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斑点叉尾鮰病毒性出血病是严重困扰着斑点叉尾鮰养殖业发展的一大疾病,主要是由疱疹病毒病引起的。通过对病鱼组织进行捣碎、离心、灭菌、灭活等步骤之后制备出疫苗,将制备的疫苗再用斑点叉尾鮰进行安全与毒理试验。结果表明,给体长10cm左右的小鱼注射0.1mL的疫苗比较适合,保护率为70%。  相似文献   

2.
本根据目前斑点叉尾鮰的市场需求,阐述了广西发展斑点叉尾鮰产业所具备的有利条件,提出了近期发展目标和进行斑点叉尾鮰产业化开发的建议,旨在推动斑点叉尾鮰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患出血病斑点叉尾鮰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以期为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从患病斑点叉尾鮰血水、腹水及重要组织器官中分离纯化病原菌,并进行分离株理化特性测定、gyrB序列分析及回归感染实验,并通过K-B法进行分离菌株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感染实验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并经细菌再分离获得相同分离株,表明分离株是引发本次斑点叉尾鮰疾病的病原菌。分离株理化特性与温和气单胞菌基本一致,gyrB基因序列分析分离株与温和气单胞菌同源性达100%,故分离株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分离株对多西环素及头孢噻肟高度敏感,对氟苯尼考、阿奇霉素及左氧氟沙星中度敏感。分离菌株是斑点叉尾鮰病原菌,紧急时可选用多西环素等药物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4.
夏开来 《水产养殖》2006,27(6):16-16
滁州市水库众多,其中大中型水库达48座,占安徽省的50%,并且水质清新无污染,适宜开展大规模水库网箱斑点叉尾鮰养殖,滁州市渔业主管部门2004年首次引进斑点叉尾鮰进行养殖。为解决斑点叉尾鮰苗种本地化的问题,我站进行了斑点叉尾鮰池塘苗种培育示范养殖试验。1养殖方法1.1池塘条  相似文献   

5.
<正>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Enteric Septicemia of Catfish,ESC)由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感染所致,是斑点叉尾鮰的一种高致死率的传染性疾病。该病于1976年由美国奥本大学学者在阿拉巴马州和乔治亚州发现,并于1981年确定其病原为鮰爱德华氏菌。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给斑点叉尾鮰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报道,由于肠道败血症每年给美国斑点叉尾鮰产业带来的损失达一千多万美元。2000年,ESC被OIE列为斑点叉尾鮰两种重要疫病之一。我国自1984年引进斑点叉尾鮰以来,斑点叉尾  相似文献   

6.
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广泛分布于美洲中部、东部的淡水和咸淡水水域,是北美的经济鱼类,1984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首批将斑点叉尾鮰引进我国。湘西州于1990年首次引进斑点叉尾鮰,并在2002年开始进行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的试验示范。斑点叉尾鮰无肌间骨,易于加工,出口国际市场形势好,因此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商机。近20年的养殖实践证明,斑点又尾鮰具有明显的经济及产业化发展优势,农业部已将罗非鱼、鳗鲡、斑点叉尾细3个淡水品种列为产业化开发对象。斑点叉尾触产业在湘西州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流行病学易感性: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最早是在河鮰上发现,后发现斑点叉尾鮰、白叉尾鮰、云斑鮰、短棘鮰也对其有较高的易感性。各个生长阶段、不同性别的斑点叉尾鮰均能感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精养斑点叉尾鮰的经济效益,美国俄克拉何马洲立大学水产研究站在精养斑点叉尾鮰(400尾/m^3)的水泥池中混养罗非鱼25、50、70尾/m^3与单养斑点又尾鮰的进行比较试验了放养的斑点叉尾鮰平均体重为1.93g,混养的奥利亚罗非鱼平均体重为35.9g。  相似文献   

9.
