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梨品种对黑星病的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不同的梨品种对黑星病的抗病性差异很大,西洋梨不感染,日本梨较中国梨抗病。黑星菌以侵染钉直接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幼叶感病,当达到成熟叶龄后,即使人工接种也不发病。免疫或抗病品种均不同程度地抑制其叶片上分生孢子的萌发和附着胞形成。虽然穿透作用仍能发生在免疫品种上,但接种后三天其叶内游离酚含量显著增加,抑制了侵入菌丝在体内的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2.
用四川省化工研究所新研制的粉硫胶悬剂防治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的田间试验在四川雅安进行。在小麦抽穗期,白粉病处于盛发阶段时,用45%的粉硫胶悬剂300倍液喷雾,10天后防效高达100%,21天后防效仍为94.5%,一次用药即可完全控制危害,用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效只能到80%,一次喷药并不能完全控制,小麦生长后期白粉病的发展。对于白粉病发展迟缓的田块,在扬花期施用粉硫胶悬剂700倍液喷撒,一次即可基本控制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的危害。试验结果表明,45%粉硫胶悬剂300倍液对于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的防治效果优于16%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而用500倍的45%粉硫胶悬剂则与其相当。粉硫胶悬剂兼具内吸和保护作用,防病时间持久。  相似文献   

3.
经病苗组织分离培养确定,杉苗猝倒病的病原菌,Rhizoctonia solani占59.7%、Fusarium spp.占38.9%、Pythium spp.占1.4%。在室内通过Trichoderma harzianum(Fo60)对敌克松(Dexon)耐药性测定表明,Fo60对敌克松有极大耐性;经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同对照相比,每平方米施敌克松4克三天后再施Fo60菌粉50克,只施菌粉50克和只施敌克松4克处理,三种病原菌引起的杉苗猝倒病分别减少71.1%、53.4%、43.8%;由R.solani导致的杉苗猝倒病分别减少99.5%、92.2%和43.8%。其中均以敌克松同Fo60菌粉联合防治最好。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同一生态条件下苹果褐斑病的抗感品种的叶面微生物类群,结果表明:①不同抗感品种的叶片、感病品种中已感病的叶片、未感病叶片的叶面附生微生物数量和组成不同;②苹果叶面附生微生物由真菌、细菌、酵母菌、放线菌及自生固氮菌组成;③在苹果的整个生育期里,真菌中的以Cladosporium、Alternaria、Penicillium等出现频率较高;细菌中Bacillius、Pseudomonas、Xanthomonas等的出现频率较高,放线菌有Streptomyces;酵母菌中Aureobasidium、Cryptoccaceae等的出现频率较高;④在苹果生育期中,苹果叶面微生物的数量在盛花期有所下降,以后逐渐上升,果实膨大期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5.
苹果褐斑病菌(Marssonina coronaria(Ell·et Davis) Davis)以芽管或附着胞一侵染丝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叶背与叶面的侵入比为7:3。分生孢子萌发与营养条件关系密切,在蒸馏水中萌发率低,1%葡萄糖、10%苹叶浸汁及1%琼脂有促进作用,尤以琼脂的效果显著;分生孢子荫发适温为18~25℃,最适pH为6~7;水滴为孢子萌发所必须;光照的影响不大。该病菌适合用单孢分离。在PDA培养基上培养,菌丝不发达,但能产生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应用绿粘帚孢霉(Gliocladium virens)的发酵制剂、菌粉和分生孢子及其与低量PCNB联合防治由Rhizoctcnia solani引起的杉苗立枯病,结果表明各种制剂与低量PCNB的联合防治效果都比各自单独使用的效果更好。其中发酵制剂与PCNB的联合防治效果最好。在土壤中发酵制剂增殖的水平最高,菌粉次之,分生孢子则不明显。低量PCNB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物制剂增殖的水平。同时,R.solani的群体受到生物制剂的抑制,低于对照的群体密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比较了用尼索朗5%乳油和10%浏阳霉素按1:1和1:2混配对柑桔叶螨[柑桔红蜘蛛(Panonychuscitri)和柑桔六点黄蜘蛛(Schizotetranychussexmaculatus)的防治效果:①施药三天后,杀螨灵A乳油2000×对红蜘蛛的防效为96%,与浏阳霉素10%乳油1500×相当,略优于尼索朗5%乳油1500×②持效性方面,杀螨灵A乳油的2000×在施药后50天对柑桔叶螨的防效仍维持85%以上,与持效好的原药5%尼索朗乳油1500×相当,而大大优于10%浏阳霉素1500×施用7天后的效果。③使用复配农药杀螨灵A乳油2000×防治柑桔叶螨的费用仅为使用5%尼索朗乳油1500×的一半,对柑桔生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用昆诺藜(Chenopodium quinoa)为诊断和分离寄主,从混合感染潜隐病毒的苹果花瓣中分离纯化出苹果褪绿叶斑病毒。经纯化的病毒,在繁殖寄主—昆诺藜上增殖扩大。采用聚乙二醇沉淀和差速离心技术,从感染病毒的昆诺藜中提纯出褪绿叶斑病毒作为抗原,免疫家兔,经心脏采血,制备出了该病毒的抗血清。用制备的抗血清进行了检测褪绿叶斑病毒的方法和对脱毒苗以及生产苹果树的带毒情况作了初步研究。A蛋白酶联免疫法适于检测苹果褪绿叶斑病毒。  相似文献   

9.
