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湖日本沼虾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胃含物分析的基础上 ,1998年 9月~ 1999年 9月对人工养殖湖泊武湖日本沼虾的食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 :日本沼虾是一种广食性、杂食性的动物 ,其主要食物是植物碎片和有机碎屑 ,其次为水生昆虫、水生寡毛类、鱼虾和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仅为日本沼虾摄食时所带入 ;日本沼虾的食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大、中、小三种规格的日本沼虾之间存在明显的食性分化 ;摄食强度存在明显的周年变化  相似文献   

2.
2.摄食习性克氏原螯虾为杂食性种类。刚孵出的幼体以其自身卵黄为营养;II期幼体能滤食水中的藻类、轮虫、腐殖质和有机碎屑等;III期幼体能摄取水中的小型浮游动物,如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幼虾具有捕食水蚯蚓等底栖生物的能力;成虾的食性更杂,能捕食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幼体、水草、植物的根、茎、叶、水底淤泥表层的腐殖质及有机碎屑等。表1和表2为克氏原螯虾的食物组成、摄食率情况比较。  相似文献   

3.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在长江口东旺沙、东风西沙和青草沙潮间带水域隔月进行插网作业,共采集到459尾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样品,分析其胃含物。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共摄食12类37种生物,主要摄食虾类,其次是鱼类、蟹类等。其饵料生物组成随季节和体长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除四季均大量摄食虾类以外,春季还摄食糠虾类和蟹类,夏季还摄食鱼类,冬季还摄食糠虾类;体长70 mm的斑尾刺虾虎鱼主要以幼鱼为食,同时还摄食大量的糠虾类和磷虾类,体长70~189 mm的个体主要摄食虾类和鱼类,体长189 mm的个体主要以鱼类为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秋季的饵料生物组成与春、夏、冬季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体长70 mm的斑尾刺虾虎鱼食物组成与体长≥70 mm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斑尾刺虾虎鱼的摄食强度也有显著的季节和体长变化,Kruskal-Wallis非参数秩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组和体长组平均胃饱满系数均差异显著(P0.01);列联表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斑尾刺虾虎鱼的空胃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体长组空胃率差异显著(P0.01)。通过计算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得到饵料生物体长与斑尾刺虾虎鱼体长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s=0.263,P0.01)。此外,摄食饵料平均重量和个数随着斑尾刺虾虎鱼体长的增大而增大,符合"最佳摄食理论"。因此,斑尾刺虾虎鱼的摄食习性不仅与环境中饵料生物丰度有关,也与其自身生长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4.
不同光周期下红螯螯虾幼虾摄食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光周期下对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幼虾的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红螯螯虾具有明显的日摄食节律,24 L(持续光照)、12 L∶12 D(12 h光照:12 h黑暗)和24 D(持续黑暗)光周期下,其摄食率、摄食量和摄食发生率均在19∶00-21∶00和5∶00-7∶00出现峰值,分别为:13.01%和15.58%、20.82%和14.75%、12.77%和16.89%,属晨昏型摄食。光周期和不同时段对红鳌幼虾摄食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天然水体中日本沼虾与秀丽白虾的摄食节律,分别于2005年2、5、8、11月从太湖梅梁湾取样,分析这两种虾的摄食节律。结果表明,在天然水体中,这两种虾表现出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和季节变化。2、5、11月,日本沼虾的饱满度均在22:00达到高峰,8月份在14:00达到高峰。说明冬季、春季、秋季日本沼虾的摄食高峰在黄昏前后,夏季的摄食高峰在上午和凌晨。2月份和8月份,秀丽白虾的饱满度在22:00达到高峰,5月份在18:00达到高峰,11月份在14:00和凌晨呈现高峰。可见冬季、春季和夏季秀丽白虾的摄食高峰基本在黄昏前后,秋季分别在14:00和凌晨。两种虾均是夏季摄食强度最大,其余依次为春季、秋季、冬季。  相似文献   

6.
日本沼虾能量收支和利用效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34  
本实验采用实验生态学技术对日本沼虾摄食螺蛳的能量收支,主要环境条件(温度、盐度)对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日本沼虾摄食螺蛳的能量收支平衡方程式。结果表明:其吸收能量,可占摄食能量的80.7%;用于生长的能量占摄食能量的34.7%,证实螺蛳肉是一种热值大,又容易被虾消化吸收的天然饵料。研究还表明,水温25℃和盐度3‰时,其代谢耗能和排泄耗能最少,因而有利于提高摄食能量利用效率。本实验还测  相似文献   

