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且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在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为害严重。小麦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穗腐。江苏省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寡照的特殊气候使得江苏省的小麦尤为容易发生赤霉病,造成严重减产。  相似文献   

2.
正一、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俗称"烂麦头",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也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扬花灌浆期遇到阴雨天气,空气中有大量病菌时,病害会大发生。阴雨和潮湿环境下,病穗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因此称作赤霉病。(一)危害症状小麦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会造成整穗或部分小穗腐烂,还会引起小麦出现白穗,降低千粒质量,影响产量。携带赤霉病病菌的小麦  相似文献   

3.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红麦头、烂麦头,主要发生在春季湿润多雨、少日照和潮湿的麦区。 1发病症状 小麦赤霉病是真菌性病害。自麦类苗期到穗期都有发生,可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穗腐等症状,其中以穗腐的危害最大。穗腐症状一般在灌浆后期到乳熟期大量出现。发病初期,首先在个别小穗的颖壳上出现淡褐色水渍状斑点,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上,严重时可蔓延到全穗。病穗呈枯黄色,并在病部出现一层粉红色的霉状物,至后期病部还会出现黑色小颗粒。受害麦粒皱缩、干秕,并含有毒素,不能食用。  相似文献   

4.
从全国十四个省市收集的238个小麦亦霉病穗,分离出211个镰刀菌菌株,经鉴定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燕麦镰孢(F.avenaceum)、黄色镰孢(F.culmorum)、串珠镰孢(F.moniliforme)、木贼镰孢(F.equiseti)、雪腐镰孢(F.nivale)、半裸镰孢(F.semitectum)、拟直孢镰孢(F.arthrosporioides)八个镰刀菌种,其中以禾谷镰孢为主,占90%。通过苗期和穗期致病力的测定,拟直孢镰孢、禾谷镰孢、黄色镰孢、燕麦镰孢雪腐镰孢为强致病种,木贼镰孢为非致病种,其余为弱致病种。禾芥镰孢分布广,数量多,为主要或优势致病种。拟直孢镰孢、燕麦镰孢、黄色镰孢,雪腐镰孢为次要或稀有的致病种。  相似文献   

5.
一、玉米穗腐病 玉米穗腐病病菌属半知菌类、瘤座孢科、镰刀菌属小麦赤霉病菌,有性阶段属子囊菌纲、肉座菌目、赤霉属的小麦赤霉病菌,为兼性寄生菌,寄生范围广,为害小麦、玉米等多种禾本科植物,引起苗枯、茎腐、基腐和穗腐.  相似文献   

6.
一、玉米穗腐病 玉米穗腐病病菌属半知菌类、瘤座孢科、镰刀菌属小麦赤霉病菌。有性阶段属子囊菌纲、肉座菌目、赤霉属的小麦赤霉病菌,为兼性寄生菌。寄生范围广,为害小麦、玉米等多种禾本科植物,引起苗枯、茎腐、基腐和穗腐。  相似文献   

7.
<正>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一旦暴发流行,不仅造成小麦严重减产,且病菌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尤其是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影响人畜健康,我国规定小麦赤霉病病粒不得超过4%。1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预报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赤霉病发生的症状表现为发病植株在干燥环境下整穗枯白或者半截穗枯白;气候潮湿时,病穗颖片合缝处或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霉层。  相似文献   

8.
薛梦宁 《河北农业》2022,(10):88-90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长期发生的常见病,主要引起茎基腐、苗枯、穗腐和秆腐,造成产量下降,严重者甚至绝收。本文通过对济源市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调查,掌握发病特点,提出了种植优质品种、合适的播种量和播种期等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对江苏盐城、淮阴、扬州等地区9个县市及农场近年发生的小麦“酱油秆”病进行了症状、病原菌种类及致病力等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镰孢霉(主要为Fusariumnivale(Fr.)Ces.)、交链孢(Alternariaspp.)和麦斑点附球孢(EpicocumtriticiP.Henn.)均可侵染小麦形成“酱油秆”症状,但以雪腐镰孢为主,交链孢次之,麦斑点附球抱作用较小。雪腐镰孢在苗期即可造成叶鞘褐枯,成株期可侵染基部茎秆造成褐腐,而交链抱和麦斑点附球抱主要在成株期造成茎基褐腐,沿海垦区农场多以雪腐镰孢为主要病原菌,其他地区交链孢为主。小麦“酱油秆”暂定名为小麦茎基褐腐病。  相似文献   

10.
马建新 《农村科技》2007,(10):24-24
一、死苗原因 小麦出现死苗原因很多,但主要由根腐病引起,其次是地下害虫。 小麦根腐病又称小麦根腐叶斑病、黑胚病、青死病等,主要由黄色镰孢、尖孢镰孢、串珠镰孢、雪腐格氏霉、链格孢、葡萄孢菌等真菌引起,是多种菌复合侵染的病害。一般情况下,病菌在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及多种禾本科杂草的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小麦根腐病的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11.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气候型流行性病害,多在小麦穗期多雨、气候潮湿时流行发生。病原物的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子囊菌亚门赤霉属,无性态为禾谷镰孢,半知菌亚门镰孢属,主要引起小麦扬花后的穗腐。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一般可减产10%~20%,严重时达80%~90%,甚至颗粒无收。染病麦粒中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醇等多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和商品性。  相似文献   

