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水稻超高产研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介绍了水稻超高产的概念及其由来,并从经验式栽培、叶龄模式栽培、群体质量栽培和精确强化栽培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各种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情况和所取得的效益,指出了现阶段水稻超高产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在超高产栽培技术上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强化栽培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探讨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应用于杂交水稻的可行性,进行了杂交水稻SRI与一般栽培方法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强化栽培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和经济效益。同时认为杂交水稻强化栽培的栽插密度不宜小于7.5万穴/hm^2;以选择分蘖力中等偏上、株型稍松散的组合为宜。  相似文献   

3.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的探讨(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南方各地进行的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研究进行了概要评述,结合本地区的水稻高产节水湿润栽培开展了对水稻强化栽培初步试验和探讨。结果表明,将该项技术与节水湿润栽培结合起来,表现出良好的增产效应。一是对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具有明显作用;二是对提高稻米品质,进行绿色有机稻米生产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南方各地进行的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研究进行了概要评述,结合本地区的水稻高产节水湿润栽培开展了对水稻强化栽培初步试验和探讨。结果表明,将该项技术与节水湿润栽培结合起来,表现出良好的增产效应。一是对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具有明显作用;二是对提高稻米品质,进行绿色有机稻米生产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水稻后茬双低油菜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后茬油菜栽培模式具有增加水稻油菜产量、改善土壤结构的特点,根据福建省南平市的气候与耕作习惯,经过近几年的栽培示范,从品种选择、育苗、移苗、田间管理、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双低油菜的高产栽培技术,为水稻一油菜轮作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运用叶龄诊断技术,研究水稻不同栽培模式的植株生长发育进程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叶龄进程前期与秧苗素质呈正相关,后期与气象条件呈正相关,而与栽培模式关系不大。而栽培模式与分蘖进程、成穗质量、产量性状关系极大。在本试验区内,几种栽培模式各具特点,但钵育摆栽秧苗素质好,水稻产量最高,比常规栽培提高12.6%。  相似文献   

7.
水稻强化栽培增产机理及其关键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03—2004年在温州市开展了水稻强化栽培多点试验示范,强化栽培平均比常规栽培增产10.8%。早发优势明显、植株生长强健、每穗粒数多是强化栽培增产的基础。据此提出了强化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水稻超高产栽培模式及系统理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围绕着超高产,回顾了水稻超高产栽培模式的发展,并重点介绍了其中几种水稻超高产栽培模式,进而分析了水稻超高产形成的系统理论和途径,探讨了水稻超高产栽培在大面积推广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途径,最后展望了水稻超高产栽培模式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南方各地进行的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研究进行了概要评述,结合本地区的水稻高产节水湿润栽培开展了对水稻强化栽培初步试验和探讨。结果表明,将该项技术与节水湿润栽培结合起来,表现出良好的增产效应。一是对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具有明显作用;二是对提高稻米品质,进行绿色有机稻米生产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南方各地进行的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研究进行了概要评述,结合本地区的水稻高产节水湿润栽培开展了对水稻强化栽培初步试验和探讨。结果表明,将该项技术与节水湿润栽培结合起来,表现出良好的增产效应。一是对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具有明显作用;二是对提高稻米品质,进行绿色有机稻米生产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Gene Nomenclature System for Rice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Susan R. McCouch 《Rice》2008,1(1):72-84
The Committee on Gene Symbolization, Nomenclature and Linkage (CGSNL) of the Rice Genetics Cooperative has revised the gene nomenclature system for rice (Oryza)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rice genome sequence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methods for detecting, characterizing, and describing genes in the biological community. This paper outlines a set of standard procedures for describing genes based on DNA, RNA, and protein sequence information that have been annotated and mapped on the sequenced genome assemblies, as well as those determined by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or phenotype characterization by way of forward genetics. With these revisions, we enhance the potential for structural, functional, and evolutionary comparisons across organisms and seek to harmonize the rice gene nomenclature system with that of other model organisms. Newly identified rice genes can now be registered on-line at http://shigen.lab.nig.ac.jp/rice/oryzabase_submission/gene_nomenclature/.  相似文献   

12.
水稻强化栽培不同氮肥用量对产量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试验得知,水稻强化栽培不同氮肥用量对产量影响较大,12kg/667m^2的纯氮量能获得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稻鸭共作可持续生产的核心技术,并结合镇江市的实际,对稻鸭共作技术的创新性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引进23个水稻品种进行示范与筛选试验,考察品种的生育期、茎蘖动态、产量水平及产量结构,筛选出适宜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地区机条播的水稻品种。结果表明:盐粳16号、武运粳32、盐粳15号、扬农稻2号、淮稻5号共5个适宜机条播的水稻品种综合表现良好、产量潜力较高,适宜在本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5.
甬优6号强化栽培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试验表明,在强化栽培条件下,甬优6号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有一定差异,每667m^2在0.9、1.2、1.5、1.8万丛范围内,随密度增加产量从791.0kg下降到781kg、到751kg、再到733kg。  相似文献   

16.
水稻强化栽培不同插种密度对E52产量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完善水稻强化栽培配套技术 ,我们开展了强化栽培不同移栽密度试验 ,以探索SRI不同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一、试验材料和方法试验设五个处理 :40cm×33cm(处理1)、33cm×27cm(处理2)、33cm×20cm(处理3)、27cm×20cm(处理4)、22cm×20cm(处理5) ,试验小区面积67.2m2,秧龄15天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强化栽培穗粒结构特点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陶诗顺  马均 《杂交水稻》2004,19(6):39-41
以3个杂交稻组合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杂交稻强化栽培的穗粒结构特点.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相比,杂交稻强化栽培单株个体发育充分,成穗率高;有效穗组成发生重大变化,主茎穗和一次分蘖穗在有效穗中的比重下降,二次分蘖穗比重提高;其主茎穗和各位、次分蘖穗的经济性状均优于常规栽培.强化栽培水稻不同来源有效穗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也与常规栽培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8.
麦茬机插中粳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机械化栽插水稻在淮安市发展迅速。为提高机插水稻栽培水平,充分发挥机插水稻省工、省力、省秧田、降本、增产、增效益的优势,笔者通过试验研究和大面积生产实践,并不断总结,组装配套成麦茬机插中粳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对山区马铃薯—再生稻耕作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马铃薯—再生稻耕作制既增产又增收。每667m2马铃薯产量达1 658 kg,再生稻两季产量达877.3 kg,产值达5 021.5元,纯收入达3 887.5元,比单季稻和单种再生稻效益显著提高。文章对其主要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