7.
克氏原螯虾摄食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文宗  赵风兰 《水产科学》2007,26(5):271-274
研究了在<100 lx的弱光条件下雌、雄克氏原螯虾的摄食节律。克氏原螯虾具有明显的摄食节律(P<0.01),并且不受性别的影响(P>0.05)。克氏原螯虾在18:00-19:00时摄食量最高(P<0.05);其次为19:00-20:00和14:00-15:00时(P<0.05);克氏原螯虾在其他时段摄食较少。但克氏原螯虾摄食无明显的昼夜节律,与鱼类不同。这些研究结果将为克氏原螯虾的投喂管理、鱼虾混养和水质调控等提供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对白洋淀的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进行分期采样后,进行生物学的初步研究。其中包括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的栖息习性、生长发育、摄食、繁殖以及对外界环境条件适应等生物学特性。子陵吻虾虎鱼属一年生,当年孵化,次年成熟,繁殖之后死亡。子陵吻虾虎鱼的食物大都以浮游动物、微型昆虫幼体及藻类为主。子陵吻虾虎鱼全长和体重是按照W=0.525L-1.365 2正相关的,其中W是子陵吻虾虎鱼的体重,L是子陵吻虾虎鱼的全长。子陵吻虾虎鱼鱼群一般由2龄及以下鱼龄的鱼组成。卵巢的发育为多次成熟,分批次产卵。精巢为乳白色块状。  相似文献   

9.
间歇性饥饿对日本沼虾生长和几种消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志华 《水产学报》2007,31(4):456-462
在(25.0±1)℃范围条件下,对日本沼虾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后再投饵的恢复生长实验。对照组连续饱食投喂18d,处理组分别饥饿2、4、8d,再分别饱食投喂16、14、10d。实验结果显示:在恢复生长时期,处理组的特殊生长率、摄食率、食物转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脂肪酶的活性变化趋势相同,均随着先饥饿再饱食的顺序先下降再上升,但脂肪酶比蛋白酶变化趋势明显;而淀粉酶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是先上升后下降。实验结果表明,日本沼虾继饥饿后再恢复喂食出现完全或部分补偿生长效应不仅由于增加食欲,提高摄食水平,同时改善了食物转化率。因此,补偿生长是这两种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中华绒螯蟹对食物的选择性、摄食量及摄食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网箱和差减法研究了中华绒螯蟹幼蟹对沙蚕、贝肉、针和虾等几种饵料的选择性、摄食量及摄食节律。结果表明,幼蟹对这几种食物的选择性由强至弱依次为:沙蚕〉贝肉〉虾〉鱼;摄食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每天在傍晚至20:00时出现了个摄食高峰。讨论了幼蟹的食物选择性与驯食、摄食节律与投喂时间以及摄食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养殖密度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摄食和饵料利用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体重(0.015±0.004)g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为研究对象,研究了50、100、300、600、900尾/m25种养殖密度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摄食和饲料利用的影响,实验周期为30 d。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幼虾的体长、特定生长率、平均日增重、存活率和蜕壳率都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其中日增重由(0.007±0.002)g下降为(0.002±0.001)g,蜕壳率由(100±0.000)%下降为(37.222±3.928)%,降幅明显;体长、体重变动系数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每组个体的平均摄食量和摄食率均与养殖密度成反比。此结果表明养殖密度的增大总体来说不利于克氏原螯虾幼虾的生长和摄食。在饲料利用方面,饵料转化率在各养殖密度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蛋白质特定生长率、脂肪特定生长率和脂肪储积率随养殖密度增大呈减小趋势,蛋白质储积率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2.
李旭光  张喜昌  张艳 《齐鲁渔业》2020,37(3):1-3,I0001
研究虾夷马粪海胆幼胆对鲜海带、盐渍海带、干海带、白菜和萝卜的饵料选择性。利用五种物料饲喂虾夷马粪海胆幼胆50天,检测海胆的成活率、生长情况。结果发现,摄食鲜海带和干海带组成活率最高,分别达到(99.83±0.29%)和(93.50±2.60%);摄食干海带和盐渍海带组的增重率最高,分别达到(120.36±3.13%)和(117.34土5.74%);摄食鲜海带和盐渍海带组的壳径扩增率最大,分别达到(4.74±0.45%)和(4.30±0.40%)。虾夷马粪海胆幼体摄食干海带时,饵料系数最低,为1.62±0.53。研究表明,鲜海带、干海带和盐渍海带都是虾夷马粪海胆的优选饵料。  相似文献   