特克多用于四种柑桔品种贮藏的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八种不同药剂处理四种不同的柑桔品种,以0.05%TBZ作对照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TBZ可用于宽皮柑桔类、甜橙类的贮藏保鲜。脐橙、锦橙、温州蜜桔贮藏90-100天,好果率分别为92.75%、92,62%、92、0%。多菌灵也可用于以上品种的贮藏,与TBZ相比,相同贮藏期的总腐烂率差异不显著。对精橙杂交新品种黄果柑而言用特克多贮藏120天腐烂率为11.23%,而多菌灵处理腐烂率为6.87%,两者呈放显著性差异。TBZ处理黄果柑以贮期90天为好。各品种出库后营养物质损失少、水分多,果实饱满,甜酸适度,品质好。  相似文献   

10.
提高水稻花药培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17个不同基因型的水稻花药为外植体,研究了四种基本培养基、不同有机附加物、不同碳原及不同预处理温度的培养效果。改良N_0培养基对籼型材料的培养效果较好,合σ培养基对籼粳杂交稻的培养效果较佳。在改良地培养基中附加3mg/L丙氨酸可大提高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1.
抗病杉木受炭疽病菌侵染后,其叶组织内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增加高于中抗和感病的杉木,而中抗杉木又高于感病杉木;抗病杉木受侵染后产生两条新的PPO同工酶谱带和两条新的PO同工酶谱带;中抗杉木产生1条新的PPO同工酶谱带和1条新的PO同工酶谱带;感病杉木只产生一条新的PO同工酶谱带,没有新的PPO同工酶谱带出现。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豇豆受到根结线虫侵染后所引起的植株叶片和根系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在盆栽条件下,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测试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对豇豆叶部和根系部分生理生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后,病根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健康根,而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低于健康根。同时,受根结线虫侵染,病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的含量均高于健康叶片,而过氧化物酶活性低于健康叶片。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茶树感染茶白星病对茶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以不同品种染病茶树健康叶片、感病叶片及未感病茶树叶片为试验材料,固样后测定叶片中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等含量。结果表明,与未染病茶树叶片相比,茶树病株的健叶、病叶茶多酚含量下降;病株健叶咖啡碱含量下降,病株病叶咖啡碱含量小幅上升;病株健叶的水浸出物趋势不明显;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有所上升。茶树感染白星病会对茶叶品质成分产生明显的影响,不同品种茶树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大麦黄矮病毒运动蛋白在烟草中的瞬时表达(摘要)(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快速鉴定运动蛋白基因在烟草中的瞬时表达,进一步研究该外源基因的功能。[方法]将大麦黄矮病毒的运动蛋白基因定向克隆到马铃薯X病毒载体上,得到重组的马铃薯X病毒,电击转化农杆菌后,利用农杆菌渗透注射技术注射到本生烟草的叶片中,逐日跟踪观察病毒对烟草的侵染状况。[结果]重组的PVX病毒载体进行PCR鉴定和双酶切鉴定(BamHI+XhoI),均得到了462bp的基因片段,证明外源片段BYDV-MP确实克隆到了PVX病毒载体GR107上。将含有重组的PVX病毒载体GR107-MP和空的PVX病毒载体GR107的农杆菌渗透缓冲液注射到5~6叶期的烟草幼苗后,第7天观察,重组病毒载体侵染的烟草系统叶有病毒侵染症状,而对照组未有此现象。对2组实验进行逐日跟踪观察,重组病毒载体侵染的烟草有较严重的病毒侵染症状和叶片卷曲现象,后期引起注射叶及系统叶坏死。而空病毒载体侵染的烟草只有轻微的病毒侵染症状,并能够恢复健康。对侵染的烟草进行RT-PCR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BYDV-MP在烟草体内进行了正常的转录和表达。[结论]BYDV-MP蛋白促进了PVX的系统侵染速度,加重了系统侵染的病毒症状,是病毒病症的决定因子;利用PVX表达载体表达异源MP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小麦初生叶接种条锈菌后,亲和反应寄主叶片RNase活性,分别在潜育期和产孢期呈双峰型增长;不亲和反应叶片RNase活性在侵染初期高于健康对照,但低于亲和性反应,其后随着病程发展,近免疫反应叶片RNase活性与对照相同,而中度抗病反应叶片也呈双峰增长,峰高及峰延续时间不同于亲和性反应。条锈菌侵染对DNase活性影响较小,亲和反应叶片仅在产孢阶段DNase活性有所增强,中度抗病反应叶片在显症时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6.
