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非热等离子体杀菌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非热等离子体的特点及分类,从紫外辐射、活性物质及带电粒子等方面分析了其杀菌机制,综述了影响其杀菌的因素及在纺织、环保、医疗及食品工业上的应用,阐述了等离子体杀菌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相似文献   

2.
新型鲜切果蔬杀菌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鲜切果蔬是一种新型的安全、绿色、环保的果蔬产品,符合现代社会对健康食品的要求,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杀菌是保证鲜切果蔬品质安全的重要环节,目前应用最多还是含氯杀菌剂,但因其含有诸多弊端,因此新型的替代杀菌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从新型化学杀菌技术、物理杀菌技术和生物杀菌技术3方面,系统总结了近些年出现的取代含氯杀菌剂的新型鲜切果蔬杀菌技术,阐述了新型杀菌技术的杀菌效果及其优缺点,并对其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果蔬汁非热加工新技术中超高压技术、脉冲电场技术和辐照杀菌技术的研究进展、作用效果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超声的定义和超声杀菌的机理。综述了近些年来超声在食品杀菌及废水处理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超声与其他技术结合使用的杀菌效果,并提出了超声在这些领域中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非热杀菌是当代一类崭新的技术,它既有利于保持食品功能成分的生理活性,又有利于保持色、香、味及营养成分。介绍了脉冲强磁杀菌(PSM)、紫外线杀菌(UV)、超声波杀菌(USW)、高能射线杀菌(HER)、低温真空蒸汽杀菌(LTVS)、动态超高压杀菌(IHP)、活性包装(AP)、栅栏技术(HurdleTechnology)和化学消毒剂(ChemicalDisinfec-tion)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其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6.
非热杀菌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热杀菌是当代一类崭新的技术,它既有利于保持食品功能成分的生理活性,又有利于保持原料的色、香、味及营养成分。介绍了超高压杀菌(UHP)、超高压脉冲电场杀菌(PEF)、脉冲强光杀菌(PSL)、微波杀菌(MW)、放射线杀菌(RADIATION)、臭氧杀菌(OZONE)、生物保藏(Bio-conserve)和膜分离(FilmSeparation)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其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常压杀菌方式对红肠在冷藏过程中理化及微生物指标变化的影响,将加工好的红肠真空包装后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CK)、一次杀菌组和二次杀菌组。将3组红肠置于0~4℃条件下冷藏9周,分别在0、3、5、7、9周取样分析各组的理化指标(pH、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值、水分迁移变化、亚硝酸盐残留量)和微生物指标(细菌总数、肠杆菌科菌、假单胞菌、乳酸菌)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各组红肠样品中微生物数量、TBARs值和pH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亚硝酸盐残留量呈降低趋势;与CK组相比,各冷藏时间点的一次杀菌组和二次杀菌组红肠中的细菌总数、肠杆菌科菌、假单胞菌、乳酸菌数量和TBARs值、亚硝酸盐残留量均显著低于CK组(P<0.05),且二次杀菌组显著低于一次杀菌组(P<0.05);从水分迁移的变化来看,二次杀菌的红肠,初始横向驰豫时间T22由CK组的37.649 ms升至41.408 ms,说明不易流动水向右发生了微弱的迁移现象,肌肉蛋白对水分约束力略有下降。由此说明,常压杀菌尤其是经过二次杀菌的红肠,其微生物指标、脂肪氧化程度、亚硝酸盐残留量显著降低,呈现出显著的优势,提高了红肠的食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延长传统非发酵豆制品保质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非发酵豆制品营养物质丰富,水分含量较高,因此极易被微生物污染而腐败变质。本文对传统非发酵豆制品中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及其控制方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探索和研究延长传统非发酵豆制品保质期的技术方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锦  陈晋莹  陈帅  李理 《粮食储藏》2021,50(3):25-35
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和鉴定是进行储粮微生物综合防治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技术耗时费力且检测准确度较低,已难以完全满足人们对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总结了目前检测和鉴定微生物的主流方法,从生物化学分析技术(包括质谱技术、光谱技术、电动分离技术、微流控芯片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16S rRNA测序、RT-PCR、RA...  相似文献   

10.
<正>奶牛犊牛期进行分期饲养,对奶牛成年体型的形成、采食粗饲料的能力和产乳、繁殖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一、新生犊牛护理1.清除黏液犊牛出生后,立即用清洁的软布擦净鼻腔、口腔及其周围的黏液。对于倒生的犊牛,如果发现停止呼吸,应尽快两人合作抓住其后肢倒提起来,拍打其胸部、脊背,以便把吸到气管里的胎水咳出,使其恢复正常呼吸。随后,让母牛舔舐犊牛3~10分钟(一般夏季时间长一些,冬季时间短一些),以利犊牛体表干燥和母牛排出胎衣,之后清除干净犊牛被毛上的黏液。  相似文献   