13.
胶州湾5种虾虎鱼类的营养和空间生态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应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Pianka重叠指数分析了胶州湾5种虾虎鱼类的食物组成、营养生态位宽度、空间生态位宽度及其重叠,通过计算营养空间二维生态位重叠指数探讨了5种虾虎鱼类种间食物竞争与空间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胶州湾的5种虾虎鱼均属底栖动物食性,其中斑尾刺虾虎鱼(Synechogobius ommaturus)主要以虾类、多毛类和鱼类为食,而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lace-pedii)、纹缟虾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和钟馗虾虎鱼(Tridentiger barbatus)则主要摄食桡足类、钩虾、涟虫等小型底栖甲壳动物。在5种虾虎鱼中,六丝钝尾虾虎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最高(2.65),纹缟虾虎鱼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最高(2.01),而红狼牙虾虎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均最低(分别为1.26和0.97)。5种虾虎鱼之间的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在0.03~0.64之间,其中六丝钝尾虾虎鱼与钟馗虾虎鱼的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最高(0.64);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在0.08~0.91之间,最高值出现在红狼牙虾虎鱼与钟馗虾虎鱼之间(0.91);营养空间二维生态位重叠指数在0.0032~0.3648之间,其中钟馗虾虎鱼与六丝钝尾虾虎鱼的营养空间二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高(0.3648),因此最有可能出现激烈的食物竞争,其他鱼种之间则通过营养或空间生态位的分化而降低了种间竞争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日本沼虾(青虾)、罗氏沼虾是目前淡水养殖业的热点之一。但是水质是影响虾类生长的重要因子,池水中含氮物及硫化氢等对虾类的摄食及生长均有直接影响,甚至导致种内自相残杀,造成养殖失败。搞好虾池的水质管理是池塘养虾高产高效的重要技术措施。实践经  相似文献   

15.
克氏原螯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克氏原鳌虾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摄食习性及食性、生长和蜕壳、繁殖习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光棘球海胆与虾夷马粪海胆摄食与吸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同等摄食条件下,虾民粪海胆的生长明显快于光棘球海胆;虾夷马粪海胆的平均日摄食率,粗同化率高于光棘球海胆;  相似文献   

17.
郑威 《科学养鱼》1992,(5):15-15
生活习性螯虾适应性强,在江、湖、沟渠及池塘、稻田中均能生长繁殖,尤喜栖息于浅水域,常攀缘在水草、石块和其他固着物上。白天多隐蔽,觅食、蜕壳,交配,产卵多在夜间进行。水温15~33℃生活正常:15℃以下活动减弱;10℃以下很少觅食;8℃以下进入越冬期,不摄食,生长停滞;3℃以下部分体弱虾死亡。食性螯虾的食性随各发育阶段而异,刚孵出的蚤状幼体以其自身卵黄为营养;第一次蜕壳后开始摄食浮游植物及小型枝角类  相似文献   

18.
罗氏沼虾(Macyobrachiunrosobergii)原产于东南亚地区,又称马来西亚大虾、淡水大虾、长臂大虾、金钱虾,是世界性大型热带淡水虾之一,生活在各种类型的淡水或咸淡水水域。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长臂虾科、沼虾属。该虾营底栖生活,喜栖水草丛中,晚上出来觅食,摄食的主要方式是用螫足捕捉小动物和有机碎屑。  相似文献   

19.
东海中北部小眼绿鳍鱼食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8年5月~2009年2月收集到的小眼绿鳍鱼胃含物样品,对其摄食习性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全年摄食的饵料种类数共有93种,磷虾类、长尾类和鱼类为其主要饵料类群。其食物组成存在季节差异,春季小眼绿鳍鱼以太平洋磷虾、脊腹褐虾和鳀鱼为主要食物;夏季以细巧仿对虾、脊腹褐虾、口虾姑和葛氏长臂虾为主要食物;秋季以太平洋磷虾、戴氏赤虾、细螯虾和鳀鱼为主要食物;冬季以鳀鱼、细螯虾、褐菖鲉和对虾为主要食物。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呈显著差异(P0.05),春季最高,夏季最低;各个季节的主要饵料类群组成存在差异,但长尾类和鱼类在四个季节都有分布。通过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发现,东海小眼绿鳍鱼的食物组成与饵料生物的季节变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大连獐子岛海域虾夷扇贝养殖容量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现场测定了獐子岛海域的叶绿素a浓度、初级生产力的季节性变化和养殖虾夷扇贝的种群结构;采用生物沉积法,测定了不同规格的虾夷扇贝的滤水率和虾夷扇贝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调查结果显示,叶绿素浓度在1.23~2.85 mg·m-3范围内,均值为(1.78±0.57)mg·m-3;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为(76.6±41.9)mg C·m-2·d-1,虾夷扇贝单位个体的滤水率为(0.55±0.25)L·h-1.结合虾夷扇贝的年产量、海域面积和有关的水文状况等数据,计算了食物限制性指标的数值,摄食压力和调节比率在0.05和1.0之间,而滤水效率小于0.05.结果显示,由于该海域的叶绿素浓度和初级生产力水平较低,海水流速大,因此,水交换带来的悬浮颗粒物为主要食物来源.目前的虾夷扇贝的养殖量(32亿粒)接近生态容量,如果开展筏式养殖,利用整个海域的水体,养殖量增大20倍的空间并达到养殖容量,预计年产量将达到256亿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