以10个棉花品系为试材,在黄萎病发生初期,测定了健株与病株下部第1台果枝对应主茎叶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感病叶片的生理功能遭到严重损坏,与正常叶片相比,其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与衰老叶片生理变化特征表现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酸黄瓜对南方根结线虫具有高度抗性,明确其抗性的光合响应特性,为进一步抗性基因的分离及功能鉴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温室盆栽苗期人工接种技术,研究线虫侵染对抗、感黄瓜叶片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线虫侵染使抗病材料酸黄瓜叶绿素(Chl)含量降低幅度显著小于感病材料北京截头,酸黄瓜Chl随氮素含量降低较北京截头平缓;抗、感材料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下降,酸黄瓜胞间CO2浓度(Ci)下降,而北京截头Ci上升,酸黄瓜Gs对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持续下降的反应较北京截头敏感;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降低幅度酸黄瓜小于北京截头,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升高幅度酸黄瓜显著高于北京截头;酸黄瓜Pn/Ci初始斜率变化不大,而北京截头Pn/Ci急剧降低。【结论】酸黄瓜叶绿素含量下降较小,从而保持了较高的净光合速率,使线虫侵染对酸黄瓜植株生长造成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胶孢炭疽菌侵染杨树叶片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胶孢炭疽菌在杨树叶片上的侵染过程,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研究该菌的致病机制和杨树抗病分子育种奠定基础。方法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胶孢炭疽菌菌株BH12-2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健康杨树叶片,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病原菌的侵染过程和杨树叶片的防卫反应。结果接种4h后,孢子开始萌发产生芽管;8h时芽管顶端形成附着胞;12h时成熟的附着胞中央形成侵染钉;24h时,孢子另一端萌发形成芽管和附着胞;48h后芽管不断分枝异化成菌丝并产生次级分生孢子;接种3d时,附着胞基部的侵染钉穿透寄主角质层和表皮细胞壁膨大形成侵染泡囊,侵染泡囊初始生长在寄主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不穿透寄主的原生质体,随后产生初生菌丝和次生菌丝的分化;接种4~5d后,次生菌丝在寄主表皮和叶肉组织内大量扩展;第6d时,菌丝聚集在角质层下形成子座组织,并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随着菌丝的扩展,叶片组织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在侵入点周围的叶肉细胞壁附近产生胼胝质,细胞壁向内凹陷并发生溶解,细胞质消解,叶绿体等细胞器解体以及寄主细胞坏死塌陷,最终在叶表面产生典型的褐色坏死病斑。结论胶孢炭疽菌在侵染过程中,一个分生孢子可萌发形成多个芽管和附着胞,提高其成功侵染的几率;胶孢炭疽菌对杨树叶片的侵染类型为细胞内半活体营养侵染型。   相似文献   

19.
在实验室接种的条件下,证实了小麦白粉菌能侵染大麦(品种:“天津1号”;“757”;“矮杆齐”)、鹅观草和燕麦。它在这些植物上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再接种于小麦亦发生正常侵染。接种在大麦“早熟3号”上的菌,能产生出菌丝,但不产生分生孢子。接种在“秦岭黑麦”上的菌只能达到侵入阶段,并且多数的受侵表皮细胞发生明显的过敏性死亡。据试验结果认为,某些野生禾草有可能是小麦白粉病的初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20.
枣锈病初侵染来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测定了外来菌源与发病关系、冬孢子及转主寄主、越冬夏孢子的侵染和发病。自7月1日~9月22日捕捉空中夏孢子、夏孢子的始见期为病害零星发生期。此后,随病情增长,空中夏孢子数上升,表明枣锈病无外来菌源。在越冬后的病叶上刮取的大量夏孢子中,混有少量冬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比约为214.55:0.77,冬孢子平均萌发率为27.48%,用与枣林混生的杂草及小灌木上的锈孢子接种于枣叶上,未见发病。因此,至今未发现转主寄生,冬孢子作用不明。在病叶上越冬的夏孢子萌发率0.98%~7.11%,平均萌发率为3.15%。用越冬夏孢子接种大枣可以导致发病。因此初步明确枣锈病无外来首源及转主寄主,冬孢子数量极少,作用不明,其主要的初步侵染源为当地病叶上越冬的夏孢子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