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共生固氮及氮肥施用改良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刘晓波 《新农业》2007,(2):40-40
草甸黑土潜在肥力高,但有效氮、磷缺乏,再加上冷浆、透水性差、通气不畅等不良性状,导致大豆不发苗、根瘤少,生长发育慢,产量不高。在测土施肥试验中,对水解氮含量较低(39毫克/公斤)的草甸黑土,大豆产量与施氮水平成正相关,土壤水解氮含量在62.7毫克/公斤以上时,随施氮量增加,产量虽与施氮水平成正相关,但增幅不大。试验表明,草甸黑土水解氮含量在50毫克/公斤以下时,以每公顷施纯氮45.0~75.0公斤为宜;水解氮含量在50~200毫克/公斤时,以每公顷施纯氮22.5~37.5公斤为宜;水解氮含量在200毫克/公斤以上时补氮没有效果。所以,合理施氮的关键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3.
大豆施氮肥接种根瘤菌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接种根瘤菌以增强固氮能力,有助于磷钾肥的吸收,当接种适量的根瘤菌时,在相同磷钾肥基础上,施以不同量级的氮素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固氮能力加强,生物产量明显提高。试验结果表明,以施氮量187.5kg/hm^2增产效果最明显,超过187.5kg/hm^2产量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等肥力的土壤上栽培大豆、接种高效的根瘤菌株后,在大豆初花期追施少量氮肥,既能充分发挥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又可补充大豆生育后期根瘤固氮和土壤供肥的不足,满足果荚发育过程中对氮素营养的高需求,达到提高产量之目的。试验表明,初花期每亩施3公斤尿素(45公斤/公顷),保证大豆后期的良好生长和发育,促进对氮、磷肥的吸收利用,增加了植株和籽实中氮、磷的含量,提高了大豆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增产显著,每亩增产24.4公斤大豆(366公斤/公顷),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5.
大豆、花生固氮与施氮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根据豆科作物的施氮具有不同于其他作物的特点和要求,简述大豆、花生固氮与施氮关系的有关研究。概括大豆、花生共生固氮的重要性和施氮对大豆、花生共生固氮的影响,重点阐述既有利于豆科作物固氮又有利于氮肥作用充分发挥的植物营养措施,并提出了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前,由于生产中氮磷肥的大量投入,高产良种及先进栽培技术的推广,大豆收获后带走的钾素越来越多,造成土壤有效钾含量大幅度下降,钾素营养收支不平衡。因此,提高钾肥施用水平,已成为大豆生产中不可忽视的技术措施。   研究证明,大豆缺钾根瘤数量减少,导致生长速度降低;同时抑制根瘤的形成和固氮作用,因而影响大豆的长势和干物质积累。   大豆生长发育所需氮素来源有两个,即根瘤菌所固定的空气中的氮和根系从土壤中吸取的氮,因此根瘤固氮在大豆栽培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大豆与细菌的复杂而紧密的共生过程中,大豆为根瘤菌提供养料,而根瘤菌则为大豆提供可利用的氨态氮。大豆植株做为根瘤菌的寄主,凡有利于寄主作物生长和干物质生产的因素,均可促进生物固氮的进行。   生产实践证明,大豆需钾量较高,增施钾肥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其主要作用有如下几方面。   1增施钾肥能促进大豆根系生长,增加根量。由于大豆根毛分生组织的钾浓度高于其周围的组织,土壤中钾离子含量高,可促进根毛的生成和发育,有利于大豆根系吸收养分。   2增施钾肥能促进大豆根瘤形成,增强固氮作用。施用适量钾肥,能促使大豆根瘤体积增大,固氮菌数量增加,固氮能力增强,固氮量提高,有利于大豆生...  相似文献   

7.
通过不同大豆品种增施氮肥试验,探索不同品种不同施氮量的应用效果,从中选出最佳的施氮量,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8.
增施氮肥是获得大豆高产的有效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大豆具有自身固氮的功能,无需再施氮肥,甚至不施,其实不然.大豆与其他作物比较,对氮素的需要量较多,这是因为在大豆的籽实中积累着高浓度的蛋白质,籽实中的氮素含量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的3~5倍,是小豆,豌豆等豆科作物的1.7~2.5倍.因此,氮素是大豆高产的决定性因素,增施氮肥是获得大豆高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施氮对大豆结瘤、固氮及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是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生长的必需元素,大豆生长所需氮量的50%~60%来自于共生固氮,少量施氮对大豆结瘤、固氮效率及产量有促进作用,施氮量过高则表现为抑制作用.本文着重从施氮的氮素形态、氮素施用量和施氮时期3个方面阐述了氮素对大豆根瘤数量、固氮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探讨了高氮抑制结瘤和固...  相似文献   