为检测斑点叉尾鮰源海豚链球菌兼职蛋白(fructose-1,6-bisphosphate aldolases,FBA)的抗原性和潜在的疫苗价值,本实验克隆得到斑点叉尾鮰源海豚链球菌DX09(基因组登陆号LXQF01)的fba基因序列(基因登录号A7N10_RS06935),对克隆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通过原核表达得到重组FBA蛋白(r FBA),制备了兔抗r FBA血清用于FBA蛋白抗原性检测,同时通过免疫保护实验评估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海豚链球菌DX09 fba基因有1个882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93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其分子式为C_(1378)H_(2172)N_(368)O_(422)S_8,分子质量为30.9 ku,理论等电点为5.01,不具有信号肽和跨膜区域;具有保守的裂解酶结构域,且与其他来源的FBA蛋白同源性达100%;具有较高的抗原指数,表明其可形成多个抗原表位。SDS-PAGE检测发现,诱导表达的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出现在沉淀中,大小约为47 ku。Western blot分析表明,兔抗r FBA血清能特异性结合菌体蛋白。同时免疫保护实验显示,重组蛋白对斑点叉尾鮰的相对保护率可达55%,免疫后鱼体抗体水平相对对照组显著升高。本研究表明,原核表达的斑点叉尾鮰源海豚链球菌DX09 rFBA具备较好的抗原性和免疫保护作用,具有研发斑点叉尾鮰海豚链球菌亚单位疫苗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来,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在广西斑点叉尾鮰养殖业中流行,造成鱼苗100%死亡;咸鱼的损失也高达30%~80%不等。为了确定该病病原,本试验对患病斑点叉尾鮰脑、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进行了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结果从南宁和合浦两地分离到NN和HP两株G短杆菌,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腹腔注射感染可引起健康斑点叉尾鮰100%死亡,浸泡感染可引起30%-55%死亡,并且感染发病的斑点叉尾鮰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两株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指标均与国外报道的鮰爱德华氏菌参考菌株(JCM1680)相同;两株细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与JCM1680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均为99.3%。以上研究证实,NN和HP两株细菌为致病性鮰爱德华氏菌,其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为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本研究首次对国内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证实了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在广西斑点叉尾鮰养殖业中的流行及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国内该病的控制及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2004-2005年四川发生的斑点叉尾(Ictalunes punctatus)急性流行性传染病进行病原学和病理学研究,从自然发病的斑点叉尾肝、肾分离到1株致病菌(CCF00024)。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斑点叉尾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病原菌。根据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其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病鱼的眼观病变主要表现为体表(特别是腹部和下颌)充血、出血和褪色斑,腹部膨大,腹腔内充有淡黄色或带血的腹水,胃肠道黏膜充血、出血,肠道发生套叠,甚至肠脱,肠腔内充满淡黄色或含血的黏液。组织学病变主要表现为全身组织器官广泛性水肿,出血、变性、坏死,以及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特别是骨骼肌、肝、脾、肾和胃肠道的损伤较为严重。细胞病理学表现为,病鱼肝、脾、肾肠道等器官的细胞均有较为严重的损伤,细胞肿胀,超微结构被破坏,特别是线粒体和细胞核的损伤明显。线粒体表现为肿胀,嵴断裂或溶解消失,呈空囊状;细胞核变形,染色质溶解或发生浓缩、裂解边移,甚至形成类似凋亡小体的结构。  相似文献   

12.
