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亚布力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的编制,系统地对亚布力的风景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和分类,确定景源对象,综合评价景源特征;并根据风景资源类别及其组合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这将会对风景名胜区的后期规划和景区未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风景资源评价是风景区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风景资源保护的重要依据。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拥有独特的风景资源,先后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和国家水利风景区等称谓。在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多标准风景资源评价体系,从景源质量、生态价值和发展条件3方面构建统一的风景资源评价体系,综合评价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风景资源现状。结果表明,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很好等级区域面积占比为11.22%,好区域面积占比为21.99%,较好区域面积占比为27.29%,一般区域面积占比为27.29%,不好区域面积占比为12.15%。研究区的风景资源空间发展不均衡,南北部优于东西部。建议在发展南北区域时,严格保护风景资源,提升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控制东部区域的游客人数,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西部植树造林和塌方修复工作,增设景源标识牌。  相似文献   

3.
苍南县玉苍山风景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浙江温州苍南县玉苍山风景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玉苍山风景区的特征,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河流、湖泊、植被类型、自然景源、人文景源、景源密度、道路交通、土地利用类型等11个指标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再进行加权叠加得出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分析图,从而对玉苍山风景区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研究区极敏感区、高敏感区、中度敏感区、轻度敏感区、不敏感区的面积分别为2.39,5.20,9.00,13.94,14.70km~2;中度及以上敏感区总面积为16.59k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36.68%。研究结果可对玉苍山风景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喜闻乐见的休闲方式,与之相连的风景区的开发建设,更成方兴未艾之势。但千篇一律、相互雷同的景点、景区的设置日益增多,人们迫切希望更多有特色风格的风景旅游区,以满足游客寻奇觅胜的需要。笔者在进行河北省涞水县三皇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时,以特色创作作为规划设计的切入点,使景源开发与特色创作有机结合,以期探索北方以山岳风景为主的风景旅游区的创作之路。1 三是山风景旅游区景源简介 涞水县三皇山风景旅游区,是涞水县继成功开发野三坡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后的又一旅游开发区;该风景…  相似文献   

5.
以漾濞县苍山西坡脉地大花园生态休闲旅游区为例,在文献收集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其风景资源进行了调查与评价,分类统计了相关的景源类别及其数量,对其等级进行了评定,并针对景区现在出现的问题,为其开发提出了建议。从基本概况、风景资源结构与分类、风景资源特点、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价、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针对现状提出建议六个方面来进行了阐述,以期进一步提高景区水平,扩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余静静  陈方明 《绿色科技》2014,(11):280-282
依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对木兰山风景名胜区的景源进行了筛选和分类,并从其景源的类型结构和等级两方面作了整体分析,对风景区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总结了木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的的特色,指出了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木兰山风景名胜区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充分依托原生态的大自然环境,深挖木兰文化和宗教文化,突出“木兰故里”、“宗教圣地”和“地质奇观”这三大主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扎兰屯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资源进行了调查评价;根据风景区内景点的欣赏特征、文化价值、环境条件和质量、科学价值以及用地条件的差异,全区景点分三级逐一进行了评价;以《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为依据,结合风景区的现状调查和分析,在风景资源的综合评价层和项目层对风景名胜区进行了评价,希望为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于喀纳斯湖风景区旅游旺季和淡季时间段,采用实地景源调查、考察访谈方法,在对喀纳斯湖风景名胜区的地质地貌、气候土壤、动植物资源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喀纳斯湖风景名胜区的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总结提炼出适合喀纳斯湖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价值评价方法,对富乐山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定性分析了富乐山森林公园的景观结构和特征;在依据评价标准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定量分析和评价了富乐山风景区的风景质量和风景敏感性,并在定性和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将富乐山风景资源进行保护等级划分,同时针对目前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实现富乐山风景区的有效管理与合理规划。  相似文献   

10.
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包括红叶岭、丁香谷和青龙谷3个景区,分布各类景点35处,其中自然景源28处,人文景源7处。该文通过实地游览,调研3个景区最佳游览路线的景点分布情况,将景点景观度划分为极优、优、良、中、差5个等级。在游客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景点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红叶岭景区景点景观度为优,景点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游览效果最好;丁香谷和青龙谷景区景点景观度为良,景点分布不均衡,影响了游览效果,需要改进;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总体景点景观度为良,应继续开发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景点,提高公园整体景观水平。  相似文献   

11.
针对雷波县马湖风景区的旅游资源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资源价值、景观市场、旅游条件3个综合指标,建立了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树.根据马湖的实际情况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对马湖的各评价因子进行评分,对景区旅游资源进行了总体评价,提出了马湖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社区发展是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重要问题,对社区价值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认知,直接关系到风景区规划管理的方法和途径。文中以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从生活价值、游憩价值、保护价值等3个方面建立了风景区社区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将社区的价值特征与风景区生态敏感性、景观资源重要性进行用地叠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风景区社区调控的类型,并结合经济发展引导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控措施。通过资源保护、游憩利用与社区发展3个方面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实现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玲  牟江 《绿色科技》2013,(9):264-265,268
针对小巫峡风景区旅游资源的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资源价值、景观规模、旅游条件和环境水平4个综合指标,建立了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树。根据小巫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对马湖的各评价因子进行评分,对景区旅游资源进行了总体评价,提出了小巫峡风景区旅游开发利用建议,对实现小巫峡风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综合考虑圣堂山风景区生态旅游资源特征和所处环境,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风景区的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及其附加值等进行评价,认为圣堂山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特色突出,风景区生态质量好,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优良,是开展生态旅游和避暑休养的好去所.建议圣堂山风景区应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优越的自然风景资源和独特的瑶族文化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园林科技》2006,(1):49-50
1月19日,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举行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表彰大会。授予四川峨眉山风景区等11个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称号.授予北京八达岭长城景区等49个风景区“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相似文献   

16.
在介绍华阳山风景区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对华阳山自然景观、人景观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着重从景区规划、景点设置、道路及绿化规划等方面论述风景区总体规划构思。  相似文献   

17.
应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对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风景区景观多样性较高,植被景观仍是风景区的主导景观,但人为影响较为明显,人工影响下的景观类型占了较大比重。保护好风景区的植被景观,限制人为活动对景区的影响,合理调整景观空间结构是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当前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新疆乌苏市地处"金三角",近年来不仅重点带动了独山子及奎屯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新疆的旅游发展。为了更好地提升那拉提景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及提供给建设者更多的项目建设思路,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对新疆乌苏市资源调查内容进行了景源分类及景源评价。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白山市青山湖省级风景名胜区生态评价因子权重进行确立,评价了风景区综合生态敏感性,并进行了功能分区。结果表明:7个生态评价因子中森林植被类型权重最大,为0.257 7;水域缓冲区和土地利用类型权重最小,为0.043 5。风景名胜区综合生态敏感性适中,其中中敏感区比例最高,为52.1%;极高敏感区比例最低,为0.7%。风景名胜区功能分区包括特别保存区、风景游览区、风景恢复区和旅游服务区,比例分别为44.8%、33.7%、14.8%、6.7%。  相似文献   

20.
以安徽省凤阳县禅窟寺风景区为研究对象,按照主观评价与客观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应用语义差别法将被调查者对风景区自然景观的主观感知进行数量化,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了基于多元统计方法的风景区景观评价模式。该评价模式反映出被调查者从景观体验特性、景观植被特性、景观视觉动态特性和景观空间特性四个方面形成了对景区的景观评价意向,为制定适合于景区自身特点的旅游规划和建设规划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