10.
麦秸和氮肥对大豆结瘤固氮和植株氮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C/N比麦秸的“氮因子效应”,探讨麦秸和氮肥配合施用,以达到调节土壤氮素转化形态和大豆对土壤(肥料)氮源和根瘤氮源同化的协调。设计了施麦秸和无麦秸均配以等量氮的两级试验,于各生育期中测定大豆结瘤量和固氮酶活性,同时进行植株水溶质中氮形态(硝态、酰胺和酰脲态)的分析和土壤速效态氮的测定。结果表明,由于麦秸在旺盛腐解的过程中固定了土壤中的有效态氮,从而缓解了播种时施入尿素氮对大豆结瘤和固氮的抑制,并在结荚期又重新释放所固定的氮供籽实发育所需,从而使大豆生育期中对两种氮源同化得以协调,故获得麦秸+氮(10毫克/100克干土)比单施麦秸处理增产大豆11.0%,比单施等量氮增产43.8%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通过移植固氮基因,成功使一种光合作用细菌获得了从空气中吸收氮的能力。这将有助于研究植物固氮技术,培育不需要施氮肥的农作物。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叫氮的固氮。植物没有固氮能力,只有一些豆科植物能利用共生细菌间接固氮。为保证产量,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2.
不同时期施用氮肥对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采用框栽的培养方法,设置同一氮肥水平,按不同生育时期施用,对大豆植株生长过程中根瘤固氮酶活性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减少基肥的施用可以降低对根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使得固氮酶活性峰期后移,延缓后期大豆根系及根瘤的衰退,促进生长后期养分积累及干物质积累,促进成荚、鼓粒,产量比一次性施肥有所提高。鼓粒初期追施氮肥较一次性施用氮肥产量提高3.33%,在花期和鼓粒期追肥及荚期追肥增产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南部黑土施氮对大豆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用~(15)N示踪方法,测定了 3个基因型大豆品种黑农37,东农42和90681在两种氮肥水平下的氮肥利用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品种间大豆的氮肥利用率有较大差别,随氮水平的增加氮肥利用率随之增加,但东农42却稍有下降,氮素利用效率基本不随氮水平改变而改变,只是品种间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栽培大豆杂交,其F2代的结瘤指数,单瘤重和植株全氮(%)都有超亲现象,其综合等级指数则只有杂交优势,杂交后代固氮遗传力较低,受环境影响稍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小区试验对山宁17大豆新品种的根瘤菌拌种与施肥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种根瘤菌与氮肥追施可获得较高产量,且在接种根瘤菌及磷钾肥相同的情况下,每666.7m2花期追施尿素3.75 kg的大豆产量最高,比对照(666.7m2基施尿素5 kg)增产5.33%,并优于等量缓释氮肥基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氮水平对大豆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试验采用15N示踪法,对不同施N水平下大豆产量及大豆的N肥利用率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说明,在岗地白浆土上,不同施N水平的大豆产量差异显著,在一定施N水平条件下,大豆的N肥利用率随施N水平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7.
冬季碳铵的肥效比尿素好。尿素是一种酰胺态氮肥,施入土壤后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只有在土壤微生物分泌的脲酶作用下,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被转化为铵态氮,水解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被作物吸收。但由于冬季温度低,这种转化过程十分缓慢,一般需要10天以上。据试验土壤温度在20℃时,完成转化需要4—5天;土温在10℃时,完成转化则需7-10天。即温度越低,尿素的转化过程就越慢,发挥肥效越慢。而碳铵施入土壤后,不需要转化,农作物就可直接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8.
张作鹏 《农业与技术》2012,32(10):111-112
目前大白菜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盲目偏施氮肥现象严重,一次性施肥量过大,导致氮肥损失,钙素吸收受阻.其施肥原则应依据土壤肥力条件,优化氮、磷、钾肥料数量,以基肥为主,基肥与追肥相结合.氮肥分期施用,前轻后重,才能达到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  相似文献   

19.
赵福元 《新农业》2004,(5):38-38
氮肥是农作物生长发育,增产增收不可缺少的三种大量元素之一。那么是不是氮肥施用得越多越好呢?经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偏施氮肥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是为了验证肥料生物活化剂在氮肥中是否能够确切提高肥料利用率。试验结果处理2施用85%氮肥+的株高、底荚高最高,主茎节数最多,产量最高,公顷产量为3325.6kg,较对照增产3.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