2005年4月至2007年12月,在漳州市漳浦县马坪镇杨美水库淡水网箱养殖基地,进行斑点叉尾鮰无公害养成及示范推广试验.养殖期间,根据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斑点叉尾鮰相关标准,分别经福建省渔业环境监测站及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进行环境检测,认定了斑点叉尾鮰无公害养殖产地.养殖产品分别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农业部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厦门)、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检验,认定为无公害产品.形成规范化的斑点叉尾鮰无公害养殖模式,并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鱼类在船载振动条件下的应激响应和适应性,为深远海大型养殖平台养殖工艺设计与模式构建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利用机械振动台模拟船载工况,研究不同振动频率和时间条件下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的血液和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振动时间5 min,10 Hz组和50 Hz组的斑石鲷各方面指标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30 Hz组的血清葡萄糖显著降低,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指标显著升高,肌糖原和肝糖原无显著差异;振动时间60 min,各实验组斑石鲷的血清葡萄糖指标均显著降低,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指标显著升高,但对肌糖原和肝糖原指标无显著影响;水质变化情况显示,振动60 min后水体内溶氧浓度和氨氮浓度指标有所上升,水温、盐度、p H等无明显变化。研究表明,低频振动对鱼类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产生水流变化进而被侧线器官感受到,引起斑石鲷脑神经兴奋,产生应激。短时振动对斑石鲷不会造成较大影响,而长时间振动会引起斑石鲷一定程度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4.
Channel catfish virus (CCV) causes an acute haemorrhagic disease in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Rafinesque), fry and fingerlings. The present study describes 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based assay for detection of CCV DNA in the tissues of acutely infected juvenile catfish. The assay is rapid, sensitive and specifically detects CCV DNA derived from epidemiologically distinct viral isolates. The use of two independent PCR primers sets, each specific for particular CCV genes (open reading frames 8 and 59), provides a means to confirm the results and minimize false-positive results. The method identifies CCV DNA in several tissues of acutely infected fish, including the brain, blood, intestine, kidney and liver. The CCV PCR assay is useful for the diagnosis of acute CCV disease and for studies to investigate the molecular basis of CCV pathogenesis.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全基因组中完整型微卫星的分布特征,本研究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MISA对其全基因组微卫星进行了搜索并分析。结果显示,在斑点叉尾鮰29条染色体中,筛选到完整型微卫星共510 256个,总长度达11 036 941 bp。其中,微卫星数量最多的是2号染色体(25 284个),其次分别是3号、1号和5号染色体,29号染色体的微卫星数量最少,只有11 591个。每条染色体长度与位于其上的微卫星的数量均显著相关(SPSS, r=0.98, P<0.01)。27号染色体的微卫星相对丰度最大(785.03个/Mb),11号染色体的微卫星相对丰度最小(615.89个/Mb)。6种重复拷贝类型的微卫星中,单碱基的数量最多,占总数的45.31%,随后依次是二碱基(38.53%)、三碱基(8.73%)、四碱基(6.93%)、五碱基(0.46%)和六碱基(0.04%)。斑点叉尾鮰全基因组微卫星中,前10种优势重复拷贝类别为A、AC、AG、AT、AAT、AAAT、C、AAC、AAAC和AAG,表现出明显的A、T碱基优势。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斑点叉尾鮰全基因组特征提供参考,并为今后进行斑点叉尾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遗传信息评估等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斑点叉尾[鱼回](Ictalunes punctatus)溃烂症的病因,从4尾患鱼肝脾中分离纯化出4株优势菌株,并进行病原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动物回归感染和药敏试验。4株优势菌经鉴定并命名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achromogenes)X-G1,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s subsp salmonicida)X-P2、X-P3和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X-P4。15℃时,杀鲑气单胞菌X-G1、X-P2和X-P3的世代时间(约14 min)均小于嗜水气单胞菌X-P4(约20 min);25℃时,杀鲑气单胞菌X-G1、X-P2和X-P3株的世代时间(约20 min)均大于嗜水气单胞菌X-P4株(约16 min)。X-G1株可检到弹性蛋白酶、溶血素和甘油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3种毒力基因;X-P2株仅可检到弹性蛋白酶1种毒力基因;X-P3株可检测到弹性蛋白酶、溶血素、细胞毒性肠毒素、丝氨酸蛋白酶、酯酶、气溶素和甘油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7种毒力基因;X-P4株可检测到鞭毛、弹性蛋白酶、气溶素、细胞毒性肠毒素、热不稳定性肠毒素、丝氨酸蛋白酶和溶血素等7种毒力基因。