立以科学技术内容为主题的科学公园的重要性,并就目前国外科学公园的建立,以及近些年来我国科学公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传播科学文化是图书馆的使命和责任之一,系统梳理分析科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发掘图书馆的可为空间,为中国图书馆界参与科学文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文献调研、网络调研和系统性综述法,梳理科学文化的多层次内涵及国际图书馆界相应的服务实践,结合中国图书馆界已有的工作基础,提出对策建议。[结果/结论]科学文化建设包含基础素养观、伦理道德观、职场文化观的多层次内涵,中国公共图书馆可从提升思想意识、加强与科学界联系、提升STEM活动占比、吸收伦理道德相关信息素养课程、开展公众科学等综合性科普活动的基础上参与基础素养观的科学文化建设;专业图书馆可提供设施、资源、服务“三位一体”的学术诚信支持服务,并通过专业图书馆学术评价服务规范建设,践行负责任科学计量,支撑伦理道德和职场文化观的科学文化建设。本研究属于宏观视角的研究,未来笔者将开展中、微观层面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8.
对科学公园的园林功能和科学公园的性质、作用、规划设计原则,以及它与科技馆和少年宫的区别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列举了我国古代和外国园林中以科学为主题的事例,阐述了建立以科学技术内容为主题的科学公园的重要性,并就目前国外科学公园的建立,以及近些年来我国科学公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张清河 《河南农业》2008,(22):30-31
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是学生的重要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否能片面认为是理科教师的事,而要在科技作品教学中利用文本中独特的资源优势和语文教学中熏陶感染的长处,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把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融进学生心中,成为他们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科学虽有其弱点,但不能由此否定中国古代科学之成果,不能套用近代科学的标准去评判中国古代科学成果;批评了中国古代无科学的观点以及修改"李约瑟难题"和"李约瑟难题"是伪问题的论点.中国古代有着光辉的科学成就和先进的自然观、科学观、方法论.这正是中国古代文明得以灿烂并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科普的重要性在于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了科普,科研成果、科学知识就能快速转化成物质和精神财富,转化成生产力。2002年6月我国颁布了《中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鉴别开放科学范式下科研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和技能,构建开放科学能力框架并对培养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提高开放科学生态系统中领导者和决策者、科研人员和科研支持人员的开放科学能力,为推进中国开放科学进程、建设开放科学创新生态提供借鉴。[方法/过程]通过分析归纳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基于胜任力模型构建开放科学能力框架,并对培养路径进行探讨。[结果/结论]开放科学能力框架包括拥抱开放科学价值观和理念、基于开放科学要素组成的开放科学知识习得和嵌入科研生命周期和数据生命周期的开放科学技能建设3个维度。开放科学能力培养路径包括制定能力建设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战略规划,加强开放科学宣传和培训,以及提供贯穿科研全流程的全面支持。同时,图书馆是开放科学能力建设的关键行动者,应主导设计科学合理的开放科学培训体系,在推进开放科学范式变革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探讨了科学素质的构成因素是: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提出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14.
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向科学人文阶段转变,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竺可桢在浙江大学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可堪称"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典范"。本文从自身素质、人才目标和办学实践三方面,具体阐述竺可桢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及现实意义,希望对深化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分析UNESCO开放科学国际准则性文书的包容性,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为国家层面制定开放科学的实施方案提供参考,同时帮助相关人士能够正确理解开放科学的价值,更好地参与该建议书在国家层面的实施和全球网络。[方法/过程]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法,首先梳理了《UNESCO开放科学建议书》制定的历程、内涵及应遵循的原则,之后分析了建议书在国家层面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挑战。[结果/结论]在国家层面实施开放科学建议书,应从政策、基础设施、开放机制、能力建设、评价和示范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和突破,包括营造有利于开放科学的政策环境、加强有助于开放科学的设施、平台和人才等能力建设、组织以解决重大问题和挑战为目标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6.
为便于我国科研人员更好地利用电子网络资源,检索世界乳品科学和动物科学的最新文献,跟踪国际学术前沿,恰当地估计自己的文稿水平以选择专业和档次对口的杂志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特介绍了2001年底公布的被国际SCIE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0.268以上的35种乳品科学和动物科学期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对代表性科研机构的开放科学政策进行文本分析,有助于为中国科研机构制定总体性开放科学政策,自下而上推进开放科学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过程]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基于政策工具视角,对国外科研机构发布的12份开放科学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揭示政策工具使用偏好和政策内容关注重点,提炼科研机构开放科学政策中的关键要素,提出使用政策工具制定机构层面开放科学政策的优化策略,最后结合国外政策内容和制定经验提出对中国科研机构制定开放科学政策的启示。[结果/结论]科研机构开放科学政策工具的使用应优化组合配置、加强内部均衡性、充分利用差异性。科研机构在制定和实施开放科学政策时,需融入国际潮流,保障政策前瞻性;优化组织结构,统筹推进开放科学;明确政策的核心要素,抓住关键问题;以及保障经费的持续投入并适时动态调整。  相似文献   

18.
在科学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科学发展模式,例如,逻辑实证主义的直线积累模式、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的科学革命论模式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等。这几种经典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各有优劣,都有其缺陷。依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些模式(理论)进行分析,找出其利弊,有利于我们在现阶段践行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人工智能科学家可能给科学认识论带来的挑战。[方法/过程]科学发现一直是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主题,人工智能科学发现的下一步是发展人工智能科学家,即能进行自主和自动化科学发现的人工智能系统,其研究质量与最优秀的人类科学家的水准无法区分。回顾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中的相关应用之后,阐述了人工智能科学家最为重要的特征及其研究计划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工智能科学家在认识论层面带来两个根本性的改变:人工智能能力跃升和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范式嬗变。[结果/结论]对于相关科学认识论问题的讨论需要走出一般的哲学式论辩,面向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科学革命提出了搁置否定性的批评、关注过渡期的难题、动态追踪可能的突破口、寻求更好的类比等4个认识论策略。  相似文献   

2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36年,是西北地区创办最早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其前身是《西北农业大学学报》。本刊立足国际科学发展前沿,兼顾理论探索与应用开发研究,面向社会,主要刊登农林科学、植物保护、资源环境科学、园艺科学、动物科学与医学、食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