11.
浅议乳品微生物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对乳制品的质量安全、营养健康及疾病预防具有重要作用,其方法已由培养水平向分子水平迈进。主要介绍了几种乳品微生物检测的技术及方法,并展望了其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以西瓜全果汁为原料,研究了西瓜发酵乳饮料的加工工艺,通过气质联用法比较巴氏杀菌与超高温瞬时杀菌处理过的西瓜汁与原汁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区别。结果表明,巴氏杀菌与超高温瞬时杀菌均使西瓜汁风味成分发生一定变化,但相比超高温瞬时杀菌,巴氏杀菌处理的西瓜汁风味成分与原西瓜汁较接近。同时对西瓜发酵乳饮料工艺配方进行优化,得到其工艺配方为:西瓜原汁含量30%,白砂糖添加量8%,全脂乳粉添加量4%,70℃下杀菌20 min,发酵条件为40~43℃发酵8 h。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影响原料奶生产的因素,提出提高原料奶品质所采取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关于科学构建中国原料奶定价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中国原料奶价格不断波动的情况,本研究集中探讨了美国、日本、欧盟以及国内的上海和黑龙江在原料奶定价机制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认为中国的原料奶定价机制的构建应该以政府主导制定生产计划;建立按质定价体系;做好成本调查、监测预警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不同粗饲料组合对原料牛乳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粗饲料组合对荷斯坦奶牛原料乳脂肪酸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将18头体重、年龄、胎次相近,处于泌乳中期的健康荷斯坦奶牛分为3组,每组6头。在全混合日粮(TMR)饲喂基础上调整粗饲料中干草比例,为对照组(TMR+羊草100%)、试验组1(TMR+羊草50%+苜蓿50%)、试验组2(TMR+羊草50%+苜蓿25%+秸秆25%)。在试验开始第1天、第25天、第50天采集奶样,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原料牛乳脂肪酸。结果表明:(1)试验组1和对照组的t10,c12-CLA含量差异显著(P<0.05)。(2)试验组1和2较对照组C20:1分别下降了16.67%和33.33%。(3)对照组和试验组1的C14: 1/C14:0均呈下降趋势,而试验组2的C14:1 /C14:0是先下降再上升(P<0.01)。(4)对照组n3/n6比值增加趋势变缓,试验1组对n3/n6比值的增加效果最强,试验组2次之。  相似文献   

16.
硫氰酸钠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但属于对人体有毒有害的非食用添加物质。本研究开发并验证一种简单、重现性好的测定原料乳中硫氰酸钠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样品采用温水溶解,超声波提取,乙酸锌和亚铁氰化钾沉淀蛋白质;测定的最佳色谱条件为:以磷酸盐缓冲液:乙腈:95:5(V/V)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为0.8mL/min,色谱柱温度30℃,检测波长218nm;硫氰酸钠的检出限为0.484mg/kg,验证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55%.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2.26%。该法测定样品的预处理简单,检测的精密度、回收率和灵敏度高.适用于原料乳中硫氰酸钠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奶牛泌乳期内分别采用每日2次或3次挤乳方式,以及在泌乳中期(100d)和泌乳后期(200d)由每日挤乳2次转换为3次。测定第1,第2和第3泌乳胎次以上奶牛的鲜乳产量及品质。结果表明,整个泌乳期采用每日3次挤乳方式,鲜乳产量增加10.4%,则鲜乳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在泌乳中期,鲜乳中酪蛋白占总蛋白的比例提高;而在泌乳前期和中期,鲜乳的酸度(ADV)提高。第2泌乳胎次以上的奶牛,在泌乳前期鲜乳的蛋白质含量和ADV值较高。第3泌乳胎次以上的奶牛,鲜乳中酪蛋白占总蛋白的比例较低,而胞浆素活性较高。在泌乳后期,即随着奶牛泌乳胎次的增加,鲜乳中酪蛋白占总蛋白的比例显著降低,而胞浆素活性随之增加。由于原料乳的起始ADV值较高,制备的液态乳制品在冷藏期间的ADV值继续增加,可能导致产品在货架期内较早地表现出腐败异味。  相似文献   

18.
研究低温储存原料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情况及其产毒情况,为原料乳的安全储存提供依据。将新鲜原料乳和人工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原料乳经16℃和20℃培养38h后,进行菌落总数、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毒素的测定。结果表明,品质合格的原料乳在实验模拟的低温储存过程中,未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肠毒素。但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仍然是乳制品中主要的致病微生物,可以通过低温储存控制其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9.
紫甘薯乳饮料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稳定剂和糖酸比对紫甘薯乳饮料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法对紫甘薯乳饮料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甘薯加入5倍量的水打成浆液后,再加入8%的白砂糖、0.2%的柠檬酸、3%脱脂奶粉、0.45%的复合稳定剂(0.1%琼脂+0.1%黄原胶+0.1%CMC-Na)/进行调配,在30MPa压力下均质,即可得到营养丰富、口感较好的紫甘薯乳饮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