分离株X-G1、X-P2、X-P3和X-P4在15~17℃水温下腹腔注射攻毒的半数致死浓度(LD 50)依次为0.49×10^4、0.78×10^4、0.53×10^4、3.84×10^4 CFU/g;而在23~26℃水温下测得的LD 50依次为1.48×10^4、1.80×10^4、0.82×10^4、0.68×10^4 CFU/g。分离株混合感染比单一株感染均表现出更强的致死能力。分离菌株对多西环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均敏感,但因患病鱼不能摄食药饵而导致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利用常规生化和物理分析方法对红色斑点叉尾(鮰)(Red Ictalurus punctatus)(简称红(鮰))和黑色斑点叉尾(鮰)(Black Ictalurus punctatus)(简称黑(鮰))背部肌肉一般营养成分、质构特性、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黑(鮰)水分显著高于红(鮰),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红(鮰).红(鮰)肌肉咀嚼性显著高于黑(鮰).红(鮰)和黑(鮰)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8种氨基酸(除色氨酸),总含量占鲜肉的15.75%和15.07%;其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6.18%和5.91%,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9.24%和39.22%,必需氨基酸中均是赖氨酸含量最高,蛋氨酸含量最低,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84.99和83.84;根据氨基酸评分(AAS),红(鮰)和黑(鮰)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根据化学评分(CS),红(鮰)和黑(鮰)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红(鮰)和黑(鮰)肌肉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均符合FAO/WHO的标准.红(鮰)∑MUFA、∑PUFA、EPA+DHA含量以及n-6/n-3 PUFA均高于黑(鮰).结果表明,红(鮰)和黑(鮰)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红(鮰)的营养价值略高于黑(鮰).  相似文献   

18.
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1997-2004年引进的5个斑点叉尾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计算并统计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PIC)、杂合度、遗传相似性系数、遗传距离等参数。实验显示8个微卫星位点在5个斑点叉尾群体中共检测到42个等位基因,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338~0.7320,表明其遗传多样性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756~0.6869,说明基因座为高度多态基因座(PIC〉0.5)。群体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7504~0.9203。聚类分析显示,04群体与其他4个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远。结果表明:引进的5个斑点叉尾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信息丰富,遗传变异大,为良好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腹水症"的发病原因,提高防控技术,试验在佛山市某渔场患典型"腹水症"的病(鮰)上分离出优势菌落,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细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通过对健康斑点叉尾(鮰)的回归感染实验发现,与原感染鱼发病症状相似,且分离鉴定得到相同病原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温和气单胞菌菌株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7种药物敏感,而对四环素、强力霉素耐药.本研究还探讨了4种芽孢杆菌对分离的温和气单胞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对该病原的拮抗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20.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技术分析高体重(high weight,HW)和低体重(low weight,LW)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皮肤、鳃和胃肠道菌群多样性,为斑点叉尾(鮰)微生态研究及筛选斑点叉尾(鮰)源益生菌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斑点叉尾(鮰)菌群丰富度由低到高依次为鳃、皮肤、前肠、后肠和胃.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是皮肤的优势菌群;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肠球菌属(Enterococeus)是水体、鳃和胃的优势菌群;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是肠道的优势菌群.HW斑点叉尾(鮰)鳃菌群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及前肠菌群的丰富度显著高于LW斑点叉尾(鮰)(P<0.05).皮肤的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胃的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前肠的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和双歧杆菌属(Bfidobacterium及后肠的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和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的拷贝数分别是101 97、107.69、106.19、103.83、106.13、103.92和104 26,均显著高于LW斑点叉尾(鮰)(P<0.05).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鮰)皮肤、鳃、胃肠道均形成独特的菌群结构,LW和HW斑点叉尾(鮰)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HW斑点叉尾(鮰)菌群多样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