12.
1985年,河南省小麦赤霉病发生普遍,我们从65个县市搜集了214份病穗标样,分离出241个菌株,经鉴定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半裸镰孢(F.se-mitectum)、半裸镰孢大孢变种(F.semitectum var majus)、燕麦镰孢(F.av-enaceum)、木贼镰孢(F.equiseti)、串珠镰孢(F.moniliforme)、锐顶镰孢(F.acuminatum)和硫色镰孢(F.sulphureum)。禾谷镰孢为优势致病菌,占标样总数的98%,同一病穗上常常可以分离到两种镰孢。禾谷镰孢和燕麦镰孢的致病力强,其余的均为中和弱致病种。致病菌种类与不同地域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 小麦赤霉病(wheat headblight)是一种气候型流行性病害,多在小麦穗期多雨,气候潮湿时流行发生。病原物的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Schw.)Petch,子囊菌亚门赤霉病,无性态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半知菌亚门镰孢属,主要引起小麦扬花后的穗腐。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一般可减产10%~20%,严重时达80%~90%,甚至颗粒无收。染病麦粒中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醇等多种对人、畜有  相似文献   

14.
赤霉病是长江中下沋小麦流行的病害,我省近几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肥水条件的提高,品种的更换,赤霉病有所发展,1978年我省不少地区都有所发生.小麦赤霉病的病原,主要是子囊菌类赤霉属的玉米赤霉菌,无性阶段称禾谷镰刀菌,此外,还有燕麦镰刀菌、黄色镰刀菌、串玉米镰刀菌等兼性寄生菌,也能引起。赤霉菌在小麦生长各个阶段,都能为害,引起苗腐、杆腐和穗腐,以穗腐发生初期为害性  相似文献   

15.
正一、江苏小麦赤霉病分析1.1小麦赤霉病概述赤霉病在江苏地区非常频繁,目前没有培育出完全具有抗病性能的品种,依然需要选择药剂防治。但是能够有效治疗赤霉病的药剂非常少,难以进行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又被称为麦穗枯、烂麦头等,是非常容易出现的一种病害。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空气的潮湿,因而在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蔓延非常严重。而在小麦的生长阶段,从幼苗到抽穗都非常容易滋生病害,会引起苗枯和穗腐,非常不利于小麦的成长。而  相似文献   

16.
<正>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小麦生长的重要病害之一。今年4、5月份沿淮地区持续阴雨引起小麦赤霉病在该地区近几年来的一次大流行,一般减产2~3成,重者5成,严重影响了午季小麦丰产丰收。 一、发病症状 小麦赤霉病从苗期至成熟期均可以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其中又以穗腐危害最重。穗腐主要发生在灌  相似文献   

17.
青海东部农业区春小麦赤霉病初侵染来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3年对青海东部农业区6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初侵染来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东部农业区,小麦赤霉病初侵染来源因地理条件和种植作物种类不同而异。其主要来源可分为2种情况:民和、乐都县有玉米种植的部分乡镇,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玉米根茬和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其余各县(乡)赤霉病初侵染来源是麦茬、带病种子。不同作物根茬分离结果是:玉米根茬赤霉菌为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Schwabe],麦茬上分离到燕麦镰孢菌[Fusariumavenaceum(Fr)Sacc]和锐顶镰孢菌(FusariumacuminatumElf.et.Ev),豌豆根茬上分离到三隔镰孢菌[Fusariumtricinctum(Corda)sacc],油菜根茬上分离到燕麦镰菌[Fusariumavenaceum(Pr.)Sacc],均属于小麦赤霉病的致病菌。回接试验证明,小麦穗部和根茬分离的赤霉菌及玉米根茬分离赤霉菌均可致病,而油菜、蚕豆根茬赤霉菌对小麦致病性弱或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18.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小麦生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表现为苗枯、穗腐等症状,常造成小麦的减产、品质降低,严重者减产幅度超过50%。该文结合寿县小麦生产实际,总结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发病条件、症状、传播途径等,并提出了其综合防控措施,为寿县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1小麦赤霉病症状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穗腐发生在扬花时,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病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导致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  相似文献   

20.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安市每年小麦种植面积20万hm2左右,由于种植模式单一和小麦扬花期天气的影响,我市区楚州、淮阴等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呈日趋严重的趋势。赤霉病[Gibberellazeae(Schw.)Petch]是小麦上一种重要的病害,多发生在穗期和多雨、气候潮湿地区,该病发生时造成穗病,同时也可引起苗枯、基腐等症状,一般可减产10%~20%,严重能达80%~90%,且感病麦粒中含有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不可取食。目前主要采用农业、化学两种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1.1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保证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根本办法。但是由于种植模式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