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通过对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育成的合玉1号~合玉18号玉米品种选育历程及种质基础的分析,说明合江农科所应用自交系以国外的兰卡斯特(MO17)、垦44、国内冬黄等血缘为主,应用的亲本材料过度集中,造成合江农科所玉米种质遗传基础日趋狭窄。因此玉米育种工作应加强基础材料的创新,从而拓宽种质资源,解决合江农科所玉米育种种质资源缺乏,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笔者通过对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育成的合玉1号~合玉18号玉米品种选育历程及种质基础的分析,说明合江农科所应用自交系以国外的兰卡斯特(MO17)、垦44、国内冬黄等血缘为主,应用的亲本材料过度集中,造成合江农科所玉米种质遗传基础日趋狭窄。因此玉米育种工作应加强基础材料的创新,从而拓宽种质资源,解决合江农科所玉米育种种质资源缺乏,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早熟优良玉米种质资源匮乏,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玉米育种可持续发展中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因此研究黑龙江省玉米杂交种利用现状及主要种质基础,对于指导黑龙江省玉米遗传育种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根据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的有关统计数据,分析了黑龙江省“十五”、“十一五”期间每年种植面积在超过3.33万hm。的玉米品种种质基础和血缘,研究了黑龙江省玉米主要种质资源和杂种优势模式。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地处我国最北端,独特的生态环境导致玉米种质资源狭窄,如何利用有限的种质资源选育出具有适应性广、早熟性好、适宜机械化收获、抗病性强、籽粒脱水快等特点的玉米新品种尤为迫切。文章分析了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生态与生产特点、品种选育方法及主要杂优模式,提出了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玉米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推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广泛引进、研究、创新和利用外来玉米种质资源对拓宽我国玉米种质基础.不断提高玉米育种水平和效率.推动玉米生产的发展均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近年来.黑龙江省中、早熟玉米育种中用南5(81—5)自交系作亲本所选育的品种越来越多.制种及应用面积也不断扩大.并且目前有些品种已是黑龙江省一些地区玉米生产上种植面积较大的主要品种。  相似文献   

6.
北种玉l号(原代号红239)是由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科研所、农垦科研育种中心以外引自交系合344为母本.自育系红系301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早熟玉米单交种.2006年2月通过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推广  相似文献   

7.
玉米新品种东农251的选育及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农251由东北农业大学玉米研究室用外引的早熟自交系合344(母本)与自选的中熟自交系东8112(父本)杂交育成。需活动积温2250~2300℃。1998—2001年在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东农251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种植,适宜种植密度71900株/hm^2。  相似文献   

8.
从黑龙江省气候条件多变、种质资源匮乏、育种技术创新不足缺少大品种、秩序不规范、知识产权重视不足、育种单位不成体系、科学的育种管理系统较少等方面阐述了黑龙江省玉米育种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收集改良创新种质资源、实施玉米商业育种、提高技术创新、完善育种团队建设、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对黑龙江省玉米育种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目的是使黑龙江省玉米育种今后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广泛引进、研究、创新和利用外来玉米种质资源对拓宽我国玉米种质基础,不断提高玉米育种水平和效率,推动玉米生产的发展均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1].近年来,黑龙江省中、早熟玉米育种中用南5(81-5)自交系作亲本所选育的品种越来越多,制种及应用面积也不断扩大,并且目前有些品种已是黑龙江省一些地区玉米生产上种植面积较大的主要品种.因此,了解南5(81-5)自交系的特征特性,分析其应用潜力,将对黑龙江省玉米育种和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也将为南5玉米自交系的进一步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在高纬度地区引进和利用CIMMYT玉米种质对丝黑穗病抗性的影响,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方法测定了部分用CIMMYT种质Pob45和Pob46与黑龙江省骨干自交系杂交构建的半外来群体的选系对丝黑穗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在这些含CIMMYT玉米种质的半外来群体的选系中,对丝黑穗病表现中抗及以上的占一半以上,其中高抗占35.9%。CIMMYT种质的引进总体上有利于提高黑龙江省种质资源对丝黑穗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1.
玉米新品种合玉2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新品种合玉23(原代号合单505)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玉米育种室育成.2010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品质优良、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稳产、适应性强等特点,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合玉23是2005年用偏硬粒型自交系合选19为母本、以马齿型自交系合选18为父本杂交育成.合选19来源于冬96×丹340杂交选育的二环系,在佳木斯市生育日数117d左右;合选18由(3081×合344)与杂种Mo17回交2代自交5代选育而成,在佳木斯市生育日数115d左右.2006年参加所内鉴定及省内适应区多点鉴定及示范,2007年参加全省预备试验,2008-2009年参加全省区域试验,2010年完成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12.
玉米品种龙单38(龙344)是黑龙江省农科院最新育成的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新品种。该品种于2007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推广种植。该品种幼苗生长健壮,叶片、茎绿色.抗玉米大、小斑病和玉米丝黑穗病,植株生长繁茂,活秆成熟,较抗倒伏,后期持绿性好,株高270cm,穗长25cm左右.穗位高100cm.  相似文献   

13.
北种玉1号是由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农垦总局红兴隆农业科研所于1999年以外引自交系合344为母本、自育系红系301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早熟玉米单交种.2006年通过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2010年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证书.该品种具有优良的丰产性和抗逆性,在黑龙江省牡丹江、萝北、建三江等20多个市县推广种植,并且辐射到吉林和内蒙古部分地区,深受农户的好评.  相似文献   

14.
合玉20号(原代号合20—7171)是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1997年利用中硬型自交系合系789为母本、中齿型自交系合系790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玉米单交种,2002—2003年参加黑龙江省普通玉米区域试验,2004年参加黑龙江省普通玉米生产试验,2005年4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5.
三江平原玉米品种的种质基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黑龙江省三江平原1999—2004年6年间种植面积在1万hm2以上的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的分析,说明三江平原所应用自交系以国外的兰卡斯特及地方种等血缘为主,应用的亲本材料过度集中,造成玉米种质遗传基础日趋狭窄。因此玉米育种工作应加强基础材料的创新,从而拓宽种质资源,解决玉米育种种质资源缺乏,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合玉22号(原代号合04~4207)是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2002年利用中硬型自交系合系532为母本、中齿型自交系合系353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玉米单交种。2006—2007年参加黑龙江省普通玉米区域试验.2008年参加黑龙江省普通玉米生产试验.2009年1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推广。为了加速其推广速度.其高产制种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了部分含CIMMYT玉米种质的半外来群体选系对丝黑穗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在用CIMMYT种质Pob45和Pob46与黑龙江省部分自交系杂交构建的半外来群体的选系中,对丝黑穗病中抗及其以上的选系占一半以上,其中高抗占35.9%。CIMMYT种质的引进总体上有利于提高黑龙江省种质资源对丝黑穗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8.
贵州山区玉米种质的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山区玉米种质对贵州省的玉米育种和玉米生产有着重大贡献,但贵州山区玉米种质需要进行遗传改良和扩增,才能发挥良好作用。本文概述了贵州山区玉米种质的特点及其改良情况,并对贵州山区玉米种质的改良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垦玉7号玉米新品种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植物科技学院科学研究所以自交系合344为母本,以自选系南无名-5为父本,1996年杂交育成的玉米杂交种.1997-1998年所内进行鉴定试验,1999年异地鉴定试验.2000-2001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2002年参加省生产试验,同时在省内多点进行试验、示范.在此6年的试验过程中,该品种表现出高产、早熟、质佳、抗病、抗倒伏、活秆成熟等优点.2003年3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玉米主要病害发生原因分析及抗病育种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黑龙江省玉米主要病害发生现状及发生原因的分析,认为生产上应用的杂交种遗传基础狭窄、品种单一化,抗病育种目标单一、缺少多抗性品种,耕作栽培制度以及气候条件的改变,是导致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玉米抗病育种策略,即坚持以培育兼抗、多抗玉米品种为目标,加强玉米种质的基础性研究;通过多种途径丰富玉米抗病种质资源;同时注重玉米种质资源的抗性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